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教育子女中所犯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原谅。这和用药配错了剂量一样,第一次弄错后,消除其副作用须付出百倍的艰辛。难就难在适度。
1995年,当我最小的孩子考上大学时,就有知情的好友劝我写一本“怎样培养孩子”的书。因为他们不仅为我家三个孩子都顺利考入大学自豪,而且为我家老小曾以351分的低分被照顾进高中,三年后又以531分考取吉林大学物理系而吃惊。确实,那一年我儿子的两个考分曾被写进我市范亭中学校门前的招生广告中,用以吸引新生。
可是,我一直没有动笔的欲望。说实话,我和我先生对子女期望很高。我们曾希望他们进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希望他们考北大、清华。然而,我们的希望一个个相继落空。在孩子们时高时低的考试成绩面前,我们亦喜亦忧、患得患失,有时对他们过分严格,有时又难免放任。我想:写教育经验实在轮不到我。
像许多没有经验的年轻父母一样,我们为孩子做过腾云驾雾的天才梦,可事实无情地证明:我们的孩子仅仅是不算糊涂的中才。但是,又是哪股力量推动了我写这本书的热情呢?首先还是我家的三个孩子。他们几乎都是以刚过本校录取分数线的“擦边球”方式滚进高校门槛,而又以较高的成绩考取研究生的(我的大女儿在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学习四年后被保送入厦大研究生院,主修国际会计。一年后赴美留学,取得工商管理、会计学两个硕士学位,后又取得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会计学博士学位,现在洛杉矶加州大学任教。二女儿在暨南大学取得影像医学硕士后,赴英深造。儿子从吉林大学毕业后,取得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攻读核物理博士)。我的孩子们告诉我一个“中才”所能达到的高度。我要告诉大家的正是这样的事实:凝聚产生力量;一个人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天资,除了智力因素外,其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气质、意志等)是何等重要。如果没有我先生和我营造的团结奋进的家庭氛围,那擦边球的幸运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临我家。另外,我写此书的另一个动因,是想答复亲朋故旧的抱怨,他们总是说:“我们家的孩子根本听不进话去。”我希望他们能以此书为镜观照自己。就我所知,每逢夏季来临,全国数以百万计的中学生就开始经历不眠之夜和提心吊胆的日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那决定命运的三天打拼;而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亦跟着焦躁不安。这时的寺庙里也会较多地出现学生家长的身影,有的打卦占卜,有的烧香拜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神灵往往保佑的是不依赖帮助的人。我们的道路只有一条:自救。当然,中才远不及天才适应性强,做中才的父母远比做天才的父母要吃力得多。可是,世界上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呢?父母就很平凡,何来天才基因? 在美国生活过两年,与美国家长比照之后,更不容我们盲目乐观。在他们的参照系下,我发觉我和先生同样是稀里糊涂的爹娘。冷静思量:教训多多,遗憾多多。过分的严格和过分的放任,常常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境和虚荣,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而过分注重孩子的冷暖温饱,忽视其心理的伤风感冒又是中国家长的通病……教育子女中所犯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原谅。这和用药配错了剂量一样,第一次弄错后,消除其副作用须付出百倍的艰辛。难就难在适度。如果能重新来一回,也许会明白些。可惜,教训对我们来说只能成为遥远的追忆了。万一此书中的某篇对年轻的父母们有所启示,我将不胜荣幸。这正是我写它的目的。
第一卷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序二)
我们做家长的往往因袭了这样的思维定势:首先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孩子(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体魄健壮的孩子等等),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1997年8月至1998年8月,我和先生在美国匹兹堡生活了一年,这一年中有9个月是带孩子。活了半辈子,初见隔代人,感觉特别亲。带大外孙时我们格外小心,我曾为大外孙的成长作过详细记录。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我和先生又在美国的洛杉矶生活了一年。依然是带孩子,工作量却增加了一倍还多。因为大外孙刚学会缠人,比他小两岁的弟弟又出生了。为了适应两个外孙过剩的精力,我常常向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家属院的家长们讨教。久而久之,美国家长的管理方式、教育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固有的亲子观念。
比如:同样是珍惜生命,珍惜的视角和方法却大不相同。中国的家长是小心谨慎:风来了,赶紧捂起来;天冷了,赶紧加衣服。着眼点在保养、呵护,惟恐孩子冻着饿着,想着法儿给孩子创造舒适的环境。美国的家长则不同,抱小孩像拎着个背包一样。三、五个月的孩子就浸泡在凉凉的泳池里,让孩子戏水。他们纵容蹒跚学步的小孩光着脚在冰冷的海滩上拾贝壳,鼓励孩子一只脚踏着滑板车疯跑,想着法儿让孩子适应周围的环境。他们的着眼点在最大限度地满足生命的承受力,张扬生命的活力。其结果到孩子两三岁时就见了分晓。美国的孩子总体体格健壮,活泼开朗,耐磕耐碰,独立性强,主动性强;中国的孩子相对体格文弱,腼腆乖巧,自我保护意识强,对父母的依赖性强。
再比如:发现孩子撕了刚给他买的新书时,中国家长的反应一般是首先批评他的行为本身,然后再强调书的价值:“新新的书你就撕破了!怎么不当心呢?”“你以为那是白来的?十来块钱呢!”
家长首先激起了孩子的愧疚情绪,然后再讲大道理,说明要爱惜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来之不易啦等等,而不顾忌孩子的抵触情绪,强迫孩子说“我错了,今后改正”。
还有一种谴责方法,更像审问罪犯:“这书是谁扯了?是你么?”“对书有仇么?为什么刚买了就撕了?”家长的意图是希望孩子诚实,坦言撕书的原因,结果却是把孩子推向对立面。因为孩子们最恨明知故问的带有圈套性的问题,最讨厌大人们逼他在明显的谎言和窘迫的自白间作出选择。他们应对这种挑衅往往有自己的绝招,那就是梗了脖子死不开口。
遇到这种情况,美国的家长们会怎样处理呢?他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于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通常他们会这样问孩子:“我看到你撕坏了刚买的新书,你不喜欢它了么?”这时孩子也许会点点头,或者说是不当心撕坏的。“或许过几天你又会喜欢它呢,因为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妈妈还没来得及给你讲呢。来,我们把它粘起来。”孩子发现妈妈并不因为他闯的祸动怒,首先关心的是他的感受,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真实情形告诉妈妈。这样,在负疚的心情下,他就有可能在以后认真保存大人送他的礼物。在国内,我常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说孩子们一旦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与大人离心离德,不能沟通。有时看见他闷闷不乐,追问越多,他反而躲得你越远。美国的孩子却不同:“今天我答对了问题,老师表扬了我,特开心!”“上车时,校车司机推了我一下,我真想报复他!”“玩冰球时,我们输得很惨,真泄气!”表达内心的感受是他们的日常习惯。
以上两个例子,一个关乎健全的体格,一个关乎健全的心理(经常与大人交心,愿意谈出内心感受的孩子,一般不容易犯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的毛病)。我们做家长的往往因袭了这样的思维定势:首先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孩子(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体魄健壮的孩子等等),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在生存竞争愈演愈烈的新世纪,我们到底该怎样塑造新的一代,要为后代留下什么样的体魄和精神,做父母的该怎样充当“教练”的角色呢?以上的感触使我生发了写“美国人怎样做家长”和“由中美文化差异审视教育”的初衷。如果对读者有所启示,我将不胜荣幸。
第一卷家庭教育是滴水穿石的渗透
你虽然把马儿拉到了河边,马却没有喝水的欲望。不是马的错误,是你不识时宜。
我们常在接水檐石上发现屋檐水竟然把岩石凿下了洞。以涓涓细流之柔弱,能克岩石之坚,正是因为水借雨势,居高而下,日积月累,不放弃地渗透。
我常常听到家长们说:“我那孩子硬得像块石头,任你怎么管怎么教,人家那耳朵不办公!老师的话他还听一句半句,父母的话,耳旁风。”
请问,你是怎样管教你的孩子的呢?
如果孩子们正玩得高兴,你突然喊:“回来,到了学功课的时候了。我来教你复习几个生字!”慑于家长的权威,他也许能离开自己的玩伴,不情愿地来到你面前。但他的兴趣却很难一下收回来,他的整个身体,包括肌肉、神经和各种腺体都会进入一个消极、抗拒的状态。这时,你教他十个字,孩子在形式上也跟着你念,但事实上却没往心里去。你苦口婆心白费半天劲儿,他可能只记住两三个。这时,你千万别骂孩子笨、记忆力差,实在是因为你的方法不对头。因为你是在“灌输”,而不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你虽然把马儿拉到了河边,马却没有喝水的欲望。不是马的错误,是你不识时宜。
你为什么不像滴水穿石一样,把自己的教育渗透到生活中呢?
记得在我从教期间见过这样一位同事,她教给孩子们知识常常是不经意的。一次吃中饭时,毛手毛脚的小儿子被热饭烫了手。她一边给孩子降温、包扎,一边叫过女儿来看弟弟的伤势,告诫姐弟俩以后要当心。为了让小儿子转移注意力,忘掉疼痛,她还在女儿的左手上写下个“汤”字,右手上写下个“火”字,然后把两个字组合起来,在纸上写下个“烫”字。她告诉两个孩子,汤下加了火,温度就慢慢升高,高过体温,咱们就感觉热,高到摄氏五六十度就开始烫了,八九十度就会烧坏皮肤……看看孩子们来了兴致,她还取出温度计,把它插到热水碗里,让孩子们观察水银柱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传授给孩子们的知识,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也许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掉。
为什么会收到这种效果呢?因为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孩子的心灵是敞开的,求知欲望是强烈的,他们的态度是配合的、接纳的。这就是把家庭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奇妙作用。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就没有遇到过那种情境。不,每个家庭的生活都是多姿多彩、新鲜活泼的,它常常给你提供教育机遇,关键是你要有一副时刻准备着的头脑。否则,机会来了,你也会与之擦肩而过。
试问,在酷热的夏天,谁家没有用过折扇呢?我曾遇到一位数学老师,当他把一把漂亮的折扇交给刚会走路的儿子时,首先让孩子打开,合上;再合上,再打开,好体会那扇骨的旋转。然后他教给孩子数扇骨,一、二、三、四……看有几根。把扇子打到最大,告诉孩子〖JP2〗这是半圆,两把打到最大的扇子拼起来就是个整圆了。那么,扇钮就是圆心……这样,不经意间,这把折扇便成了这位父亲的教具,孩子的脑海里便树立了数学中圆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几何图形俯拾皆是,大衣柜、小衣柜、窗户的一块块玻璃、墨水瓶、笔筒,等等,家长如果像这位父亲这样给予孩子渗透式的教育,他的儿子将来学习几何,肯定比没有接受过渗透的孩子顺利得多。可惜,我们做父母的往往放弃了这些启蒙的机会。
我还接触过一位爱好文学创作的年轻人,我发现她看书特别快,简直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心中好奇,便问其原因。原来是在她小时候,父亲常带她逛街,无论是步行还是乘车,父亲总要指着街边的“邮—电—局”、“儿—童—公—园”、“妇—女—儿—童—用—品—商—店”教她念。日复一日,日积月累,上学前她就认识了好多字。大人越表扬,她兴致越高。后来父亲就带她到书店看书,慢慢地她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而且,由于经济条件的局限,常常是只看不买,这样倒培养了她看书的速度。 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修养更是如此。比如你常常耳提面命,教孩子为人要宽宏大量,心态平和。他也许会点头称是,但往往是记住了皮毛,远不及生活中的具体情节使他上心。比如孩子从学校回来,向你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我的同桌从来都考不过我,嘿,这一次他的数学成绩却高出我五分!”作为家长,你是什么态度呢?“哎呀,看看你,又退步了吧!”(1)“他是不是作弊了?照抄了旁人?”(2)“噢,他很努力,你要向他祝贺。希望下次能赶上他。”(3)
第一种态度是患得患失;第二种态度是怀疑猜忌;第三种才是宽厚向上的积极态度。家长的情操、理智、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在一件具体事情上,你的所言所行给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往往胜过你平日教子时的千言万语。
为什么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茬人,都有一种勤俭节约、奋发向上的精神呢?正是因为一件千补百衲的棉袄大人穿了小人儿穿,熬到夏天一家人没法儿换季的窘况;野菜蒲根吃得老奶奶、老爷爷出现两便不通,面目浮肿的惨状;半年不见荤腥,妈妈们从油瓶里滴一滴油后,伸了长长舌头舔舐的情景……这些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扎了根,才使他们发誓要改变这种生存状况。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家庭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课堂。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为什么不研究研究最朴实的教子良方,在饮食起居中,在休假娱乐中,在探亲会友中,在旅游观光中一点一滴渗透你的教育呢?
第一卷一记耳光的启示
家长们应该抓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