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走婚-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吉思汗统一北方草原后,先后征服了畏兀儿、西夏和金政权,随即对强大的南宋采取南北包抄战略,在征服西南诸藩后,从中组织一支兵力,与北方南下的蒙古兵两面夹攻南宋。后来,忽必烈率军南下,抵达松潘,然后分兵三路,分别经宜宾、中甸、丽江、阿坝草原,又东渡大渡河,攻取黎州,过飞越岭,抵满陀城,继而挥师南下,经富林渡口,沿宁安河谷南下,抵达金沙江,“乘革囊及木筏以渡”,最终征服了大理。    
    元兵征服大理的过程,对泸沽湖影响很大。忽必烈的南征大军,在木里、宁蒗一带驻扎过一段时间。蒙古士兵留居川滇边境一事,还保留在当地的传说中。光绪《永北直隶厅志·戎事》上说:“永郡自无限世祖驻骅日月和(永宁土知府地),开疆内附,前明改设流官,遂隶版图。”日月和在今永宁南10公里处,距开基桥不远,为一草滩,依山傍水,适于骑兵屯驻。开基河流经草地,把它一分为二,南为日,北为月,合称日月和、日月坪。至今,在当地民间还保存有元朝皇帝率军离开时么些首领亲自送往盐源的传说。在日月和北侧为开基桥,传说人们还在桥头用元朝大军留下行军大锅架锅烧饭。我们这次调查虽未曾见到锅,但桥头有一通光绪年间修桥所立的石碑,我们自然要拓片留念了。    
    忽必烈南征大理过程中,还在该地派驻了官员,留驻了少量的士兵,对当地母系制有一定冲击。    
    后来,元朝在泸沽湖西岸的永宁设立了“答蓝管民官”,但这一职务究竟是由摩梭人还是普米族担任的?至今没有谁能说清楚。    
    明初,朱元璋在云贵川边普遍设立土司制度。永乐四年升永宁州为永宁府,直属云南布政使司。正统三年伴随改土归流的推行,永宁府又归属于永北州。嘉靖年间,专门记载明初洪武以来土官事迹的文献《土官底簿》,对永宁土知府有详细的记录,称“永宁知府卜都各吉,澜沧卫西番人,系本州土官”。还说因卜都各吉病故袭父职的各吉八合把诰命毁了,“另写与他知府的诰命,就得西番字译在诰命里”。    
    很清楚,从明初开始,永宁已有了明确记载的土司谱系,土官实行父系世袭制,须经上级官府的批准。当地土司有句口头语:“土司万代,伙头千代。”他们把自己的世职看作是永恒的,一般由长子继承,次子为堪布、司沛。从明初的卜都各吉到建国之初的阿民权,永宁一共经历了23代土司。    
    明代永宁府下属有四长官司,它们是刺次和、瓦鲁之、革甸和香罗甸。据景泰《云南志》,刺次和长官司,在府东北240里的栗圃村;革甸长官司,在府西北120里的斡如寨;香罗甸长官司,在府北150里的卜瓦寨;瓦鲁之长官司,在府北380里的瓦鲁寨。    
    永宁府治,设在永宁盆地南边的忠实村,土司府衙门至今尚在。从泸沽湖到忠实村,步行正好三十里左右,正德《云南志》称:“勒汲河流经府治北,东入盐井卫。”忠实村北有一条河,从西南流向东北,进入盐源县境的打冲河支流。可见,勒汲河就是今天的开基河,说明《云南志》的记录是可信的。    
    方国瑜先生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问及永宁末代总管阿少云,阿少云认为在永宁盆地没找到任何四长官司的遗迹,以方向和里程推之,香罗甸在木里城,瓦耳之在瓦耳主(木里城北二日程),刺次河在枯鲁(永宁东北四日程),草甸在中甸境内。    
    明初进驻泸沽湖以东的柏兴府(盐源),镇压了贾哈喇境内么些等部和贾哈喇——么些洞土酋的叛乱,在当地建立了军事卫所制,改柏兴府为盐井卫,下设左、中、右、前和后所。左所和中所土官姓喇,右所姓八、这三所各为千户管辖。前所姓阿,后所姓白,各为土百户。盐井卫西北设有“马喇长官司”,马喇又名瓦喇,治所在永宁东北部的温泉乡瓦拉片村,村内居民现皆为摩梭人,相传他们是马喇长官司土官的后裔。    
    长期以来,泸沽湖周围各土司互相仇杀,扩大领地。嘉靖年间,永宁土司在丽江土司的支持下,与盐源左所、前所土司又发生战争,管辖的村寨达到131处,这是它的鼎盛期。    
    清代取消了宣抚司和长官司,永宁改属宁远府,盐源改为盐源县。宣统三年推行县制,永宁为永胜县的分县。不过,土知府虽名亡实存,但仍握有实权。    
    民间还有一种由来已久的说法,认为摩梭人是蒙古人的后裔。1936年成编的《盐源概况资料辑要》就说:“么沙,此族又称鞑子,当系鞑靼族,蒙古人也。元时蒙人崛兴,而蒙人足迹则随其兵力遍于各地。木里境内之么沙族,当系出征兵出于元时瓦解后,留住于斯地者。”    
    对这一传说,应该有一个历史的分析。    
    蒙古人进入摩梭地区,前后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元初,忽必烈率军南征大理,以后元朝又在摩梭地区派官和驻兵,一部分蒙古人留了下来,逐渐与摩梭人融合在一起。第二次是在明初,蒙古人与摩梭勾结发动叛乱,原建昌卫指挥使月鲁枯帖木儿得到了么些酋贾哈喇的支持;月鲁帖木儿战败后又逃往贾哈喇地区,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他们说不定同属于蒙古族血统。叛乱平息后,自然会有一些蒙古士兵流寓么些地区,与当地人结婚,生育后代。


第一部分 泸沽湖的传说第7节 沿袭至今的成年礼(1)

    成年的标志——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    
    成年礼,是泸沽湖摩梭人的母系制遗风之一。    
    民族学资料表明,在母系制氏族制度下,生活在同一氏族的人,并不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有严格的区别。他们认为,未成年人没有灵魂,身体还没长成,不能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死后也不能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上,因为孩子还没有取得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成年人就不同了,他们有灵魂,身强力壮,可以参加劳动生产和正式的社交活动,过婚姻生活,死后可以葬到氏族的公共墓地上。    
    摩梭人从少年进入成年,要举行成年仪式——穿裙子仪式和穿裤子仪式。少年们无论男女,所穿的衣服都一样,上穿麻布长衫,但不着裤子。长衫形制近似满族的旗袍。性别装饰的唯一差别在头部:少年男子剃光头;少女留一根小辫,佩戴五彩缤纷的珠串。    
    少年长大成人后,要承担繁重的劳动,进行社交活动,人们的爱美和羞耻观念渐渐强烈了,男女再一律穿长衫就不适应了,所以要更改服装——男子穿裤子,女子穿裙子。服装的更改,就成了成年开始的标志。一般说来,婚姻生活是成年仪式举行后开始的。所以,婚前改变服饰,是成年仪式的一部分。    
    按照摩梭人古老的风俗,摩梭少年到了13岁(领主子女到12岁,拉伯乡有的在9岁)就算成年了,要举行穿裤子礼、穿裙子礼,有一套更衣改服的仪式。这是指衣着的变化而言,实际也表明他们社会地位的变化。    
    仪式在春节举行。除夕之夜,刚满13岁的少年,按性别分别集中在一起,吃酒喝茶,载歌载舞,迎接成年仪式的到来。一般说,仪式前天晚上就要做好准备,成丁者与少年伙伴一起,通宵达旦地游戏,兴高采烈地等待黎明,雄鸡一鸣,仪式就开始了。    
    我到过忠实村阿跌家参观差吉的穿裤子礼,女主人热情款待我们,原来早该举行仪式了,为了等我们,时间就往后推迟了。    
    阿跌家只有母亲和儿子两口人,祖母早已去世,孩子的舅舅前年已入赘到别家去了。    
    仪式由舅舅主持,形式与少女穿裙子仪式大同小异。仪式开始时,即将成年的人,必拿些像粑粑、腊肉之类的食物到屋外喂狗吃,作为人成年时对狗的感谢。阿跌尔且站在火塘和男性之间,踩着粮食和猪膘,左手拿着银圆,右手握着尖刀。这两件东西象征着男子勇敢善战和生活富裕。由舅舅为他穿上上衣和裤子。事后,当事人要向亲友叩头。    
    在四川前所各个村落举行少年男子穿裤子仪式时,少年男子手握一根两米多高的长矛,从正房的屋顶穿越而过。长矛头上悬挂一面布旗和一把长刀。长刀是舅舅授予外甥的,作为终身携带的武器。长矛下边拴两根皮带,由少年拉住。这种用木料削成的矛,相传是摩梭人远古使用的武器之一,男子人人一把。虽然木矛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失去了作用,但仍然保留在成年仪式中。木矛的制作十分讲究,必须以雪打过的树木为原料,象征少年不畏风雪严寒,能够战胜敌人。在少年腰带上还斜插一根牛角,供盛箭使用。过去,这里的男子成年之时,必须佩戴一张弓和一筒箭。    
    舅父为外甥主持成年仪式,可见他们之间特别密切的联系,起源于母系制时代。摩梭人少年男子要是没有舅舅,则另请别的成年男人主持仪式,不过事先必须请达巴占卜而定。达巴把十二属相分为四组:第一组为牛、蛇、鸡;第二组为虎、马、狗;第三组为猴、龙、鼠;第四组为猪、羊、兔。凡属相为同一组的人,就可主持成年仪式;异组属相相克,不能主持成年仪式。另外,还要求性别相同,——男人给男孩子穿裤子,妇女为女孩子穿裙子。    
    少年男子脱掉长衫后,下身穿长裤,扎腰带,脚上穿长靴。    
    达巴念祷词说:“小树苗变成大树了,小孩子变成大人了。今天是一个吉祥的日子,阿跌且尔要穿裤子了。他象天上的雁鹅一样,健壮无比,能活一百岁。他象海里的鸭子,能活一千岁。在家能犁地,出门能撵山,战场上能英勇杀敌,百战百胜。今天,阿跌尔且左脚踩着猪膘,右脚踩着粮食,将来粮食堆成山,猪膘吃不完。刀子是你的伙伴,它能帮助你驱逐虎豹,赶走魔鬼。祝你更加勇敢、健康!”    
    最后,少年向客人一一叩头和敬酒。敬酒使用牛角杯,必须高举过头,以示尊敬。客人饮酒前,主人先饮一口,表示无毒,然后献给客人。    
    我们参观完男子成年仪式后,又转赴忠实村别珠珠玛家参加了穿裙子仪式。。别珠珠玛家人口很多,前来参观的人也不少。    
    仪式由别珠珠玛的母亲主持。    
    少女踩在猪膘和粮食口袋上,右手拿镯子、珠串、耳环之类的装饰品,左手捧麻纱、麻布。主持仪式的母亲,笑容可掬地把少女的麻布长衫脱下来,为她换上成年妇女的服装。穿衣服以前,母亲要把新衣服挂在房门上,穿时往门上摔打几下。据说,衣服上有不洁之物,可以摔打掉。这样,少女才能安然无恙。穿上衣裙后,于腰间扎一条绣有花草或者几何纹图案的腰带。打这以后,少女便留起了长长的发辫。    
    少女在10岁前后,由母亲穿耳;成年之后,佩戴耳饰。耳环形式较多:有的在圆圈上镶有绿松石、玛瑙和银花篮;有的在耳孔上系一个圆球状的耳饰;最简单的形如戒指。手上除戴戒指外,还有玉、象牙和银质手镯。    
    少女改装易服后,请达巴向祖先、灶神祈祷。他要在少女脖子上拴一根羊毛绳,作为吉祥之物。成年仪式完毕后取下,挂在神龛上边的木棍上。据说,这条羊毛绳能够把少年拴住,长寿不老。有人解释说,毛绳代表羊,要少年不要忘记祖先的游牧生活。    
    仪式后还有一项活动,少女要呼唤狗进屋,由她给狗喂一团饭和一块猪膘肉。对狗说:“人只能活13岁,狗能活60多岁。我们换了岁数,人才能长命百岁。我们很感谢你!”    
    关于这种仪式的来历,还有一个古老传说:    
    在很早以前,摩梭人和动物混居杂处,一块儿生活,但没有固定的寿命。后来“阿包笃”天神要给各种动物规定生命的年限,还事先告诉了人,要他夜里注意天神的呼叫,要是及时答应就能够长寿。午夜之后,天神开始宣布动物的寿命,让各种动物应声领受。“阿包笃”第一次喊一千岁,别的动物都沉睡如泥,唯独雁鹅听见了,应声领了一千岁。“阿包笃”第二次喊一百岁,水鸭听见了,应声领了一百岁。“阿包笃”喊60岁,狗领去了,直到喊13岁,人才从梦中醒来,领了13岁。人感到寿命太短,经过天神同意,与狗换了岁数,条件是:狗把60岁让给人,人要每天给狗三顿饭,还不能打它。为了纪念过去天神赋予的寿命,人们才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    
    接下来,母亲引导少女向祖先、灶神和亲友叩头,还拿出酥油茶、粑粑、瓜子招待客人。有些家庭还举行会餐,摆出点心、烧酒招待贵客。客人临别时,一般要向主人赠送些像丝线、纺织工具、衣服和装饰品之类的礼物,嘴里还要念祝词:“这些礼物,象征财产众多。镯子戴不坏;麻布穿不完。常言说,丝线要织在麻布上,既漂亮又结实,人人夸奖,称颂不完。希望你能生九男九女。”


第一部分 泸沽湖的传说第8节 沿袭至今的成年礼(2)

    少女要选几件礼物,供在大、小床之间的“斯托”(祖先牌位处)上,到正月十六日才取下来,作为一生的纪念品。    
    过去举行成年仪式,必须请巫师达巴参加和诵祝福经,福经的内容是:    
    银碗点着银灯,    
    长出钢刀般的男儿;    
    金碗点着金灯,    
    长出聪明漂亮的女儿。    
    有了万丈深谷,    
    才显得高山壮丽。    
    有了长流的河水,    
    才显得山谷有生机。    
    有了严格的族规,    
    儿女才通情达理。    
    有了舅父的教诲,    
    甥儿才能智慧超群。    
    有了慈爱的母亲,    
    女儿才聪明伶俐。    
    在祖先开垦的土地上,    
    生长出青松般的健儿。    
    在祖母选择的房基上,    
    生长垂柳般的美女。    
    新中国提倡反对封建迷信,达巴的活动日趋减少,逐渐由公开转向地下,像成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