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朱光潜谈读书-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
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
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
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
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
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
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
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
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
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
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
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
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
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对于初学不相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
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
东坡与王郎书曾谈到这个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
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
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
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朱子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
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
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
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
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
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
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
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
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
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
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
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
根,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
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
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
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
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
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
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
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
夫。
选自《谈修养》,1943 年5 月重庆中周出版社版
论自然画与人物画——凌叔华作《小哥儿俩》序
我认识《小哥儿俩》的作者已经十余年了。已往虽然零星的读过她的几
篇作品,可是直到今天才有福分把《小哥儿俩》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想
到梅特林和他的姐姐在一块儿住了三十多年,一直到他母亲临死的那一刻,
才认识她向未呈现的一种面目那一个故事,我心里感到一种喜悦,如同一个
人在他也久住的家乡突然发现某一角落的新鲜境界一样。
作者自言生平用工夫较多的艺术是画,她的画稿大半我都看过。在这里
面我所认识的是一个继承元明诸大家的文人画师,在向往古典的规模法度之
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风怀和细致的敏感。她的取材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
心灵中荡漾涵泳的自然。一条轻浮天际的流水衬着几座微云半掩的青峰,一
片疏林映着几座茅亭水阁,几块苔藓盖着的卵石中露出一丛深绿的芭蕉,或
是一湾谧静清莹的湖水的旁边,几株水仙在晚风中回舞。这都自成一个世外
的世界,令人悠然意远。看她的画和过去许多人的画一样,我们在静穆中领
略生气的活跃,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来清净的自我。这种怡情山水的生
活,在古代叫做“隐逸”,在近代有人说是“逃避”,它带着几分“出世相”
的气息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另一方面看,这也是一种“解放”。人为什么一
定要困在现实生活所画的牢狱中呢?我们企图作一点对于无限的寻求,在现
实世界之上创造一些易与现实世界成明暗对比的意象的世界,不是更能印证
人类精神价值的崇高么?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种意象世界是否只在远离人境的自然中才找得
出呢?我想起二十年前的电车里和我的英国教师所说的一番话。他带我去看
国家画像馆里的陈列,回来在电车上问我的印象,我坦白地告诉他:“我们
一向只看山水画,也只爱看山水画,人物画像倒没有看惯,不大能引起深心
契合的乐趣。我不懂你们西方人为什么专爱画人物画。”他反问我:“人物
画何以一定就不如山水画呢?”我当时想不出什么话回答。那一片刻中的羞
愧引起我后来对于这个问题不断的注意。我看到希腊造型艺术大半着眼在人
物,就是我们汉唐以前的画艺的重要的母题也还是人物;我又读到黑格尔称
赞人体达到理想美的一番美学理论,不免怀疑我们一向着重山水看轻人物是
一种偏见,而我们的画艺多少根据这种偏见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在这里我
特别注意到作者所说的倪云林画山水不肯着人物的故事,这可以说是艺术家
的“洁癖”,一涉到人便免不掉人的肮脏恶浊。这种“洁癖”是感到人的尊
严而对于人的不尊严的一面所引起的强烈的反抗,“掩鼻而过之”,于是皈
依于远离人境的自然。这倾向自然不是中国艺术家所特有的,可是在中国艺
术家的心目中特别显著。我们于此也不必妄作解人,轻加指摘。不过我们不
能不明白这些皈依自然在已往叫做“山林隐逸”的艺术家有一种心理的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或者说,自然与人的冲突——而他们只走到这冲突
两端中的一端,没有能达到黑格尔的较高的调和。为什么不能在现实人物中
发现庄严幽美的意象世界呢?我们很难放下这一个问题。放下但丁、莎士比
亚和曹雪芹一班人所创造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不说,单提武粱词和巴惕楞
(Parthenon)的浮雕,或是普拉克什特理斯(Praxiteles)的雕像和吴道子
的白描,它们所达到的境界是否真比不上关马董王诸人所给我们的呢?我们
在山林隐逸的气氛中胎息生长已很久了,对于自然和文人画已养成一种先天
的在心里伸着根的爱好,这爱好本是自然而且正常的,但是放开眼睛一看,
这些幽美的林泉花鸟究竟只是大世界中的一角落,此外可欣喜的对象还多着
咧。我们自己——人——的言动笑貌也并不是例外。身分比较高的艺术家,
不尝肯拿他们的笔墨在这一方面点染,不能不算是一种缺陷。
我在谈《小哥儿俩》,这番讨论自然画与人物画的话似乎不很切题,其
实我的感想也有一种自然的线索,作者是文学家也是画家,不仅她的绘画的
眼光和手腕影响她的文学的作风,而且我们在文人画中所感到的缺陷在文学
作品中得到应有的弥补。从叔华的画稿转到她的《小哥儿俩》,正如庄子所
说的“逃空谷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在这里我们看到人,典型的人,典型
的小孩子像大乖、二乖、珍儿、凤儿、枝儿、小英,典型的太太姨太太像三
姑的祖母和婆婆,凤儿家的三娘以至于六娘,典型的佣人像张妈,典型的丫
鬟像秋菊,跄跄来往,组成典型的旧式的贵族家庭,这一切人物都是用画家
笔墨描绘出来的,有的现全身,有的现半面,有的站得近,有的站得远,没
有一个不是活灵活现的。小说家的使命不仅在说故事,尤其在写人物,一部
作品里如果留下几个叫人一见永不能忘的性格,像《红楼梦》里的王凤姐和
刘姥姥,《儒林外史》里的马二先生和严贡生,那就注定了它的成功,如果
这个目标不错,我相信《小哥儿俩》在现代中国小说中是不可多得的成就。
像题目所示的《小哥儿俩》所描写的主要的是儿童,这一群小仙子圈在
一个大院落里自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有他们的忧喜,他们的恩仇,他们
的尝试与失败,他们的诙谐和严肃,但是在任何场合,都表现他们特有的身
分证:烂漫天真,大乖和二乖整夜睡不好觉,立下坚决的誓愿要向吃了八哥
的野猫报仇,第二天大清早起架起天大的势子到后花园去把那野猫打死,可
是发现它在喂一窝小猫儿的奶,那些小猫太可爱了,太好玩了,于是满腔仇
恨烟消云散,抚玩这些小猫。作者把写《小哥儿俩》的笔墨移用到画艺里面
去,替中国画艺别开一个生面。我始终不相信莱辛(Lessing)的文艺只宜叙
述动作,造型艺术只宜描绘静态那一套理论。
作者写小说像她写画一样,轻描淡写,着墨不多,而传出来的意味很隽
永。在这几篇写小孩子的文章里面,我们隐隐约约的望见旧家庭里面大人们
的忧喜恩怨。他们的世故反映着孩子们的天真,可是就在这些天真的孩子们
身上,我们已开始见到大人们的影响,他们已经在模仿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们
玩心眼。我们不禁联想到华兹华斯的名句:
你的心灵不久也快有她的尘世的累赘了。习俗躺在你身上带着一种重压,像霜那么
沉重,几乎像生命那么深永!
像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作者是不肯以某一种单纯的固定的风格自封
的。我特别爱好《写信》和《无聊》那两篇,它们显示作者的另一作风。《写
信》全篇是独语,不但说了一个故事,描写了一个性格,还把那主人翁——
张太太— — 的心窍都披露出来。这是布朗宁( Browning) 和艾略特
(T。S。Eliot)在诗中所用的技巧,用在小说方面还不多见。我相信这种写法
将来还有较大的前途。《无聊》是写一种mood,同时也写了一种atmosphere,
写法有时令人联想到曼斯菲尔德(Mansfied),很细腻很真实。“终日驱车
走,不见所问津”,古人推为名句。这篇小说很有那两句诗的风味。
我总得再说一遍,这部《小哥儿俩》对于我是一个新发见,给了我很大的喜
悦。我相信许多读者会和我有同感。
1945 年3 月于嘉定
原载《天下周刊》创刊号,1946 年5 月,据《朱光潜全集》(9)
谈文学选本
文学作品是读不尽的!人生有限而近代生活又极繁忙,所以对于爱好文
学的人们,我们不必要求过奢,不妨容许他们取一点捷径。让每个人都接近
一点文学,总比叫大多数人因书籍太多而索性不读,较胜一筹。
不过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一种知识的贩卖。比如喝茶,
茶的好味道一定要喝才能知道。喝起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滋味。每个人自
己所尝到的滋味才最亲切,最真实。读一千部茶经或茶史也抵不上啜一口真
正的好茶。读文学也是如此,人所读的尽管为量极少,必须真正是文学作品,
而不是关于文学的“道听途说”,如文学史,文学大纲,戏剧原理,小说作
法之类书籍。与其搜寻许多学术权威著作去辨明五言诗和七言诗,或是词与
曲的关系和分别,不如学会真正爱好一首诗或一首词。因为这个道理,没有
多少时间可读书而却爱好文学的人们,应该丢下文学史或文学大纲之类书
籍,去找几部轻便而不太简陋的选本来细心玩味。在选本里读者还可以和作
者对面,可以和他发生亲切的契合,尝到他的作品的特殊滋味。
在读选本之前,我们须明白选本的功用和缺陷。编一部选本是一种学问,
也是一种艺术。顾名思义,它是一种选择。有选择就要有排弃,这就可显示
选者对于文学的好恶或趣味。这好恶或趣味虽说是个人的,而最后不免溯原
到时代的风气,选某一时代文学作品就无异于对那时代文学加以批评,也就
无异于替它写一部历史,同时,这也无异于选者替自己写一部精神生活的自
传,叙述他自己与所选所弃的作品曾经发生过的姻缘。一部好选本应该能反
映一种特殊的趣味,代表一个特殊的倾向。
因为如此,一个好选本还可以造成一种新风气,划出一个新时代。在中
国,《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花间集》,王渔洋的《古诗选》,姚
惜抱的《古文辞类纂》以及张惠言的《词选》,都曾经发生这样的功用。在
西方专就英国来说,十八世纪波塞主教(Bishop Percy)所选的《古英诗遗
迹》,是浪漫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成因。冉塞(Allen Rainsay)的《茶桌杂抄》
激动了彭斯(Bunns)和其他苏格兰诗人用苏格兰土语写诗。现代英国诗有回
到多恩(Donne)及“哲理派”的倾向,而开这个风气的是一个选本,即谷里
尔生教授(Crierson)的《十七世纪哲理派诗选》。
初学文学者对着浩如烟海的典籍,不免觉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