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建筑史-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
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
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
理。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
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
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
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
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
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Historical landmark),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
(Local colar),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
完全牺牲。近如去年甘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市容,本不需拆除无数
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门楼,而负责者竟悉数加以摧毁,便是一例。这与在战
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
已成为习惯也。
市政上的发展,建筑物之新陈代谢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在抗战之前,
中国旧有建筑荒顿破坏之范围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趋势。这现象有三个
明显的原因:一、在经济力量之凋敝,许多寺观衙署,已归官有者,地方任
其自然倾圮,无力保护;二、在艺术标准之一时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园馆街
楼,自西艺浸入后忽被轻视,拆毁剧烈;三、缺乏视建筑为文物遗产之认识,
官民均少爱护旧建的热心。
在此时期中,也许没有力量能及时阻挡这破坏旧建的狂潮。在新建设方
面,艺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及技术的时间问题。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
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
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
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
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
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
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
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
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中国金石书画素得士大夫之重视。各朝代对它们的爱护欣赏,并不在于
文章诗词之下,实为吾国文化精神悠久不断之原因。独是建筑,数千年来,
完全在技工匠师之手。其艺术表现大多数是不自觉的师承及演变之结果。这
个同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建筑情形相似。这些无名匠师,虽在实物上为世界
留下许多伟大奇迹,在理论上却未为自己或其创造留下解析或夸耀。因此一
个时代过去,另一时代继起,多因主观上失掉兴趣,便将前代伟创加以摧毁,
或同于摧毁之改造。亦因此,我国各代素无客观鉴赏前人建筑的习惯。在隋
唐建设之际,没有对秦汉旧物加以重视或保护。北宋之对唐建,明清之对宋
元遗构,亦并未知爱惜。重修古建,均以本时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内容,不
为古物原来面目着想。寺观均在名义上,保留其创始时代,其中殿宇实物,
则多任意改观。这倾向与书画仿古之风大不相同,实足注意。自清末以后突
来西式建筑之风,不但古物寿命更无保障,连整个城市,都受打击了。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
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在欧美,古建实行的保
存是比较晚近的进步。十九世纪以前,古代艺术的破坏,也是常事。幸存的
多赖偶然的命运或工料之坚固。十九世纪中,艺术考古之风大炽,对任何时
代及民族的艺术才有客观价值的研讨。保存古物之觉悟即由此而生。即如此
次大战,盟国前线部队多附有专家,随军担任保护沦陷区或敌国古建筑之责。
我国现时尚在毁弃旧物动态中,自然还未到他们冷静回顾的阶段。保护国内
建筑及其附艺,如雕刻壁画均须萌芽于社会人士客观的鉴赏,所以艺术研究
是必不可少的。
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
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
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以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
段。他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各国创立实地调查学
院,他们颁发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有美术馆博物院的设备,又保护历
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
他们其它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合理解与经
验,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现的。
我国今后新表现的趋势又若何呢?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
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薰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
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
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
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
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
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
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
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技,则真是问题了。
欧美建筑以前有“古典”及“派别”的约束,现在因科学结构,又成新
的姿态,但它们都是西洋系统的嫡裔。这种种建筑同各国多数城市环境毫不
抵触。大量移植到中国来,在旧式城市中本来是过分唐突,今后又是否让其
喧宾夺主,使所有中国城市都不留旧观?这问题可以设法解决,亦可以逃避。
到现在为止,中国城市多在无知匠人手中改观。故一向的趋势是不顾历史及
艺术的价值,舍去固有风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
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
至于消灭的现象。四十年来,几个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曾不
断的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实在是反映着外国人经济侵略时期。大部分建
设本是属于租界里外国人的,中国市民只随声附和而已。这种建筑当然不含
有丝毫中国复兴精神之迹象。
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
一切为自觉的建设。由有学识,有专门技术的建筑师,担任指导,则在科学
结构上有若干属于艺术范围的处置必有一种特殊的表现。为着中国精神的复
兴,他们会作美感同智力参合的努力。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
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因为最近建筑工程的进步,在最清醒的建筑理论立场上看来,“宫殿
式”的结构已不合于近代科学及艺术的理想。“宫殿式”的产生是由于欣赏
中国建筑的外貌。建筑师想保留壮丽的琉璃屋瓦,更以新材料及技术将中国
大殿轮廓约略模仿出来。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
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在细项上窗子的比例多半属于西洋系统,大门栏杆
又多模仿国粹。它是东西制度勉强的凑合,这两制度又大都属于过去的时代。
它最像欧美所曾盛行的“仿古”建筑(Period architecture)。因为糜费侈
大,它不常适用于中国一般经济情形,所以也不能普遍。有一些“宫殿式”
的尝试,在艺术上的失败可拿文章作比喻。它们犯的是堆砌文字,抄袭章句,
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
无穷意义。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
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署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
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
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
一样。表现中国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
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
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
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
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
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
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
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
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
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
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
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
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
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
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
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
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
物,或钢铁,都同样的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
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
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
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
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在这样的期待中,我们所应作的准备当然是尽量搜集及整理值得参考的
资料。
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纪录是必须速做的。因
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多多采访实例,一方面
可以作学术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会保护。研究中还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
便是明了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这好比是在欣赏一国的文学之前,先学会那一
国的文字及其文法结构一样需要。所以中国现存仅有的几部术书,如宋李诫营造
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乃至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都必须有人能明晰的
用现代图解译释内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称,给许多研究者以方便。研究实物的主要
目的则是分析及比较冷静的探讨其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知
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
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中 国 建 筑 史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
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
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
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
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
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
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
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
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
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
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
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
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
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
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
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
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
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