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外国人怎样当农民-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朴老汉的家是一座两层别墅式的建筑,房前有一小块花园。花园里栽种着迎春花、牡丹花等,花园旁是一个停车场。进入农舍,记者眼前一亮:一楼有一间宽敞的大厅,大厅内铺着实木地板,一台32英寸数码彩电立在中央,一旁是一个大鱼缸,另一旁是卡拉OK机。二楼一间是卧室,另一间里摆着一台电脑。坐在一楼大厅的沙发上,主人端上了韩国传统茶——大枣茶,向记者述说起了韩国农村的变迁。    
    朴老汉说,20世纪60年代,这里是韩国最穷的山村之一。当时住的是茅草房,点的是油灯,喝的是井水,每年都闹春荒,生活相当困苦。为不忘当年困苦的日子,朴老汉带着记者来到农舍的后园,后园有两间茅草房。朴老汉说:“这就是我家当年住的破房子。每当我看到前后两栋房子的变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现在我们农村的生活不比城市差。我家里实现了电气化,还有一辆卡车和一辆小轿车。除耕种10亩稻田外,我养了20多头牛,还有两个专门栽培蘑菇的温室大棚,年收入近8000美元。家里目前只有我们老两口。两个儿子一个在国外留学,一个在汉城工作。儿子和儿媳都很孝顺,一有空就到乡下看望我们。我们家里的卡拉OK机就是为全家团聚时自娱自乐而买的。”朴老汉还告诉记者,他们家目前的生活水平在他们村里属一般,还不是最高的。谈起生活的变迁,朴老汉感慨地说:“1972年;韩国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村运动’。正是这场运动,改变了我们农村的面貌,使农民开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首先着力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新村运动”在韩国家喻户晓。《韩国交通信息新闻》常务顾问南棋铢对韩国“新村运动”颇有研究。记者在韩国全罗南道康泽津采访时结识了南先生。他如数家珍地讲述了一段农村变迁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韩国十分贫穷。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时,韩国政府将工农业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为启动“新村运动”;政府首先投资了20亿美元。    
    南棋铢顾问认为,“新村运动”是一场由政府主导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全民运动。其特点是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激发广大农民改变旧貌的热情,让农民在“新村运动”中受惠,从中探索出一条扶贫、致富的道路。    
    免费向各村提供300袋水泥,是韩国政府打响“新村运动”的第一炮。“新村运动”初期的1971年至第二年的7月,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当300袋水泥运到每个村庄时,农民们看到了他们急需的物资,纷纷拍手庆贺。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进行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河堤、村级公路等。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韩国基本构筑起了乡村公路网,实现了村村通车。农村的水利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改进。    
    政府出大头为农户建房;并帮助其改建厕所    
    茅草屋变成砖瓦房,油灯变电灯,是韩国农村面貌变化的第二步。韩国农村目前约有260万农户,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无论是城市周边还是海岛渔村,农民和渔民的住房基本上都是砖瓦房,不仅设计新颖,而且舒适方便。1971年,“新村运动”刚开始时,全国80%的农舍都是茅草房。为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向农民贷款帮助建房。农民还贷以秋后向国家卖粮,按比率逐年返还的方式进行。    
    在建房的同时,农村开始实施自来水化,一开始是把蓄水池的水通过管道接通各户,20世纪80年代后普遍采用的是井管地下水泵。在农村,家家户户的厕所都很干净,臭气熏天的露天茅房早已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冲水便器。即使是远离村庄的单独农舍,也安上冲水便器。问起原因,原来每户都安装了一个名叫“粪便化解器”的装置。这种装置是一个长宽均约二米的四方形塑料容器。容器内分成多格,并有一个化解粪便的电器设备。建房时将其埋在地下,并与卫生间的管道相连,粪便进入容器后,通过电器化解设备,不仅可消除异味,而且可发酵成为优质的肥料。


第四部分农村几乎看不到烟囱

    20世纪60年代,韩国农村只有20%的农户有电灯。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装上了电灯,90年代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韩国农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家家户户几乎没有烟囱;更看不到炊烟缭绕的景象。    
    韩国地处北温带,农村做饭和取暖,世世代代都是靠烧柴。为保护珍贵的林木和生态环境,政府在“新村运动”初期提出了“改烧柴为烧煤”的方针。为此,韩国政府向农村提供了大量廉价的煤炭。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村电气化的实现,普及了电饭煲,洗浴和取暖也改烧煤为使用煤油锅炉。    
    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村运动”的核心。韩国农业主要以生产稻米为主,经济作物为辅。“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生产跨入划时代的发展阶段。在盛产水稻的农村,政府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向广大农民介绍水稻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并培养出一批掌握先进栽培技术的骨干。在骨干的带动下,各村通过共同选种、育秧、栽秧、施肥、灌溉等一系列程序,组成协作体,不仅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收入也随之攀升。由于政府在收购农民粮食上给予优惠政策,收购价高于市场零售价,农民获得巨大实惠。据统计,1970年至1978年间,韩国不仅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从137美元增加到649美元。    
    因地制宜发展济州岛    
    韩国南端最大的岛屿——济州岛,是韩国最有名的旅游胜地。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这个岛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半原始状态。济州岛发展农业的环境很差,该岛有“三多”之说;即“风多,石头多,女人多(男人出海打鱼常遭不幸)”。为改变济州岛的面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村运动”发展计划。首先,开路和平整土地。济州岛人烟稀少,政府将监狱里的犯人按开发项目编队,派往济州岛,并推出立功受奖、提前释放等措施。在短短5年间,济州岛修筑起环岛公路和乡村公路网。在昔日一片乱石滩上,开垦出一块块耕地,并栽上一层层防护林。为适应海岛石头多的特殊环境,政府引进一种蜜橘,并帮助当地农户改种各种经济作物。如今,济州岛的蜜橘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主打产品,不仅在国内广泛销售,而且出口到日本等地。2003年,《人民日报》代表团访问济州岛时,偶尔路经一家农户,这家农户住的是一栋二层别墅式小楼。主人说,别看我们这里远离城市,但生活不比城市差。他喜不自禁地说:“这片山上是我的蜜橘园,除蜜橘外,我们还种了十几种中药材,收入已超过在城里儿子的工资。”    
    发展不忘农村文化建设    
    从开展“新村运动”的第二年开始,各地农村纷纷兴建村民会馆。农民有了自己的会馆以后,不仅用来召开各种会议,还用来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劳、自助、协作精神。村村设立广播站,村民会馆经常举办演讲会、演出会等各种活动。农村教育已普及到高中。为激发农民致富的热情,在“新村运动”期间;一首《致富歌》唱遍韩国农村:“清晨的曙光照亮,让我们振作精神,走向致富的前方。拼搏,奋斗,我们的前程充满辉煌。”    
    农协帮助推广农产品    
    随着韩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新村运动”在1988年后逐步走上国民自我发展的阶段,政府的作用由主导推进,转变成为规划、协调与服务,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和流通业。农协是韩国农业领域最大的民间组织,韩国农协中央成立于1961年,是韩国农协的全国性联合组织,现有1366个会员社,拥有240万个社员。农协中央会通过改变农民的经济、社会、文化现状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提高韩国农业的竞争力来确保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农产品推销和金融服务是韩国农协中央会的两大主要业务,也是农协的主要业务活动。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韩国农协中央会在农产品和消费品的营销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韩国农协系统拥有覆盖全国每个角落的银行网络系统,为广大农民及城市人口提供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农协直接经办的“农协超市”,超市里各种农副产品与水产品琳琅满目,其特点是新鲜且价格适中。超市经理告诉记者,“农协超市”在全国农村都设有农产品收购站和保鲜库,解决了农民卖菜难和卖粮难的问题。据统计,2002年,韩国农协系统全年销售农畜品93亿美元,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10亿美元,生活资料14亿美元。


第四部分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

    李乾文    
    在实现工业化后,日本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差距曾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时,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活力,各地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地域振兴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所倡导的“一村一品”运动。    
    所谓“一村一品”运动,就是为了提高一个地区的活力,挖掘或者创造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可以使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的产品或者项目,并尽快将它培育成全日本乃至全世界一流的产品和项目。这样的项目当然不仅仅是农特产品,也可以是特色旅游项目,甚至是文化项目,但是能够代表地区特色的核心还是农特产品的开发。    
    “一村一品”运动的倡导与推广    
    大分县位于日本九州岛的东部,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县。全县地形复杂,林地山地占了全部面积的70%,除了几个不大的盆地之外,没有任何大的平原。这种自然条件,使得大分县具有种类繁多、产量不大的农特产品。另外,由于明治维新以前大分县经历了很长的小藩割据的历史,在各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和风俗。1997年,平松守彦正是根据大分县的这些特点,提出了开展“一村一品”运动。    
    平松守彦认为,无论怎样抱怨都摆脱不了贫困,于是提出将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区值得骄傲的东西,如已有的土特产品、旅游资源,哪怕是一首民谣,无论什么都行,开发成在全国以至全世界都能叫得响的品牌,这就是著名的“一村一品”运动的开端。    
    “一村一品”的实质是搞活地区经济的一种手段,是一个地方的象征,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代表着这个地方在某一地区乃至全国和全世界市场上享有的声誉。大分县自开创“一村一品”运动以来,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县内各地共培育出特色产品306种,总产量高达10多亿美元。其中产值达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26项,产值高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5项。如今,日本消费者谈起大分县的三个名牌产品香菇、麦烧酒和风后牛肉时,无不以其美味而大加赞赏。    
    大分县开展“一村一品”运动二十多年来,全县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一个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国际化都市,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韩国、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都与大分县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了交流。美国洛杉矶制定了“一村一品”节,路易斯安那州开展了“一州一品”运动,印度尼西亚也推出了“东爪哇一村一品”标记的咖啡等。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大分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大分县的别府市每年都要接待逾千万的游客。“一村一品”运动的先进地区、全日本知名的汤布院町,人口不足1万,但是每年却有380万游客前来旅游,给该市注入了活力。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以振兴农产品为目标,注重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由于大分县具有适于全年种植的气候条件,因此在农业方面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他们在培育农产品名牌上抓了产地建设、基础建设、培育名牌、培养人才四个环节。如在产地建设上,强调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基地,如以朝地町、九重町、玖珠町、前津江村、是津江村、之光村等为代表的风后牛肉产业基地,以大田村、国见町、野津原町、潼町、直人町等为代表的香菇产业基地,以佐伯市、庄内町、挟间町等为代表的草莓产业基地,以姬岛村、鹤见町、蒲江町为代表的水产品生产基地等等。    
    由于同食品加工业的关系问题,要把农产品一下子就提高到二次产业是较为困难的。但把农产品略作加工,提高一次产品的附加价值,还是可行的。第一,它可使加工品本身作为商品扩大其经营基础;第二,把剩余产品和等外品交付加工,使价格稳定,消除了生产过剩的顾虑,有利于抓一次产品的培育。如大山町的梅子蜜等二十多个品种的加工品以及久住町的番茄酱、玖珠町的吉四六酱菜等。    
    这些农产加工品是在消费者的嗜好从划一的加工食品转向朴素但充满亲切感的手制食品、对于天然食品需求猛增的情况下显露头角的。大山町的农产加工品的销售额达数亿日元,玖珠町仅吉四六酱菜一项就达5亿日元,竹田市的臭橙C酸汁也高达4亿日元。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加工,为本地劳动就业提供了场所,具有很大的价值。    
    为了顺利开展“一村一品”运动,还专门成立了“一村一品”运动推进事业部。这一事业部以设立的大分县“一村一品”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