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战国人物正解-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之不韪。然而,吴起并不是有意反对礼教,或要向礼教挑战,而是他不拘规范,不守礼教,他要不拘手段地追求个人的人生目标及生活享受,而无视这一过程的道德审判。他的行为既然不能为礼教所容,不能为社会的道德规范所容,他本人因而也就不能为社会完全相容。


魏国政治人物吴起(上):视德行如粪土(2)

    独特的治军观    
    吴起在鲁国受命为将后,完全采取了一种新的治军方法,他在军中与士卒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普通士兵同甘苦。行军中见有的士兵负荷过重,便主动帮助分担,碰到有病疽的士兵,他亲自为其调药,甚至以口吮其脓血。与齐军对垒后,齐将田和暗中派人观察吴起的所为,但见吴起正与军中最下等的士兵席地而坐,分餐同食,田和听到如此回报,笑着说:“将尊则士畏,士畏则战力。起举动如此,安能用众?”遂对吴起产生轻视之意。    
    其实,吴起的治军方法在当时反映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治军观,这种治军观独特出众,以至于不能被田和所理解。吴起治军观的要害是恩化士卒,以便能掌握其心,他一反常规治军中“威加士卒、以用其力”的传统方法,把很大的精力投入施恩行为,以人心的征服为治军的主要方面。在后来的军事战场上,士卒深感吴起之恩,个个摩拳擦掌,愿为死战,实际效果也证实了这种治军方法的优越性。应该说,在当时等级观念尚严重存在着的东周社会,吴起的治军观首创了一条治军的新思路,开辟了将帅用兵的新方法,随着等级观念的逐步淡化,这一治军方法的优越性愈益显示出来,终于被更多的军事将帅所接受。    
    吴起治军观的形成与他的贫贱出身有关,同时得益于他不拘常规的思维方式,它的优越性及其军事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单纯用这一方式,或者将其强调过头,难免发生士不畏将、军纪难申之弊,如果在施恩的治军方法中能佐之以示威,划清范围,恩威兼济,则不失为治理军队的更上之策。    
    吴起在鲁求将时表示说:“齐寇已深,今日不是某夸口自荐,若用某为将,必使齐兵只轮不返。”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有极高的自信。吴起率军到达前线,两军相持,齐将田和派下属张丑以讲和为名,特至鲁军窥探消息,吴起将精锐之士藏于后军,以老弱士卒相示,待客之礼甚为恭谨,张丑问起他杀妻求将之事,他惊恐回答说:“某虽不肖,曾受学于圣门,安敢为此不情之事?吾妻自因病亡,与军旅之命适会其时,君之所闻,殆非其实。”张丑提出两军结盟通好之事,吴起喜形回答说:“某书生,岂敢与田氏战乎?若获结成,此乃某之至愿也。”他将张丑留于军中,欢饮三日,从未谈及兵事,临别时又再三致意,以求和好。张丑离去后,吴起暗调兵将,分三路尾随张丑之后。田和听得张丑回报,以为鲁国兵弱无用,将无战志,全不准备,不料外面鼓声大震,鲁兵突然杀至,三路夹攻,齐兵大败而逃。    
    看来,吴起的自信心是建立在他能对军事战术的熟练运用之上的,他能根据具体的战场情况采取随机应变的战术策略,出奇制胜。这一次,张丑来鲁营讲和,入侵国与防御国无故讲和,这一般是不可能的事情,吴起对对方的真实来意是有正确估计的,他将计就计,以假示敌,设下圈套,让张丑充当虚假情报的传递人,他藏精示弱、举止惊恐、自称书生,旨在麻痹齐军。当假情报传给敌军,对方还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其真伪和采取对策,处于全无准备的状态时,他集中全部兵力突袭夹攻,打了敌人个措手不及。    
    不拘成规、随事成策是吴起治军和战术上的一大特色,他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制胜的手段,在各种具体的特殊情况下确有应变之才。他后来在楚国变法,支持他的楚悼王死后,政敌们乘丧作乱,一齐持弓欲射杀他,他奔入王寝,抱王尸而伏,众箭射来,伤及王尸,吴起大叫道:“某死不足惜,诸臣衔恨于王,戮及王尸,大逆不道,岂能逃楚国之法哉!”(本部分引文均自第八十六回)言罢而亡。不久,楚国太子继承王位,追究射尸之罪,将追杀吴起的大臣全部捉拿斩首,灭七十余家。吴起在危难时刻的机智,也足以反映他在具体事情上随机应变的才能。这种机变能力被用于军事上,自然能收到出奇制胜之效。据说,吴起在魏为西河守的两年间,运用出奇战术,陆续攻取了秦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县南)、洛阴(今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城,并一直攻到郑(今陕西华县),战果相当辉煌。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兵家,他思维灵活,不拘常规,有独特的治军方法和战术,然而,不拘常规的思维特点使他在道德伦理领域变得不守礼教、贪权好色、性格残忍。他才能高超、品行低劣,是一个才高无行的政治人物。    
    翟璜当年向魏斯推荐吴起时表示说:“臣所举者,取其能为君成一日之功,若素行不足计也。”(第八十五回)翟璜之言反映出他对吴起的基本估计,也表明了对吴起可以利用的明确态度,对于这类人物,高明的领导人既不是信而重用,也不是弃而不用,而是在防范中利用。


魏国政治人物庞涓:妒火烧身的无义之徒(1)

    庞涓,战国时魏国人,曾在隐士鬼谷先生门下学习兵法三年有余。魏斯当年网罗的一大批贤臣相继去世后,他嗣位的孙子——魏惠王(又称梁惠王)魏罃厚币招贤,庞涓闻讯,即辞别老师,下山应聘,被惠王拜为元帅,兼军师之职,他训武练兵,御敌略地。不久,他的同学孙膑下山相投,庞涓知孙膑之能,怕其夺宠分权,遂设计相害,将孙膑处以刖刑,逼使孙膑秘密逃至齐国。前354年,庞涓率魏军进攻赵都邯郸,被齐军乘虚围魏以救赵,只得班师回朝,在桂陵被孙膑安排的齐军击败。前342年,庞涓率兵进攻韩国,次年又被齐军调遣回魏,在马陵被齐兵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庞涓自刎而死。    
    庞涓是魏国由强转弱时期的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他窃位擅权、心胸狭窄、妒能误国,魏国的衰落与他的政治品行有直接的关系。    
    没有真才实货,只好虚浮自夸    
    庞涓攻习兵法数年,确实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他喜欢把自己所掌握到的有限的知识显示给别人,惟恐他人不知。他下山受聘,惠王魏罃问其所学,庞涓回答说:“臣学于鬼谷先生之门,用兵之道,颇得其精。”遂把胸中所学尽数倾倒。魏罃向他大体介绍了本国地理上和军事上的不利形势,庞涓表示说:“大王不用微臣则已,如用微臣为将,管教战必胜,攻必取,可以兼并天下,何忧六国哉?”魏罃疑而相问:“先生大言,得无难战乎?”庞涓当即回答说:“臣自揣所长,实可操六国于掌中,若委任不效,甘当伏罪。”魏罃遂委之于元帅之职。    
    庞涓口出大言,把自己吹嘘成一个军事上无所不能的人物,借以迷惑他人,其目的是要赢得君主的信任与器重,争取到应有的权位。魏罃赶不上他祖父的识人之敏和用人之精,在没有进行实际考察的情况下就把国家的最高军权交给了庞涓,庞涓因自夸而得了一次“重奖”。    
    孙膑下山来魏国,投于庞涓门下,他与庞涓曾有同学之谊,又是结拜兄弟,庞涓设宴相待,席间谈及兵机,孙膑说到几处,庞涓茫然无知,佯问道:“此非《孙武子兵法》所载乎?”见孙膑给予了绝对肯定的答复,乃转口说:“愚弟昔日亦蒙先生传授,自不用心,遂至遗忘。”庞涓见孙膑来魏,已自觉矮了几分,但他任国家最高军职,自不愿表现出比孙膑军事知识上的短少,于是不懂佯懂,当确认自己所问有误时,又假称是自己一时用心不到而遗忘。其实,鬼谷先生根本就没有向庞涓传授过《孙武子兵法》,庞涓的转口回答只是要表明他在学业门类和知识结构上并不比孙膑差,他要在同学面前保持自己大国元帅的各项优越感,一种无知而自恃矜气的态度明显地显露了出来。    
    魏罃曾在对谈中了解了庞涓之才,孙膑来后,他也想测试其能,乃安排孙庞二人在校场各演阵法,庞涓布的阵,孙膑均能指出其名及破阵之法,孙膑排成一阵,庞涓茫然不识,于是他私下询问了孙膑,随后向魏罃报告说:“孙子所布,用‘颠倒八门阵’,可变为‘长蛇阵’。”魏罃叫来孙膑相问,所答相同,他遂认为孙庞二人才能相当。    
    庞涓的军事才能本来不及孙膑,这一点他本人是很清楚的,但他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要向魏罃表明自己的才能不下于孙膑。在魏罃对二人能力的考察中,庞涓虚浮和不诚实的品性扩大了自己能力的外界示象,迷惑了考察者,从而保住了君主之宠。    
    一般说来,人们所具有的个体能量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界限,一个人在某一方面释能较多,在另一些方面必然释能较少,不同方向上的能力发展有相对的不相容性。根据这一道理,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释能重点定之于自夸、自显和权欲方面,那必然会影响他知识的积累和自我素质的提高,个体能量上的相对守恒一般使内向的发展和外向的发展总有一个相比较的侧重。庞涓希望自己在军事上有丰富的知识和很高的才能而终不可得,他失之于对自己释能重点的误定,魏罃对庞涓的实际才能发生错觉,他失之于对上述守恒道理的丝毫不觉。    
    他向同学下了毒手    
    庞涓任魏国军师不久,当时的著名人士墨翟将庞涓的同学孙膑推荐于魏罃,对孙的才学大加赞扬,魏罃召庞涓问道:“闻卿之同学有孙膑者,独得孙武子秘传,其才天下无比,将军何不为寡人召之?”庞涓回答说:“臣非不知孙膑之才,但膑是齐人,宗族皆在于齐,今若仕魏,必先齐而后魏,臣是以不敢进言。”魏罃并不以此为意,催他作书相请,庞涓只得作书一封,但心下踌躇道:“魏国兵权,只在我一人之手,若孙膑到来,必然夺宠,既魏王有命,不敢不依,且待来时,生计害他,阻其进用之路。”孙膑后来受聘来魏,魏罃见之大喜,欲封副军师之职,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对魏罃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膑乃臣之兄也,岂可以兄为副?不若权拜客卿,候有功绩,臣当让爵,甘居其下。”魏罃觉得有理,遂拜孙膑为客卿。客卿,有似宾客,君主不以臣礼加之,外示优崇,实是庞涓不欲分兵权于孙膑,魏罃和孙膑全然不觉其意。几天后,魏罃有意安排孙、庞二人在校场操演阵法,以测试二人之能,庞涓私问孙膑,圆满地回答了魏罃,给魏罃造成了二人才能相当的错觉,回府后,他心中暗想:“孙膑之才,大胜于吾,若不除之,异日必为欺压。”于是精心安排了一场对魏罃和孙膑的大骗局,使魏罃向孙膑施以刖刑。    
    庞涓是一个极贪权位的人物,正是魏罃先前看中了他的才能,才封他以元帅之职,才能是他获取权位的惟一根据,现在,他看到孙膑的才能远远超过自己,于是感到了对自己权位的巨大威胁,政治防御的本能促使他要消除这种威胁,追求政治上的安逸。庞涓既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己的才能以超过孙膑,那就只能想法压抑孙膑才能的发挥,以此作为消除威胁的惟一手段。贪位擅权的庞涓要保持自己因才能而获得的权位,必然要嫉妒高才,陷害高才。


魏国政治人物庞涓:妒火烧身的无义之徒(2)

    孙膑作为客卿,常与庞涓相会,庞涓在闲谈中了解到在孙膑印象中尚有堂兄孙平孙卓,他们与孙膑少年失散,杳无音讯。约半年后,庞涓派手下心腹徐甲操山东口音,向孙膑送去一信,自称说:“小子姓丁名乙,临淄人氏,在周客贩,令兄有书托某送到鬼谷,闻贵人已得仕魏邦,迂路来此。”孙膑接信,见是堂兄所写,劝自己早日还乡,骨肉团聚。他知二兄尚在,不觉大哭,最后谢绝了回乡之请,并写下回信。庞涓从徐甲手中拿到孙膑的回信,改动数句,最后写成:“弟今身在魏国,心悬故土,不日当图归计。倘齐王不弃微长,自当尽力。”他将这封假书信送给魏王魏罃,进谗道:“孙膑果有背魏向齐之心,近日私通齐使,取有回书,臣遣人邀截于郊外,搜得在此。”魏罃心下疑惑,并不十分相信,庞涓又进言说:“父母之邦,谁能忘情?大王虽重用膑,膑心已恋齐,必不能为魏尽力。且膑才不下于臣,若齐用为将,必然与魏争雄,此大王异日之患也,不如杀之!”魏罃认为孙膑罪状不明,杀之有害贤之名,拒绝了庞涓的意见。庞涓又提议说:“大王之言甚善,臣当劝谕孙膑,倘肯留魏国,大王重加官爵,若其不然,大王发到微臣处议罪,微臣自有区处。”庞涓见了孙膑,先道得讯之喜,力劝孙膑请假数月省亲,并答应说服魏罃批准。这天晚上,他私见魏罃,回报说:“臣奉大王之命,往谕孙膑,膑意必不愿留,且有怨望之语。若目下有表章请假,主公便发其私通齐使之罪。”魏罃点头同意。第二天,孙膑果然上表,请假月余,还齐省亲,魏罃见表大怒,认定孙膑有背魏通齐之心,令削其官爵,发往军师府问罪。孙膑被押往军师府后,庞涓佯装惊异,答应力保孙膑,他奏过魏罃,决定将孙膑刖而黥之,回府后又对孙膑讲:“魏王十分恼怒,欲加兄极刑,愚弟再三保奏,恭喜得全性命,但需刖足黥面,此乃魏国法度,非愚弟不尽力也。”见孙膑并无怨己之意,庞涓唤来刀斧手,将孙膑绑住,剔去双膝盖骨,又用针在其面部刺上“私通外国”四字,他假意哭泣,以好食相待,而孙膑至此两腿无力,不能行动,只好盘足而坐。他深感庞涓的三餐之恩,甚不过意,遂答应为庞涓缮写鬼谷先生注解的孙武兵书。    
    庞涓出于个人极端卑劣的目的,在孙膑与魏罃之间拨弄是非,一手导演了这场大骗局。他利用孙膑的思亲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