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姓氏:中国姓氏地图-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于谦的英名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2。“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
于成龙(公元1617~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清代名臣。于成龙出身乡绅之家,受到过良好的儒家教育,崇祯十二年考中贡生。清兵入关后,民生凋敝,天下思定,于成龙从罗城县令做起,恪尽职守。他用心察访民间疾苦,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并且兴建学校。没过几年,这里便臻于大治。随后他又做过多任的地方官,所到之处老百姓无不心悦诚服,65岁时累官至江南江西总督,却依然保持本色,因此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康 国名为姓,西域来客
从古代的史书上看,康姓的起源主要有两支。一支出自姬姓,周朝建国后,周武王把他的一个弟弟分封到康邑,史称康叔。随后康叔建立了康国,而康叔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历代相传。另一支康姓来自西域,汉代时西域有一康居国,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康居国王子入汉,定居于中原河西,他的后代以康为姓,这里也就成了康姓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在历史的演变中,除了上面这两支主源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如一部分突厥人改姓为康,而宋朝时也有他姓改为康姓的。这些都促进了康姓的发展。
一、康姓迁变
先秦时期,康姓主要在河南地区,两汉时由西域康居国迁入的康姓先居住在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又向东西移民迁居安徽和浙江。同时,河南的康姓居民向北发展进入河北、山西,东迁至山东、江苏。到唐宋时期,康姓基本上已分布到了全国各地。清初,康姓进入了台湾以及海外。
二、康姓名人录
康姓历代也有不少名人,三国时的东吴高僧康僧会,东晋前期的著名高僧康僧渊,唐朝大将军康植,北宋抗金英雄康延泽,南宋学者康与之,元朝戏曲家康进之,明朝文学家康海,清末维新领袖康有为,当代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康克清等。这些康姓后裔,都为康姓的历史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三、康姓名人
维新领袖康有为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世称南海先生。
康有为青少年时受过较好的传统教育,但后来由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他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心挽救民族危亡,因此便有了后来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在康有为开展维新政治活动之前,他就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活动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条约苛刻的内容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八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在松筠庵集会,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由于过去举人上京应试坐公车,所以这次联名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原名为《上皇帝书》,由康有为起草,共14000多字。虽然上书由于条约已经签订、无法挽回而被拒绝,但却在全国广泛流传,使康有为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此后在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领导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但是由于封建旧势力的顽固抵制,变法诏书成为一纸空文,最后因慈禧发动政变而彻底失败。康有为被追捕,不得已逃亡日本。此后在辛亥革命时,康有为又成了阻碍革命的封建卫道士,并任孔教会会长。
康有为著作颇丰,尤其是晚年的时候。其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伍 伍参开宗
《姓氏考略》中说伍姓是开宗于黄帝之臣——著有《玄女兵法》的伍胥。更为可信的说法,是伍姓始于春秋末期的楚国伍参。楚庄王时与晋争霸,派伍参伐郑。晋国随后前往救援。伍参力排众议,说服庄王与强大的晋军决战,并取得了胜利。伍参被封为大夫,并以名为姓,称伍氏。伍姓由此开宗。
伍姓发源于楚地,而后在安定(今属湖北)、武陵(今属湖南)成为望族。
一、伍姓名人录
伍参之子伍举、伍举之子伍奢都在楚国世袭为大夫。汉灵帝时有大臣伍孚,谋杀董卓不成,大骂董卓,慷慨赴死。晋时出过一位高士伍朝。南北朝学者伍安宾撰写《武陵图记》,至今闻名。南唐伍乔以诗闻名于世。明代有伍福为著作家,伍文定为兵部尚书;明清之际有伊斯兰教学者伍尊契(回族)。近现代有外交官伍廷芳,红军将领伍中豪,当代学者伍连德、伍献文等。
二、伍姓名人
一生复仇的伍子胥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子胥性格刚硬暴烈而又坚忍。楚太傅费无忌于平王时谗杀子胥父伍奢及兄伍尚。子胥逃至吴国,誓言报仇。
在吴国,子胥察知公子光有野心,就向他推荐了剑客专诸,专诸向公子光说此时可杀僚而自立。于是公子光埋下伏兵,备酒请僚。专诸在鱼肚中藏匕首,入内刺杀了僚,公子光自立为王,即为阖闾。后阖闾召来子胥,赐以官职,与他共商国事。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国攻入楚国都城郢,楚昭王出逃。伍子胥随军入郢,找不到昭王,就掘开平王的坟墓,挖出他的尸体,抽打了300鞭,心中仇恨才稍稍平息。申包胥原是子胥的好友,子胥逃离楚国时曾誓灭楚国,而包胥则说要保卫它。这时申包胥逃到山中,派人对子胥说:“你也太过分了吧!我听说人可胜天,天也能毁灭人。您曾是楚王臣下,您父亲也是楚王旧臣,现在鞭打死人,这岂不是太不讲理了!”子胥对来人说:“帮我向包胥道歉。我来日无多,就像太阳将落,但路途还远,所以倒行逆施。”夫差继位后,伍子胥曾多次劝他灭掉越国以绝后患,夫差一直不听。夫差执意攻齐,并派子胥出使齐国,子胥就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伯乘机向夫差进谗说子胥怀有异心,劝夫差杀掉他。于是伍子胥被赐剑自杀,当时,他狠狠地说:“在我的坟上种上梓树,使它长大能做棺材。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东门上,好让我亲眼看到吴国被越国消灭。”
伍子胥心怀一把浸透怨毒的复仇之剑,一生复仇,至死不止。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顾 以封地为姓
顾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在顾(今河南范县东南)受封。
商初,商汤灭掉了顾,其王族便依国名改姓“顾”。汉朝时,朝廷为了表示尊古敬贤,便将古代越国国王的后代摇封于东瓯(即今浙江温州一带),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让他居住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顾余侯的后代便以封号为姓。后人称上述两支分别起源于北方、南方的顾姓为“北顾”、“南顾”。“北顾”的发展比不上“南顾”,“南顾”在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
一、顾姓迁变
南朝梁代时,顾氏子孙迁居到金华,继而又迁到天台。两地都属今浙江,顾姓便在此发展成了强宗大族。到明朝时,江浙地区成为顾姓繁衍和活动的中心,会稽也成了顾姓的名郡之一。在此之后,这支顾姓中有部分人西迁至今湖南常德,并在此处生根发展。而顾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则主要是由北方迁移到东南地区。
二、顾姓名人录
江浙一带向来人杰地灵,顾姓在此繁衍成长,其名人也一直在史书上有所记载,《中国人名大辞典》便收入了历代顾姓名人275名。三国时期,有担任东吴相近20年、知人善任、深得百姓喜爱的顾雍;东晋时有创作了稀世之宝《洛神赋图》的顾恺之;南朝梁陈之际有训诂学家顾野王;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则有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传世;宋代顾姓画家辈出,比如顾大中、顾亮;明朝时则有主张改革腐败朝政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清代有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近现代则有史学家顾颉刚、外交家顾维钧、戏剧理论家兼剧作家顾仲彝等。
三、顾姓名人
1。“三绝”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杰出的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官宦家庭,因此有机会接受比较充分的教育,具备了文学、艺术的基础修养。
顾恺之少年时便当上了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后任散骑常侍。青年时代的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被当时人称誉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的主要成就是在绘画方面。
据传,顾恺之曾爱恋一个邻家女子,就给那个女子画了一幅像,然后用钉子钉在墙上。不巧,这钉子刚好钉在心口上,而这女子偏偏就得了心痛病。她将此事告诉顾恺之,顾恺之便拔掉了钉子,而女子的病也就此好了。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尤能反映他的艺术风格和神韵,充分体现了他在表现意境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方面的才能。作品取材于三国时曹植的名作《洛神赋》。虽然作品完全依照文学作品的内容逐节描绘,但顾恺之却充分发挥了其绘画艺术的特长,巧妙地使诗人的幻想形象化,作品也因此更具魅力。顾恺之将他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艺术思想贯穿于人物塑造的过程中。画中的洛神含情脉脉,反映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意,体现了顾恺之称之为“悟对通神”的艺术主张。作品富于诗情画意,极具音乐美和节奏感,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公元407年,顾恺之去世。然而,正因为他能博采众家之长,阐发新意,因此将传统绘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顾恺之之后,画坛因写实性的进一步深入而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2。反清复明的顾炎武
顾炎武,明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本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江苏昆山人。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其家族是江东名门。少年时便参加了“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他的志趣始终不在科举功名,他只选择自己的道路:读有用的书。
1644年,清兵入关,顾炎武出任南明南京兵部司马。南明福王在南京即位不到一年便覆灭了,顾炎武与归庄、吴其沅等人筹划在昆山发动起义。在苏州沦陷、松江失守、陈子龙遇难的危急形势下,顾炎武同归庄等人死保昆山不得,只能败下阵来。在撤退的过程中,大多数人惨死,顾炎武与归庄等人有幸躲过此劫。然而顾炎武一家的情况却非常悲惨。他的生母在乱军中被人砍断了右臂,两个弟弟也惨遭杀害,嗣母听说昆山失守后便绝食而死。顾炎武牢记嗣母“勿为异国臣子”的遗嘱,决心继续为复国而战斗到底。
顾炎武自昆山失守之后改变了自己的行动方式。此后大约10年的时间,他基本上采取串连活动的方式。后来他与唐王取得了联系,不料此事被家奴陆得知。此人勾结顾炎武的世仇同乡大地主大恶霸叶方恒,准备告发顾炎武。事发之后,陆投水而死,其婿将顾炎武关在家里,用私刑对他拷打,想置他于死地,多亏归庄等人的营救才幸免于难。
顾炎武深感难以久留于南方,便开始北游。一直到1667年才南返至淮安,次年却因某一案件牵连坐了七个月的监狱。已近风烛残年的顾炎武,始终没有动摇其政治坚定性。1682年,顾炎武死于山西曲沃,享年70岁。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孟 姬姓后裔,源于排行
中国姓氏的起源多种多样,其中孟姓起源于长幼顺序的排行。中国古代以孟、仲、叔、季来称呼长幼次序,其中孟为最长,有“老大”的意思。先秦史籍中有不少以孟相称的人,如孟戏、孟增、孟絷等。孟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和卫国公族孟絷,他们都是姬姓的后代。
西周建立以后,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被分封到鲁地,建立鲁国。后来鲁国发生内乱,鲁桓公的儿子庆父把持朝政,被逐后逃往莒国。鲁国局势稳定以后,庆父的子孙回到鲁国,被立为卿,世袭鲁国司空之职,受封得氏时,即以排行孟为氏,也称孟孙氏。
孟姓的另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卫国。卫国由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所建立,也是姬姓的后代。据史料记载,卫灵公有位庶兄叫孟絷,其子孙就以孟为姓了。也有些孟姓家谱上说,卫灵公有个儿子叫公孟,公孟的后代便以“公孟”为姓,后来省为“孟”。
一、孟姓迁变
孟氏家族在鲁国建立以后,到孟文子、孟献子和孟庄子时达到鼎盛时期,鲁国国君赏赐成作为孟氏的世袭封邑,孟氏家族就在成这个地方定居了下来。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孟氏家族由此流散各地。
总之,孟姓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和卫国,但是孟姓的显赫却有赖于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孟子。
到孟子的四十五代孙孟宁时,孟氏家族的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后由于孟子地位的提高,孟氏家族开始繁盛,人口迅速增加,并形成了“平昌”、“武威”两大郡望。
二、孟姓名人录
在战国时期,由于孟子的政治主张与统治者不合,因此虽然当时孟子已经名声显赫,但其后世子孙并不显贵。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崇儒而著称的孟姓也深受其害。
汉代以后,孟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孟姓人才辈出。西汉时期的孟卿、孟喜父子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在《易》、《礼》的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时期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