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山水文心-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湘黔道上风景,映我眼目者在新化一带。葱绿山水宛似一幅丹青,幼承庭训的谢冰莹,倚门望着,如在赏画,心里也该一片明翠吧。她的那篇《独秀峰》大约是把对故乡的印象写进去了。    
    漓江畔的独秀峰,我晚她数十年才游。只看下临江流的孤峭姿态,在桂林峰丛间尤显一番伟丈夫的气概。以谢冰莹驰跃北伐沙场的经历看,此峰恰宜引她豪咏风云之词。一如她迈上宛平城边的卢沟桥,会喊出铮铮的声音:“卢沟桥,中国抗战的开始地,是多么响亮而神圣的名词!”抗战的血史、牺牲的战士和民众,令她俯视桥下的流水,细听历史的余音:“这红水似乎象征着战士们的鲜血,那咆哮的急流声,象征着当年战士们冲锋杀敌的呐喊,那滚滚的浪涛,是这样一个挨一个地流着,那漩涡,也像有机器在引导着似的迅速地旋转着,波涛与漩涡在互相地搏斗,互相地冲击。”这座古老的石桥,永远地烙印在她的记忆中。在“女兵作家”的称号里,她的《从军日记》、《军中随笔》、《女兵自传》一类文字,都有硬朗的风格在,而《湖南的风》、《梦里的微笑》、《海天漫游》、《生命的光辉》诸种散文,又流溢着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女作家特有的静婉、娴雅、叛逆、浪漫的气质。由《从军日记》中择选的《寄自嘉鱼》,让我想起昔年出蒲圻去看长江南岸的周郎赤壁,过嘉鱼,朝沙洲浅草望去的一刻,似领受着沧桑。身在军旅的谢冰莹,其时的所记,依然跳动着灵秀的文思:“那时的晓风残月,潺潺流水,点点星光……呵,一切美景都在沉静的晨间深藏着。”“这里有参天的古木,有绿茸茸的地毯,有清风,有泉水,还有松间的明月。”在烽火的光焰中,仍能体会生活的欢乐和内心的宁静。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谢冰莹曾经引述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话来盛赞告别杏坛的苏雪林。其实我读她的游景散文,感受的恰是这“赤子之心”。尤其到了风景甲天下的桂林,浸在青罗带、碧玉簪诗誉中的漓水桂山,似乎更能柔化她易感的心,幻成一片似水的温情,洇润在满是字句的纸上。她看独秀峰,目光移动于历久的崖刻上。这也很合乎我的赏景习惯。古人的留题多可吟味,成为岩壁榜书,同山石相融,人文精神似能凭借此种形式而永续。景致的内涵也往往寄于这些题壁上面。谢冰莹有载录的雅兴,紫袍金带、戛然独立、南天一柱这些颇具胸襟的字眼,和她的目光一碰,怎舍得略而不述呢?照抄摩崖,原本是记游文章的常例,也易致无味,但若和文境搭配得好,照例不失盎然的生趣。这就是谢冰莹笔致的个性。又逢着桂林这样的名胜,来访的游人、来记的墨客,更仆难数。只说古来加在它上面的诗文,怕也早有了陈套。谢冰莹只抒写一己的游感,何暇思虑他人笔墨?    
    岩窟洞穴常常为历代文人写到,仿佛总循着旧路。在限定的空间里,灵感似乎无力远翔各处。谢冰莹也几乎是一样的。全文并无奇崛的笔意,平缓的叙说中却有一二精彩处留给我们体会,并且她又是使用着书信体来记游,更有一种家常的调子。她说:“稍为前进,上面悬岩由高而低,像煤窑一般渐渐地低到黑暗不可再进的地步。又前进数步,豁然开朗,有光从外面圆洞内射进来……”抗战时期,她游着嘉陵江畔、缙云山中的乳花洞时,也曾迎着洞外射入的阳光,欢呼起来,乐观明朗的思致差不多是一样的。在独秀峰上伫听风雨,也是有意味的段落。我读着,好像飘入云山水浪间。是:“抽出望远镜一见,四周的山,都浸在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雨点落在漓江里,像珠玉从天空里散下一般。更奇丽的,是水从峰顶倾泻下来,循着蹬道,蜿蜒而下。水流的很急,响声特大,有如千兵万马,巨浪滔滔。雨下的越大,远近的风景越显得美丽:尤其在打雷闪电的一刹那,似乎独秀峰已离开地面悬在半空中飘荡,而我们已随着那道红光,飘飘然羽化而登仙了!”她写乳花洞内飞泻的瀑布,也是此番激越的情调。    
    还是选自《从军日记》中的那篇《寄自嘉鱼》,谢冰莹在里面说:“可惜我的情绪不是从前那种幽美的缠绵的,而是沸腾腾的革命热情,杀敌冲锋的革命热情,我再也写不出什么美的文章美的诗歌了。”这大约也是自感此时的作品早已不像当年的《爱晚亭》那样艳美了。火焰般的青春激情在这篇《独秀峰》中也时常光芒一闪,对景抒怀,她更趋向热烈奔放的一面。可是,她怎能忘情于风月呢?早年细腻、幽婉、静美的风格,正同豪情与壮怀相谐。    
    谢冰莹写了一生的日记,“将脑筋里的思想化为纸上的文字”,“只要活一天,日记记一天”。岁月留痕,今人恰是从所遗的字句中看到这位“女兵作家”生命的片断,连同她印在南北的游迹。    
         
    谢冰莹︵1906…2000︶女湖南新化人著有散文集︽从军日记︾︽军中随笔︾︽麓山集︾︽湖南的风︾︽冰莹游记︾︽故乡︾︽爱晚亭︾小说集︽女兵自传︾等    
    ︽独秀峰︾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第五部分如水清愁

    缪崇群的《夜过御河桥》    
    横跨北海的金鳌玉桥,我是年年都过的。尤其到了夏秋的夜晚,点点的星光落入月波,一缕风来,柔漪间摇映的,就如眉头未添翠黛的美人入梦的笑靥。琼华岛上的白塔浮闪着明一层暗一层的微光,云丝飞过,撩不动它凝在水心的静影。    
    这个美丽的忆想,翩然印入我的暮景。悠悠地,我又飘回满是歌与笑的童年。    
    缪崇群的游履也久留在御河桥面。这桥对他,虽是过眼的一闪,却牵出怎样绵绵的愁思!受了风霜的他,年纪正轻,竟以“暮年的商贾、江湖的走贩”自况,偏爱于无边的昏暗里睁着一双枯涩的倦眼。看山是哀,观水是怨,残花的疏影惹他溅泪,疲鸟的啼音令他惊心。古旧的都城,扑入他心底的,似乎永是风沙尘埃与黑烟。肉躯的病残,精神的戕害,到了这卧波的老桥,心情也还是沉沉的。清新的荷风从太液池上拂过,一片水痕就皱起了。透过闪闪的浮光,他望得清微茫月色下的舞榭歌台、离宫别馆吗?郁郁丛树遮掩着明清的内苑,宫墙外的熙攘搅不破这里的幽谧。收拢思绪的那一刻,他瞧定近旁的车夫,驼起背,拼力向前,匆促的脚步,微响的轮声,又引得入夜的心隐隐躁动,轻曳无边的牵念。    
    在桥上,分立东西的两座牌坊,据称是明代的遗存。从坊前过身,又是在清寂的秋夜,只剩了黝黑的一片。我的记忆空间未曾让这两座点缀长桥的古物占据。桥的两端空空,仿佛前朝尽销的繁华,是连一点影儿也不见,七孔的石砌旧筑因之缺少映衬。这晃动的波影,这灿亮的灯光,叫我痴望着。目光久恋于池上,且细数如缕的风痕,总是无可吟味。怅叹过后,心里又浸上水样的清愁。我是在将缪崇群胸中的幽愤默默读取吗?他听到暗夜的啜泣,他看见芦荻的凄影,足够消解健朗的风概。端望中,虚掩的是团城厚重的门阙,满布着岁月的纹理。墙头的锯齿,啮噬着承光殿的琉璃斜檐。凉夜的西风,怎能不把御苑深处的佛身吹瘦?堂内还飞响古昔的音籁吗?斋中还飘溢余留的清芬吗?城台之上的楼阁,隐入古松的暗影,犹似含在乾隆皇帝所封“遮荫侯”的名目里。待到行过石桥的东端,映目的就是紫禁城临河的角楼与景山峰头的高亭了。他忧郁的目光穿过夜街的雾障,也穿过坚硬的历史之墙,像一片离枝的叶子,无依地飘飞。便是愁闷难舒,他的灵魂也要在诗意的天空自由翔舞。在这清秋的故都,在这寂寥的深夜,四面的声音随着一盏盏灭去的灯低下了,惟有岸上的他,伴与北海幽咽的流水,做着桥头的孤吟,让人直把未干的笔墨当作纸上的叹息来听。    
    缪崇群︵1907…1945︶江苏六合人著有散文集︽露集︾︽寄健康人︾︽废墟集︾︽石屏随笔︾︽眷眷草︾等    
    ︽夜过御河桥︾见三联书店出版的︽北京乎︾    
    


第五部分心窗碧影

    陆蠡的《囚绿记》    
    炮声快要响在卢沟桥那边,北游的陆蠡住在京师一家公寓里。旧都为烽烟四逼,能有什么欢乐的空气吗?忧思何寄?身历困倦旅程的他,在“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中自叹着。“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枯索无味的心绪渐渐浮上一缕悲悸。以南国人的眼光来打量占据的宅舍,“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北平陋巷中的老屋;由他描写,笔笔都很入微。这样的居处,在过去的日子里最为普遍。我即在那里送走童年。后来的很多春秋,我住在北方的乡下,就更是以这类的房子为起居之常了。    
    陆蠡寄身的公寓,大约是在某条胡同深处的四合院中。朴素近实的叙述,给了捧读人一个平淡的印象。他的心窗是幽闭的,照不进炎阳的光缕。惟当户外的一抹鲜翠飘临,蓦地就有了灵魂的惊喜。情感的微丝晃动,憧憬的幽光闪熠,那棵在太阳下舒展着繁密枝叶的常春藤,为清寂的馆舍、为落寞的心境、为寡味的生活投过一片绿影。陆蠡礼赞着,从心的深处,直似抒情的歌咏:“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经过此番表达,纸上已鲜明地烙着一颗狂痴的心。笔致颇异于他早期那些清丽的散文诗,不再拘囿于委婉的摹画和喁喁的吐露了。    
    陆蠡默自做着这篇私语式的文字,同绿叶的互话以一种徐缓的节奏颤响在幽寂的院墙内。两种生命形态无声地交融,不兴波澜,只泛起一层轻浅的漪涟,于心之湖上浮映的水光却是清碧的。他将常春藤的柔条牵入屋中,让绿色的叶影伴在书案的近旁,使陋室中一颗抑郁的心获得装饰,且替未暮的年华添上葱茏的爱和幸福。“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而绿藤因自然之性却显出不受羁系的态度,“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常春藤是永远要向着阳光的。当着囚绿者于叶新花嫩处辨出生活的道理,是该深觉自耻的。陆蠡将这一枝之绿拟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极尽颂扬,若由异族侵凌、山河沦亡的现实去看,是含着隐义的。到了南归后的又一年,他还虔祝这片朔方的藤叶枝绿依旧。    
    散文小品的成功,常在思致的精隽与意味的深长。《囚绿记》的通篇,着字素淡,无处不有精神在。映绿纸窗的叶影,浮闪着照来的阳光,把一束生命的亮色投给多风多雨的故国。读而思之,依稀见着茂绿的枝叶在岁月的云烟中婆娑摆舞。    
    陆蠡鲜向大的领域取材,笔下自然较少雄阔气象;而见微即有心解,且在字句所到处闪出智性的灵光,却未必轻易可及。品着这篇平静的文字,仍可轻触潜动在他胸中的激情。若是让枝头鲜碧跃上心头,那又尽是诗了。    
    陆  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译著︽罗亭︾︽烟︾等    
    ︽囚绿记︾见三联书店出版的︽北京乎︾    
    


第五部分都市的镜像

    靳以的《哈尔滨》    
    盛夏的一缕江风,严冬的一片白雪,是风景的外衣,轻覆着哈尔滨,在遥远的北方,在美丽的松花江畔。    
    对于这座城市,我只是一个步履匆匆的过客。几十年前,我在兴凯湖当了渔民,每次回京探亲的路上,总要在哈尔滨换乘火车。年少的我,刚刚离了水浪岸树,不免用了乡下人带着野性的目光打量这座都会。看它宽直的大街,看它俄式的楼厦,看它覆满江畔的绿树,和我听说的“小巴黎”的雅称真有一点相符。比起我的远在关内的北京,它是陌生的,却因此而涌出格外新鲜的感觉。在中国的城市里,异国的风情来得这样浓,大约只有它和黄浦江边的上海。    
    这样看,我也算是走进哈尔滨的人了。除开一点表浅的印象,未尝还有什么动心的地方。况且从生疏的街市过身,是不留痕迹的,哪里想到要为它来做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不只限于我,摹绘这座北方都市的文章实在也没有谁在献出。我所得的,仍是靳以昔年的这一篇。    
    靳以用着精简的笔墨写下哈尔滨给他的印象。多半的字句是描述街景的,而对于一个来游者,鲜活的感知又常常是从最初的街头闲步得到的。走在南岗的居住区,屏列的房屋直使他想起一些俄国作家描写的乡间建筑。窗下飘响的轻婉的琴声,又将浪漫的浮想带向唯美之境,让心灵沉入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创造的文学世界。以长方石铺成的街路,安静的时候,坐入马车里,细听那一串脆亮的蹄音,也是悦心的。“在深夜我时常喜欢一个人在街心走着,听着自己的鞋跟踏在路上的声音。这样我愈走愈高兴,能独自走着很长的一条路。”靳以的此种个性化的感觉,是流荡着诗意的。我还依稀记得年轻时在秋林公司门前踏雪,在斯大林公园漫踱的情形。孤独的影子被命运的风吹着,在游走中暗自咀嚼人世的滋味。只有静默的街屋不会袭扰我内心短暂的宁帖。尤其到了日光隐去的一刻,长阔的夜街显出了它的深邃,恰能涵容悠悠的思绪。灯火闪映处,窗饰前走过的行人,雪光里明艳的花束,星空中旋响的音乐,酿造着夜之都的画境。光影衣裳下的街巷,透散着魅人的力量。在霓虹的彩光里,一座都市向夜的迷恋者恣情炫示着诱惑。繁华何日落尽呢?去问街角清静处。在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