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战国人物正解-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来,乐羊三缓攻期,主要的是一种策略手段。从战略全局讲来,与中山的军事决战已经结束,其大片土地已在掌握,中山君困守孤城,士气殆尽,败亡已成定局,然而,中山属白狄别族,又远离魏国,收复后的保持将是所要面临的困难问题,姬窟为君时因残暴无情,惹得国中怨怒,魏国收复时只有向百姓示以仁政,才是上等的策略。乐羊三缓攻期,正是这一策略的实施,他以儿子求情为缓攻的借口,正是要在残酷的军事斗争中渗入人情味,使百姓加深对魏国仁政的信任。如果他在儿子的求情下仍然攻城如初,那就等于表示了魏军的无情,会加深中山百姓的恐惧,既不利于目下的攻城,也不利于收复后的保持。    
    乐羊的缓攻绝不是不攻。他三缓攻期,姬窟以为乐羊爱子心切,料他不会急攻,因而未做过多的防守准备,乐羊则由此争取了城中百姓的同情与理解。姬窟最后拒不投降,也激起了魏国兵士的极大愤懑,乐羊下令攻城,虽然城墙坚厚,积粮颇多,但无济于事,乐羊战略策略上的成功已使攻灭中山之势无法逆转。    
    食子殉军功    
    乐羊完成学业后高自期许,待价而沽,翟璜推荐他为伐中山之元帅,有人以其子仕于中山为疑,翟璜坚持说:“乐羊,功名之士也,子在中山,曾为其君招乐羊,羊以中山君无道不往。主公若寄以斧钺之任,何患不能成功乎?”魏斯见到乐羊,也当面表示了他的某种顾虑,乐羊当即回答:“丈夫建功立业,各为其主,岂以私情废公事哉?臣若不能破灭中山,甘当军令!”无论是翟璜的估计还是乐羊本人的表白,都反映了他强烈的功名进取心,他以建功立业为一生的根本,这种明确的价值观就决定了他在一切具体问题面前的必然选择。    
    乐羊看重功名,从而轻视骨肉之情。围困中山时,他的儿子乐舒出面求情,出于战略策略上的考虑,他曾三缓攻期,中山君姬窟拒不投降,乐羊最后下令急攻,姬窟听从部下公孙焦之言,将乐舒绑缚于高竿上,向乐羊声称,若不退师,当杀其子,并让乐舒在高竿上向父亲哀呼救命,乐羊在城下大骂道:“不肖子,汝仕于人国,上不能出奇运策,使其主有战胜之功,下不能见危委命,使君决行成之计,尚敢如含乳小儿,以哀号乞怜乎?”说罢架弓搭箭,欲射乐舒,姬窟只好收回长竿。公孙焦又唆使姬窟杀掉乐舒,献计说:“人情莫亲于父子,今将乐舒烹羹以遗乐羊,羊见羹必然不忍,乘其哀泣之际,无心攻战,主公引一军杀出,大战一场,幸而得胜,再作计较。”姬窟从之,将乐舒之肉烹羹,与其首级一同送于乐羊说:“寡君以小将军不能退师,已杀而烹之,谨献其羹。小将军尚有妻孥,元帅若再攻城,即当尽行诛戮。”乐羊认得是儿子之首,大骂道:“不肖子!事无道昏君,固宜取死。”当即取羹当使者之面食之,吃完后对使者说:“蒙汝君馈羹,破城日面谢。”姬窟听了使者回报,束手无策,遂入宫自缢,乐羊终于攻灭了中山。    
    乐羊看重功名,因而有强烈的事业进取心,他以建功立业、博取名位为一生根本目标,自然在自己价值的天平上就轻视一切,包括自己的骨肉之情。为了根本目标的实现,他舍弃骨肉之情,这是一种必然的行为。乐羊所以要当面食子之肉,一是要向姬窟表示自己对父子之情的淡漠,破除他挟亲人之命而要挟的心理,使他放弃最后的保国希望;二是要向自己的君主和下属们表白自己的心迹,让人们明白先前三缓攻期绝不是为了父子之情,防止他们对自己的一片为国忠心发生误解。乐羊的考虑可谓周到,然而他的行为却在无意中表明了自己残忍无情的性格特点。


魏国政治人物乐羊:功高震主的政治悲剧(2)

    进退维谷的尴尬    
    正当乐羊在远征前线施展他的才能,采用三缓攻期的策略手段时,魏国朝中谤言日起,群臣纷纷上书于魏斯,诬蔑和攻击乐羊。魏斯还专就此事征求过翟璜的意见,他将这些书信封存起来,待乐羊回国后派人送至其家。乐羊本来大有矜功之色,及见到群臣奏本,大惊道:“原来朝中如此造谤!若非吾君相信之深,不为所惑,怎得成功?”次日,他入朝谢恩,辞掉上赏,对魏斯说:“中山之灭,全赖主公力持于内。臣在外稍效犬马,何力之有?”群臣的谤言终于减杀了乐羊的傲气,使他在魏斯的权谋中甘心就范。    
    乐羊恃才傲物,自视清高,加之在朝时间甚短,从他为帅前后的行为看,并没有与朝臣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和朝臣交往不多,相当多的人对他甚至不甚了解,没有应有的思想沟通。而且,他一开始就被任为行军元帅,难免引起许多同僚的嫉妒,使他们心有所怨。乐羊在前线因儿子求情数次缓攻,立即成了朝臣们攻击的口实,魏斯对乐羊是有一定信任的,然而,三人成虎,众人的议论不能不影响魏斯对他的最终信任度。    
    魏斯将乐羊封于灵寿后,免其军职,翟璜问道:“君既知乐羊之能,奈何不使将兵备边,而纵其安闲乎?”魏斯笑而不答,朝臣李克最后揭了这一谜底,他对翟璜说:“乐羊不爱其子,况他人哉?此管仲所以疑易牙也。”(本部分引文均自第八十五回)    
    春秋时代,齐桓公有一次开玩笑说自己尚未尝过人肉之味,侍臣易牙遂杀掉自己三岁的儿子以进其肉,桓公总以为易牙深爱自己,管仲反对说:“人情莫爱于子,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第二十九回)他怀疑易牙有更大的政治野心,桓公临终前易牙作乱于朝,果然证明了管仲的分析。魏斯将乐羊的食羹行为与易牙的杀子行为相比拟,他认为乐羊重功名而轻骨肉,必然会为功名而轻人情、轻礼教,甚至可以为功名而不顾一切,由此将乐羊看成一个功名欲极强而不顾手段的危险人物,因而把他从政治领域中坚决而巧妙地推了出去。    
    魏斯将乐羊和易牙相类比,实质上是不恰当的,他们两人的行为其实有着根本的不同:易牙在行为上是直接杀人者,乐羊根本没有参与对乐舒的杀害;易牙的杀害对象是无辜的儿童,而乐舒政治上属敌方人物;易牙的杀子目的是适君之口,作为自己取媚进身之道,乐羊的食羹行为是出于军事斗争的考虑,服务于他为国尽忠的总目标。乐羊见子被杀,并非完全没有痛子之心,而是相比之下,他将这次军事行动的意义看得特别重大些。他的食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想洗刷自己,消除朝廷对三缓其攻可能发生的误会,不想却使自身形成了残酷无情的外界形象。乐羊的特殊情况使他在出兵之时就隐含了两难的结局:或者以丧失军功换取厚仁重情的声誉;或者轻薄骨肉来成就军功。不同的人对此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结局总不会十分美妙。乐羊作为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他看重功名,选择了后者,从而蹈入功名之士的必蹈之辙:重功名,受人掌握,可叹!重功名,不顾人情,可恶!重功名,受人猜忌,可怜!乐羊的命运反映了功名之士的政治悲剧,也反映了历史上用人观念的严重不足及其制度的重大缺陷。在这种观念和制度下,道家的豁达大度、适时超脱的精神反显其特定的优越和合理。唐人陈子昂写了《感遇三十八首》之诗,曾把乐羊的骨肉相薄与中山相放归麑鹿的两事作比较;认为君主对心底残忍的人终归是不敢放心使用的。以此针砭武则天执政时朝中残亲奸伪的政治风气。诗曰: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乐羊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他游学七年,韬略满腹,然而,他一生仅仅在伐中山时被使用了三年,其使用率是极低的。所谓择长而用,实质上是要在特定岗位上发挥人才的个性。才能太高,即是个性太强,社会种种关系构成的网络系统一般不允许太强的个性在一个点上长久发挥,因为这样有可能造成网络系统的不谐调,有可能打破人事制约关系上的平衡。历史上用人制度及其观念的不完美既然根源于此,“宁困你而不用你”的现象自然会屡见不鲜。而弱化人际间相互制约的网络,创建一个开放的社会运动系统,就成了提高人才使用率的根本措施。    
    乐羊献力于魏国的强大,以军功闻名于战国之初,他轻薄骨肉以成就功名,最终被人猜忌,他的悲喜剧命运包含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


魏国政治人物吴起(上):视德行如粪土(1)

    吴起像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少年时行为放刁,与母不和,辞家出游于鲁,受业于孔门高弟曾参,因他的行为有悖儒家礼仪,曾参与其断绝了关系,吴起遂转而学习兵法,三年学成,求仕于鲁,被任为大夫。适逢齐国大举进攻鲁国,吴起请求鲁公,被拜为大将,用计击败齐军,声名大振。不久,鲁国相信了齐国散布的反间之言,欲对吴起削职究罪,吴起逃奔魏国,投于翟璜之家。由于秦与魏在西河一带争夺频繁,翟璜遂将吴起推荐为西河守,吴起到任后攻取多城,占领西河全境,迫使秦国退守洛水。魏斯死后,他与田文论功争相,遭到诬陷,被新君所疑,遂逃奔楚国,初为宛(今河南南阳)守,后受楚悼王赏识,被任为令尹(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在楚国实行变法。不久,楚悼王死去,吴起被朝中政敌联合射死于悼王尸前。    
    吴起的政治活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在鲁为将,军事反攻非常成功;其二是为魏国西河守,收复和巩固了西河之地,促进了魏国的强大;其三是在楚国主持变法。应该说,吴起最主要的政治业绩是在楚国的变法,这一问题将在后面围绕楚国人物的政治活动而论及。这里将吴起前两个阶段的活动作一分析,即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复杂的政治人物所具有的个性特色。    
    杀妻求将    
    吴起游学于鲁时,曾娶齐国大夫田居的女儿为妻。齐国大举进攻鲁国,有人推荐吴起为将以御敌,鲁君顾虑说:“吾固知起有将才,然其所娶乃田宗之女,夫至爱莫如夫妻,能保无观望之意乎?吾是以踌躇而不决也。”吴起打听到了鲁君的顾虑后对人讲:“欲释主公之疑,此特易耳。”他回家后对妻子讲:“夫位为卿相,食禄万钟,功垂于竹帛,名留于千古,岂非妇之所望于夫者乎?”妻子表示同意后,他提出有求于妻,解释说:“今齐师伐鲁,鲁君欲用我为将,以我娶于齐国田宗,疑而不用。诚得子之头,以谒见鲁君,则鲁君之疑释,而吾之功名可就矣。”不等妻子答话,吴起拔剑一挥,砍下妻子之头,送往鲁君说:“臣报国有志,而君以妻故见疑,臣今斩妻之头,以明臣之为鲁不为齐也。”鲁君经过反复权衡考虑,任吴起为大将,出兵抗齐。    
    吴起采取残忍的手段杀妻求将,表现了极强的贪权欲。还在少年时,他的母亲责备了他,他咬臂出血,向母亲发誓道:“起今辞母,游学他方,不为卿相,拥节旄,乘高车,不入卫城,与母相见!”他的权欲名利之心有着极深的思想根基,因而贯穿于他的整个生涯。他在魏守西河时,闻新君初立,立即起身回朝,自以为功大,满望拜相,及听说田文已被任为相国,遂忿然不悦,找到田文当面问道:“将三军之众,使士卒闻鼓而忘死,为国立功,子孰与起?”“治百官,亲万民,使府库充实,子孰与起?”……“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犯,韩赵宾服,子孰与起?”田文均回答说,自己赶不上吴起,吴起问道:“此三者,子皆出我之下,而位加吾上,何也?”经过田文一再的说服,他最后仍表示说:“然此位终当属我。”吴起从不掩饰自己的权力欲望,为了满足这一欲望,他能够亲手杀掉自己相处多年的妻子,这种为了功名权力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表明了他品格之低劣,极大地降低了他在社会上的名声。    
    吴起还是一个好色之徒,他初任鲁国大夫时,俸禄开始稍有宽裕,便买下婢妾,以供自己娱乐。他的这一特点被齐国加以利用,齐国在与吴起交战中失败,齐将田和被迫乞和,他购求到两个美女,派人将美女与许多黄金带到鲁国,送与吴起,吴起见而受之,并不推辞。齐使出了鲁城,故意将其事泄漏于人,于是沸沸扬扬,到处传说吴起受贿通齐之事。鲁君闻说后,结合他先前杀妻求将的残忍行为作了一番应有的推测揣度,断定吴起居心难测,因而对其作出了削职究罪的决定。    
    吴起的人生目标是在政治领域建功立业,获取高官厚禄,但他的行为和手段与社会的道德观念严重抵牾,他在鲁受贿,在魏论功争权,这些行为直接触犯各集团用人的政治标准,他两次弃官而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个人在政治领域中的必然结局。    
    儒家学说在春秋末期的产生有着相当深厚的社会基础,自孔丘系统阐发后,在战国之世已具广泛的市场,是当时的所谓“显学”,它要求人们崇尚礼教,其社会影响是较大的,但吴起的行为恰好与礼教的要求格格不入。他辞母游学,拜曾参为师,学习非常刻苦,曾参有次问他为何不回家看望老母,吴起照实回答说:“起曾有誓词在前:‘不为卿相,不入卫城。’”曾参见他不守孝道,已心恶其为人。后来母亲死去,他闻讯后哭号一阵,旋即收泪照常读书,曾参发怒道:“吴起不奔母丧,忘本之人!”遂与之断绝师徒关系,不许相见。吴起虽然刻苦好学,但他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做人的行为准则,不合于礼教,非但不能成为真正的儒士,反倒有损儒门声誉,这是曾参逐徒的根本原因。    
    吴起杀妻求将,贪财好色,这些行为均悖于礼教,吴起就是这样一个行为无拘、我行我素的人物,他不为礼教约束,不怕社会舆论,敢冒天下之不韪。然而,吴起并不是有意反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