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温州评判-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酒楼、茶坊、妓院、瓦舍应运而生。据《宋会元辑稿》统计,永嘉县的商业税高达两万五千多贯,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七倍。    
    人们生活富裕了,在文化娱乐消费上有了新的需求。所以,在温州出现最早的戏剧——南戏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种种,我们已经可以依稀找到今日温州商名远扬的影子和历史渊源了。    
    但不要忘了,当时的温州还是人文兴旺、名流辈出之地。    
    南宋是温州科举考试产生状元、榜眼、探花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古代温州从唐代至清代一共19人文科鼎甲,其中南宋时期就有14人;武科鼎甲25人,其中24人是南宋人。另外,宋室南渡后,中进士者更有1149人之多。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位温州诗人号称“永嘉四灵”,以晚唐诗为正宗,给当时沉闷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取得了和当时诗坛主流“江西诗派”相“抵轧”的地位。    
    高则诚创作出著名古典悲剧《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    
    黄公望,开创浅绛山水画法,最早用纸张画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从“写实”走向“写意”转变之际的山水画大师。    
    ……    
    最值得一提的是永嘉学派,它在代表宋朝文化最高成就的理学中独树一帜,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浓浓的一笔。    
    永嘉学派昌盛于南宋前期,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宋中期的王开祖、林石、丁昌期三人。南宋薛季宣、陈傅良对该学派的形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集大成者则是叶适。他将永嘉学派发扬光大,与当时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永嘉学派主张“通商惠工”、“义利并举”,要求“见之事功”,把物质看成道德思想的载体,把通过辛勤劳动拥有物质财富看成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这些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温州人。    
    近二十余年来,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温州人善于经商谋利,不能不说是与此有着某种文化基因上的联系。


第二章 历史温州“瓯居海中”话兴衰

    《山海经》云:“瓯居海中。”一句话道出了温州历史和文化的本质。从海洋文明的角度最可考量温州发展的脉落。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向海。    
    《浙江省区域地质志》上有这样一段诗意般的描述:温州在中元古代中期是一片汪洋大海。燕山运动中,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以及以断裂为主的构造运动,造成了区内侏罗系火山岩地层大面积覆盖和各类岩体侵入。温州除了零星地见到一些上古生界变质碎屑石及大理岩露头外,几乎全部为中生界侏罗、白垩系火山沉积岩系所覆盖。由于滨海和河流的冲积而形成今天的平原,其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西部为山区,迤东高度逐渐降低为丘陵,东部是沿海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河流交错,港湾密布,岛屿众多。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注入东海,为发展渔业、对外贸易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特定的历史渊源、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温州人独特的性格。这里既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又经历了海洋文化的洗礼。他们,既有山人朴实的一面,又有猎者冒险的一面。他们兼具南方人的纤细和北方人豪迈。    
    可以说,温州人天生是闯江湖的。温州人向往蔚蓝色的海洋文明。    
    从先秦的越王时代,瓯先民就开始频繁地乘风出海了,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南亚、日本、琉球等岛国,寻找属于他们的财富。    
    有书记载的古代温州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中,最早的是北宋年间的周伫。大约在998年左右,也就是北宋咸平元年,他随商船从海上至高丽(朝鲜)经商。在那里,周伫结识了高丽翰林学士蔡忠顺。蔡见其才能出众,就奏请朝廷将其挽留。周伫凭着一肚文才,屡建大功,后来官至礼部尚书。    
    在温州海外拓势的历史中,另一位有着重要意义的温州人是活动在元朝初期的周达观。1295年,他跟随朝廷使团赴真腊(今柬埔寨)。当时,真腊正值文化灿烂国富民强的吴哥时代。周达观回国后,撰著了珍贵的《真腊风土记》,对当地的山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人情、风土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后吴哥文化猝然消亡,成为历史之谜。“它的宫殿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数百年间竟无人知晓”,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成了“了解它的一把最可靠的钥匙”,为世界各国学者普遍重视。    
    另外,南宋年间还有王德用去了交趾(今越南),被国王厚礼挽留,成为早期的温籍华侨。    
    从南宋以来,外国商船经常出入温州,这样的事例在温州地方史书中留下了很多记载:比如,1132年,日本商船来温州;1387年,暹罗(今泰国)商船来温;1394年,日本智惠和尚将温州柑橘引种其国;1611年,安南(今越南)120名商人分乘三艘商船走私温州……对此,诗人徐照有诗云:“重见日东人”、“僧多外国人”。    
    温州在宋代就设有“市舶务”,专管海外贸易,还建有待贤驿、来远驿招待来温州的各国商人。元朝建立后,恢复设置“市舶司”,使温州成为元代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从某种角度来分析,温州的崛起和海洋文明的兴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室偏安江南后,商品贸易和对外交往大都依赖海上,所以就给地处沿海的温州有了发展的机会。然而明清时期,政府都实行海禁政策,温州沿海全线内迁。从此,温州鱼盐之利尽失,海上贸易处于停滞状态。    
    可以说,社会大环境的闭塞造成了海洋文明的衰落,温州也由此沉闷了数百年。    
    在人们记忆里,明朝从温州走出去的仕林名流有三位:一位是刘基,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二是黄淮,是明成祖朱棣的高级参谋,“侍御榻左,以备雇问”。三是张璁,他是嘉靖皇帝的宠臣,官至内阁首辅,温州人称之为“张阁老”。但他们个个陷于派系的争斗和权力的倾轧之中,最终都称病告老还乡。    
    清一代,瓯越文化更是默默无闻。直至晚清,朴学大师孙诒让为温州挣得了一些面子。他在经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章太炎称他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说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


第二章 历史温州雁山云影有名家

    当中国人还自满于泱泱中华的物产丰富、陶醉在闭关锁国的乐土上之际,当外国列强用鸦片和枪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时,温州人却不乏变革图新、科技兴国的头脑。    
    早在明万历年间,温州人赵士桢看到军队装备落后,就开始研制火器。其发明的“鹰扬铳”能安装在战车上,可用“水溜”、即有用水冷却的装置;“翼虎铳”,好比今天的手枪;“迅雷铳”克连发;“九头鸟”, 为适应夜间难以瞄准就设计成多弹连发;“三长铳”,集轻便、快捷、平稳等特点为一体。赵士桢还发明了一种滑槽式的火箭发射装置,叫“火箭溜”,保证火箭能沿着目标方向飞行,大大提高了火箭的命中率。赵士桢的发明,把明代后期的武器研制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清雍正四年,温州民间就开始悄悄推行股份制了。2002年6月,考古专家在瓯海区泽雅纸山考古时,惊喜地发现一块清雍正四年楷书纪年题刻,上面记载着当时山民凑股份兴造碓坊造纸及如何分担费用等。此前,考古专家就曾在瓯海泽雅塘宅村一古老碓坊旁发掘了一块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1年)的石碑,上有当时的潘子玉等7人合股建造一座碓坊,为明确相互间的权责,特立碑为证的碑文。    
    清末民初、宋恕、陈虬、陈黻宸等人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宣扬变革思想。他们开办西学、发展民族工商业。其观点之进步性,在全国也属领先。    
    陈虬《救时要议》列出发展经济的富策十二条。他建议温州设立出口土产公司,“愿入股份者,先将货物按时酌值,计数给与股票”,待出口销售后,“所赢子钱若干,照数派还”。以此垄断市场,“如再有走私者到此,公司先行贬价以窘之,当无有再不入股者矣”。这种设想,已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了。    
    陈黻宸1884年所撰的《医院议》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建立中医院的计划。次年,温州瑞安杨衙里出现了全国第一家近代中医院——利济医院和附设中医学堂。    
    1897年7月,温州平阳人黄庆澄创办《算学报》,这是国人自办最早的数学普及刊物。1926年,全国第一家炼乳厂——百好乳品厂在温州由实业家吴百亨创建。    
    在温州,很早就出现了电话公司、邮政局。此后虽发展缓慢,但仍可看出温州人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态度。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随后,洋货滚滚而来。在外国资本的刺激下,温州的皮革业、草席业、纸伞业等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32年,市区就有制革厂、皮鞋店60家。1919年至1927年,先后有35家草厂开办。1935年,经营纸伞的厂家商店多达107家。这些产品都出口东南亚地区。    
    近现代,温州人中还出现了数位自然科学家。他们是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创始人。其中有数学家姜立夫、李锐夫;生物学家伍献文、张肇骞;医学家洪式闾;农学家许璇;地质学家南延宗、张更;电机工程学家王国松等等。    
    在文化领域,温州也充满生机。    
    郑振铎,著名作家,学者。他的祖籍虽为福建长乐,但出生成长的地方却是在温州。五四运动后,他在温州的活动非常活跃。    
    周予同,著名历史学家。191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国文部。    
    王季思,在曲学大师吴梅的指导下,从事戏曲学习和研究,终成为一代戏曲研究大师,所著《中国戏曲史》、《西厢五剧注》等,深受国内外学术界重视。    
    夏承焘,钻研词学,三十年代就卓有成就。当《唐宋词人年谱》问世,立即震动国内外学术界,词学专家唐圭璋称其为“实为词学研究者必读之要籍”。    
    夏鼐,高中毕业后,先入燕京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年至1941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曾参加梅登堡山城等遗址的发掘。后伦敦大学授予他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    
    和晋朝、南宋一样,民国时期北方连年的战乱,使江南成了“世外桃源”。一大批文人墨客留恋温州的风土。    
    现代作家郁达夫、箫乾等都为温州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弘一法师在温州掩关治律。1924年8月,现代佛学巨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在温州定稿。弘一法师一生当了24年和尚,足迹遍及江、浙、闽、赣、鲁等省200多个寺庙,但其中驻温州庆福寺,前后长达12年之久。    
    1923年2月,经同学周予同介绍,朱自清先生来到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任教。那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是在温州写就的。收录了《绿》、《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等四篇文章的散文集《温州的踪迹》,也都和这段在温州生活的日子有关。其中《绿》一直被作为范文选入语文教科书,家喻户晓。至今,温州中学的师生还在吟唱朱自清先生创作的校歌:“雁山云影,瓯海潮踪。……”    
    1946年2月,张爱玲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探望正在温州城避难的丈夫胡兰成。在她眼里,“这温州城就像含有宝珠在放光”。张爱玲在温州生活了二十多天,郁郁而归。    
    ……    
    这些都说明温州不仅是充满着浓浓的商味,还渗透强烈的人文气息。这里更洋溢着一种开拓的冲动。温州的文化也许是一种“走出去”的文化,不管是经商,还是学术。但这一切,都已被掩埋在今日温州的盛名之下。温州被误读为“经济的森林、文化的沙漠”。


第二章 历史温州方言似胜外国语

    有人说,全国有两种方言最难懂:一种是温州话,另一种是潮汕话。    
    温州话听起来像外国话,而且温州话里还分很多种地方方言,确实难懂、难听。几个温州人在一起聊天,在外地人听来就像是在说天书。    
    但要了解温州,如果不懂点温州话,就可能要吃点亏。    
    温州话里饱含着温州千年的孤独,饱含着温州闭塞地理的无奈。    
    温州话是最具温州特色的温州媒介,真正的独一无二。    
    今天的温州话和古瓯越语,显然已截然不同。但肯定有某种联系。从不多的史籍记载来看,古瓯越语在当时也是一种难懂的语言,同在南方的楚人也听不懂,需要翻译才能相通。东汉扬雄著《方言》时就把东瓯作为特定的语言区。    
    从现在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把温州话列为吴语的一个分支。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提出吴语的科学定义,从此瓯语被确认为吴语的一个分支。王力《中国语文概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等论著也是这么认为。    
    温州话是古老的语言。至今温州话的发音体系依然保留了八声,但现行的普通话只有四声了。    
    汉代的时候,东瓯国举国外迁,也把这种语言带到江淮一带。《徽州府志》说:“歙地杂瓯语。”《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提到,徽州方言和温州方言在语法上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添”(再的意思)修饰动词时是后置的。普通话“再打一点水”、“再坐一会儿”,用徽州话讲是“打点水添”、“坐一下添”,用温州话讲是“舀厘水添”、“坐下儿添”。二是量词可以兼作指示代词和表示所属的结构助词。普通话“你那支钢笔呢?”,用徽州话说是“你支钢笔勒?”,用温州话说是“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