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历代十九名后-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女儿长乐公主是唐太宗的掌上明珠,从小就很受唐太宗宠爱,养尊处优,显得很娇贵。后来,到了出嫁的年龄,太宗还亲自为她选婿。出嫁的时候,长乐公主向父母撒娇,要求自己所配的嫁妆一定要比先前出嫁的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出嫁的时候正是唐朝初年百业待兴的时候,国力还不强盛,所以永嘉公主的嫁妆比较简朴。而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唐朝经过唐太宗多年的励精图治,已值贞观盛世,国力远非永嘉公主出嫁的时候可以相比,长乐公主要求增添些嫁妆也就并不为过分之举,太宗也就表示同意了。但是魏征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在上朝的时候就向太宗进谏,认为长乐公主的嫁妆如果超过永嘉公主的话,于情于理都不合适,因为自古以来长幼有序,规制也是有定例的,希望太宗收回成命,不要授人以话柄。唐太宗听了之后很不以为然,认为时代不同,情况也就应该有所变化,不必要死守以前的规矩,再说自己已经同意了,改口有所不便。回宫后,唐太宗就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了之后却觉得很有道理,因此十分重视魏征的意见,她称赞魏征说:“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唐太宗听了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所带的嫁妆也并不丰厚。    
    是谁成就了魏征?


第十部分唐太宗之后——长孙氏(3)

    唐太宗当政期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被称为“贞观之治”。盛世的形成固然同唐太宗的个人能力密不可分,但是同他周围一批杰出的臣辅,也有莫大的关系。而这一些人才的团结,与长孙皇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魏征是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人,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是,有时候,魏征当着朝臣的面驳斥唐太宗的意见,使太宗的心里很不舒服。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堂之上当众驳斥太宗,太宗很是恼火,回到后宫的时候依旧余怒未消,满脸怒气地对长孙皇后说:“魏征这个乡巴佬,经常使我难堪,我非杀了他不可。”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听了之后,也没有做声,而是到寝宫打扮了一番,然后穿着皇后的礼服出来,并一本正经地对着唐太宗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口中还说:“恭喜圣上!贺喜圣上!”唐太宗很是惊讶,不知道这是为了何故,于是就问喜从何来。长孙皇后说道:“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然后忽然明白了长孙皇后的意思,顿时满腹的怨气也就烟消云散了,此后对魏征的意见更加重视。有一次唐太宗还在朝堂之上当着群臣的面夸奖魏征说:“人言魏征粗鲁,以吾观之,正是其可爱之处!”    
    长孙皇后不仅在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人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自己的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表示了自己对魏征的钦佩之意。魏征得到了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就更加尽忠尽力了。    
    


第十部分一个尊重政治规则的女人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所以回到后宫之后,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的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当各司其职,而不应当越轨,所以当太宗就政事征求她意见时,她就郑重地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但是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就只好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她说道:“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他妾就不了解了。”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很早的时候就跟随唐太宗出外征战,唐太宗即位之后,就把他作为佐命元勋,备加宠信。后来唐太宗准备让他出任宰相一职,谁知道长孙皇后知道了之后坚决不同意,一再强调说自己身为皇后,已经尊贵至极,实在不愿意自己的兄弟子侄也都在朝廷中做大官,而且举出汉朝的吕、霍两族作为前车之鉴,极力反对。唐太宗听了却不以为然,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应该任人不避亲疏、惟才是用。于是就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宰相)。长孙皇后没有办法,就私下让长孙无忌苦求逊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与长孙皇后的关系,不愿意出任宰相。太宗万不得已,只好让他做开府仪同三司,位置很清高,但是不掌管实际的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认为自己是外戚,如果做此高官,恐怕天下人说其中为私。唐太宗就正色道:“朕为官择人,惟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觉得有理,这才答应下来。长孙皇后看到哥哥不慕权势,也很高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第十部分殷重的遗嘱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是当时避暑的胜地。结果一天夜里出现了紧急状况,有人报告说侍卫中发生了兵变。唐太宗听说了之后,立刻亲自手持武器,出来巡视,长孙皇后担心唐太宗遇到危险,就自己挡在太宗面前。结果有惊无险,并未出现大的变故。长孙皇后出巡之前身体就不好,结果这次受了惊吓,又感染风寒,终于引动了旧日的痼疾,虽服用了大量的药物,病情却依旧不见好转。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乾看到难以医治,就请求唐太宗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这虽然不合礼制,但是群臣都很感念长孙皇后平日的盛德,所以就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是长孙皇后知道了之后却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道观是清静之地,不必因我而受搅扰;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更不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法度!”众人听了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后来朝臣几次上书请求大赦,都被长孙皇后阻拦,唐太宗无奈,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了。    
    长孙皇后的病越来越重,终于在贞观十年盛夏到了弥留之际。她临终托付了唐太宗几件事,再一次显示出了她的深明大义。    
    推荐房玄龄长孙皇后在与唐太宗诀别的时候还不忘国家大事。当时房玄龄由于过错被遣返家乡,长孙皇后很赏识他的才干,希望唐太宗能够对他加以重用。她说:“玄龄事陛下久,小心缜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言,省作役,止游畋,妾虽殁于九泉,诚无所恨。”长孙皇后这样说,真可以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唐太宗听了连连点头,在长孙皇后死后没有多久就重新起用了房玄龄为相,而房玄龄也正如长孙皇后所言,为大唐盛世的形成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不授外戚大权长孙皇后奉劝唐太宗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以防外戚权力过大干预朝政,同时也是为了他们的安全着想。但是,唐太宗却没有记住长孙皇后的临终遗言,在自己晚年的时候封长孙无忌为宰相兼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也就忘了先前长孙皇后的规劝,开始独揽朝政,后来竟然被武则天所杀。长孙皇后通过前代外戚的下场看到了这个可能性,最后果然不出所料,可见其先见之明。    
    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长孙皇后说:“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天下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长孙皇后贵为万人之上,却在临死的时候依旧不忘体恤民情,力行节俭,这在过去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仅36岁。    
    虽然长孙皇后要求薄葬,但是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长孙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唐太宗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2003年11月,昭陵考古队发掘出了昭陵的寝宫遗址,遗址被一个近似方形的围墙包围,里面有大型的建筑基址。寝宫实际上是唐代进行昭陵祭祀的最主要场所,里面放置着唐太宗生前所戴的帽子、所穿的衣服和用过的器具,可以判定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衣冠冢,同时也确认了是长孙皇后的山洞墓葬。    
    长孙皇后生前还曾整理过古代妇女的优秀事迹,编辑成十卷书,名曰《女则》,并亲自为之作序。她阅读史书的时候看到汉明德马皇后事迹的时候,亲自作文批评她的过失,以为她不能抑退外戚,使外戚在朝中横行霸道,并认为这是其之所以取祸的根源。她还告诫宫中的人员说《女则》只不过是自己的规范守则,不想让皇帝看见,要求保密。长孙皇后死后,宫人才把这件事汇报给了唐太宗,唐太宗看了全书后倍增悲恸,把书给近臣看后说:“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    
    


第十部分千古挽歌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并不仅仅是封建帝王与后妃之间简单的爱情,唐太宗之所以深切感怀长孙皇后,还在于她能够时时规谏太宗,使太宗少犯错误。无怪乎长孙皇后病逝之后,太宗常常对人说自己“失一良佐”,此言不虚。    
    长孙皇后以她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以及天下人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德顺圣皇后”。后代无论持何种立场的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她给予赞扬,这也是很难得的。唐朝的诗人也常作诗感怀长孙皇后的贤德,有些至今流传,是为:    
    《文德皇后挽歌》    
    李百药(唐)    
    悲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    
    野旷阴风积,川长思鸟来。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    
    《文德皇后挽歌》    
    朱子奢(唐)    
    神京背紫陌,缟驷结行。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    
    寒光向垄没,霜气入松楸。今日泉台路,非是濯龙游。    
    


第十一部分唐高宗之后——武则天(1)

    那是一块完整的大石头,高达七米。虽然武则天自己没有说立这一座石碑的用意,但是据后人的猜测,一种认为是她觉得自己功劳太大,实在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一种认为是她知道自己一生毁誉难定,于是就干脆立此无字石碑,任由后人评说。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后世对于武则天的赞扬与批评一直也没有定论,而她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个女皇帝,其所建立的功业却可以说是彪炳千古的。    
    武则天的一生,主要扮演了四个不同的角色:唐太宗李世民所宠幸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大周帝国的皇帝、则天大圣皇帝。    
    曾是唐太宗的侍榻之人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的正月二十三,武则天出生在都城长安。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当时在唐朝任工部尚书一职,也算是朝廷的大员,之所以说武则天家世平凡,是因为武则天的祖先并不显要。武则天的祖籍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先祖都没有功爵。到隋朝的时候,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开始做木材生意。由于隋炀帝豪奢无度,大兴土木,所以武士赶上了大好的形势,得以发家。而且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武士常常有机会和隋朝的权贵们进行交往。不久之后,武士凭借自己的关系和钱财得到了一个下级的军职,渐渐开始与太原的留守李渊交往,成为李渊手下的一名军将。    
    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起兵,武则天的父亲也随军出征,在军中充当军需官的职务。在征战的过程中,武士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李渊的军队很快攻克了长安,建立了唐朝,李渊当上了皇帝。后来,朝廷论功行赏,武士被拜为光禄大夫,并被封为太原郡公,成为当朝的新贵,并被列入了十四名开国功臣的行列,武氏家族这时候才算是有了一些功名。    
    公元620年的时候,武士的原配夫人病逝,唐高祖就亲自做媒介绍前朝显贵杨达的女儿嫁与武士。杨达的女儿此时也已经有四十岁上下,她出身于关陇名门、军事贵族之家,外祖父杨士达在隋朝的时候任纳言一职,是一个宗室的宰相。杨氏嫁进武家之后,为武士生了三个女儿,而第二个女儿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的少女时代是随做官的父亲在四川度过的。开始的几年中,武则天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父亲对她比较宠爱,武则天读书识字,显得很聪慧。但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不久,父亲因病去世,武则天一家回到了长安居住。但是同父异母的兄长对她们母女都很刻薄,所以武则天在长安和姐妹、母亲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生活。    
    入宫为才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武则天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美貌来,不久就已经远近闻名。14岁那年,恰逢唐太宗的长孙皇后谢世。长孙皇后是一个非常有贤德的人,在世的时候很受唐太宗的宠爱,她逝世的时候才三十多岁,唐太宗十分怀念她,命人在宫中筑造了一个土台,天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