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温州评判-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章 九州温州(上)从“可怜”到“可敬”

    皇城根下、黄浦江边、天山脚下,长白山麓、天涯海角、峰巅谷底……处处都有温州人的身影和难懂的温州话。他们如“野生动物”一般龙腾大海、虎啸山林。在城市人群不屑的眼光中经历了地狱之火的磨炼,以九死而不悔的执着书写了一个由蝌蚪变青蛙的进化方程式。    
    中国曾经长期是国有经济的一统天下。    
    对温州人的经商之路,据有关人士称,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说是“走商阶段”,或者说“游商阶段”,也可以说是“鸟商阶段”。这是温州人做生意的起步阶段,开拓阶段,时间为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大体上10年左右吧,人称“可怜的温州人”。    
    凡是开拓总是很不容易的。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小打小闹,“乱”打“乱”闹。温州人经商是满地跑,像是打游击似的,用自己的两只脚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基本上是推销温州产的小商品。    
    前几年几乎全是“游商”,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有生意做就做,没有生意做就走,走到哪里把生意做到哪里,哪里有生意就跑到哪里,几万元的大生意抢着做,几块钱的小生意也愿意做。后几年才逐步有人在各地安营扎寨,摆摊开店,创办公司,有了“坐商”,但规模都很有限,人数也很有限,影响更是有限。    
    第二阶段,可以说是“冷商阶段”。这是温州人经商的困难阶段,或者说沉默阶段,时间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有那么三五年时间,人称“可恶的温州人”。    
    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记载,不能回避温州人有这么一个阶段,更不能抹杀有这么一个阶段。因为个别产品质量上的问题,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在那段时间,温州模式成了骇人听闻的洪水猛兽,温州产品成了假冒伪劣的替代名词,温州商人成了资本主义的传播之源。那时不少地方对温州的批判不仅仅是在嘴上,而且实打实地落到行动上了。主管部门发出了禁用温州低压电器产品的通知,一些大中城市的商场里有“本店没有假冒货、本店没有温州货”等等告示,硬是直接把温州货等同于假冒骗了。    
    这就给温州人经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温州人成了受冷落之商,只能做低头之商。于是,他们只做不说,多做少说,先做后说,产品借用外地的牌子,身份借用别人的证件,能不说是温州人就不说自己是温州人,能不说是温州货就不说自己产品是温州货。大概因为温州货受阻,从这个阶段开始,温州人也开始经营外地人的产品,而不再限于温州货。哪个地方的产品有市场、有竞争力、有利润可赚,就去经营哪个地方的产品,代理哪个地方的产品。这对温州人来说,应了一句老话——坏事变成了好事,不仅开拓了自己的市场,也迅速增加了自己的实力。    
    第三阶段,可以说是“热商阶段”。这是温州人的一个发展阶段,或者说落地生根阶段,时间为九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大约有那么七八年的光景,人称“可怕的温州人”。    
    邓公的南方谈话,把正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也为温州姓社姓资的争论做了结论。随着温州的正名,温州质量立市的开展,温州在全国香了,也热火了,不再是抬不起头,也不再是躲躲闪闪,而是挺起身来做生意,大声地说自己是温州人。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温州人开始在各地投资办公司、办市场,或者办商场、办工厂,投资、经营、再投资、再经营。大家开始把经商之地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原来的“坐商”越“坐”越大,原来的“走商”也逐步变成“坐商”,而不再像过去那样飞来飞去,年初到外地,年末回老家,赚一把钱带回家。开始时投资规模并不太大,大多是几万元的、几十万元的、一百多万元的,几百万元的就很了不起了,少有上千万元几千万元的。到了后来,几百万元就多了,几千万元的也有了。各地政府百姓呢,也开始改变对温州人的看法,关注温州人,欢迎温州人,重视温州人。政府和老百姓似乎都忽地发现,可怕的温州人原来是可爱的温州人,东南西北中,都有点离不开温州人了。    
    在北京,在天津,在河北、内蒙古,在中南西南、,在华东沿海、,在西北边境、,一批又一批的温州人,大有千军万马闯商海之势。随着人员的大幅度增加,以及事业的大踏步发展,温州商会也先后在一些城市呼之而出,最早成立的是沈阳市温州商会,此后在其他城市也逐步成立。有了自己的商会,就有了一个“家”,也就开始了与政府的对话,开始融入了当地的社会,开始影响着当地的社会。    
    第四阶段,可以说是“外商阶段”,或者说“贵商阶段”。这是温州人经商的腾飞阶段,或者说大上台阶的阶段。这个阶段,目前正在进行之中,必将延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至少在十年二十年以上,人称“可敬的温州人”。    
    说是“外商阶段”,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是说温州人在中国的地位发生了巨变,外地人不再是看不起温州人,也不再害怕温州人,更不是拒绝温州人,而是来抢温州人,大开省门、市门和县门,像欢迎外商一样欢迎温州人,像对待外商一样对待温州人。温州人不再是“走商”,更不再是“游商”,而是成了公认的外来“投资商”,甚至被称为来自南方的国内“外商”。如果说十年前温州人遭受冷落,其他地方的人难有体会,那么十年后则成了特别受欢迎的贵宾,这个受欢迎的程度是外人也是无法想象。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温州人开始了群团投资、资本投资和招商投资,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关国计民生,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更相符合,成了振兴当地经济的一支生力军。温州本地最有实力的老板,温州在全国各地富有实力的老板,都积极投入到当地的发展大业中,甚多大手笔、大规划、大项目、大投资。投资的规模,出人意料地剧增,几千万元的是小儿科了,动不动就上亿元、几亿元,甚至有几十亿元的;投资的领域,可以说遍及各个方面,过去不敢进入、无力进入和不能进入的,如今都大踏步地进去了,从开办公司发展到组建无地域集团,从兴办市场发展到打造工业园区,从一般房产开发发展到建设大型城市小区。    
    还要看到的是,到了这个阶段,与当地政府的对话,似乎也成了一种特有的机制,并有了“绿色通道”,档次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广,成果越来越大。既有招商方面的对话,也有社会方面的对话,还有政策方面的对话。当地政府把温州人当作顾问、当作参谋、当作贵宾、当作朋友,温州人也把当地政府视为朋友、不再是个别的、偶然的、被动的,而是经常的、主动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在全国各地经商做生意的温州人已经多达160万。    
    他们以商作笔,肆意挥洒,描绘出千百幅美妙的市场图景,更有人意想不到的经典之作。


第五章 九州温州(上)皇城根下的“草根层”(1)

    在全国百姓的心目中,北京是天子脚下的权力圣地,天安门是遥不可及的权力图腾。    
    温州——北京,1200公里。对许许多温州百姓来说,天安门是一种想象。    
    可是在1999年的秋天,一位叫范鸣强的温州人在携妻带子游北京时,突发奇想要承包天安门城楼开一家马列书店。在许多人认为是在“开玩笑”时,他神情肃穆地敲开了天安门城楼管理处的大门,结果管理处不仅当场同意,还破例对这家书店免收租金。    
    范鸣强只不过是在京温州人沧海中的一粟,但他的创意和韧性显示了温州人思维里的固有基因——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敢于想象。    
    “20万”和“100亿”    
    现在的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温州人?恐怕没有人说得清。一个比较公认的,也比较实际的数字是:20万——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20万,每人每天消费10元钱,一天就是200万元,一年就是7个亿。这是个最低数,稍高一些就是十多个亿几十个亿。    
    20万,每人居住10个平方米,就得200万平方米的住房,再大一点那就不得了。    
    20万,每人一年产出1万元,一年就是20个亿,若以5万元计,那就是100个亿。    
    温州人,北京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最早到北京从事手工业的,当推永嘉弹棉郎。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征北京,并一直延续到80年代,走街穿巷,弓声不停。    
    最早到北京做小商品生意的,应是桥头纽扣商。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就把桥头市场的纽扣直往北京推销,大包小包,来回奔跑。    
    最早到北京接业务的,是金乡标牌户,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把印刷业务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也把手伸到了北京,胆子特大,业务特多。    
    最早到北京办实业的,是乐清裁缝师,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亲带亲友带友地到北京做服装,租房一间,办厂一个。    
    随着这些拓荒者在前开路,靠着改革开放的政策,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北上京城找活、赚钱、创业、掏金,什么业都干,什么门都进。现在,这个20万人的温州大军,在京做的可以说有几千行几万行,只要是国家法律允许的都有人在做,当然做的情况是各各不同的。有做得很大的,也有一直只做小的;有做成了富翁的,也有做赔本生意的;有做进了北京主流社会的,也有一直做不进去的……在他们身上,人人都有一个故事,天天都有一个故事,喜怒哀乐,千姿百态。    
    最早北上去闯北京城的,王永铮应算一个。    
    王永铮是永嘉桥头沈绛人,当年是东方第一纽扣市场里的“纽扣大王”,温州第一代农民企业家,1940年出生。他当兵退伍后,干过13年的弹棉郎,又当过多年村办厂的供销员,走遍了全国31个省市——西到拉萨、乌鲁木齐,东到鸭绿江,南抵中缅边界,北达内蒙草原。沈绛原属白云乡,紧靠桥头镇,随着桥头纽扣市场“轰”的一声崛起,王永铮也跃入了经营纽扣的洪流——到桥头办了个白云鞋服纽扣厂,并从事纽扣长途贩运的生意。连续几年的纽扣热,使王永铮尝到了甜头,也使他看出了问题——桥头市场一年销售纽扣几十亿粒,共1400多个品种,尽管目前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但单靠“手提小篮”外出“打游击”,势必有一天会走下坡路。这使王永铮萌发了一个念头:以桥头为依托,以自己的工厂为基点,到大城市里承包柜台去。    
    到哪里去先试呢?王永铮语惊全家:到北京去!到西单!他到北京西单商场卖过几趟纽扣,知道西单是全国最大的商场,知道那儿的纽扣品种不多。假如在西单承包柜台成功了,就可以挟西单之威而“包”向各地。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经过王永铮的不懈努力,坚持再坚持,争取再争取,恳求再恳求,保证再保证,终于感动了上帝,也说服了上帝。他投资17万元,把场里原有的纽扣都“吃”了下来,把柜台上的纽扣从几十种猛增到1000多个品种。其时是:1985年11月1日。三个月下来,情况特好。半年一算,营业额创西单纽扣史上新纪录,引来了首都一家家新闻单位的记者。    
    王永铮在北京站住了脚,就又按他所预定的目标,拿着北京的协议,挟西单之威,走向全中国,建立了一个遍布东南西北的纽扣销售“王国”。王永铮和他的兄弟在北京打出了一爿纽扣的新天地,尔后又转入皮鞋、袜子和西装的经营,如今在王府井大街上,就有一家他家族经营的西装店。    
    王永铮和他家族的事业,而今已不仅仅是花开国内各地,如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广州等等大城市,而且还走向海外,闯进了世界第一大都市纽约。他们不再是仅仅限于中国的商品经营,而且还开展了国外名牌的品牌经营。到了2003年6月,一个遍布全国的品牌经营代理商,可以说已经全面建立。


第五章 九州温州(上)皇城根下的“草根层”(2)

    百座商城    
    温州人办市场名闻天下,不仅把市场办遍了全国,也办到了外国。温州模式的一大标志,就是专业市场众多。温州人北上京城创业,也自然把市场办到了首都。北京的大大小小市场,就有一批是温州人创办的。不能说北京最早的市场是温州人办的,但温州人办的市场肯定比较早;也不能说北京最大的市场是温州人办的,但温州人办的市场也肯定比较大。    
    温州人在北京最出名的是办市场,写温州人进军北京,就不能不写温州人在京办的市场。    
    温州人在北京办市场最为轰动的是在“浙江村”,写温州人在北京办市场,就不能不写“浙江村”的市场。    
    温州人在北京办的市场远不限于“浙江村”,写温州人在北京办的市场,就决不能只写“浙江村”。    
    温州人在京到底办了多少个市场,目前尚无一个权威的准确数字,有说几十个的,也有说一百多个的,还有说几百个的。不过这个数字,肯定不只两位数。仅仅在大红门一带,就有20个之多。其实,温州人办市场应该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市场由温州人投资兴办,一个是市场由温州人负责经营。温州人在北京办的市场,比较客观地说,在100个左右,可能多一些,也可能少一点。    
    温州人在北京办的市场,最早是哪一个,恐怕一时难以说清楚。大家可以接受的,或者说比较公认的,应是大红门马路服装市场。时间是1984年。但这不是哪个人创办的,而是自发形成的。官方参与的第一个市场,则是京温服装市场。这是一个由北京丰台区和温州市工商局牵头,由温州经营户共同集资兴建的。当然,如今该市场已变成了由温州人买断经营。    
    如今,北京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