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京共识-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注资,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后成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这是一个理想的国有银行改革模式。  在这条理想之路上,中国银行捷足先登。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肖钢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礼辉为副董事长、行长。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86390亿元,折186390亿股,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国家持有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依法行使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除了鲜花与掌声,伴随中行股份诞生的,还有来自各界的质疑,质疑从注资开始。早在五年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给信达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央行同时提供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5200亿元的再贷款,这在当时被称为“最后的晚餐”。言犹在耳,中行、建行又在2004年初迎来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行均分的部分成为新挂牌的股份公司注册资本的全部。之前资本充足率为零的中行吃掉了五年前的所有,却没有受到任何责罚,那么,如何避免道德风险,又保证同样的一幕不会重演呢?何况,中银香港的问题就在眼前。  在现有的路径下,能否真正改善治理结构成为问题的关键。治理结构的核心又在于产权的多元化,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是这种多元化的最佳结果,中行马上就可以迈出这一步。但是,即便抛开国家的绝对控股不谈,其他银行能否顺利引进投资也还是未知数,工行能行吗,其他银行呢?  2004年8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李伏安、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元龙共聚“21世纪北京圆桌”第19期,就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路径与未来展开激烈辩论。    金融改革路径之辩  《21世纪》: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中国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又一次迈出重要的一步。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本轮金融改革,从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直到现在的股份制改造以及未来的上市,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始和对这种初始错误的延续。那么,对本轮金融改革,我们该如何评价?  夏 斌:谁也没有说国有银行上市了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上市不是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才是目标。国务院有关领导在中国银行股份公司调研时讲得很好,转换经营机制是股份制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内容。上市仅仅是国有银行改革的阶段性标志,是一种自然而然达到的结果。  1998年,我曾写过关于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黑洞问题的文章,送有关领导同志看了,但未公开发表。在那篇文章中实事求是计算了在当时根本不能接受的不良贷款数据。在2001年我又提出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的不良资产数额巨大,解决不良资产是中国金融改革的第一要务,第二个观点就是要解决中国不良资产增量问题,必须打破行政官本位体制。  改革为什么从注资这一步走起?因为我们国有商业银行这个摊子,已经输了很多钱,需要很多钱才能解决。2003年“非典”时期,我写了一个内部报告,提出四大银行一揽子化解风险的方案。我认为,四大银行问题不解决,中国谁也很难保证2006年后不出大事。但是,四大银行的问题,只要我们政府下决心,是有可能解决的。解决这个问题,全部叫政府拿钱是不现实的,财政也没有这个能力,先是政府注资一点,然后发行次级债筹一点,再吸引战略投资投一点,股市上再筹一点,银行自身再消化一点。  李伏安:对于改革的路径,不能简单看形式上的结果。1990年之前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额已经很大,金融对经济的破坏性已经相当大。但是,我们过去这么多年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经济发展的很好的改革路径,未来经济想要20年长期发展,目前状态下银行的状态是不行的。    我们要找根本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原因很简单,银行不是经营者的,搞得好坏跟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解决的办法,对于一般的员工就是完善激励机制,这就要靠股份制条件下的分配机制。  一个最优化的模式,一定要找到几个突破口。第一个是要改变信心,注资450亿美元就是给世界投资者一个信号,中国经济20年一定要发展成功,银行业一定要改革成功。现在我们每天接待大量的国际战略投资者,以前都是不可想像的,这都是中央传递的信息的作用。整个注资模式无论如何都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任何模式都是人创造的,没有人说一定要遵循美国模式、韩国模式。中国成功了,就会成为世界典范,没有讨论改革方式对不对的必要。  另外,还要解决增量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不良贷款?不完全是国家的问题,内部管理的专业水平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历史问题全部解决掉,核心问题就是改革管理体制,控制新增不良资产,使银行为20年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以前银行都是行长负责制,行长昨天晚上想出了主张,今天大家就要遵循,如果那天晚上行长做梦没有想好,一年就可能没有计划,到年底再回头就来不及了。所以,必须用制度的形式来制约管理者的行为,这样才可能真正降低不良贷款率。  我们可以首先从机制上,然后从管理上一步步解决银行的问题。通过股份制结构改造、股东结构的变化,促生新的管理模式,通过上市提高价值,并且给投资者高额回报,这个思路毫无疑问会反过来促进银行自身改革的成功。  王元龙:2004年年初有学者提出,银行的改革与产权无关。那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值得研究。我想,要评价这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该实事求是,需要回顾历史。


第三部分:中国市场经济国有银行改革的路径与未来(2)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才最终确立并开始实施国有商业银行改造的战略,即国有商业银行走市场化的道路,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真正把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现代商业银行。我觉得选择这个战略,应当说是正确的,是历史的必然。以前之所以金融改革一直落后于经济改革,就是这些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我在2000年底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为此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产权结构,第二个就是治理结构,即建立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注资、剥离、股份制改造,都是为了上市,我觉得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改革不是为了上市而上市,而是重在建立和完善两个结构,这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两个结构的改善,对国有商业银行和以后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健康的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大家很清楚,不良资产高,资本金不足,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都很差。例如,要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无非就是几条途径,靠自己盈利积累,但这是不可能的,世界上都没有这样的先例;那么,还可以通过发债,但是发债的规模受到限制,受核心资本数量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况且那也是杯水车薪;要么就是消极地缩减银行市场规模,这显然也不行;最后,就是股权多元化,这应当是积极的、最佳的选择,但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独资体制是矛盾的:要保持国有独资的身份,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银行在高风险中运行;而进行股份制改革、股权多元化,可以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但无法保持国有独资的身份。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个矛盾中进退两难,因为改革改到深处是产权。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这时候起我们开始高度关注金融风险和潜在的金融危机,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就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国有商业银行问题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必须解决。  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重要标志,中国银行业的改革,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具有实质性进展的新阶段。《决定》明确要求要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特别强调商业银行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决定》还设计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路径: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决定》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问题,即建立和完善金融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我国的银行改革最终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股改上市不是万能的,但是不股改上市是万万不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如果再延续下去非常危险。我们必须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当然,这场改革的任务极其艰巨复杂。我们的领导人也很担心,他提到,“我确实也不太放心,但是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这次改革对于我们来讲,叫做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采取这样有力的措施,确实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我们必须下大的决心来保证这次改革的成功。  钟 伟:金融改革所走的路,是重复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错误之路,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强调治理结构,强调股份制改造,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强调公司治理的意义是相当有限的。现在成立国资委之后,国有企业改革基本上处于固化的状态,看不出来国有大型企业被拍卖、私有化的可能,汇金公司可能成为一个金融国资委,国有银行也可能重新走上失败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不可否认,这次以外汇注资为标志的银行改革的第一步非常富有技巧。第一步是清产核资,注销损失类贷款并注入外汇资金;第二步是理顺内外部监管体制,所以上市不是终极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今后几十年国有银行的治理达到国际水平。第三步就是引入国际投资者之后,股权多元化。如果有战略投资者进来,大家可以松一口气,毕竟外资进来不是免费的午餐。  上市前和上市后还有一个过程,上市前中国大多数银行的财务年报,到最后反映出来竟然是半张纸,概括了它一年的经营活动,因此上市之前,国有银行不是黑幕而是铁幕公司,其内部运作情况公众完全不知情。银行上市之后必须要按照年报、半年报和重大事项披露要求及时准确地进行披露,所以,银行上市使其从铁幕公司变成了有限的公众公司。但是,就改革本身来讲,如果我们仍然是国有控股银行,那么,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有限的意义。通常来讲,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国有控股与公司治理结构,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问题。无论我们怎么挖空心思,声称国有企业是可以市场化的,是可以运用外部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的,但是,国有企业根本问题是产权改革问题,在初期培育市场竞争可以改善国有企业的状况,但不可持续。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只有在多元化的产权分立之后才有意义。所以,国有银行从国有独资到国有控股,进步是有限的,向前进了五十步而已。国有控股以后,股权是不是再继续改革值得考虑。


第三部分:中国市场经济国有银行改革的路径与未来(3)

  夏 斌:我们可以倒过来分析,无论怎么争论,至少我们有一点上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就是要把银行办好,提高经营水平,降低不良贷款率。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能现在比较好的制度就是采纳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公司制度,搞股份制。由此就产生上市问题。要想上市,引进新的股东进来,必须先把庭院打扫干净。因此,我们第一步做了注资,政府拿出450亿元。由此可见,上市不是目的,但上市是必然的过程。上市有利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但上市后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王元龙:我与钟伟的观点有点不同,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以前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尽管形式都是股份公司,但是这一次已经是非常规范了。中国银监会专门发布了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的指引,仅公司治理改革方面就有十多条要求,并且规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指标,包括总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不良资产比率、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集中度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等项指标。这些指标要求得非常严格,指标参照了1992年到2002年十年间世界1000家大银行前100家的平均数来制定,全部是国际先进水平。过去,国有商业银行搞不好的根本原因在机制、在体制。这次改革与以往改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确立了明确的目标,要使国有商业银行走市场化的道路,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解决机制和体制方面的问题。而且制定了保全措施和明确的责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管理和队伍能跟上,精心操作、有效实施,应当说前景是乐观的。  钟 伟:对国有银行的改革,我没有信心,凭什么说股份制银行就不会出现目前所谓的国有股份制企业的问题?股份制改造之后,银行的行政级别没有了,但高管从银行家变成公务员的调动不是照样遵循同级调动的潜规则?这次总经理的任命,从程序上来说,对行长是要董事会提名委员会提名还是组织提名?两家银行在裁减员工上多大程度听取和顾及了员工利益?从这一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