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战国人物正解-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斜ǖ募瘸墒率担任和踔盐蘅赡魏巍=螅荼缶磺笾诘目悸牵眉趿瞬糠直洌巡眉跤攵允勘亩饔鼋岷掀鹄矗⑸曛跃睿龅蕉魍嗉谩U蕉分校炎约旱乃绞舯隹椭糜谑孔渲龋蟮毓奈韬驼穹芰耸科N藜傻恼獯尉滦卸枪テ洳槐福蚨嵋椎鼗骺辶说芯!
明人李贽对东门城守侯嬴策划的这次窃符救赵一事大加称赞,曾写《咏史》一诗云:
夷门画策却秦兵,公子夺符出魏城。
上客功成心遂死,千秋万岁有侯嬴。
无忌救赵后与宾客留居赵国,十年后,魏国在秦军的攻击下危在旦夕,在魏王的请求和毛公薛公的说服下,他率赵兵十万,合燕、韩、楚三国军队前来救魏。当时秦国大将蒙骜包围郏州(今河南郏县),副将王龁包围华州(今陕西华县),两地相距五百余里,无忌派魏、楚之兵筑起连营,与蒙骜相拒,虚插信陵君旗号,令其坚壁勿战,自己亲帅赵、燕、韩之兵星夜赶到华州,与王龁决战。到了华州,他令赵将庞煖引兵往渭河口劫取秦军运粮之舟,派韩燕两军在少华山左右等待王龁的救粮部队,准备截击,自己亲率三万精兵伏于少华山下。王龁听说敌军前去劫粮,非常吃惊,遂留兵一半围城,亲率其余军队前去救粮,兵至少华山,被韩燕两军所包围,三国军队搅作一团,杀了半日未见胜负,无忌等秦军疲困时,引三万伏兵一齐杀出,大叫“信陵君亲自领兵在此,秦将早早来降!”(第一百二回)秦军本已疲困,及见魏无忌亲自引兵杀来,心胆俱裂,大败而逃。战斗一结束,魏无忌马不歇蹄,即刻来救郏州。
秦将蒙骜打探得魏无忌兵往华州,恐华州有失,乃留老弱兵卒守营,虚插“大将蒙”旗帜与魏楚二军相持,自己率精锐部队秘密赶赴华州,指望与王龁合兵,谁知无忌已击败了王龁,两军在华阴界上相遇,魏无忌亲冒矢石,当先冲锋,三国军队相随,他们初胜后士气高昂,又略有准备,一鼓击败了秦军,蒙骜折兵万余,鸣金收军,整顿军马,准备再决死战。不料郏州魏楚之将探知蒙骜不在军中,遂攻破秦营老弱,往华阴一路追袭而来,正遇蒙骜列阵将战,遂两下夹攻,秦军腹背受敌,大败而走,直逃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紧闭关门,不敢出应,无忌率五国军队追至关下班师。
魏国政治人物魏无忌:侠肝义胆,无愧智勇双全(3)
在这次战役中,秦军由于轻敌思想作祟,胃口大,战线拉得过长,尤其是在战役指挥上两位大将临事惊慌,均被对方所调遣,发生了严重失误。相比之下,魏无忌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表演。第一,他在战役的总体布置上采取对两处敌人分而制之、各个击破的方针。根据敌人战线长、联络疏松的特点,先以重点兵力与华州之敌决战,华州之敌兵力稍少,其地又是郏州之敌的后方通道,先打华州,既是先打敌之薄弱,又是直捣敌之要害;既是孤立强敌的手段,又是调动强敌的手段,这一战略安排是较高的一着。第二,他采取以虚应实的策略,虚设帅旗,用小部兵力吸引敌人,稳住强敌,而以主要兵力与弱敌首先决战,在实际交战上是以众临寡,以优势对付劣势之敌,增大了初战胜利的可能性。秦将蒙骜不愧为用兵老手,他后来也虚设帅旗,以虚应敌,但相比之下,在战略全局上未取主动之势,已处被动应付的局面,不能与无忌的策略同日而语了。第三,无忌在与王龁之敌决战时,先劫粮草,攻其所必救,在战术上继续调动敌人,以求在敌之运动中截击围歼。这一战术方针也进一步分散了敌人兵力,扩大了敌我力量差距,再一次提高了初战的成功率。另外,在围歼王龁之战时,他将劫粮行动公开化,而将伏兵截击行动秘密化,将明的一手与暗的一手相配合,加强了战术策略的有效性。同时,在截击王龁救兵时,他稳住三万生力军,先以一定兵力与敌厮杀较量,待敌军困乏时,再将三万精兵投入战斗,给敌人猝然以重创,以夺取战术上的速胜。这些都是极高明的战术策略。第四,在华阴界与蒙骜军队遭遇后他迅速发起冲锋,不给敌人以准备的机会。他也深知自己方面准备不足,但他更知道敌军毫无准备,敌人慌张而来、战况不明、军心无定,而自己一方全局战况较清,士气旺盛,对比之下有较多的优越性,根据这些情况,他对敌人立即发动进攻,一举击败了敌军。后来蒙骜受到魏楚两军的后方夹攻,虽带有一定偶然性,但也体现了无忌在战役总体上正确布置的一种必然结果。
临近战国末期时,秦国的兼并统一几成破竹之势,在这种军事背景下,魏无忌两次用兵、两败秦军,扼制了秦国的兼并之势,对当时列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所以在极险恶的军事形势下能夺取战役的胜利,一是他富有勇气,不为强秦的咄咄气势所吓倒,他毫不畏惧,一再率军抗秦,战斗中身先士卒,表现了他军事上的大勇。二是他富有谋略,他指挥五国联军的败秦之战,是他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的生动表演。战后他声名大振,各国出重金讨求他的用兵之法,他将宾客平日所进之书,结合自己的经验,纂写兵法二十一篇,画阵图七卷,取名《魏公子兵法》。魏无忌的兵书虽然今已失传,但他的军事建树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的军事实践发生了不小的影响。
沉迷酒色避震主之嫌
魏无忌礼贤下士,广延食客,同时又两败秦军,声名远扬,但势大震主,他因此而始终受到安釐王魏圉的疑忌。还在他当年与魏圉下棋,断定赵王狩猎时,魏圉就对他产生了恐忌之心,不把国政委任于他。赵国危急求救时,魏圉拒不采纳无忌的出兵主张,不能说不包含对无忌的嫉意。魏无忌窃符夺兵权,魏圉知道后准备捕其家属,斩其宾客,并将自己的爱妾如姬贬入冷宫。及无忌救赵成功,有人建议他遣使召回无忌,“一以全‘亲亲’之情,一以表‘贤贤’之义”,魏圉仍表示说:“彼免罪足矣,何得云功乎?”(第一百回)下令“不准迎归”。致使这位少弟在赵客居十年之久。后来魏国势在危急时,魏圉迫不得已,派人持相印和金币往迎无忌,作书云:“公子昔不忍赵国之危,今乃忍魏国之危乎?魏急矣!寡人举国引领以待公子之归也。公子幸勿计寡人之过。”(第一百一回)至此才稍微表白了自己的过失。无忌破秦凯旋后,魏圉将其拜为上相,将国政委之,这是他们兄弟关系最融洽的一段时期。
魏国君臣的融洽关系毕竟是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当时的秦国丞相蔡泽曾分析说:“信陵君有震主之嫌,魏王岂无疑忌之意?”(第一百二回)根据这种深层隔阂,秦国重贿晋鄙之党,使其在国内散布无忌篡权的流言,并派使至魏,向魏无忌明送秋波,做给魏圉看,强化无忌的震主之嫌,还采取其他的配合手段。尽管无忌问心无愧,一再表白,但魏圉心中芥蒂终未释然。
面对种种复杂的情况,魏无忌再也干不下去了,只好托病不朝,将相印兵符一齐交还魏圉。即使这样,他尚惟恐引起魏圉的疑忌,遂与宾客长夜痛饮,多近女色,日夜为乐,颇有点“英雄无用处,酒色了残春”之意。
清人王士祯写《谒信陵君祠》一诗,对魏无忌救赵败秦、避国十年和归魏后的处境作了描述。诗曰:
趣救邯郸却暴秦,十年留赵事酸辛。
大梁归后匆匆甚,日饮亡何近妇人。
魏无忌在身边培植了一股不小的私人政治势力,又以自己的军事才能两次击败强秦,挽救了两个国家,他势大震主、功高盖主,造成了对魏圉的威胁。在“朕即国家”的专制社会中,为国的行为本来是直接为君主的行为,但大臣势大功高,却又容易造成国家向心力的偏转,形成对君主个人的直接威胁。为国的行为超过一定限度立即和为君的行为严重对立了起来,这是君主专制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一个矛盾,魏国既然不能改变专制制度本身,那就必然要在这个制度内部防范和消除威胁权力核心的不稳定因素,他对魏无忌的疑忌、限制和打击就成了必然的行为。而魏无忌既然生存于专制统治的社会,又具有相当的才能,那他的一生就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是限制自己的势力、放弃自己的政治建树,随俗合流,不使自己冒尖震主;其二是甘冒君主的疑忌而在政治上大显身手。无忌既然在一生的前期选择了后者,那他在一生的后期、势大功高时就有两条小道可走:其一是将君主轻易地取而代之;其二是急流勇退,泯灭自我。无忌是一定时代的人物,不能超脱时代意识去行事,自然地选择了后者。他接近酒色,以示政治上的无欲,借此消释君主的疑忌,他退出政治舞台、淆乱自己的社会角色,以此换取君主的信任。在这条酒色小道上,他伤害了自己的健康,不久得疾而亡,彻底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唐人周昙认为魏无忌的命运代表着魏国的命运。他作诗《公子无忌》云:
赵解重围魏再昌,信陵贤德日馨芳。
昏蒙愚主听谗说,公子云亡国亦亡。
魏国政治人物关于魏国的议论
战国时的魏国是一个不断走下坡路的国家。魏斯执政时,北拓西争,国势兴旺,魏是最强大的国家。隔代至魏罃执政时,国家的政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马陵之战后,不断受到齐、秦的欺凌,战略上的攻势转为守势。后至魏圉执政时,虽有魏无忌的败秦之举,但已无法扭转被动的局势。魏自三家分晋起立国约二百年,于前225年为秦所灭。
纵观魏国的兴衰史,可以明显地看到,国家对人才的态度与其本身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魏斯当年倡尚贤之风,广纳贤才,使用了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翟璜等一大批人才,创造了辉煌的政治业绩;魏罃时任用了一个小有才能的庞涓,但庞涓嫉贤妒能,排挤和迫害其他人才,使人才本已稀少的魏国又封闭了纳贤之门。其后的君主都少有爱才之心,魏圉连他的弟弟(无忌)都不能相容,由这些人所统驭的国家,其衰落是不足为怪的。
魏罃执政长达五十年,这是一个七雄争长的时期,当时魏斯的尚贤遗风使魏国在竞争中尚具某种优势,许多第一流的人才出自魏国,吴起、商鞅、孙膑都曾臣属于魏国,但魏罃的区区小才不能识别和驾驭他们,终使商鞅奔秦、孙膑逃齐,他们使魏国的东西两邻迅速崛起,导致魏国在大国争长中败落下风。错过了这一时期后,魏国的弱势使本身不再具有与秦国进行战略竞争的能力,因而一步步地衰落,直至灭亡。
在人才与国势的关系中,人才的兴旺影响到国势的强大,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衰弱的国度,越不容易容纳人才,强盛的国度拥有众多的人才和辉煌的政绩,任何个人的建树都只是国家事业的一小部分,不足以引起权力核心的偏转,不能构成对君主个人的威胁,这时候有海纳百川之势;衰弱的国度里政权脆弱,任何人的稍许作为都可能引起对权力核心的震恐,而整体事业衰败下的惶恐心理使君主对部下的疑忌心更为敏感,这时候小河难容江川,他们对人才更多的是排斥和压抑,魏无忌的遭遇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考察魏国的历史,不能不为这个国家在七雄争长时期的一着不慎、错失良机而惋惜。魏国在地理位置上东齐西秦、南楚北赵,居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在这样的环境下与列国竞争,它的主要战略性失误在于:第一,没有稳定的战略计划,从而没有稳定的军事目标和外交策略,东西为敌,四面出击,结果分散了力量。当时商鞅入秦后明确提出“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其势不两存明矣”(第八十九回)。已明确地以魏为主要进攻目标,而魏国此时却正热心于对韩赵的争夺,在外交上又一度被苏秦、张仪等人所左右,缺乏独立的战略思想。第二,魏与韩赵三分晋室后,虽一度强大,但总有后劲不足之弊,它没有注意很好地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出兵频繁,以消耗国力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胜利,最后被齐、秦乘虚吞咬,钻了空子,造成一蹶难振的局面。第三,当时的主要负责人魏罃无远见、少气魄、心胸窄。当时的相国公叔痤临死前将青年英才商鞅竭力推荐于他,他拒而不用,商鞅后在秦国变法,政绩显赫,列国震惊,最后因受到政敌的逼迫,不得已潜逃魏国,魏罃竟以其侵吞过魏国河西之地而欲囚之献秦,又把商鞅逼回了秦国。当时的列国尚无商鞅之匹,魏罃不知道商鞅的价值可以超过河西之地许多倍。如果魏罃这时能把商鞅保护下来,加以重用,再图恢复是完全可能的,但他却缺乏这样的气度和胸怀。第四,河西失于秦国后,魏国立刻丧失了与秦竞争的勇气,不久把国都由安邑迁至大梁,表示了对秦国的退让姑息。它再图恢复的勇气不足,对秦始终存有余悸,几次与秦作战中取观望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秦国的扩张吞噬之心。魏国由盛到衰,其中有着深刻的教训。
赵国政治人物赵国政治人物
赵氏原与秦国是同一祖先,五帝颛顼的苗裔,其后因助大禹平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夏商时代,其祖多有功绩,至周穆王时,赵祖造父为之驾车,因助穆王破敌有功,被赐以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其后叔带在周幽王时离周至晋,开始在晋国建立赵氏世家,后以赵为姓。叔带的五世孙赵夙为晋献公时的大将,因功而被增封土地。赵夙之孙赵衰跟随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是重耳的重要谋臣,重耳返国立为晋文公后,赵衰被封为原大夫,住于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被任以国政。其子赵盾长期执国政,对晋国有所建树,其子赵朔嗣位后,受奸臣陷害,遭“下宫之难”,几于灭宗,只有男婴赵武幸免得脱。十余年后,晋国政局变化,又起用了赵氏孤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