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温州评判-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温州话说是“你支蓝水笔呢?”。浙南地区称小瀑布为“”,在皖南地区有这么用,而浙江其他地区和皖北地区找不到这样的地名用字。温州话称“玩耍”为“嬉”、称“吃早饭”为“吃天光”、称“舒服”为“好过”,徽州方言同样也是这么说。    
    温州话是国际语言。这么说也许让人难以置信。但如果你到欧洲,你不会讲英语或者法语、荷兰语,都没有关系,只要会讲温州话就可以,起码不会没有饭吃。因为欧洲的中餐馆大都是温州人开的。温州人特别热情好客,有了他们的帮忙就可以找到吃、住、玩的地方。在海外,温州人有44万,分布87个国家。有温州人的地方,就会听到温州话。温州话就像一首国际歌。    
    温州话简练。一个字就说明问题。    
    温州话的特点有“两多”。一多倒装句:“热闹”讲“闹热”,“咸菜”讲“菜咸”,“拖鞋”讲“鞋拖”,“脚踏车”讲“蹋脚车” ……;二多重叠词:“很新鲜”讲“鲜兮鲜”,“很咸”讲“咸兮咸”,“很穷”讲“穷兮穷” ……。    
    温州话传递着温州人的精神和生存信念。    
    温州话难懂、一村一种话是因为过去的温州是一个闭塞的地方,今天的温州话,包含着很多外来语,温州人讲温州话夹杂着普通话、外国话,是因为温州的开放精神。    
    时下,很多人在学习温州话。温州现有100多万外来务工者。温州话是他们要学习的第二语言。早在19世纪末,来温州的传教士就已经为温州话拼音出书了。改革开放以来,一本《学说温州话》的小册子,销售不衰。最近,第一本温州话有声读物《学说温州话》由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的方言有数千种,在“洋话连篇”、普通话普及的今天,有此待遇恐怕不多。


第二章 历史温州“现代”之中有“传统”

    温州确实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地方。    
    现代和传统,在温州始终是一对相斥又相吸的磁铁。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温州至今还可以寻找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发明。    
    瓯海泽雅完整保存着中国古代造纸术。    
    西汉时期,中国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将造纸术作了改进。2000多年过去了,泽雅一带,仍有十几个村落沿用古法造纸。这里生产的屏纸有70多道工序,其中一些流程比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的更原始。    
    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民用木活字印刷术印制族谱。    
    1990年出土的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它证明我国在宋朝已发明木活字印刷术。    
    关于活字印刷术,沈括的《梦溪笔谈》和王祯的《农书》曾有记载。    
    但这一工艺上世纪就销声匿迹了。然而,东源村现存的木活字印刷术同王祯《农书》记载的如出一辙。    
    温州泰顺再现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    
    汴水虹桥,与河北赵县安济桥、泉州万安桥、潮州海阳县广济桥总称为中国四大古桥。但汴水虹桥已不复存在了。虹桥技术自宋之后,在中国已失传900余年。    
    但如今泰顺依然可见这种犹如长虹横跨两岸的中国古桥。    
    在全世界,只有苍南宜山镇八岱村的薛勋郎会做夹缬。    
    作为传统印染工艺的的“夹缬”,在盛唐极为流行。但由于在宋代两次受禁,逐渐从复色趋于单色,后来湮灭于典籍之中,一般认为已经绝迹。其实,这种工艺一直默默地流传在浙南山区。目前,苍南宜山镇八岱村的薛勋郎还会做夹缬。    
    如果算上后两种,温州还遗留了“四大发明”。在传统文化尽丧的今天,这种遗留完全是值得骄傲的。    
    这里一方面最早折射出民营经济的光芒,另一方面却保持着最古老的手工制作传统和耕读文化。    
    温州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第三章 风流温州风流温州

    温州是个小地方。全市面积11783。5平方公里,人口750万。    
    解放后,这里是海防前哨。温州临近台湾,时时刻刻要准备打仗,防止特务破坏。解放三十年国家对温州工业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只有5。95亿元    
    温州人穷,出去被称为“乡下人”。    
    可以说,那几十年,温州默默无闻。    
    要说1978年之前温州出名的事情,也就是以下两桩了。    
    一是在1956年,24岁的永嘉县主管农业的副书记李云河和县农工部干事戴洁天一干人,在该县燎原社实行“个人专管地段责任制”、“产量责任制到户”。一时间,舆论哗然,黑云压城。《人民日报》点了温州的名,点了李云河的名。1958年,李云河等人被定为右派分子,其政治生命就此被结束。直到1973年,这起事情还被江青惦记着,亲自批示,把坚持“吃大锅饭”的里湾潭大队树为坚定走社会主义的典型,并要搬上银幕,以此来反证“包产到户”的“罪过”。    
    二是1967年7月10日,温州“文化大革命”两派组织爆发动用枪炮的严重武斗。武斗持续了两年之久,惊动全国。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温州。    
    “忽如一夜东风来。”     
    改革开放后,温州名声大振。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这片神秘的土地。    
    温州成了中国改革者朝拜的“麦加”。    
    1983年至1986年,来温州参观考察的人数累计超过60万,以至于让中央大吃一惊。国务院办公厅于1988年年底还专门下发文件——《关于各地立即停止到温州参观考察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级政府从现在到明年春,立即停止和取消到温州参观、考察的安排,以利于温州市各级政府和人民集中精力开展经济改革。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又兴起一轮温州热。1992年至1994年,参观取经者达50万余人次。    
    温州之风光,前所未有。    
    这是为什么?    
    温州是个小地方,其经济总量在全国来说不过沧海一粟。    
    但为什么温州的经济发展能成模式,被称为“温州模式”,并和“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三分天下。    
    用理论界的话来讲,“温州模式”是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通过需求诱致型的和大胆超前的局部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其实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一句话:敢为天下先。    
    温州人创造出了数十个“全国第一”——    
    中国第一批农村专业市场,    
    中国第一批个体工商执照,    
    中国第一家实行利率改革的农村信用社,    
    中国第一座商标城,    
    中国最早推行“土地转包”的地方,    
    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中国第一个开展评选“富民书记”的城市,    
    中国最早的一个地方性挂户经营管理规定 ,    
    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    
    中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    
    中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城市信用社,    
    中国第一份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    
    中国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地方性法规,    
    中国第一个集资建造的飞机场,    
    新中国最早的典当行,    
    中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乡村卫生院,    
    中国第一个农民跨国农业公司,    
    中国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    
    中国率先实行全社会一体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市,    
    中国第一条股份合资建设的铁路,    
    中国第一个卖“首席观众”的体育场,    
    中国第一个制订“质量立市”地方性法规的市,    
    中国第一条民间集资的东海长堤,    
    中国第一个私人承包开发海域的公司,    
    中国第一条农民独资建设的标准海塘,    
    中国第一家由股份合作企业发起组建的规范化股份公司,    
    中国第一家私人承包开发江河的公司,    
    中国第一个建立信用体系的城市;    
    ……    
    这是一条被“逼”出来的路。    
    这里是东方改革的启动点。    
    如经济学家弗里德•;卡尔文森所言:“这里是我所见过全中国最具活力的地方,这里有全中国最具活力的人。”


第三章 风流温州风流者一:小商品大市场

    描述谈论温州,不能不提“小商品,大市场”。这是费孝通先生在1985年第一次来温州时提出来的。它启动了温州的活力。    
    是千百个金乡这样的小地方造就了温州“小商品,大市场”的名声。    
    金乡是温州一个有金子般名字的偏僻海滨古镇,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就有商标远销东南亚的记录。1967年,金乡人办起了第一家标牌厂。文革时,他们关起门来偷偷印制饭菜票。据说,金乡人大批量生产标牌的灵感始于1977年的高考恢复制度——全国几百所大学招收新生,需要多少个校徽呀!这下金乡人坐不住了。一下子,只有8万人口的金乡小镇涌现了七百多家商标厂,从业人员一万多,几乎家家做商标。1978年后的十年间,小小商标给金乡人创造了超亿元的纯利润。    
    金乡人的起家法宝是“业务信”,把宣传资料用“三分钱”邮票寄到全国各地,做遍天下生意。同时,有万名供销员跑生意。并在全国设立200多家业务办事处,找信息,接生意。    
    金乡标牌还同老外抢生意:美国海军景泰蓝领章、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领章、世界杯足球赛纪念章等订单都落在这个地图上不起眼地方。    
    当时,像金乡这样的市场有:永嘉桥头纽扣市场、乐清柳市五金电器市场、乐清虹桥综合农贸市场、苍南宜山再生纺织品市场、苍南钱库综合商品批发市场、平阳水头兔毛市场、平阳萧江塑编市场、瑞安仙绛塑革市场、瑞安塘下、莘塍塑料编织带、松紧带市场等,号称十大专业市场。这是中国第一批农村专业市场。    
    温州十大专业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小商品”、蓬蓬勃勃的“家庭工业”,还有千军万马似的“十万供销大军”。    
    试看几组数字:20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涌进宜山的腈纶边脚料达1700万公斤,按一节火车车皮载重20吨算的话,需要850节车皮、约30个专列;1984年,桥头纽扣市场经销纽扣品种达16大类、1500个品种,占全国一半以上,年经销额超亿元;乐清柳市跑购销的农民有1。3亿人之多……    
    温州专业市场启动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繁荣于90年代。    
    但不到十年的时间,温州的十大专业市场几乎全部销声匿迹了。几次全国十大市场评选,温州无一上榜。温州人悄悄扔掉了曾经赖以生存的专业市场这根拐杖,变有形市场为无形市场,构筑成了另一片市场天地,进入了新一轮经济高速发展期。


第三章 风流温州风流者二:农村包围城市

    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规模推开,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少农户种田务工不能兼顾,于是,温州农村最先出现了“责任田转包”、“种粮大户”等新名词,1982年3月,永嘉县江北和二大队农民朱炳新从半工半副的承包户手中转包到25亩粮田,率全国适度规模经营之先,成为温州第一种粮大户。土地转包很快地在温州市各地推行。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户之间可以直接转包土地。”从而,温州的土地转包、适度规模经营制度进一步向完善和规范方向发展。目前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中1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2。3万多户,经营面积50。52万亩,100亩以上的大户达547户。    
    1984年4月28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温州市委决定在全市农村区、社(乡)大队(村)三级书记中开展争当“富民书记”活动。这是温州的一大创造。三级书记重点是大队(村)党支部书记。要求树立改革精神,在稳定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经济,开展“一乡一品、一品多营”,帮助农民尽快致富。这个活动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涌现了一批带领农民发展商品经济、脱贫致富的好带头人。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80年代初,苍南县的金乡、钱库、宜山一带“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据资料记载,当年涌现的家庭工厂有十万余家。家家户户办企业,使成千上万的购销员应运而生,他们走南闯北,把温州的产品推向全国,把全国的信息带回温州,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中起了桥梁纽带作用。但当时家庭工业和购销活动得不到广泛承认和支持,从事面向全国的生产经营,又拿不出法人的公章、介绍信、合同书、银行账户。于是,金乡人首创挂户经营的形式,让购销员和家庭工厂挂靠集体企业,以“乡办”、“镇办”、总厂、总公司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是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一大创造。使家庭工业越过流通的障碍,跨上发展的快车道。1985年金乡镇的挂户企业发展到61家,占全镇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80年代中期,挂户经营成为温州农村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1987年8月18日,温州市政府制定了《温州市挂户经营暂行规定》,这是全国最早的一个地方性挂户经营管理规定,它使全市挂户经营企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温州“农村包围城市”的创举还表现在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1984年4月,时任苍南县钱库区委书记的陈定模毛遂自荐来到龙港担任该镇第一任镇委书记时,他面对的是一片荒凉的港湾和五个冷落的小渔村。    
    英国城建权威鲍尔的研究表明,英国上世纪40年代后期第一代新镇,花了至少二十年的时间才达到规模。但龙港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内就变成了繁华的江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