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814-与ceo重走长征路-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略的具体制定从战略分析开始,没有分析便没有选择,更不会有其后的战略形成和评估。战略分析具体内容包括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详细介绍。    
    战略选择    
    战略分析之后,需要决定企业准备走哪一条道路,这就是战略选择。因此,战略选择要符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明确是否具备优于竞争对手的资源和能力,要看是否能够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要看在技术、资金、投资回报甚至环保上是否可行。    
    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企业发展初期的战略选择尤为重要,选择不好,企业极可能夭折,更没有做大的可能。红军长征之前面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大“围剿”,基于不同的战略分析有两种战略选择:一种是博古的“中国革命已经到了走向胜利的关键时刻”,“拒敌于国门之外”,急功近利的阵地战与正规战的打法;一种是以毛泽东为首的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广泛团结外部力量,在游击战和运动战中因势利导地消灭敌人的路线。两种截然相反的战略选择引发了冲突,只可惜毛泽东、朱德等人大权旁落,“左”倾主义者们又未能对当时的敌我局势做出正确的分析,根据地的失陷和长征的战略转移也就成为必然。    
    联想在发展过程中的“倪柳之争”便是战略选择之争,倪光南认为要走“技工贸”的路线,而柳传志认为应该是“贸工技”。先发展贸易还是先发展技术,对于初期的联想来说,是决定企业走向的一个大问题。以现在的角度来分析当初的形势,自然是柳传志对了,发展贸易,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也小,而且还能提前做好渠道;如果先发展技术,投资大,风险也大,当然效益也大,而这一切对于初期还没有商战实践,没有营销经验,没有现金流,也没有市场营销渠道的联想来说,显然是不适合的。    
    当时也曾有人拿联想与索尼相提并论,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最大的环境变数:日本已有一个适合IT发展的制度环境(它是从发达的工业化中自然生成的),但是中国没有(因为工业化不发达)。例如,IT要求高风险投资体制护航,中国不具备但日本具备。因此,联想与索尼不可比之处就在于,索尼当时已处在第二阶段,在赶超美国;中国仍处在第一阶段,只能实施贸工技战略。柳传志的判断相当符合实际。身处第一阶段却贸然采取第二甚至第三阶段的战略,也许会成为交学费的“先烈”。    
    


《与CEO重走长征路》 第一部分战略的形成与评估

    战略的形成与评估    
    战略形成    
    在众多战略选择中,找到战略的重点、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仰赖的资源,即称之为战略形成。按照战略分析的结果和自身情况,企业战略有6种形成过程:    
    第一种:计划式的过程,就是科学而有步骤的,酌情将多年计划加以分解实施;    
    第二种:渐进式的过程,即暂时还不能获得比较清楚的计划,只好“摸着石头过河”;    
    第三种:文化式的过程。企业如果急功近利,做决策的过程可能以利益为主;如果立足长远,它的战略很可能是一贯的,是基于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第四种:政治式的过程,就是利益的交换和权力的分配。这个过程不一定合理,但讲究的是权力的高低大小,对与错要看结果;    
    第五种:命令式的过程,体现为家长制作风,这种管理方式下的员工参与程度比较低;    
    第六种:被迫选择式的过程,就是被时势推着走,总要被迫在“十字路口”做出某种抉择。    
    从红军长征的战略形成来看,在战略转移之前,李德的军事指挥几乎全部触动了上述6种过程之忌。这不仅表现在急功近利地攻打大城市,对长征的转移也没有做出有计划的安排,完全成为一种盲动的逃跑主义,这还体现在博古以家长制作风搞近乎“一言堂”的军事决策、听不进大多同志的意见、独断专行,直至红军被逼到了反“围剿”失败的“十字路口”才不得不做出被迫选择式的战略转移。尤其是“干部的去留问题,不是由组织局决定的——事实上由博古一人决定”,而他的判断几乎完全取决于个人好恶。    
    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不同于战略选择,它是在具体的战略形成之后,对战略的实施前景所做的权益推测。它的作用是在各项战略中评估实施的优先性,以确定哪些战略应该先做,哪些战略应该后做;或者在多种战略中选择一种。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战略评估的准则。这条准则也决定了战略管理其实是一种取舍之道,要做出取舍,就要付出机会成本,然而正是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取舍才显得特别重要。机会成本源于两个基础:一个是内部资源的有限性,一个是外界诱惑的无限性。柳传志说:“作为企业家,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设法抵挡住外来的诱惑。”当企业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可能就会有人向企业家建议:“为什么不投资这个项目呢?这个项目才需要投入1000万,对你来说无所谓,而做好了1年至少可以赚1个亿。”可是,这里占用10%,那里占用10%,没有规则地扩张,就会造成很多浪费——资源是有限的,而诱惑是无限的。    
    微软公司业绩卓越,但是比尔·盖茨却说:“我们是搞软件的,任何要使我们离开软件领域的建议,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换言之,他锁定了软件行业作为公司发展的空间。    
    柳传志也将联想集团的发展空间锁定为:与高科技无关的不干,与电脑无关的不干,与高成长无关的不干。    
    可见,一个领袖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取舍。而在取和舍之间,更重要的应该是“舍”。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如果样样东西都不舍,到最后就是不得。企业应当划定哪些领域是不做的,哪些领域是要做的,再从中挑选。    
    可以说,红军长征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就是一次战略评估,经过这次评估,使红军甩掉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开始脱离共产国际的控制,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但是,在长征途中,当权的“左”倾领导人仍然没有做好评估工作,整个红军队伍的长征就像一次大搬家,各种物品辎重,该舍去的不舍去,该丢掉的不丢掉,红军队伍身披这些累赘,行军极为缓慢,大大延误了战机,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战略的执行与控制    
    战略执行    
    好的战略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战略执行予以系统实施。杰克·韦尔奇曾说过:“有思路的就是英雄,但最伟大的是执行。”一句话道出执行的重要性。执行力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在战略执行时都可能遇到,在长征准备阶段,战略执行也有几处问题可圈可点。    
    其一是透明化的问题。长征的战略决策由博古、李德的独断专行而导致,长征的准备阶段也极为隐秘地进行,可能是纪律严明,只有极少数的几位高层领导知道。长征是什么?现在回顾起来已是很清晰,但在当初,每个参加者都有自己的一番心得体会。邓榕(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写到:“我问父亲长征时都做了什么,他沉思之后说了三个字:‘跟道走’。”这是一个初听起来似乎令人出乎意料的回答,然而仔细一想,又觉得“跟道走”三个字传达的意思贴切而丰富。    
    其二是执行效率的问题。当时,红一方面军在撤退之时,不但各种辎重肩负在身,而且在队伍组合上也极不明智,三军团和八军团在右翼,一军团和九军团在左翼,两支中央纵队在中间,第五军团负责殿后,仿佛四个轿夫抬了两个大轿子,行军非常缓慢。    
    公司在战略执行时,上下要统一,只有做到责任明确、目标清晰,全体员工才能团结一心,否则闷着葫芦,谁也猜不透里边装的是什么药,员工执行起来必然会情绪不稳,各自猜疑。    
    另外,战略执行速度要快,行动要彻底干脆。很多企业在缩小规模或是转产之时,拖泥带水,这只能浪费更多的资源和时间。    
    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是战略管理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依赖于方法论。在战略执行的同时,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要执行战略就需要人才和资源,企业必须制定人才和资源的调配原则;还需要建立一套组织架构,架构永远服务于战略,不能为战略服务的架构就必须解体或者做出改变;还要有一套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配套组织架构,组织架构要配套战略,这是非常关键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必须支持战略执行。企业文化是一种很重要的力量,对战略执行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好的战略在不同的公司往往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例如,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整风运动其实就是一次思想文化上的洗礼。    
    战略控制就是要将上述这些内容有效协调起来,通过机制建设来完成。1934年5月下旬,在红军长征之前,为了准备“转移”和把权力高度集中,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最高三人团”,博古负责政治,李德负责军事,周恩来负责监督军事计划的实行。“三人团”的组建本来是要对战略做出有效控制,可悲的是,这竟赋予了博古、李德无上的权力,促成他们独断专行和“一言堂”的家长制作风,而周恩来本来要负责计划的具体实施,可惜在“三人团”中独力难支。战略控制成为博、李二人的战略统治。    
    上述11项内容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完整架构,涵盖了战略管理的全部过程和方法。事实上,战略管理的具体操作重点在后6项,即战略的分析、选择、形成、评估、执行和控制,它们与战略层级递进互为一体,最后通过人才与资源、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来有效地完成。图1…8说明了战略管理的总体框架。


《与CEO重走长征路》 第一部分大环境对战略管理布局的影响

    第四节大环境对战略管理布局的影响    
    在战略管理的初始设计阶段,决策者必须对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做出足够的战略分析。外部环境也被称为大环境,可以归纳为G…P…E…S…T,5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地理(Geography)环境、政治(Politics)环境、经济(Economics)环境、社会(Society)环境和科技(Technology)环境,5大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使企业战略产生变化。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即企业的上下游客户、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界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样,对内部环境的分析可以明确企业的竞争定位。    
    在这一节我们只考虑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在下一章中再结合红军长征的具体进程来讨论内部环境。    
    地理位置的环境影响    
    在地理环境问题上,最重要的是考虑位置,有时候位置决定一切。企业发展的第一个要素就是选好地点,如果地理环境的问题处理不好,改变格局的难度就非常大。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地势”,情况好的话会水涨船高。比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交通建设是否良好;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是否有力;土壤、气候、雨水、阳光等天然条件是否有利;人文环境是否适宜等。    
    在红军长征路线初步确立过程中,战略意图并没有进行有层次的传达,大多数战士和指战员不知道征途在何方,“左”倾领导者对地方的交通建设、历史与文化资源、天然条件等把握的程度不够,基础设施也谈不上完善,“大搬家”的行军方式给战略转移造成困难,遑论人文环境的适宜和附加值问题,从根据地的环境走出来,本身就是无奈之举,这时候几乎每个决策都变得很关键。    
    经济离不开政治    
    在政治环境问题上,要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考虑。在红军长征之前,国内环境是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的重重封锁,广大人民生活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    
    山”的重重压迫之中,生灵涂炭,人民疾苦;国际环境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展开,国民党政府对外“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国际指定的中国共产党军事指挥者无视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在这个意义上,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挑战一切压迫力量的历史性壮举,其后的多方面调整和斗争都包含着对国内外政治环境的深入考虑。    
    在第五次“围剿”之中,蒋介石强调“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军事上步步紧逼,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政治上制造恐怖,极尽“连坐法”之能事,以保甲制为补充,这致使中国共产党反“围剿”的战争颇为艰难。    
    对于当代企业战略管理而言,值得考虑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政局是否稳定、具体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法规情况、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和冲突等。中国没有加入WTO以前,中美开展贸易战的时候,纺织业最为紧张,加入WTO之后,农业、银行业等以往受到保护的行业也要逐步地向世界市场开放……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因素。    
    被誉为“东方之珠”的中国香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都是以转口贸易著称于世,随后迅速转为亚洲最大的加工贸易基地,其经济转型离不开特殊的政治因素。    
    当时,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港英政府不得不关闭对中国大陆贸易进出口通道,香港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转口贸易是香港的经济支柱,对中国大陆禁运之前,香港的转口出口占全部出口的89%,这就是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只占全部出口的11%。    
    转口贸易的迅速衰落成为“二战”后香港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