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姓氏:中国姓氏地图-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据说董仲舒在帐幕中讲读经籍,然后由其门弟子依次传授后来者,因此竟有弟子未曾见过先生面的。董仲舒日常生活严格遵照礼仪,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讲学,三年时间竟然没有空观赏室外园林,为弟子们所敬重。成语“目不窥园”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2。秦淮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为明末秦淮名妓,名白,字小宛。
据传,董小宛与明末复社成员“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两情相悦。但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明时代,个人只能漂泊于世,她与冒辟疆辗转流离,得以团聚,被冒辟疆纳为小妾。但是,降清以后被任为两江总督的洪承畴对她垂涎已久,便诬陷冒辟疆,使他蒙受冤屈。董小宛只有牺牲自己,与洪承畴周旋。洪承畴想纳小宛为妾,董小宛始终保持对丈夫的忠贞,不肯就范。洪承畴无奈,只得把她送给顺治帝。
董小宛入宫后与顺治帝引发了一段扑朔迷离的清宫秘史。顺治帝正由于和皇后不睦,产生了厌世情绪,清雅脱俗的董小宛的出现使他冰凉如水的心又重泛涟漪。顺治帝对她百般怜爱,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但是好景不长,董小宛在宫廷内苑中为人所嫉妒,被皇太后遣送出宫,无奈之下,顺治帝只得与董小宛垂泪惜别。依照孝庄太后的命令,董小宛被封为悟真菩萨,出家为尼。后传顺治帝自董小宛走了之后,更加无心政事,不久便也遁入空门。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梁 梁姓出自嬴姓
周平王时,秦仲有功,其少子康被封于夏阳,即为梁伯。梁伯本姓嬴,梁为秦所灭后,其子孙以国为姓,遂为梁氏。北魏时,少数民族的拔列兰氏也改姓为梁,为另一支。
来自嬴姓的梁氏,其起源地梁国在今陕西韩城一带。梁为秦灭后,一部分子孙逃散他处。汉平帝时分两派,分居安定和扶风。梁芬合族随东晋渡江,在钱塘一带繁衍。其孙于桓玄时入福建。梁选为十三世,为南安令,故家居南安。梁芬的五世孙梁福范到京兆为官,后随子梁文迁惠安。宋时梁孟坚为兵部左侍郎,居宁化县,其六世孙梁永移居潮州,七世孙梁富迁梅州。梁氏自陕入晋,自晋而入浙、闽、粤乃至全国各地。
一、梁姓多文臣武将
梁姓一直不乏名人。春秋时有晋大夫梁益耳、梁弘和齐国孔子弟子梁。东汉有书法家梁鹄、与妻子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唐有画家兼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瓒、文学家梁肃。北宋有大臣梁颢,南宋有名画家梁楷,因其嗜酒,人称“梁疯子”;还有抗金女英雄梁红玉。明有戏曲作家梁辰鱼。清有文学家梁廷相,曾支持林则徐禁烟,并著书记录鸦片战争;梁国治,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翰林学士梁诗正,高宗重要文稿多出其手;梁同书为清代书法名家。近当代有建筑名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成的弟弟),哲学家梁漱溟,曾译《莎士比亚全集》(四十卷)的散文家兼翻译家梁实秋等,此外还有森林学家梁希等。
二、梁姓名人
1。维新领袖梁启超
梁启超是清末广东新会人,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同其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力倡变法维新。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次年讲学长沙学堂,积极鼓吹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逃往日本。曾主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极力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影响很大。辛亥革命后,曾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1916又策动蔡锷反袁。后与段祺瑞合作,任财政总长。“五四”时,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文字激扬,常引以自豪。晚年在清华教学。他学识渊博,著述涉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化等多方面,合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自幼年便才学出众。12岁即中秀才。其父督导极严,希望他由科举登入仕途,光耀门庭。可他后来渐渐偏离了科举八股的方向。1889年,他在广州以第八名中举。主考官李端欣赏其才华,以妹相许。而梁启超却在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后在上海渐入新学,从此走上维新道路。
2。巾帼英雄梁红玉
在中国千古以来女英雄中,梁红玉是颇为特殊的一个。她初为歌女,貌美而才德俱佳。后为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妻,临军助阵极有战功。
金将兀术欲退还临安,被韩世忠截住。韩夫人献上计策,由她管中军以炮石守御和指挥方向,韩世忠领兵依中军旗鼓四面截杀。世忠依计而行。梁夫人束装坐中军,击响战鼓,激起全军昂扬斗志,杀得金兵东奔西逃,折损了兀术女婿龙虎大王。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杜 杜姓起源有三支
据考证,杜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第一支出自祁姓。商朝后期,丹朱后裔刘累的后裔封为豕韦国君。西周初期改为唐公。周成王时,唐公迁于杜,降公爵为伯爵,遂称唐杜氏。后来,周宣王杀死无辜的杜伯,杜伯的子孙出逃。杜国灭,杜姓自此问世。
第二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由于民族之间的不断交流,互有基因流动。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独孤浑氏族改为杜氏;北宋金国女真族徒单氏族改为杜氏;清朝满洲八旗都善氏、图克坦氏等氏族均集体改为杜氏。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时善酿酒的杜康之后。
杜氏经数千年的生息繁衍,遍布大江南北,但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地区)、南阳(今河南南阳)之地的杜姓家族最为繁盛。
一、杜姓多诗人
历史上的杜姓名人层出不穷。秦朝有大将军杜赫。东汉有南阳太守杜诗、北海相杜密、经学家杜子春、经学家兼文字学家杜林、书法家杜操。西晋有名将杜预。隋朝有农民军首领杜伏威。说到杜甫,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学家。其他的唐朝杜姓名人还有宰相杜如晦、史学家杜佑、诗人杜审言、杜荀鹤。杜荀鹤是杜牧的儿子,在唐代末叶亦是诗名满天下,他吟咏的“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的绝句,一直传诵不绝。明朝画家杜琼擅山水,多用平笔皴擦,淡墨烘染,设色清淡,风格隽秀。清朝有诗人杜、云南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近现代有上海青帮头子之一的杜月笙,曾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杜聿明,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庠,图书馆学家杜定友等。
二、杜姓名人
1。“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第一次是南游吴越,江浙的山水人物,引发他无限想像。第二次到燕赵平原,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这个时期他留下的《望岳》,结尾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同李白同游梁、宋,会见了诗人高适。杜甫一生引为“快意”的读书游历时期,到34岁时就结束了。后寓居长安将近10年,未能有所施展,反而饱尝饥寒疾病之折磨,这使他认清了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贵族的腐化面目,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对国运的危机,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和认识。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靠献赋得官,任左拾遗,后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看出肃宗小朝廷已经无法容纳正言德论,纲纪已乱,杜甫不久即弃官往秦州、同谷。
后杜甫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他携带家小出蜀,在湘江舟中病死。
杜甫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著有《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被称为“诗史”。
2。贤相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他年轻时才能出众,性格豪爽,好读书,以风流儒雅自诩。有临难不苟的气节,能当机立断。高祖李渊平定京城后,杜如晦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
杜常随秦王李世民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秦王立为皇太子后,他被授职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李世民对杜如晦十分器重。杜如晦因病辞职,太宗诏令给他原俸禄在家养病;他病危时,太宗诏令皇太子前去问候,并亲自到他家去。逝世时,太宗极其悲痛,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衔;安葬时,又加司空衔,谥号“成”,并亲手诏令虞世南撰文刻于石碑,以便记载君主痛悼臣子之意。有一件小事即可看出如晦在太宗心中的分量:某日,太宗吃瓜,瓜味甜美,便留下一半祭奠杜如晦。
杜如晦为相时,和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每次在太宗的处所商议政事,房玄龄必定说:“非如晦来不能筹划。”等如晦来到,又尽都采用房玄龄的计谋,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当时人们谈到良相,必定房、杜并称。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阮 以国为姓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有一诸侯国阮,位于泾渭之间,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泾川一带。后来,阮国被邻国周吞并,阮国子孙为缅怀故国,纷纷以国为姓,由此,便产生了阮氏。
阮姓自得姓以后,开始往中原迁徙,到达今河南的陈留一带时开始定居下来。阮姓在陈留一带生息繁衍,逐渐成为当地非常有名望的家族。后来,其他地方的阮姓大多是从陈留迁移出去的。
一、三国阮氏多风流
到了三国时期,阮氏家族出了几位名声显赫的大人物。首先是阮,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投身于汉末曹操幕府中,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的儿子阮籍名声更大,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才气和放达名闻天下;阮籍的侄子阮咸与阮籍十分相似,他们俩同为“竹林七贤”中人物。受他们的影响,阮氏家族在这一时期有很多人都生性放达,风流不羁,在当时成为有名的“阮氏多风流”。明代的阮姓名人阮大铖,著有9部传奇,有4部传世。清朝学者阮元,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等。当代的著名女影星阮玲玉一生共拍影片30部,塑造了旧社会各种不同的妇女形象。
二、阮姓名人
放达狂诞的阮籍
阮籍,三国魏著名文学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散骑常侍、东平相等职,世称“阮步兵”。
阮籍才思敏捷,诗词歌赋常一挥而就,为当时文坛巨擘,名重士林。因不满曹魏昏暗,又不愿攀附司马新贵,内心忧郁苦闷,遂蔑视礼教,纵酒放达,行迹颇多狂诞之举。阮母去世,中书令裴楷前去吊唁。阮籍饮酒大醉,披头散发,衣衫不整,坐在床上毫无哭泣之意。裴楷见此情景竟不以为反常,坐在地上哭泣尽哀,然后便走了。有人对此颇感惊讶,裴楷却说:“阮籍是超脱世俗之人,所以不尊崇礼制;我们这种人是世俗中人,所以必须遵守礼制。”
阮籍邻家有一个美丽的少妇,平日在酒垆旁卖酒。阮籍和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常在她家饮酒,醉了就睡在少妇身旁。少妇的丈夫对此产生疑心,但仔细观察,发现阮籍根本没有什么不轨企图。
阮籍虽然放达狂诞,然而对于政事却极为谨慎,从不褒贬人物,评论优劣,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这也算是他“明哲保身”的一种手段吧!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贾 黄帝后裔,文王子孙
贾姓是当代中国的第四十五大姓,相传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周文王的子孙,姬姓贾氏占了当今贾姓子弟的绝大部分。
贾姓始祖最早可以上推到西周初年。周康王封唐叔虞的少子公明于贾地,即现在的陕西蒲城西南,人称为贾伯,随后公明建立了贾国,成为西周的附庸国。这支贾姓始祖后来渐渐迁移到今山西襄汾一带,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678年,贾国被晋武公所灭,贾伯的子孙就以其原来的国名为姓,这是贾姓正式出现的标志。这支贾人也有一部分逃到西部的贾河一带,成为当地贾姓的始祖。
一、贾姓迁变
贾国被晋灭以后,晋襄公又封同姓亲戚射姑到贾国之地。射姑是狐偃的儿子。狐偃是春秋时期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追随晋文公重耳亡命在外19年,是晋文公完成霸业的得力助手。射姑居于贾地之后,人称其为贾佗或贾季,他的子孙也以封邑为氏,这也成为贾姓的一个重要来源。有意思的是,这两支贾姓实际上都是姬姓,又都以山西为根据地,这是中国姓氏来源中很少见的现象。
贾姓中也有一些外族的改姓,例如北宋金国女真人中有贾姓,满洲八旗姓嘉佳氏的也集体改为贾姓等。
贾姓郡属山西,后来逐渐辐射到河北、河南一带,宋朝时河北已成为贾姓大省,但由于战乱频仍,贾姓逐渐由北向西和东部迁移。明清以后,贾姓出现了由东部向华北、华中回迁的现象。西部贾姓的人口也不少。
二、书香门第贾姓多
贾氏历代名流众多,春秋时期晋国有贾佗。第一个替贾氏扬名的人,首推西汉初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与贾谊同时代的还有一位政治家贾山。贾谊之后,贾姓多出诗书专家。
东汉初年的贾逵为经学家,著有《春秋左传解诂》、《国语解诂》;西晋时贾姓有宰相贾充和其女贾后贾南风;南北朝时有农学家贾思勰、数学家贾宪;唐代出现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