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320-老板是怎样炼成的-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部分第37节 不一样的旺堆(1)
旺堆是西藏乡下的一个农民。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西藏商品经济不发达,牧民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但小牧民旺堆却是一个例外。
1969年,旺堆出生在西藏日喀则地区下辖的日暮县农村。日喀则地区位居藏西北,与印度接壤。由于地势险要,交通不便,人们的思想较为封闭。旺堆一家世世代代都是牧民,他们日复一日地过着放牧的生活,牛羊就是一切。在旺堆的记忆里,他的家族中还从来没有人踏出过那片牧区。
1988年,19岁的旺堆对放牧的单调生活厌烦到了极点,他不顾父亲要与他脱离父子关系的威胁,揣着东挪西借的200元钱直奔拉萨,他想在那个听说很繁华的地方找一份工作。
由于年轻力壮,旺堆很快便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找到了工作。一天,他在街上闲逛时,一个汉族人指着他胸前挂着的绿松石说个不停。由于不懂汉语,旺堆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一个过路的藏族人告诉他,那个汉族人对他戴的绿松石很感兴趣,问他可不可以卖给他。旺堆赶紧点了点头。捏着那20元钱,旺堆愣了半天,他怎么也不肯相信挣钱原来这么容易!
旺堆想:既然绿松石这么值钱,不如回家去收集一些拿到拉萨来卖!反正家乡的河流中,这种自然天成、颜色晶绿、上面长满了各种花纹的石头多得是,牧区的人都喜欢捞出来当装饰品,但谁也不知道这东西能卖钱!
旺堆算了算,1个绿松石20元,10个就是200元……只要赚够了钱,他就可以长期生活在拉萨这个繁华的地方!回到家乡后,旺堆向周围的牧民大量收购绿松石,然后将这些绿松石带到拉萨,向汉族人兜售。旺堆只用了几天功夫,便将几十块绿松石卖了个精光,赚了上千元钱。手里有了本钱,旺堆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他看到拉萨店铺里有不少汉族人使用的小镜子、梳子等商品,便买了一大堆,运回牧区兜售。牧民们对这些从来没有见过的小商品十分好奇,大家争相抢购。旺堆成了一个货郎。他背着一个背篓,从拉萨走到日喀则、再从日喀则走到拉萨。
随着时间的推移,旺堆不仅学会了汉语,还将自己的生意拓展到了家乡的周边地带。到1993年时,旺堆已经有了三四万元的积蓄。如果在家乡,这笔钱可以买几百只牛羊,过上富足的日子。
在随后经商的日子里,旺堆注意到,随着从内地到拉萨的游客不断增多,拉萨的旅游品市场开始火爆起来。凡是到西藏旅游的外地人,都对牧民们的一些旧东西很感兴趣。旺堆那时候还不知道这些旧东西就是古玩,他只是隐隐觉得,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
于是,旺堆在拉萨市大昭寺前租下了一个很小的店铺,专门销售从牧区收来的古玩。古玩店开业不久,旺堆便和一个叫罗珠的藏族姑娘结了婚。罗珠很有经商头脑,成了旺堆的得力助手。旺堆经常把店交给罗珠来管,自己则到牧区挨户收购〃旧东西〃。
几年的货郎生涯,使旺堆练就了一双识货的眼睛。他总是能在人家准备丢弃的垃圾里发现宝贝,然后用很少的钱收进来,再抬高几十倍卖出。由于对旅游者的心理琢磨得比较透彻,他出售的东西都很特别,古玩店生意一直很好。到1996年,他的存折就已突破了30万元,成了一个小富翁。
这时,旺堆发现大昭寺周围竟开了几十家古玩店!他想:牧区的旧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大家都跑去收购,又能维持多久?这么多人都开古玩店,要分这一杯羹,一个人又能分到多少呢?
1997年的一天,旺堆发现,自己店铺对面的拉萨市挂毯厂开始变得热闹起来,门前总是站着几个外国人,对着厂家摆出来的几幅挂毯指指点点。最后,那些外国人都用高价买下了那些挂毯,并且一个个都像捡了宝似的高兴。
旺堆知道,挂毯是每个藏族家庭都拥有的再平常不过的装饰品,有极强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较高的品位,加之便于携带,是旅游者理想的购物种类。所有的挂毯中,又以手工制作的羊毛挂毯最为贵重。那些外国人买走的挂毯,并不是真正的手工艺品,而是机器生产的,远没有手工制作的挂毯精美耐用,过不了多久,上面的颜色便会褪去。旺堆想:现在全拉萨就只一个厂家生产挂毯,而且是机器生产,如果自己开一个厂,专门生产手工制作的挂毯,生意一定会好!
旺堆立即对市场进行了调查。由于手头没有现成的手工挂毯进货渠道,他便将自己家里挂着的几幅挂毯全拿了出来,摆在店里每幅标价都在400元以上。调查的结果让旺堆大吃一惊,那几幅已经用过好几年的手工挂毯,竟受到了游客们的一致青睐,不到两天的功夫就全部卖出了!
手工挂毯的畅销,让旺堆吃了一颗定心丸。在最短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拉萨市的周边县区,收购手工挂毯在店里出售。
由于手工挂毯经久耐用、色泽鲜艳,且久不褪色,刚刚推出就成了旅游市场的新宠,旺堆的店里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但是,由于牧民们平时忙于放牧,无法抽出时间专门制作挂毯,收购很不顺利,根本不能满足销售的需要。旺堆只好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生产上。他在拉萨租了厂房,招兵买马,四处吸纳会制作挂毯的人,还聘请了专门的设计师,设计了很多新颖的图案。1998年,旺堆位于拉萨市宇拓路一侧的手工挂毯厂正式开始生产。
但是,旺堆的手工挂毯厂开业不久,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厂里的人平时干活都很拼命,但一到农忙时节,他们就嚷着要回家忙生产,使旺堆的挂毯厂关了半个月的门,损失了好几万元。
为解决这个问题,旺堆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回到日暮县农村自己家里,招聘了二十几个剩余劳动力,然后请专门的挂毯师傅教他们制作挂毯。等一批人学会后,又招另一批人……就这样,旺堆完成了他的人才培训,从而度过了创业之后的第一道难关。
第五部分第38节 不一样的旺堆(2)
由于全拉萨只有旺堆这一家手工挂毯厂,厂里的人要跳槽都找不到地方,所以,绝大部分人学会手艺之后,会一直留在挂毯厂里打工。人员的稳定使挂毯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当应付一个店的销售绰绰有余时,旺堆就赶紧开第二个店。到2001年年底,旺堆在拉萨市一共开了6个店铺,全部卖自己厂里生产的手工挂毯。他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了好几百万元,被朋友们称为西藏〃挂毯大王〃。
如今,旺堆的挂毯厂仍然是拉萨市惟一的手工挂毯厂,和另外两家机器生产挂毯的厂家相比产量低得多,但挂毯的质量和价格却比他们高出了几个档次。旺堆生产的挂毯不仅由货真价实的羊毛绒织成,而且上面的图案也相当丰富,有牛头、羊头、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好几十种。另外,旺堆还特别注重售后服务。他在销售的时候向顾客承诺:所有挂毯如果在3年内出现褪色、大量脱毛等问题,可以拿来调换并给予赔偿。所以,无论是拉萨市的顾客,还是外地的旅游者,都对旺堆生产的挂毯赞不绝口。往往是一件产品还没制作成功,便有顾客前来订购。
由于到西藏来旅游的外国人很多,这些老外对展现了浓厚的西藏民族特色的手工挂毯一见钟情,通常一个人要买好几幅回去。这些老外将旺堆的手工挂毯带回国后,立即引起亲友的兴趣,于是,他们便打来越洋电话,寄钱来向旺堆订购。这样的越洋生意,旺堆一个月能接到好几起。
看到老外这么喜欢手工挂毯,旺堆真想把店子开到美国和欧洲去。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知道,凭借自己眼下的实力还做不到这一点。为了积蓄自己的力量,为将来打好基础,2001年9月,旺堆将年仅10岁的儿子登增昆金送到了美国学习。他希望儿子能在美国学有所成,以后成为自己的手工挂毯在美国的〃总代理〃。送儿子到美国学习,旺堆每年要花十多万元钱,但旺堆认为这很值得,因为在经营过程中,他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水平低对事业发展的制约。目前,旺堆正想方设法,准备在内地设经销点,向内地喜爱西藏文化的朋友们推销他的手工挂毯。旺堆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走出牧区想找一份小工的普通牧民了,在十几年跌跌撞撞的过程中,他的思路越来越开阔,已经彻底地完成了从一个牧民到一个商人的转变。旺堆在创造财富神话的同时,也证实了当年的向往和判断是正确的:在日喀则一望无垠的牧区之外,果然有着更精彩的地方!
点评:如何从相对中寻找财源
经济学中有一个分支叫短缺经济学。在商业上,一般来说短缺就意味着赚钱机会。旺堆牧区家乡的绿松石非常丰富,河里随便捞捞就是一大堆,但想买面小镜子、买个小梳子就非常不容易;拉萨城里镜子、梳子有的是,一堆一堆,但绿松石之类的东西则是稀缺产品。旺堆将家乡的绿松石背到拉萨,将拉萨的小镜子、小梳子背到家乡牧区,将相对的丰富与相对的短缺来了一个对流,很容易就赚到了大把钞票,完成了原始积累,这是对短缺经济学最简单的理解和最朴素的运用,成效显著。
经济学家说,货币只有在流动中才能产生增值,商品也是一样。在流动中产生的这种增值,就是商人利润的来源。
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最初生产皮鞋、服装之类的产品只在本地卖,后来本地市场饱和了,他们就将这些产品向上海、北京等地〃运动〃,上海、北京又饱和了,他们又将这些东西向甘肃、青海、新疆〃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温州人发了大财,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同样,向上海倒哈蜜瓜、葡萄的新疆人,向北京倒西瓜、蔬菜的海南人,都有不少发了财的。这是利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间的物产不同而赚钱的案例,其实利用的就是地区间在商品和物产上的相对短缺,和旺堆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旺堆做得是双向流通,和远程货车一样,往返都拉货,不空驶,所以赚钱要更快一些。
除了地区间的相对短缺可被有心商人们用来赚钱外,聪明的商人还善于利用同一地区丰富商品市场上品种的相对短缺赚钱。一般来说,利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物产和商品的相对短缺来赚钱,更多赚得是苦力钱,是跑来跑去的辛苦钱,而利用同一地区丰富商品市场上的相对短缺品种来赚钱,则需要有更好的眼光和更高的智慧。首先,你需要发现哪些是短缺品种,这很不容易,在商品极大丰富的市场上,一个人很容易将眼睛看花,从而将目标看错;其次,在很多情况下,你还需要亲自动手制造这些短缺商品。但它的利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是丰富商品上相对短缺的品种,所谓物以稀为贵,一般都能卖到比〃大众化〃商品更高的价钱,使商人在同样的时间段内,在同样的体力、物力和资金投放下,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以旺堆做手工挂毯而论。一般人如果看见别人在做机制挂毯赚了钱,也会跟着做机制挂毯,这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从众心理。旺堆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你做机制毯,我就做手工毯,第一,既避开了同行间的竞争,相互杀价;第二,又使产品出现差异化。而且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相对机制毯,手工挂毯是稀缺品种,所以,旺堆能够赚到比一般人更多的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个目光深远的人,从旺堆的故事中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而不只是简单地看一个热闹。
第五部分第39节 商业眼光成全了她(1)
丛华滋是山东威海人。威海刘公岛因悲壮的甲午海战而天下闻名,而丛华滋却以胆量大、水性好、脑子好使闻名。
说到丛华滋的胆量和水性,不得不提到一件事,这件事至今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事情发生在1992年冬天,海军驻岛部队的一艘运输船被缆绳缠住,想了很多办法都解不开。这时有人找来有〃赶海大王〃之称的丛华滋。当时是冬天,滴水成冰,又刮着大风,海上风急浪险,大家都为她捏着一把冷汗。
丛华滋拿着一把新菜刀就下去了,下去发现菜刀砍不动,缆绳太粗,上来又拿了把钢锯,再次潜下去。这样一连弄断了两根钢锯,船解开了。那一年丛华滋51岁。这件事使丛华滋在岛上一举成名。
丛华滋是刘公岛上第一个开个体店的工商户。1985年,丛华滋在刘公岛上开了一个日用品商店,成为刘公岛上的第一个个体户商店。在那以前,刘公岛上只有几家国营商店。丛华滋潜海捞来的海货,像海参、海菜之类,就在自己的店里卖,无人知道丛华滋当年赶海挣了多少钱。
1990年,为了保护环境,当地政府出台措施禁止潜海捞海货,丛华滋靠赶海捞海货赚钱的方法行不通了。政府不让赶海了,她就转卖旅游纪念品。因为是独家经营,开始的生意还不错,但随着来刘公岛旅游的人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块市场。刘公岛上与她一样的个体店、个体经营户一天比一天多,大家卖的东西也都相差无几,这使丛华滋的店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盲目竞争的局面呢?做什么生意才能使自己不至于和大家伙儿挤在一个锅里抢饭呢?为了找到一项和自己从前赶海,以及最初开店时一样的独门生意,丛华滋一直在开动脑筋。
丛华滋有两个儿子。1994年,在一家中韩合资公司里打工的二儿子回家时顺便带回来了一些领带。丛华滋看到这些领带,眼前不由一亮,胸中豁然开朗。她有了主意。因为当时在刘公岛,大家经营的热门项目大多是些如珍珠项链、贝壳做的坠子、搭子一类的手工艺品,大多与海有关。当时在刘公岛上卖领带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