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皇帝大传-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山河以及海道两条路运送粮食,供给东征军作战。五月二十八日,元世祖下令赐给占城行中书省弓箭和盔甲,以示嘉奖。
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十一月初四,元世祖派遣阿八剌监督江淮行省的军备物资,派遣察忽监督辽东行省的军用物资,以确保征伐日本的军需。
十一月初十,元世祖派遣使臣前往高丽,要求高丽国脱里调派一万名士兵、六百五十艘战船援助元军攻打日本。同时,命令高丽国脱里派人继续在距离日本较近的地方制造战船,以备军需。
十一月二十五日,元世祖下令将江淮的大米通过漕运运送一百万石到高丽的合浦贮存。同时,元世祖还下令在东京和高丽各贮存十万石大米,准备征伐日本。各军从第二年的三月开始,按照既定的顺序进军,到八月在合浦会集。十一月二十八日,元世祖招集宋朝贩卖私盐和熟知海路的士兵作为水手,征讨日本。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正月初七,元世祖觉得日本是孤远岛国上的外夷,没有必要征伐,于是停止了征讨计划,征召阿八赤赶来朝廷,并且解散了所有雇佣的民船。
五、平定诸脱里叛乱
元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政权,其内部的矛盾非常复杂。阿合马专权、桑哥事件和卢世荣事件等集中反映了权臣专擅等问题,这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体现,不是特别引人注目。但其内部统治集团中兄弟阋墙、父子争权的叛乱持续时间之长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世祖忽必烈即位后,首先与阿里不哥两人进行了四年的汗位争夺战,巩固了皇位。但是,诸脱里的叛乱却仍旧十分激烈。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四月,宋脱里乃颜谋反。乃颜是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的曾孙,广宁脱里爪都的次子。有人告发他谋反,忽必烈立即派西北总军伯颜前往窥探情报。伯颜于是带领随从假装犒劳士兵,装载了大量衣物进入了乃颜的领地,将衣物分发给沿途驿站的士兵。到达乃颜的营帐后,乃颜准备将他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伯颜察觉到异样,与随从假装镇定地慢慢退出营帐,然后与随从兵分三路逃走。一路上,曾经受他恩惠的驿人争着将好马让给他们骑,乃颜无法追赶上,伯颜得以脱离险境。
乃颜知道谋反的事情已经败露,于是干脆起兵造反。不少西北诸侯脱里见乃颜造反,也跃跃欲试,准备跟随乃颜造反。为了平定乃颜叛乱,减少阻力,元世祖派阿沙不花前往各个诸侯脱里那里,劝说他们放弃反叛。阿沙不花谎称乃颜已经投降,只剩下那些诸侯脱里蒙在鼓里孤军奋战,然后又大夸元世祖的圣明和宽大,要他们自己前去解释以求得“宽大”处理。各诸侯脱里纷纷前往元都向忽必烈告罪,反叛联盟因此瓦解。
同年五月,忽必烈派阿沙不花先到北京等地的宣尉司传达圣旨,但凡隶属于乃颜部的人,一律不允许他们乘马持弓箭。不久,又采纳浙西道儒学提举叶李的建议,以左丞相李庭率领汉军作为前锋,采取汉人的作战方法布阵。
六月,元世祖亲自率领大军从上都来到撒儿都鲁(今辽河附近),乃颜和金家奴、塔不歹等率领十来万军队进逼元世祖的住所。忽必烈见敌众我寡,接受司农卿铁哥的建议,搭设营帐,端坐在胡床上细斟慢饮,效仿诸葛亮空城计,以计取胜。塔不歹等见忽必烈镇定自若,心里害怕,不敢发动进攻。
不久,忽必烈在乃颜军队退缩之时下令李庭率领汉军向叛军发起猛烈进攻,乃颜败走,逃到实列门林后被元军擒杀。七月,元世祖派人领兵攻打乃颜的余党,一直向北追到金山(今吉林白城市西南大兴安岭),全部剿灭了乃颜部的势力。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正月,诸侯脱里海都进犯边境地区。海都是太宗窝阔台的孙子。宪宗时,海都被封在海押立(巴尔喀什湖和伊黎河之间)一地为王。到元世祖时,海都的势力强大起来,成为窝阔台汗后代各位诸侯脱里的首领。1269年开始,海都便开始谋求自立,一些脱里贵族逐渐依附海都,削弱了元朝的统治力量。1289年秋,元世祖亲自率领军队讨伐海都。经过几年的征战,双方互有胜负。
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春,元世祖忽必烈感觉身体不舒服。正月十九日,病情加重。正月二十二日,元世祖在紫檀殿驾崩,在位共三十五年,享年80岁。正月二十四日,皇帝的灵柩安葬于起辇谷中。同年,成宗铁穆耳即位,继续攻打海都,直到1308年才彻底平定了漠北的海都叛乱。
第四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29节 明太祖朱元璋(1)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从走投无路的小和尚到君临天下的皇帝,朱元璋经历了传奇色彩的一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了平分相权、与民休息等积极措施,为明朝前期的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但他多疑猜忌的性格,又使他广置特务,大兴文字狱,屠戮功臣,留下了一段腥风血雨的专制史。
一、出身布衣
朱元璋,字国瑞,安徽凤阳人,出生于1328年,小名叫重八。因为宋元时期平民百姓往往以行辈、出生日期或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而当时朱元璋在他兄弟中排行第八,故取名重八,至于元璋则是他参加红巾军起义后取的名字。
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为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时,曾经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朱元璋祖籍是江苏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种地。其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朝廷剥削,举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垦荒种地。朱初一死后,家里一贫如洗,朱元璋父亲朱世珍(本来叫朱五回,后来朱元璋给父亲追名为朱世珍)只好东迁西移,五十岁时,才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东乡定居下来,并在这里有了朱元璋。
由于营养不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们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并让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
朱元璋到了10岁时,其父亲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
朱元璋长相奇特,鼻子很大,眉毛粗浓,眼睛滚圆,脑门骨向前突出,下巴比一般人要大出一寸多,脸色十分黑,有种威严。比他大的孩子都怕他,听他使唤。
朱元璋自幼聪明顽皮,并曾经读过几天书,所以鬼主意最多。常玩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丝丝缕缕,粘在嘴上当胡子,用一块车辐板放在头上顶着当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作样称起皇帝来,还让伙伴每人捡一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
当放牛娃,不仅常挨主人打骂,而且经常吃不饱,只有饿肚子放牛,于是发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一天放牛时,朱元璋和徐达、汤和、周德兴都觉得肚子饿,于是朱元璋出点子,将一头小牛犊杀掉,大家烤着吃了。没多久,只剩下一张牛皮、一堆骨头和一条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么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发愁了,于是互相埋怨。朱元璋于是站出来,想了个办法,他让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迹掩盖起来,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岩缝里,就说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拉不出来。小伙伴都纷纷赞同。这个天真的想法当然瞒不过地主刘德,结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顿并赶回了家,而且给父亲增添了赔偿小牛的债务。但是朱元璋却因敢作敢当而深得小伙伴的信任。
二、流浪行童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三、将帅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郭子兴。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