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历代十九名后-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事。
在当太子妃期间,贾南风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经历了一场被废的危机。据《晋史》记载,贾南风“性酷虐”,曾经因为忌妒而“手杀数人”。武帝知道后“大怒,已修金墉城,将废之”。金墉城位于洛阳城西北角,在晋代是专门为后妃们准备的监禁场所,凡有罪反省或者被废黜的,都统统关在那里,后来称为永昌宫。
晋武帝欲废太子妃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与贾南风来往密切的妃嫔之一赵粲出面为她说话,说她年轻尚轻,而且妒忌是女人的天性,等年长一些自然就好的。杨艳的妹妹,杨艳死后被立为皇后的杨芷也提醒武帝贾充的开国元勋的身份。武帝的宠宦、杨后的叔父杨珧也在旁附和,荀勖等人也合力营救,到处说情,“妃由是得不废”,贾氏这才逃过一难。武帝欲废贾妃是因其恶行过于彰显,不予以申饬,于情于理不合。但如果过于损伤贾氏集团的力量,则可能会引起杨氏权势畸重而难以驾驭。所以,在对贾南风训诫之后,此事不了了之。
贾氏报复心极强,对于她所怨恨的人,只要时机成熟,都是要报复的。惠帝一即位,贾妃就鼓动他向和峤发问:“你过去说我料理不了国家大事,现在的情况怎样?”和峤非常畏惧,一个劲地赔罪,称:“我过去说的话未起作用,这真是国家的福气。”此前,贾后怨恨已久的杨氏家族及卫等,均被贾后设谋杀害,不久,和峤也于元康二年(292年)病死,是否因担心杀身之祸而致,不得而知。
贾南风不仅以怨报怨,而且以怨报德。经历了被废风波后,皇后杨芷出于好心几次严厉地警告她,要她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贾南风倒是认定杨芷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因此非但对皇后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反倒越来越怨恨皇后。这也难怪她日后会对杨芷痛下毒手了。诛杀杨氏势力之后,她将杨太后幽禁于金墉城,贾后并不就此罢休,她又让人上疏,要求处死杨太后之母庞氏。惠帝主张留庞氏一条生路,让她与杨芷一起度日。贾后上下活动,让一些朝臣不断上疏,迫使惠帝接受其说。杨芷闻讯大惊,她剪发叩头,向贾后上表,自称小妾,请求贾后饶庞氏一死。贾后不予理睬,处死庞氏。随后,她令人强行带走了杨芷身边十几个侍女,禁止供给杨芷饮食,处于精神崩溃中的杨氏又被活活饿死。在她死后,十分迷信的贾后,怕杨芷到阴间去向先帝告她的状,在埋葬她时,将她的面部向下,并在背上放了一些据说能防止人说话的咒符和药物。
第七部分该给的一点肯定
贾后在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至永康元年(300年)三月专执朝政长达十年。史家载,元康时期“数年之中,朝野宁静”,“数年之间,虽暗主在上而朝野安静”,这就证明元康政绩是确实存在的。对此,我们也必须加以肯定。
贾后专权期间,虽重用亲党,但其中除贾谧“权过人主”、“负其骄宠,奢侈逾度”外,并无其他乱政行为。她所任用的人中大有才望高美之人,如外戚中的贾模,庶族名士张华,世家大族裴楷、王戎等等。尤其是对张华的重用,可以看出贾南风也有其过人之处。张华曾是贾充的反对者,屡受贾充、荀勖等人的排挤。贾南风为皇后,虽然凶恶狠毒,但也知道敬重张华。她使用张华的计谋,诛除了对手,然后对他委以重任。史载,张华“惧后族之盛”,曾经作《女史箴》宣扬妇德,以讥讽贾南风,贾南风也不以为意。据史书记载,永康元年(300年)太子司马被囚禁在许昌。三月,尉氏(今河南尉氏)天降血水,妖星在南方天空上出现,太白星在白昼出现,中台星离位。张华的小儿子张韪劝张华让位,张华说:“天道幽远难测,不如静待时局变化。”结果还是没有逃过一劫。
不过,正是由于握有实权的贾后深谋远虑和善于用人纳谏,才使得以张华等人为核心的权力集团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保证了在数次宫廷动乱之后,在一个资质不惠、“不堪政事”的皇帝的统治之下,能纠正武帝晚年和杨骏、汝南王亮专权时留下的弊端,并维持了长达十年的安定局面。虽然有昏庸的君主在位,但是朝廷与民间仍然平安无事。
贾后在政治上倚重的主要是三部分人:一是外戚中有才学声望的忠直之士,如贾模、裴;二是出身寒微、孤立无辅的庶族名士,如张华;三是世家大族中素有德望之士,多为先帝时重臣,如裴楷、王戎。这样一来,朝中形成了代表外戚、庶族、士族三重力量的权力机构。由于掌握实权的贾后处置得当,从而形成了三种力量联合执政的相安局面。
贾后历经几次政治风云的磨砺,面对一个暗弱无能的惠帝,深知宗室、世族势力过大会给惠帝和自己带来极大的威胁,故而特别注意从庶族官员中选拔重臣。张华因出身庶族,“少孤贫”,虽“器识弘旷”而先后不被武帝、杨骏所用。史载,武帝时,张华因参与制定平吴大计,“名重一时,众所推服”,但是武帝却顾忌张华声望太高,不敢重用,后来将其免官,杨骏即位也不与朝政。在诛灭楚王玮事件中,张华有首谋之功。贾后不因张华在武帝时曾力主废太子衷,改立齐王攸而忌恨之;相反,从大局考虑,“倚以朝纲,访以政事”。许多士人仰慕张华的才学声望纷沓而至,投其门下,张华亦“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为元康政权笼络了一批庶族出身的人才。张华先后为武帝、杨骏忌用,而贾后却能不计前嫌,委出台辅之任,这正表现出贾后在用人上的气度和远见。
但是贾后平素淫荡暴虐,执掌大权后变得日益严重,与太医令程据等人私通。贾模屡次向贾后谈论避祸就福的道理,贾后反而以为贾模诋毁自己,便疏远贾模,贾模忧虑愤怨而死。虽然裴是贾后的亲属,但是一向有很高的声望,人们惟恐他不掌握朝中大权。裴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后,又有诏让他专门主持门下省事务。裴上书坚决推辞。有人对裴说:“你进言方便,应该把要说的全部告诉皇后。你说了,她不听,你就该远远离开她。倘若这两方面没有做到,即使你十次上表,也难以免祸。”裴也没有听从。
第八部分北魏文成帝之后——冯氏(1)
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简称冯太后),在北魏中期的政治舞台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女杰,在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女政治家。
公元五世纪,鲜卑族拓跋氏的汉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改革,因为是在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的,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这次改革称为“孝文帝改革”,并由此引发出“孝文帝倡导,主持变革”的结论。然而细翻《魏书》、《通鉴》等史籍,我们不难发现,这次改革主要是由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主持进行的。她的卓越政绩一直写在孝文帝的身上,其历史作用几乎被孝文帝所取代,但其实,冯后才是改革真正的操盘手。
文成帝死后,她捕杀图谋反叛的丞相乙浑,临朝听政。后又迫使献文帝禅位给儿子孝文帝,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临朝称制,前后执政约二十五年。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她亲自主持。她先后实施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等项改革措施,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死后谥号为文明太皇太后。
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三级转换
冯氏原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她的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北燕的最后一代国君,北燕被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亡,冯弘跑到高丽,后被高丽国王落井下石杀掉。她的父亲冯朗,是冯弘的第二个儿子,封广平公,在太武帝进攻北燕时降魏,被封为秦州和雍州刺史、西城郡公。母亲为乐浪王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冯氏出生于长安。当她出生时,人们谣传说,她诞生的那间屋子里曾有神光闪烁,这预示着家里会有不凡之人诞生。
冯氏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其叔伯父皆为朝中高官。但后来,父亲冯朗因牵连案件被杀,所以小时候就被送入宫中,由太武帝左昭仪,也就是她的姑母亲自抚育。按北魏的法令,凡罪人家属、子女被籍没入宫,一是充当宫中婢女,一是到作坊作工,地位十分低下。
兴安元年(452年),拓跋即位,即文成皇帝。冯氏凭藉相貌和才华被选为贵人,太安二年(456年)被立为皇后。北魏和平六年(465年),也就是她被立为皇后的第九年,文成帝病死。当时规定:“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烧焚器物期间,朝廷百官和宫中嫔妃哭泣不已。冯皇后年轻丧夫,异常悲恸,悲叫着跳入火堆,欲追随文成帝而去,左右的人急忙救治,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由此可见,无论她是真心还是假意,这千古一跳,已昭显出冯后无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
文成帝死后,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显祖献文帝,24岁的冯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当时献文帝只有11岁,少不更事,朝政被车骑大将军乙浑把持。乙浑欲独专政事,斩戮异己,他矫诏杀害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等于禁中,又把自投罗网前来奔丧的平原王陆丽杀掉,自称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都由他一个人作主。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将小皇帝与百官隔绝,自己居中假借皇帝名义,发号施令,令朝臣敢怒不敢言。天安元年(466年)正月,乙浑谋逆的事件败露,太后密定大策,诏命元丕率领元贺、牛益得等人逮捕了乙浑,并处以死刑。诛杀乙浑后,冯太后自己临朝听政一年多,稳定了北魏朝政。在主少国疑,奸臣擅权之时,冯太后初步显示出超人的政治胆识与才干。
献文帝为文成帝长子,并非冯太后所生。献文生母为李姓,当他立为皇太子时,其母立为贵人。按道武帝祖规,生母必赐死,以防外戚专权。据此制,献文自幼失去生母,由常太后抚养。而冯太后自己没生太子,反而平安逃过死劫,又坦然安坐太后之位。
因为献文帝的生母李贵人,因与冯太后争宠而为冯太后的支持者昭太后常氏所杀,所以献文帝长大后成了冯太后的政敌,并有钳制冯太后的举动。
献文帝拓跋弘刚毅有断,天资聪颖,又喜好研习黄老之学以及佛经,他11岁即位,几年后皇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以祖母躬亲抚养。“是后罢令,不听政事”。临朝一年,冯太后又将朝政还给了献文帝,虽然名义上归政给他,使他能够自行其事,决断朝事,但实际上她仍时时过问朝政大事。
第八部分北魏文成帝之后——冯氏(2)
渐渐地,权力之争使这对名义上的母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隔膜顿生。在朝廷,献文帝与冯太后之间也有一定矛盾。凡冯太后厌恶不信任重用的大臣,献文帝提拔任用;凡冯太后信任重用的大臣,献文帝反而不提拔任用。
冯太后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寂寞难耐,而且鲜卑拓跋氏男女习俗又较为自由,于是悄悄宠幸上了风流倜傥的臣下李奕。李奕父祖几代皆北魏高官,兄弟亲戚在朝者十余人。其长兄李敷,文成帝很宠信他,朝政大事无不与之相议。李奕容貌甚美,且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上散骑常侍、宿卫监、都官尚书、安平侯。时间久了,冯太后和李奕的事情被张扬出去,献文帝觉得非常难堪。恰好李奕的长兄、魏国南部尚书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时收受贿赂,被人所告发。献文帝趁机穷究此事,以法连坐,诛杀了李奕、李敷兄弟两家。
冯太后年轻的情夫被杀,内心毒怨可想而知,与献文帝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但她仍然不动声色。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献文帝突然宣布让皇位与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大臣们纷纷反对,说禅位给皇叔之举是紊乱宗祀的事情,要禅位也要让皇太子继位。
思虑良久,献文帝把帝位禅给不满5岁的幼子拓跋宏,自己年仅18岁,就当上太上皇。小皇帝在禅位大典上哭得泪人儿一样,献文帝奇怪地问这孩子为什么这么伤心?拓跋宏回答:“代亲之感,内切于心。”献文帝大为嗟叹。这位小皇帝就是日后的孝文帝。
从表面上看,献文帝似乎淡漠人世,实际上却并非“雅薄时务”。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禅位以后的举动看出。献文帝让位后,移居崇光宫,但他并没有高枕于宫中。直到他“暴崩”前的近五年中,军国大事他仍要过问。他勤于政事,赏罚分明,慎择官员,进廉退贪。
尤其在事关人命的大案判决方面慎之又慎,一改魏王朝刑虐过度的旧例,救了不少人命。在延兴五年(475年)十月,“太上皇帝大阅于(平城)北郊”。屡屡阅兵、出征和巡行各地,这都构成对冯太后的一种威胁。
但是在退位后没多久,他就突然暴卒了。关于献文帝的死因,有若干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另一种说法也差不多,说“实有鸠毒之祸焉”,意思是说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奕之死怨恨献文,密行鸠毒。由此可知,献文帝之死,与冯太后有莫大的关联。他们之间的斗争最后以献文帝之死而告结束,但决定二者高下的转折点却是献文帝的禅位事件,其要害当然就是北魏最高统治权力的归属问题。
献文帝死后,冯太后于承明元年(476年)六月戊寅被尊为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
对这次宫廷斗争,有的史书归之于献文帝的“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和冯太后的揽权好势。其实,献文帝既然有遗世之心,又为何要传位给孝文帝后,仍要继续控制朝政?冯太后既然揽权好势,第一次临朝称制后,为什么又要主动还政于献文帝呢?这场宫廷斗争的实质,仍然跟两者势力的消长有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