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姓氏:中国姓氏地图-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支系子孙吕尚(即姜尚、姜子牙)因辅佐周文王、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为齐侯。后来吕国被灭,吕国后代子孙均以国号为姓氏,这部分人构成了吕姓的主脉。齐国灭亡后,其后裔也有一部分以吕为姓。
除吕侯后裔姓吕外,续封吕国故地的姬姓,也有一支融入到了吕姓中。另外,在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一支叫叱吕氏的部族改为吕姓。后周时,鲜卑族另一支俊吕陵氏也改为吕姓。
伯益开宗立姓以后,吕姓宗族一直没有大的播迁,直到元朝及其以后,才开始往内陆各个地区发展,远至移居台湾,甚至飘洋过海,在异域他乡扎下根来。
一、吕姓名人多掌大权
研究吕姓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会发现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吕姓族人在很多朝代都把持着朝政,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比如被赐姓吕的伯益,是禹的心腹之臣。战国时的吕不韦,手握秦国军政大权,连秦王嬴政都要尊他为仲父。西汉的吕后及其家族更是显赫一时,只差一步,刘氏江山就要改姓吕了。此外,十六国时期,吕光割据凉州,建立后凉政权。
这以后的吕氏族人,虽未再获得其先人那样的权势,但成为首辅的人,数量之多也是百家诸姓中所少见的。如唐肃宗时,吕湮任丞相。宋太宗时,吕余庆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吕蒙正在太宗、真宗时三度为相,与宋初开国元老赵普齐名,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因而深得皇帝信任。吕蒙正之后,吕端继任为相,宋太宗曾赞他“大事不糊涂”。吕惠卿在神宗时居相位,因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有“护法善神”之称。
此外,在宋朝出任过宰相之职的吕氏族人还有:吕夷简、吕公著、吕大防、吕颐浩等。
吕姓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出了不少彪炳史册的武将。在这些武将中,第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是吕尚(即姜子牙)。吕尚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掌管周部落军事大权的“太师”。在吕尚的率领下,周军最终灭掉殷商,建立了西周,吕尚也因此被封为齐侯。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吕臣,初为陈胜起义军涓人,后升将军,陈胜被害后,他又组织苍头军,重建张楚政权。
西汉时也出现了许多因功封侯的武将,如周吕侯吕泽、建成侯吕释。汉末三国时最出名的要数吕布和吕蒙。吕布勇武之名闻于天下,号称飞将。当时人这样称赞他:“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他还留下了“辕门射戟”、“三英战吕布”等佳话。吕蒙也因勇武好学而留下了“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和“白衣渡江”等典故。当代名扬中国的有历史学家吕思勉,语言学家吕叔湘和建国后曾任铁道部副部长、铁道兵政委的吕正操上将。
二、吕姓名人
1。权钱交易的超一流高手吕不韦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他原本是一个大商人,后来他认识到,在各诸侯国之间贱买贵卖,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一本万利,只有掌握了一个国家的政权,以权力攫取金钱,才是“最合算的买卖”。于是,他找到入质于赵的秦国公子异人,并和他达成了一桩交易,即他帮助异人登上秦王之位,而异人则帮助他获得权力。后来,他通过入秦游说华阳夫人,最终使异人被立为太子并成为秦王。吕不韦也因此成为秦国相国,被封为文信侯,食邑十万户。
在赵国时,吕不韦还将已怀上自己孩子的赵姬送给了异人。他想,如果赵姬生的是男孩,将来就可以承嗣为王,那么,嬴氏(秦国国王姓嬴)的天下就是他吕家的了。果然,赵姬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政,即日后的秦始皇。
吕不韦做丞相时,为扩大自己的河间封地,派大军攻打赵国,杀人无数。他还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大力扶植自己的亲信,从而全面控制了秦国的政权。
随着嬴政年龄越来越大,吕不韦感到秦国的统治权迟早要归于嬴政。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从思想上控制嬴政的办法。他招募各国的学者,共同编写了一本《吕氏春秋》,企图以此作为日后秦国的统治思想。但嬴政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并没有接受吕不韦为他设定的统治思想,而是选择了法家为其统治思想,对一切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吕不韦首当其冲,被嬴政赐死。
2。心如蛇蝎的吕后
吕后名雉,字娥,山东单县人。她是汉高祖刘邦的结发妻子,为人阴险、残忍。
刘邦夺取天下后,吕后为巩固刘氏政权,大力铲除异姓王。例如,吕后趁刘邦平定陈叛乱时,诛杀了韩信。她还唆使梁王彭越家臣诬告彭越谋反,将其剁为肉酱并夷灭三族。
刘邦死后,吕后残忍地杀害了刘邦的爱姬戚夫人及其儿子。她先毒杀了赵王刘如意,接着令人挖掉其母戚夫人的眼珠,烧烂其耳朵,砍掉其手脚,并弄哑了她的嗓子,然后将她扔进厕所,称为“人彘”。吕后这种毫无人性的行为,甚至引起了自己亲生儿子惠帝的反对,惠帝自此不再理会朝政。
惠帝死后,吕后开始大肆分封吕姓族人,废除刘姓诸王,吕氏家族显赫一时。吕后死后,陈平、周勃发动拥刘反吕的政变,吕氏宗族有数万人被杀,单县吕氏遭到毁灭性打击,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3。反复无常的吕布
吕布是东汉末年迁居到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的吕氏部族的一员。他是一个典型的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小人。
起初,吕布因骁勇善战、武艺高强而受到并州刺史丁原的重用,并随升官后负责京都执金吾的丁原来到京都。当时,西凉军阀董卓抱有极大的政治野心,带兵入京。他因兵力太少、力量不够,便极力劝诱吕布归顺于他。吕布竟在金钱、权力的诱惑下杀死恩主丁原,并带着丁原的头投奔董卓。
董卓把吕布认为义子,并吞并了丁原部众,势力大增。于是,他废弑少帝,毒死何太后,改易少主,把持朝政。
后来,吕布又在美女貂婵的引诱下杀掉了董卓。在董卓余部的攻打下,吕布败退出京城。在不断改投各地军阀之后,他最后投到了刘备手下,但他又趁刘备与袁术对抗之机,突袭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邳镇东),掳获刘备的妻子儿女,并将徐州据为己有。此后数年,他又时而与袁术联合,时而与其结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发兵围攻吕布所在的下邳,吕布被缢杀。吕布就这样结束了其可耻的一生。
第三部分:权钱交易的超一流高手吕不韦施 以国为姓,以祖为姓
据说,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称为施国,国亡后,这个国家的人以后就世代姓施,成为施姓的一宗。
另据资料记载,周代的诸侯鲁惠公之子,字施公,是鲁国的大夫。在传至鲁惠公五世孙的时候,为了与其他家族相区别,他们都以其祖字为姓而姓施。
一、施姓衍迁
施氏的源地在当时的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后来,施氏一族又逐渐迁至今浙江、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大约在唐代中期,即公元7世纪,有一位叫施典的施氏先祖,随其父辈先是在河南光州定居,后又南移至福建,在泉州钱江乡安定下来。和其他诸姓相比,施氏族人是较早南迁的一支。
到了宋代,有一位官人施炳,从福建迁至泉州浔江。经过数代的繁衍,他的后代遍布福建和广东各地,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现在南洋的施氏华侨和台湾的施姓,其先祖都是这支迁至浔江的施氏。
最早的施氏名人,是春秋时孔子的两个弟子施伯、施之常。西汉时,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施金谁。宋时又出了一位为国除害、刺杀秦桧的忠义壮士施全。明朝时,有水师提督施琅,他和次子施世纶,皆以清廉知名。在清代,有专攻金史的施国祁,另有施国章,顺治六年进士,曾参与纂修《明史》,官至侍读。近现代史上则有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的施洋。
历史上的施姓名人还有很多,但最有名的要数越国美女西施和元朝大文学家施耐庵。
二、施姓名人
1。中国“四大美女”之一 西施
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她的父亲在苎萝山下以砍柴为生。
苎萝山下有东、西两个林子,西施家住西村,所以她被称做“西施”。由于家境贫寒,西施很小时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经常在溪边浣纱。
西施长得十分美丽,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貌。她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发,她就皱着眉头,捂着心口,缓步前行。不过,生病的西施也是楚楚动人的。住在东村的丑女东施,见西施生病时的样子很好看,也学着她的样子走路,可是,这使自己看起来比平时的样子还要丑很多,东施一下子就成了大家的笑料。“东施效颦”这个成语说明了西施的美是他人难以企及的。也正是因为令人炫目的美丽,她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在此前的一场吴越战争中,越国大败,越王勾践也被吴王夫差俘虏,屈辱地在吴国过了三年奴隶生活。越王回国后,励精图治,决心打败吴国。他一方面训练军队,发展农业,一方面针对吴王夫差好色的缺点,派越国大夫范蠡遍寻美女,准备实施“美人计”。
范蠡经过千挑万选,选定了西施和郑旦。她们经过三年的歌舞、礼仪、化妆学习后,被送给了吴王夫差。
西施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她聪明伶俐,而且颇具爱国情怀,一直把自己来到吴国的使命牢牢地记在心中。她用尽各种方法让吴王宠爱她并听信她的话。很快,吴王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了她身上,把江山社稷抛在了脑后。
为了挑拨吴王和忠臣伍子胥的关系,西施与奸诈贪婪的吴国大夫伯联合,设计陷害伍子胥,最终使吴王将其赐死,这为越国攻打吴国扫除了一个很大的障碍。
至此,西施出使吴国的任务已经完成,越王乘机复兴,最后灭掉了吴国。西施又回到了越国。为了表彰这位对国家有功的女子,也为了嘉奖范蠡的功劳,越王勾践亲自为当初选美时就一见钟情的范蠡和西施两人主持了婚礼。
关于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世人有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越灭吴后,范蠡深知越王为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但不可以共享乐,于是偷偷地带着西施,泛舟湖上,改名隐居去了。
2。《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关于他的生平,旧籍记载很少。相传,施耐庵出身船家,从小就对河湖港汊的水上生活十分熟悉。当时,下层坊间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传说,其中,关于北宋宣和年间宋江起义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施耐庵。由于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他决心写一部反映宋江起义的白话小说,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赞扬农民英雄的反抗精神。
施耐庵用心搜集各种材料,对宋末以来艺术家们津津乐道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加以研究,从而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基础上,运用惊人的艺术才能,创造了一百零八将的姓名和绰号,使宋江起义的故事变得更为有血有肉。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中心内容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的初稿。
不久,全国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反元斗争,施耐庵因博学而被张士诚请入幕府。但施耐庵见张士诚胸无大志,知他难成大事,便托辞回乡,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小说创作。
施耐庵敢于打破世俗的封建观念,大胆地借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抒写自己对专制社会的痛恨,他描绘了一个由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建立的理想的水泊梁山,那里人人有平等的地位而不失其秩序,个个有独立之才而不枉其用。他宣扬平等、民主,讴歌自由,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水浒传》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使那些帝王将相在农民英雄的正直形象面前黯然失色,显得卑鄙而又丑陋。书中语言洗炼明快,酣畅活泼,通俗而富有表现力。
今天,《水浒传》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世界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称做“农民革命运动教科书”。
第三部分:权钱交易的超一流高手吕不韦张 黄帝赐姓,族大支繁
张姓是现今中国最大的姓氏,有一亿多人。据记载,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其始祖是黄帝的孙子——挥。有一次,他仿照天上弧星的模样做成了一支弓矢,帝见之大悦,就赐他姓张。这支源于“挥”的张姓,是张姓家族中最为古老的一支。
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另一支张姓。晋国有一个大夫姓解名张,骁勇善战,因为他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因而受到晋国君主的嘉奖,并被封为张侯。从此,他的子孙就改姓张。
三国时,张姓又多了一支。当时,在蜀国有一位龙佑那,因为得到丞相诸葛亮的赏识,被赐姓为张。如今,这支张姓后裔多居住在云南一带。
东晋十六国时,许多少数民族纷纷迁入中原地区。其中,有一部分人改姓为张。
一、张姓迁变
张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曾有43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最为庞大。
根据历史传说,张氏的得姓始祖挥,生活在青阳(冀州的清水流域)。到了春秋时,晋国成为张姓聚集之地。战国初年,晋国一分为三:韩、赵、魏,张姓人群也随之迁徙到黄河南北,在中原地区生根繁衍。据记载,当时张姓有12个望族,分别居于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魏、蜀。
秦汉时,张姓居民遍布全国,发展成人口众多的大姓,并涌现出许多望族。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人口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张姓人群又向岭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扩展。隋唐以后,张姓在中国大陆的分布更为广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