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欢迎访问:   txtsk
变化中的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下一步(1)

    “跨越边界”是2005年“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的主题,而2005年也是中国公司国际化的元年。我们在前两年曾经看到TCL收购汤姆逊,2005年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收购IBM的PC业务,然后有海尔收购美泰克,当然也有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短时间内,大批中国企业走上国际市场,并在国际上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这本由《环球企业家》杂志编撰的《突围》,记录了中国公司2005年国际化的成败得失。“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公司的热门话题,同时,因为中国公司“走出去”的历史很短,所以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也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再加上我们也是刚刚在摸索“走出去”的问题,因此“走出去”也是一个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中国公司国际化是中国公司成长中迫在眉睫而又相当重要的一课,中海油一个简简单单的市场商业行为,为什么可以在世界上造成不小的轰动?这是因为发生在中国的企业里。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得到了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反映了在过去20多年当中,中国人在想办法改变自己,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    
    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美国这样的国家,从来没有认真思考怎么改变自己。他们一贯的思维是中国人和世界随着他们走,所以收购造成美国人很大的心理反差:中国突然出现了成批的公司收购西方的公司,而不仅仅是几年前去海外办厂。    
    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公司的崛起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必然。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抓住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机遇,将中国快速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当中。另一方面,中国公司在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中提升了竞争力,包括市场监管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    
    2000年,中海油试图上市并没有成功。其中一个原因,所有的投资者都认为公司资产质量非常好,如果公司在美国,会加一倍的价格,但是因为中海油在中国,所以要打50%的折扣。为什么?中国的法律不完善,制度不透明,中国的企业上市不规范,后来的企业就要为前面做得不好的企业付出代价。而今天,中国公司走到哪里,投资者没有拉长脸的,他都会笑着跟你说话,因为企业的治理走上了资本市场要求的水平。    
    这就是变化。在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已经具备在国际同行业同台竞技的基本本领。中海油上市5年的时间中,上市初账面的净资产10亿美元,IPO 60亿美元,到现在300亿美元市值,而在成本、增长速度、资金使用效率、回报率上都名列前茅。不仅是中海油,中国有一批这样的企业成长起来了。如果我们把这些事件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上看,我们就不会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企业突然都跑到海外收购公司。在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们国内也曾经进行过激烈讨论,那个时候媒体每天都在喊“狼来了”,今天当我们收购优尼科以后,我切身感到,现在美国人突然发现中国人来了,而且来的很急很猛,这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也没有做好准备就突然发生的事情。    
    中海油之所以撤出来是什么原因?真正对美国有伤害吗?我们到那里去以后真正会给美国带来什么不利吗?没有。但是为什么造成这么大的反响?不仅仅是议会的议员,很多受高等教育高层次的人员也感觉到有一些担心。    
    举一个例子,《财富》杂志有一幅漫画,反映了上百年来美国人形成的自尊、骄傲、民族自豪感受到伤害,这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的。如果说欧洲人去收购,美国人不会说,但如果是中国人就会引发震动。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今天的速度很快,另一方面他们确实没有准备好,他们有70%的生活用品是用我们的,但不知道中国公司是什么样的。所以他们没有做好准备。    
    再看一下由此带来的恐惧,在《国际先驱导报》刊登的漫画中,美国人在惊讶之余,担心中国公司能像我们美国公司一样忠诚吗?这是最基本的原因,并不是美国人讲的“能源是战略物质所以对我们美国很重要”,这是假的。中海油收购之前做了充分的对美国、外国投资者的审查,研究相当透彻,所以到最后我还是能够坚持下来。而美国政府其实相当被动,因为是法律程序不能不批,但批了在国会还要付出很大的政治代价,政治风险带来了更大的经济风险。    
    另一个就是《经济学人》登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他们的恐惧。这说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家们对我们如何看?我们怎么看自己不重要,现在是人家怎么看咱们。所以我总结成,自大+自卑+恐惧=中国威胁论,过去我们谈中国威胁论的时候,往往是从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分辨,但是今天这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而是中国经过快速崛起,美国人看不见中国公司成长背后的担心。    
    我们要有一个反思,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我们要更好地了解美国人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心态,然后想怎么样让他不要担心。那么现在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政府层面。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很难把它完全看成是一种市场上的商业行为。整个世界用60年前形成的冷战思维来看中国,共产主义国家,共产党领导,到今天仍然用这个角度看我们,我们怎么办?    
    我们需要将一个新的中国画面让对方知道。一个企业做这种工作没有多大力量,最主要的还是政府,有一个清晰透明的全球理念。我们应该说我们追求什么理念?我们在世界上承担什么责任,履行什么义务?要明明白白告诉世界,我们既不能完全按西方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按中国自己的,一定要双赢的全球战略。所以从国家层面,要建立一个让世界都明白的中国全球理念。    
    第二,就是要明确战略,国家经济全球战略引导下的各行业的经济战略。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收购优尼科中,我们做什么都是跟着人家去,跟着人家后面解释。比如人家说中国威胁论,我们急急忙忙跟人家说我们是和平崛起;人家说利率不合理,你找出很多原因,然后说我会调,包括纺织品。这是咱们处于被动状态,我们能不能主动把这些东西向世界宣读,这是一个大的全球思维。然后我们才有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具体战略。    
    优尼科收购当中,美国政府将商业性变成合法化的东西,然后政治化,变成法律程序。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产量还不到4%,优尼科也不给政府提供化学、药品、航空油,技术是通用的技术,美国人没有安全理由来拒绝这个交易。    
    但是在那个阶段,美国政府在中国有利益,朝核会谈是美国最头痛的问题,中国政府努力帮助促进,这是外交部的事;然后汇率调整,汇率的调整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事。然而,中海油刚宣布退出,国内就宣布买50亿美元波音飞机。    
    这说明什么?政府各个部门没有一个整体国家观念,在企业层面没有办法操作。只有在国家层面形成战略,企业才有可操作性的执行战略。企业层面,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道路。在收购之前,我们曾经跟美国政府充分沟通,当时担心美国政府指责中国公司到苏丹、伊朗、委内瑞拉与美国敌对的国家收购,那么中国公司一定要用市场化的方式来收购,因为只有市场化,全世界才懂你。中海油之所以在这次收购过程当中被大家认可,就是因为中海油非常透明地在市场上操作这个过程。尽管中海油的收购受到美国政治的阻碍,但中海油必须坚持市场化。


变化中的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下一步(2)

    第三,坚持双赢。真正变成国际化的公司,我们首先要变成国际化的公民,中国公司要有全球意识,中国公司要承担发展当地社区的社会责任。如果我们不能为当地的社区、民众和政府解决其需求,我们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最近给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提了一个建议:请他们告诉我当地国家的需求是什么,我看我能否帮他们解决需求。不发达或者欠发达的国家,它需要大批的资金搞基本建设,它可能并不是需要一个石油公司给它开油,但它需要建电厂,建高速公路,修机场,这是我们千载难逢的发挥中国企业综合实力的好机会,我们的建筑公司都非常棒,但是他们苦于没有项目。因此,我组织起来这些公司去当地建电厂、机场,然后,我再跟政府去谈油、气的开采勘探,我相信他们会很重视。    
    此次收购最大的教训是因为我们长期没有在美国有任何的作业。如果中海油以前在美国有作业就树立了公司的形象;另外,做事情要长远考虑,不要今天需要了才去,做生意先交朋友,如果前几年我就跟美国的议员做工作,提前几年做社会的、舆论的、政治的准备工作,跟外国的领导人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中海油才真正拥有了与西方公司同场竞技的本领。    
    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快,是因为我们走了非常规之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必须走非常规之路,按照西方理论,企业并购2/3不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企业整合不成功,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是收购后换人换系统,这是我们中国公司万万不能做的。    
    三年前,中海油收购了西班牙Repsoi在印尼的油田,花了6亿美元,当时有1 000多个临时工,有1 000多承包商,近3 000人的队伍,我们前两年派了两个人,到现在也只有20人,但是很成功,三年就已经回收了62%的投资。    
    原因在于,我们出去不要把中国人都带出去,怎么样让外国人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另外,我们总体管理水平没有达到,但是这种管理系统不是一两天建立起来的,国家总体仍然在进行工业化过程当中,如何实现跨越?出路就是拿来主义。国外搞ERP花了几亿美元,搞好了拿过来,中国企业要想建设国际一流的公司,必须要走自己的路。    
    另外还有石油行业特性。为什么我们敢收购优尼科,因为我们有20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海油跟外国公司有接近之处,更是因为石油行业不存在这么大的风险;而在制造业,包括联想的收购完成后,考虑技术是否变、产品是否变、客户群是否变、市场是否变,但在石油行业并没有这些问题——只要生产方式不改变就不会有变化,不因为中海油操作就会少产油,而风险就在于换人,换人就要换生产方式。    
    收购优尼科的体会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公司的成长要走非常规之路,所以中国公司的全球化会遇到很多水土不服,因为我们同时肩负两个任务:一个是公司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另外就是公司治理,建设现代企业的任务,全球化会因为中国而发生变化,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历史潮流。才


变化中的中国市场跨国公司重估中国市场

    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中国对于经济全球化,对于跨国公司的重要意义。它是全球经济增长最迅猛的地区,它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但问题在于,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个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环境的复杂程度、变化的迅速程度。相比于艰苦困难的20世纪90年代,今天在华跨国公司的境遇确实已经大为好转,许多公司的利润在飞速增长。不过相对于他们对于中国的期望和巨大的投资,现有的回报显然还不能让他们足够满意。    
    事实上,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已经逐渐呈现出比其他任何国家单一市场更为复杂的特征,除了地域差异越来越明显、消费者习惯越来越多样化之外,横亘在跨国公司面前的难题还包括:难以琢磨的地方政府政策、不透明的知识产权环境、与经济规律背道而驰的资本市场以及多变的人力资源体系,而这些都需要跨国公司重新审视这块高速增长的市场。


变化中的中国市场中国需求正在吞食世界?(1)

    来自中国的需求驱动着全球商品市场,对能源和商品价格的预测依赖于对这一需求可持续性的判断。    
    来自中国的需求驱动着全球商品市场:从石油、钢铁到铜和铝,这个巨大市场似乎有无穷尽的胃口。中国的胃口有多大?作为这些需求背后的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性的,还是政府投资和房地产开发驱动形成的泡沫?这一问题的答案对全球商品交易价格无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发达国家的石油价格和汽车价格会受到影响,那些正在投下数以十亿计美元以增加产能的矿业公司的财富也会受到影响。    
    为了能够有效预测全球能源和商品价格,我们最好先自下而上地考虑一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中国需求的可持续性。事实上,市场上正在流传的许多价格预测,对这个全球成长最快的商品消费国的需求驱动力只有肤浅的理解。    
    在能源和商品市场的“重量级”分组中,中国已经超越了自己所属的级别。尽管在名义的世界经济产出中,中国仅占有4%的份额,却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初级能源消费国,同时还是最大的煤、钢铁、水泥和10种有色金属生产国。地球政策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指出:“在5种基本能源、食品和工业品——谷物、肉类、石油、煤和钢铁——的消费中,除石油以外,中国已经全面超过美国。”    
    在石油消费上,中国也在同美国迅速拉近距离。中国石油的消费状况正在戏剧性地改变。20年前,中国还是东亚最大的石油出口国;12年前,中国变成了石油纯进口国;而在2003年,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31%来自中国。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美国的1/10,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1/6,因此未来的显著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