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毛泽东与贺子珍-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逢这时,站在一旁的贺子珍,便不由得甜甜地笑起来。    
      毛泽东的高兴,是对她辛勤劳动得到了最好的报偿。    
      由于毛泽东的感染,贺子珍也喜欢上了报纸。见到从山外包东西带进来的一张或半张报纸,她都如获至宝,小心地把它展平,留待毛泽东阅读。    
      毛泽东看报看得很仔细。对有参考价值的材料,他常常在上面打个记号。贺子珍等山上的同志传阅过了,就按照毛泽东作的记号,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分类收藏起来,以备随时翻阅。    
      有时候,毛泽东特别忙,或者有事外出了,没有看报,贺子珍就把新到的报纸仔细看一遍,把那些她认为重要的圈出来,在重要的句子下面打上红杠,供毛泽东阅读时参考。从这个时候开始,贺子珍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而且一面读,一面把重要的地方圈出来。    
      纸张在井冈山是稀罕的东西,剪过资料的旧报纸,还要派很多用场。贺子珍把没有字的报纸边裁下,作为写字用纸,其他作为抽烟的卷烟纸。井冈山上许多同志,包括毛泽东,抽烟都是用旧报纸卷的。    
    


第三卷 战地蜜月不安心当秘书(3)

    在茅坪,毛泽东忙着为即将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一个决议。在决议里,他总结了井冈山和九陇山两个革命根据地,在全国白色恐怖的形势下站住脚跟,并不断壮大的经验。这个决议的一部分,后来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为题,公开发表。    
      谈起毛泽东写文章,贺子珍后来曾兴奋地说:    
         
      “毛泽东写文章,喜欢一面写一面改。他为了写好湘赣边界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大改了几次。他每改一次,我都用毛笔正楷誊清一遍。有时,我刚抄完,他有了新的见解,又大改一稿,我再替他抄一遍。    
      毛泽东写诗和写文章不同。他写诗比较快,改动不是很大。这可能是因为他写诗是有感而发,脑子里早已酝酿成熟了,才提起笔来。另外,诗是抒发感情的东西,怎么表达关系不大。文件就不同了,是要指导工作的,表达得不准确,就要出毛病,在打仗时那是要死人的。所以,他写文件、起草讲话稿,特别慎重,总是改来改去。    
      “他写文章,喜欢一面写一面读给别人听。写出一部分,就拿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有时还特地把老乡请来,念给他们听,问大家这样写对不对?好不好?能不能听懂?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吧,他的文章除了见解深刻、文采飞扬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通俗易懂,口语化。”    
      贺子珍经常是毛泽东的文章的第一个读者和第一个听众。毛泽东有晚上工作的习惯,常常伏在案头写东西到深夜,以至天明。这时,贺子珍就坐在一旁,陪伴着他,看书、工作。有时,毛泽东写着写着,凝神思索一阵,放下笔来,说:“子珍,你来听听这段写得怎么样?”    
      贺子珍常常听不完毛泽东的朗读,便连声称赞起来:“好文章,好文章,你说得对!”    
      贺子珍在井冈山地区长大,对这一带的情况比较了解。她常常成为毛泽东作调查的一个对象。毛泽东写文章时,觉得有什么地方还不够清楚,就抬起头来,问贺子珍一两个问题.或核实他了解的情况。贺子珍知道的,就回答了,有些闹不太准确的,就记下来,以后找熟悉情况的同志了解清楚。    
    


第三卷 战地蜜月苦中作乐(1)

    井冈山的生活是艰苦的,井冈山冬天的夜晚是寒冷而漫长的。有时毛泽东办公累了,便同贺子珍海阔天空地谈论起来。他们谈《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他们谈着,争论着,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接着是两个人的笑声。    
      井冈山上,由于敌人的封锁,供给发生困难,因此红军指战员们的生活是很艰苦的。    
         
      红军在山上的给养,主要是靠打土豪来筹集粮款。开始打土豪时,筹到的粮款较多,日子比较好过,每个士兵和军官每月都能发到一点钱,军官发得多些。    
      后来,土豪打得差不多了,部队的给养出现困难,就实行官兵一致,士兵和军官都拿一样多的钱。再过一段时间,连这种状况也维持不下去了,每人每天只有五分伙食钱,油盐酱醋都在内,每月大家只能分到一些伙食尾子。有的时候,连每人五分钱菜金都保证不了。    
      由于敌人封锁,吃的也很困难,粮食不足,盐更缺乏。    
      有时打土豪筹到款,也买不到粮食。井冈山的战士爱唱的一首歌中有“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词,当时有这两样东西吃就已经是好的了。红米饭没有时,南瓜成了主食。到南瓜也供应不上时,还要掺着野菜吃。没有油又没有盐的南瓜野菜汤,是很难下咽的。而最困难的时候,连这样的伙食,一天也只能吃一两顿。    
      贺子珍和毛泽东同所有战士一样,分一点伙食尾子,吃一样的饭。毛泽东酷爱吃辣椒,贺子珍有时为他从老乡那里买到一点辣椒,这就是奢侈品了。    
      在井冈山时期,红军没有统一的军服,因为搞不到布匹。只有三十一团穿灰色的服装,比较整齐,其他各团,有穿黄军装的,也有穿老百姓衣服的,他们都是上山时穿什么,就一直穿什么。    
      红军大都只有身上的一套衣服,脏了,要洗一洗,都没有替换的。有的同志是在晚上睡觉前把衣服脱下来,洗干净,晾到风口处,等第二天干了再穿上。有的人则挑个好天气,到河边把衣服洗了,晒在矮树上,自己则猫在树丛中,等衣服干了穿上再出来。    
      冬天降临到井冈山。大雪封山,北风呼啸,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得多,大部分红军没有御寒的冬衣,只能穿着单衣过冬。红军打土豪,或同国民党军队作战,除了缴获对方的枪支弹药补充自己外,敌军的衣服、布匹、被褥也是重要的物资,全部收缴。    
      有的战士打死了国民党的军官,马上把他的大衣剥下来穿上。直到1928年底,打土豪缴获了布匹和棉花,红军才成立被服厂,制作了一批棉衣。    
      入冬以后,袁文才见毛泽东和贺子珍夫妇衣衫单薄,便让妻子谢梅香设法给他们各做了一套棉衣。毛泽东不肯穿,推辞说:    
      “战士中许多人没有穿上棉衣,我怎么好先穿呢?”    
      可是,袁文才硬是把棉衣留下了。第二天,毛泽东在山上散步,看到有个老年人冷得难熬,就把棉衣送给了这位老人。    
      一天,毛泽东来到宿营地,看见战士们忍饥受冻,心中好难过。他发现有个战士没有被褥,铺的盖的都是稻草,立刻让贺子珍把他们的被褥拿来,送给了这个战士。杯水车薪虽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他们同战士们的心是紧贴在一起的。    
      这样,在他们夫妻的床上,没有被子,没有褥子,床上垫的是稻草,盖的只有一条缴获来的灰毛毯了。    
      夜晚,毛泽东坐在冰冷的桌子前办公。他双手冻得发僵,笔都拿不住,不得不停下笔来搓一搓手,呵口气取暖。    
      那位接受了毛泽东棉衣的老人,给他们送来一篓木炭。    
      贺子珍把炭盆生着,放在毛泽东的脚旁,又把那条惟一的灰毛毯披在他的身上。    
      毛泽东是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中,读书成为他最大的乐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闲暇时间,就拿书出来看。所以,后勤部门为他做服装,都根据他的意思,把衣服的两个口袋做得大大的,好往里面装书。    
      毛泽东博览群书,什么书都爱看。他读过几年私塾,进过湖南第一师范,又在图书馆里读过不少书,根底很深,也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唐诗三百首》,他大多能背上来。他特别爱好李白、陆游等人的诗词,不但熟悉他们的作品,而且喜欢逐篇进行评价。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毛泽东最喜欢《红楼梦》、《水浒》和《三国演义》,每种都看过几遍。他的记忆力很好,看过的书都记得很清楚,而且善于汲取有用的东西,加以应用。    
      由于毛泽东喜欢书,所以每次红军打开一个县城,他都要嘱咐战士们除了收集报纸外,还要设法收集一批书。他从中挑出一部分有用的,带在身边。贺子珍保管的两个文件箱里,经常装着一批他爱看的书。    
      他以文会友,闲时爱同人谈诗论文。在井冈山,朱德、陈毅既是他的战友,又是他的诗友。他们谈论起喜欢的作品来,一坐几个钟头都不觉长。平时寡言少语的毛泽东,这时变得谈笑风生,兴致盎然。    
      井冈山冬天的夜晚是寒冷而漫长的。有时毛泽东写累了,便放下笔,同贺子珍海阔天空地谈论起来。谈论中,他们之间也会发生一些争论。有一次,贺子珍谈起她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不喜欢《红楼梦》。她说:“《红楼梦》里尽是谈情说爱,软绵绵的,没有意思。”    
    


第三卷 战地蜜月苦中作乐(2)

    毛泽东一听,认真起来,反驳她说:    
      “你这个评价不公正,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哩!《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我看你一定没有仔细读这本书,你要重读一遍。”    
         
      夫妻俩就这样谈着,争论着,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接着是两个人的笑声。不知不觉,东方露出曙光,迎来了新的一天。    
    


第四卷 患难相随身怀六甲(1)

    圳下失利,林彪带头退出阵地。身怀六甲的贺子珍帮助毛泽东突围。朱德突围,夫人伍若兰却落入敌人之手遭害。    
      1928年1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在平江起义后,历尽艰险,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    
         
      井冈山红军的给养本来困难,现在人多了,困难更大了。    
      国民党反动派了解到这两支红军在井冈山会合,非常害怕,立即调集二十一个团的兵力,共两万多人,进攻井冈山。    
      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在宁冈的柏露,召开前委、特委、军委和地方党组织联席会议,讨论对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柏露会议。    
      这次会议决定,留下红五军和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三十二团坚守井冈山,红四军下山到外线去打击敌人,开辟新的根据地。    
      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主力从小行洲出发,向赣南方向前进。    
      要离开和告别生活一年多的井冈山,贺子珍心里真还有点难受,有些依依难舍。    
      在这里,她得到了成长,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革命战士,而且得到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爱情。    
      毛泽东很快觉察到她的这种留恋心情,一面帮她整理文件、行装,一面满怀深情地说:    
      “自珍,我和你一样,永远忘不了在井冈山的这段生活。我相信,井冈山上的红旗是不会倒的。井冈山的旗帜,不但表现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说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它在全国、全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贺子珍和毛泽东怀着对井冈山无限眷恋的心情, 踏上了向赣南进军的征途。    
      这是一次异常艰苦的行军。    
      有人认为南方的冬天是温暖的。可毛泽东知道,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有时更难过。北方下了一场雪,落地结成冰坨子,等来年春天才化开,它是干冷的。而南方却不同,下过一场雪后,很快就融化了,是湿冷湿冷的。人们知道,在冬天,下雪不冷化雪冷。    
      红军队伍一下山,天空中就下起鹅毛大雪。赣南的一带是山区,一座山连着一座山。山顶上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雪花夹着雨水,落到身上,很快融化了,浑身上下全是湿漉漉的。    
      雪花夹着雨水,落到地面上,结成一层冰凌,战士们从上面走过,冰凌发出碎裂的响声。队伍过得多了,道路变得非常泥泞,又滑又冷。许多战士穿着单薄的衣衫,有的连鞋子都没有,赤着脚,行进在冰冷的烂泥路上。在有的山谷里,积雪把他们的脚踝都埋住了,许多同志的脚被冻裂,渗出的血水把白雪染红了。    
      吃的更加困难。他们下山前,为了给留守的红五军多准备些粮食,把收集到的粮食大部分留下了。他们在出发前,前委发动全军又一次挑粮上山,下山的同志只带很少一点干粮。    
      干粮很快就吃完了。原来,前委以为,部队下山后很快能补充到给养,没有料到赣南山区比较偏僻,居住的人也不多,有时队伍走了两三天,都找不到一个村子。而且,这一带的群众,对红军不了解,队伍还没进村,老百姓早就逃到山上了。他们买不到粮食,找不到向导,了解不到情况,宿营、侦察都很困难。    
      有时候,一天都搞不到东西吃,只得饿看肚子行军。    
      更为严重的是,敌人已经觉察到一部分红军下山的动向,他们除了调集重兵进攻井冈山外,又派出军队尾随红四军而来,迫使红军不得不在极其困难、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作战。    
      当时,贺子珍已经怀孕了。领导上为了照顾她的身体,拨给她一匹棕色的马,军队用马,一般都不喜欢白色的,因为目标明显,不易隐蔽。贺子珍虽然有马,但她骑马的时间不多。    
      部队下山不久,就同敌人遭遇了。为了避开敌人,他们就让开大路,专走小路,昼伏夜行。崎岖的山路非常狭窄,有时一个人走都困难,马更是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了。在这种时候,贺子珍就自己牵着马往前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