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011-梁朝伟画传-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的故事,恬淡而平静,仿佛那一段情愫已被岁月掩埋……(P99) 梁朝伟、刘嘉玲双双出席《2046》香港首映礼。他们在月缺的时候相识,在月半中天时相爱,在满月时相惜,成功的路上,爱情是两人前行的力量。(P100)
第四部分:爱情宿命一心想成名的刘嘉玲(1)…(图)
我一直在寻寻觅觅,人海中,我邂逅了你。 我早已忘却了回忆,却时刻念着, 把我烙印在你的心底 F一心想成名的刘嘉玲 1965年12月8日,刘嘉玲出生于苏州城中的一个绘画世家,外公和妈妈都是画工笔画的。妈妈很希望刘嘉玲继承自己的职业,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教她画画。工笔画不像写意画,拿笔将意画出来就行。工笔画主要靠线描,一笔一笔得十分仔细,不能有丝毫差错。错一点点,这幅画就毁了。工笔画还必须有一种画直线的功夫,不能用尺。手拿一支毛笔,顺手那么一画,一条直线必须画得又纤又直又匀。这功夫是练出来的,得长年累月坐在画架前不停地练。刘嘉玲天生就是野小子性格,坐不住,注意力也不能集中。 刘嘉玲的父亲是泰国华侨,当初回国的时候,受到过隆重而且热烈的欢迎。到了“文革”,凡是有海外关系的,都要受到审查。先是红卫兵来抄家,将家里所有东西全都抄了出来。母亲是搞艺术的,审美观和一般人不同,衣着方面,自然就标新立异一些,他们又有海外关系,许多衣服都是从国外来的。那些红卫兵见所未见。他们抄到这类衣服,便拿出剪刀,一点一点地剪碎。 父亲受到冲击,全家人,只靠母亲那少得可怜的工资过日子。 刘嘉玲回忆说:“我很吃得苦的。我觉得最艰苦的岁月是小时候,母亲每月领工资时就是还债时,还完又马上借。米缸里经常没有米,母亲老是很苦的模样儿。” 尽管如此,刘嘉玲却是很积极的,当时的想法是长大以后当兵,为国家做些事情。女孩爱美,刘嘉玲是个大美女,对于服饰之美,自然有着更高的追求。那时中国的服饰非常单调,真正可以说得上漂亮的,只有制服。所有制服中,她看中的是军装,尤其是空军飞行员的制服,她觉得身着一身军装的自己一定是俊秀帅气的。所以,她的理想是去当兵,当一名女飞行员,穿着制服,驾着飞机,在蓝天白云之间穿越飞行。那是她当时所能想到的最美好、最浪漫的事。 她学画学了三年,不想再学,就向妈妈提出来。那时,画画好像也没什么前途,母亲见她实在不喜欢,也就没有强求。到了中学,一次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她突然对演戏产生了兴趣,就参加了少年宫的话剧团。其实那时也没有分得那么清,也没什么特别的话剧好演,演来演去,还是在演样板戏。 “文革”结束后,政策有所松动,一些亲属在国外的人,只要有正当理由,就可以申请离境。刘嘉玲的父亲第一批交上了申请,然后便到了香港。 1980年,刘嘉玲刚刚15岁,父亲申请她和母亲到香港的手续批下来了。启程那天,她特意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一件黄色的上衣,下面是一条鲜红的喇叭裤。中国内地刚刚改革开放,引进了一些香港电视电影,内地人第一次从香港电影中看到了喇叭裤,于是开始流行起来,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喇叭裤风潮,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喇叭裤革命。当时穿喇叭裤,在内地被认为是最时髦的。 她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穿着这身衣服,挑着行李,坐火车到广州,又坐汽车到深圳。过了关,迎面而来的这个世界,和自己以前熟悉的世界,完全不一样。她立即发现自己的衣服穿错了,走在人群之中,她觉得自己就像从马戏团出来的一般。所以,到了香港之后,向父亲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给她买一身香港化的衣服。 衣服虽然香港化了,思想没有香港化,甚至是语言都还没有香港化,一切还是枉然。 到了香港,就得考虑自己的出路。在别人眼里,她从内地到了香港,是从人间到了天堂。仅以经济上看,当时的香港和苏州相比,的确一个是人间一个是天堂。可是,并不是到了天堂你就成了神仙。香港的经济虽然发达,可生活指数高。他们这种外来户,一来受到当地人的排挤,二来没有经济基础,在香港的日子,别人根本不可能想象。他们到达香港的同时,也就成了当地的穷人,最穷最穷的那部分人。甚至在香港当叫花子的,都比他们生活得好。 刘嘉玲能有什么出路?才15岁,初中毕业。以她这样的身份,在香港简直就无路可走。不过,香港是一个造梦的地方,一个真正的梦工厂。早在内地时,她已经知道香港影视非常出名,内地放过几部香港电影电视,像是《三笑》什么的,风靡一时。所以,到了香港之后,她就想去那个造梦的地方闯一闯。 父亲的朋友对她说,你这么漂亮,去报TVB艺员训练班吧。 于是,她来到了训练班,领了一张报名表,认认真真地填了,贴上一张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照片。 那是1982年。如果这次她考上了,就成了梁朝伟的同班同学。 有人说,如果是的话,说不定那时,刘嘉玲就和梁朝伟恋上了,后来也不会有什么曾华倩。这话或许有点道理,但毕竟生活就是生活。梁朝伟说得好,电影电视有NG,生活是没有NG的。如果真的可以将生活NG,刘嘉玲真的在1982年考上艺训班和梁朝伟成了同学,结果又会怎样? 所以,生活没有NG。 刘嘉玲在1982年没有考上。 无线电视台艺员训练班的主任刘芳刚是个慧眼识才的人。他见刘嘉玲第一眼,便觉得这是一棵好苗子,有着一股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刘芳刚生长于台湾,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做过记者,到意大利学电影后,加盟香港国泰,后来又转投邵氏,TVB无线电视台成立时,转到电视行业,做了几年编导,再去训练班当主任。刘芳刚当主任,收录过不少人,日后大红大紫的,便有刘嘉玲和周星驰。
第四部分:爱情宿命一心想成名的刘嘉玲(2)…(图)
训练班有规定,所有招收的学员,必须要会说粤语。后来所有的文章都称,当时的刘嘉玲对粤语一窍不通,甚至还有文章说,她当时是操着一口苏州话出现在刘芳刚面前的。实际上,这种说法太夸张。不用仔细去考察,仅仅凭推理,也知道这种说法不正确。刘嘉玲生活的时代,是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时候,她生活的地方不是农村,而是苏州城里,她不可能不会说普通话,更不会想到在艺员训练班那种地方,用苏州话去参加考试。20世纪80年代初,即使是普通话,在香港都没有多少人能懂,何况是苏州话?此外,以刘嘉玲今天的粤语水平可以看出,她的语言天分是相当不错的。既然有如此的语言天分,又在香港生活了多年时间,没有理由不会说几句粤语。她如果不学粤语,在当时的香港,寸步难行。 当时,刘嘉玲是会说粤语的。只是属于初级水平。香港人所认定的会说粤语,指的是香港的粤语,刘嘉玲这种带着苏州口音的粤语,自然就成了苏州话而不是粤语了。因此,刘芳刚听她说话之后,立即摇头,脸上露出很失望的表情。 刘芳刚对她说,你的形象不错,肢体语言也很好。可惜你的语音表达不行。 刘嘉玲一听,顿时呆住了。她自然知道,刘芳刚这一席话,已经宣判了她的死刑。在此之前,她还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可以进入香港娱乐圈,并且计划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明星的。现在刘芳刚的一句话,如一盆冷水当头泼来,浇灭了她所有的希望。她站在那里发呆,几乎要哭出来。 刘芳刚大概是动了恻隐之心,对她说,你可以去报名参加选美,如果选上了,说不定还有一条路可走。 在她的观念中,选美是一件不好的事,刘嘉玲无论如何接受不了。她说,她不参加选美,一定要参加艺员训练班。刘芳刚对她说,那你先学好粤语再来报考。刘嘉玲意识到这位老师对她的印象不错,便一再缠着他。刘芳刚表示他爱莫能助,除了学好粤语,她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刘嘉玲又缠着他说,那我拜你为师,保证明年一定学好粤语。刘芳刚说,你拜我为师不行,我从台湾过来的,粤语也说得不好。这样吧,如果你有心学,我可以给你推荐一个老师。 刘芳刚推荐的老师是程乃根。 程乃根给她定了一个学习计划,要求她每天大声地读新闻,大声地唱粤语歌,并且将其录下来。每隔一天,就送给他听。他听完录音,便根据录音纠正她的发音。 那一年,好动的刘嘉玲,竟然静下来了。除了去找程老师上课,她门都不出,整天对着电视机学粤语,由于声音很大,时间一长,嗓子发炎了。即使如此,她还是坚持练下去,一刻都不愿停下来。 第二年再去考试,刘芳刚一听她的粤语发音,心中暗暗称奇。后来,刘芳刚说,他教过这么多学生,接触过不少的人,用一年时间把粤语学得这么好的,刘嘉玲是第一个,也是最努力的一个。据他所知,整个香港,也找不出第二个人仅用一年时间,就可以用粤语演戏的。 这一年,她终于考取了艺训班,和曾华倩成了同班同学,也成了好朋友。 毕业后的刘嘉玲和TVB签约,如愿以偿地成了一个电视人。 但是,刘嘉玲的星途并不顺畅,传媒似乎老是拿着大棒子找她的错,只要她稍稍有点出错,便一棒子打过来,夯得她晕头转向,不明所以。在同期出道的明星之中,刘嘉玲是以负面新闻出名的。今天回过头去看刘嘉玲的这段历史,自然与她本人的性格以及从小生活的环境等因素大有关联。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全国上下都是同志,在同志之中,没有男女之别,上下级之别,没有先生晚辈之别。刘嘉玲以这样的观念走进香港娱乐圈,接触这个圈中的男人女人,人家如果不认为她是外星动物,肯定会觉得她对男人不设防。何况香港人至今没有完全放下的那种盲目的自傲和对内地人的歧视心理,在当年是异常的强烈。刘嘉玲在这个圈子里,受到诸多非议甚至是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可想而知了。 香港作家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其实我只不过是很凑巧地做了她在港17年的生命旁观者,而旁观者看到的永远只是浮光掠影,真实感受只有当事人冷暖自知。我记得对嘉玲的第一印象是‘担心’,担心这从苏州来的女子会误入歧途。” 林燕妮为什么会担心她误入歧途?第一是她说话粗放,给人很野的一种印象。第二是因为她的恋爱。 刘嘉玲当时和吴君如、曾华倩非常要好,被称为TVB三人组。除了她们常常三人组合在电视上露面以及生活中成为好朋友形影不离之外,还因为她们常常以粗放言词为豪爽。林燕妮回忆说,在娱乐圈,说话粗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似乎是一种风气。 林燕妮当然不知道,刘嘉玲说话粗,并非是与生俱来的习惯,而是一种刻意的模仿。初到香港,她很想尽快融入这个社会,一言一行,穿衣打扮,都得香港化。香港人是很排外的,这种排外全世界大致类同,排的永远都是穷地方的人,对于从富裕地区来的人,他们永远只有仰颈倾慕的份儿。直到今天,在香港至今都存在一个特殊的称呼,叫“北姑”。北姑这个词可以做多种理解,字面上的理解,是北方姑娘,深一层的理解,则是大陆的带着乡土气的村姑。刘嘉玲初到香港,不想让人知道她是北方来的,也就可以理解了。尤其进入了娱乐圈,除了在装扮上刻意香港化,在语言上也同样如此。语言上的本土化,并非你能说纯正的当地方言便可以达成目的,还必须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当地俗语与俚语。 当时的刘嘉玲确实太年轻,跨进了影视圈的她,有着太强的进取心,或者也可以认为有太强的功利心,迫切地希望得到认同,因此努力地学习,尽快、尽可能完整地融入到香港社会。
第四部分:爱情宿命每一次恋爱都十分投入(图)
刘嘉玲迫切期望得到香港社会的认同,除了某种形式上的认同之外,还需要一种感情上的认同。这种心理,常驻一地的人很难理解,而那些离乡漂泊,心无所系的人,几乎全都会有这种强烈的需求。 正因为如此,刘嘉玲前期的每段感情,都爱得异常投入和真诚。香港人不理解她为何如此执着,只有她自己清楚,她是将感情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舟。 林燕妮的说法是,刘嘉玲的初恋,始于她在香港刚出道时。而实际上,刘嘉玲的初恋始于14岁,那时,她还在苏州,对方是一个年龄和她相仿的男孩,也是她的同学。在内地,中学生是绝对禁止恋爱的,因此,他们只能偷偷地交往,一切都通过书信。可这种方法很快也被证实不可行,因为家长常常搜查孩子的书包,于是,书信被查出了。 刘嘉玲的母亲坚决反对女儿和那个男孩来往。刘嘉玲的性格十分倔犟,表面上虽然不敢反抗母亲,暗地里,她仍然和那个男孩保持着联系。但这件事并没有持续多久,那个男孩全家搬去了上海,联系已淡,感情自然没有最初那么浓烈。几个月后,刘嘉玲又离开苏州到了香港。据说,那个男孩后来还专程去香港探望过她,不过,那时已经不再有爱情,仅仅只剩下友情了。 跨入香港娱乐圈后,刘嘉玲开始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恋爱。 刘嘉玲和那个广告商相识的时候,并不清楚他已经结婚。他的太太并不在香港,所以常常都是独自一人,自然给刘嘉玲造成了错觉,以为他是单身。刘嘉玲生长在内地,在感情方面,内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块净土,发展婚姻以外的感情,被严厉禁绝。对于许多内地人来说,别说是付诸行动,就算是偶尔想一想,都会觉得大逆不道。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刘嘉玲,发现有男人对自己很好,主观上首先有了一种认同,对方肯定是没有结婚的。否则,他为什么对自己有那种感情? 那是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也是心理非常成熟的男人。他懂得人情世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