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姓氏:中国姓氏地图-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姓虽是古代史官的后裔,然而有意思的是,纵观史姓名人,他们不是因为军功而出名,就是因为文才而出名,而几乎没有因治史而出名的。如汉朝有刚直不阿的史弼、擅长书法的史晨;北周有英勇神武的史文忻、史雄;隋唐有声名赫赫的大将史万岁、“安史之乱”的罪魁之一史思明;宋朝有著名的政治家和词人史浩;明朝有抗清名将史可法;清朝有名臣史大成;近现代有报业巨人史量才、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史良等,尽管这些人不是因为治史而出名,但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迹。    
    二、外族血脉融入史姓    
    在研究史姓发展史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史姓在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还融入了许多外族人的血脉。隋唐时期,西域唐居国的旁支史国与中原交往甚密,后来唐王朝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很多人入乡随俗,正式以史为姓。唐高宗时,突厥阿史那贺鲁起兵反唐,为唐军所败,许多阿史那氏人归附唐朝后,与汉人混居,逐渐被汉化,开始把复杂的阿史那氏简化为“史”,融入史氏家族。    
    外姓血脉融入史姓,不仅使史氏家族得以壮大,而且促进了民族的和睦团结。    
    三、史姓名人    
    1。“安史之乱”的罪魁史思明    
    提到唐朝的衰败,必然要提到“安史之乱”,而提到“安史之乱”,则必然要提到史思明。    
    史思明本是突厥人,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史思明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颇得玄宗的赏识,因此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与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私交甚厚,两人同样都手握重兵,在权力极度膨胀后,在范阳起兵叛乱,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叛乱的战鼓打断了唐宫的仙乐,唐玄宗急调兵马,仓促应战,但根本无法阻挡强大的叛军。安禄山势如破竹,直抵潼关。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但仅过了一年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见叛乱集团出现内讧,而唐军却日益强大,便率军投降。但是史思明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因此不久便再次起兵叛乱,并派兵增援安庆绪。同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但正当史思明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因与儿子史朝义不睦,被史朝义先下手杀死。史思明将死时颇感遗憾,对前来杀他的将士们说:“你们杀我杀得太早了,至少也应该等我灭了唐朝再杀我!”至死尚狂妄自大,不知改悔,史思明也算是千古一见的妄人了。    
    2。抗清名将史可法    
    史可法,字宪之,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    
    史可法的母亲因梦见文天祥来到他的屋里而受孕怀胎,生下了史可法。史可法从小因孝顺而名闻乡里,而后中进士,被任命为西安府推官,后做户部主事,因功绩显著,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却遭马士英排挤,外调驻守扬州。    
    明朝末年,清兵大举进攻中原,一路势如破竹。史可法身为督师驻守扬州,而此时左良玉叛乱,朝廷便召史可法前去讨伐。史可法渡江抵达燕子矶,得知左良玉叛军已被消灭,于是星夜飞奔回扬州防守。而扬州城中,士民听信谣言,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清军逼近扬州,史可法命令文臣武将登上城墙拒敌守城。扬州旧城的西门形势险要,史可法亲自把守,视死如归,给家人写下遗嘱,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念头。两天后,清兵逼近城下,用火炮轰城,扬州陷落,史可法拔刀自杀未死,被清军抓住,史可法大声呼叫说“我是史督师”,被一清兵所杀。一年后,史可法的家人用他的官袍和笏板为他招魂,并埋葬在城外梅花岭上,这就是著名的“衣冠冢”。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唐 源于尧帝

    上古时,尧曾经在名为“唐”的地方(今河北唐县)做首领,尧的族人有些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唐。舜帝时,分封尧的儿子为唐侯,这一族便成为唐姓人的一大来源。另一大来源是西周周昭王时,他把尧的后代中刘累的一族人封到河南的一个地方,专管祀奉他们的祖先,那个地方也就叫唐州,这一族逐渐发展成为唐姓的另一支。    
    一、唐姓名人录    
    历史上唐姓名人数不胜数。战国时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大夫唐雎;汉有说服夜郎国来归的中郎将唐蒙,以仁治治理布山而为百姓称颂的唐颂,幼时听人读书即能记诵、后官至司空的学者唐珍;唐有辅佐李世民定天下的名臣唐俭,先后两次大破吐蕃的大将唐休 ;宋代有大孝子唐杰,医药家唐慎微;元代有画家唐棣;明有大破倭寇而军功卓著的名臣唐顺之,“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清有中外闻名的“唐窑”督造人唐英以及名士唐景崧、唐才常等,使唐姓大放异彩。近现代还有文字学家、史学家唐兰、革命家唐亮、革命党人唐绍仪、西南军阀唐继尧、抗日名将唐淮源等。真可谓唐姓名人满九州。    
    二、唐姓名人    
    1。“江南第一才子”唐寅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明朝著名画家。    
    唐寅出身卑微,早年发愤读书,中过应天府解元。会试时因程敏政泄题一事牵连入狱。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擅山水、花鸟、人物画,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明四家”。绘有《牡丹仕女图》、《秋风纨扇图》等著称于世的佳作。而且书法、诗文俱佳,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为人孤傲,曾自刻一图章,上写“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唐寅虽然名气很大,但他对文征明相当敬佩。虽然比文征明年长,但他每次都自请在北面居下坐。信中他对文征明说:“我这样做并不是表面服您,而是心服。以前项橐7岁就成为孔子的老师,子路比孔子大10岁却是孔子的弟子。要论诗与画,我可与您争衡;至于学问品行,将拜您为师。我比您年长10个月,愿以孔子为榜样,以您为师,来消除那些小人的嫉妒之心,也让年轻人知道钦佩前辈风采,您不能推辞啊!”袁中郎看到信后感叹地说:“这是真心真话,谁说子畏是狂生啊!”后来人们把这一故事称为“子畏真心”。    
    2。女中豪杰唐赛儿    
    唐赛儿,山东蒲台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    
    唐赛儿在丈夫林三死后,自称佛母,在青州、诸城、安丘等地宣传白莲教义,组织农民群众反对明朝统治。1420年二月,以青州城南50多公里的御石棚寨为根据地发动起义。唐赛儿宣布起义后,朝廷派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率领1000多名官兵前去围剿,结果被起义军杀得片甲不留,高凤也被唐赛儿一刀结果了性命。    
    起义军的胜利吓坏了明王朝。明成祖朱棣派京营提督总兵柳升、都指挥使刘忠率领京营兵前来镇压,将御石棚寨团团围住。唐赛儿坚守山寨,两次严辞拒绝官军的招降,并多次打败官军进攻。夜里,唐赛儿派人假意投降,说寨内缺乏粮食,人心不安,谎称唐赛儿密谋从东寨门逃走。柳升信以为真,派精兵埋伏于东寨门外,结果唐赛儿声东击西,趁机从官军防备松懈的地方突围而走。在突围中,还派人乱箭射死了刘忠。第二天天明,柳升方知中计,赶紧组织大军追击,但此时唐赛儿带领义军已经远走他乡,不知去向了。    
    明成祖后来怀疑唐赛儿隐藏在寺庵中,便派人大捕尼姑、女道士入京,但仍无法获得其踪迹。也有人说她飞升成仙了。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薛 源于山东,兴于河东

    我国历史上的薛姓,一支源于黄帝后裔任姓,一支源于孟尝君。黄帝的小儿子禹阳为任姓,他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车辆的发明者,被舜封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禹将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赐给他。到了战国时,薛被楚所灭,薛人就以薛为姓。另一支来源于孟尝君。战国时,孟尝君的封地在薛地。他当时在齐国任相国,很有名望。孟尝君死后,他的族人和食客为了纪念他,就改姓为薛了。    
    这两支薛姓,大约都形成于战国时期。山东是薛姓的发源地,薛姓的兴旺发达却是在河东(今山西黄河流域以东地区)。    
    一、薛姓迁变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薛氏开始了第一次迁徙。薛永随刘备进入蜀地,并被封为蜀郡太守,世称蜀薛。后来魏灭蜀,其子薛齐随薛姓宗族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几经繁衍,薛姓成为河东名门望族。从唐代开始,薛姓由中原向南方迁移,最初到了福建,元代时又迁至广东,再由闽粤渡海而到了台湾。    
    唐代时,还有薛延陀族的部分族人改姓为薛。居住在今蒙古杭爱山附近的薛姓人家,就是薛延陀族的后裔。    
    二、名门望族,人才济济    
    从战国开始,薛姓就能人辈出,如战国末期为楚令尹的薛倪;以剑术而闻名秦国的薛炬;佐刘邦定天下、位居汉初18位侯爵中第十四位的薛欧;三国魏文帝宫中善于缝韧的美人薛灵芸等。    
    隋唐时,河东薛氏经过几世繁衍,成为名门望族。薛氏还有一段帝王经历。隋末,薛举父子在兰州称帝,前后五年,为唐所灭。唐代是薛家的全盛时期,因薛家世代尚武,所以出了很多大将。初唐名将薛仁贵文武双全,赫赫有名,他的儿子薛讷曾做过宰相,擅长指挥作战。敦煌薛家将——薛万述、薛万淑、薛万均、薛万彻、薛万备五兄弟战功赫赫,其父是隋代著名将领薛世雄。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嫁给了河东人薛绍,可见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重视。    
    薛氏在文学上也颇多造诣,有隋朝大诗人薛道衡、唐代女诗人薛涛等。    
    唐以后,薛姓也是人才济济。如宋代的大学者薛尚功、薛季宣、书法家薛绍彭,明代开创“河南学派”的薛,清代则有政论家、外交官薛福成等。    
    薛姓如今是中国第四十八个大姓。    
    三、薛姓名人    
    “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    
    薛仁贵,名礼,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薛仁贵自幼喜欢骑射,太宗时应募从军。在攻打高丽时,他身着白袍,一手持剑,一手握戟,口中大呼“我来也”,驰入敌军,令唐军士气大振,终于打败了敌人。唐太宗说:“我的大将老的老,伤的伤,现在终于发现了一个人才,真让我高兴啊!”战后薛仁贵被提升为右领军郎将。    
    薛仁贵平定铁勒之乱时,他张弓三箭,就射杀敌军三人,铁勒军队因此四散溃逃,从此不敢再叛变。唐朝军队中因此有了“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歌谣。后来又演变成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乾封初,唐军再次远征高丽。薛仁贵再度大败敌军,高丽投降。薛仁贵因功被封为平阳郡公,留守高丽。他安抚百姓、勤于政治,人们都很爱戴他。薛仁贵的军旅生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后来,在与吐蕃作战时,薛仁贵兵败,被贬为平民。唐高宗时又重新起用他抵御突厥入侵。战场上,突厥人询问唐主将是谁,回答是薛仁贵,对方不信。等到薛仁贵除下头盔,突厥人才大惊失色,下马拜揖而去,唐军不战而胜。薛仁贵的英勇在当时名冠一时。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贺 庆姓避讳改贺姓

    贺姓原为庆姓,东汉时,汉安帝的父亲叫刘庆,为避庆字之讳,庆姓便改为贺姓。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孙子公孙庆克,克有子庆封。庆封在当时影响较大,后因兵变之乱逃往吴国,在吴国受到敬重,被封予食邑,其子孙就以庆为姓氏。    
    贺姓在发展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广平和会稽两大郡望。北朝时,一些鲜卑族人,如贺兰、贺拔、贺赖、贺敦等姓氏,也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下改为贺姓。    
    历史上,贺姓也出了不少名人。如晋代名臣贺循,北朝和隋代名将贺拔岳、贺若弼,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宋代词人贺铸,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贺龙、毛泽东夫人贺子珍等。    
    贺姓名人    
    “四明狂客”贺知章    
    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唐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进士,历任太常博士、集贤殿学士、礼部侍郎等职。    
    贺知章不但擅长诗文,书法也极妙,尤其是草书。他为人豪放,嗜酒成性,每当醉酒,则作文辞,笔不停书,文与字都大为可观。有些人知道他有这种习性,就带着笔墨跟着他,见他酒到醉处,就拿出来供他书写,他从不拒绝。知章醉写,巧夺天工。    
    贺知章性格豁达,不拘小节。他住在长安时,常见家门对面有一老人骑匹驴子出入一扇小板门。五六年过去了,老人虽仍是那身装束,衣服的颜色却依然如故,贺知章向邻里打听,别人都说老人是市上摆小摊的。贺知章知道老人绝非凡人,于是就找了个空闲的时候去拜访他。老人对贺知章特别恭谨,席间谈话非常投机。老人说自己精通黄白之术,贺知章一向敬重此道,就想求学。他与妻子一起带了一颗明珠去拜访老人,老人把明珠交给小童去买饼,而小童换回了30张胡饼。贺知章很不高兴。老人说:“所谓的道,是用心得到的,哪有强求的?连吝啬都不能抛弃,又怎能得道呢?”贺知章听后颇有所悟。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贺知章上书皇帝,想告老还乡,回吴中老家。在向玄宗皇帝涕泪告别时,玄宗问他还有什么愿望。贺知章说:“我有一个儿子还没取名,请陛下赐小儿名字。”玄宗说:“道的经要,莫过于诚信,‘孚’就是信的意思,你的儿子就起名叫‘孚’吧!”贺知章叩拜谢恩。回乡后,贺知章笑对别人说:“皇上为什么要戏弄我?孚就是爪下为子,这不是叫我儿子为‘爪子’吗?”    
    贺知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贴切自然,随口道来却饶有天趣,朴实无华,富有音律,许多名篇佳句为人称诵。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