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建筑史-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上建承光殿即金之瑶光台也。自半岛之西,白石桥横达西岸,为金鳌玉■
桥。在半岛之北隔水相望者为琼华岛,有石桥可达,桥面曲折,颇饶别趣。
岛上一山,高约三四十米,永安寺寺门与桥头相对,梵宇环列,直上山巅为
白塔。塔为瓶形塔,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 年),其址即金之广寒宫也。
琼华岛山际尚有仙人承露盘等胜,盖汉以来宫苑中之传统点缀也。岛之北面
长廊绕之,廊之正中曰漪澜堂,其楼曰远帆楼。长廊以外更绕以白石栏楯,
长几达三百米,隔岸遥瞻至为壮观。太液池北岸西部为阐福寺,大西天等梵
宇。其中万佛楼全部琉璃砖砌成,其外形模仿木构形制,为双层大殿,广五
间,下层作腰檐,上出平坐,上层则重檐九脊顶。
北海北岸诸单位中,布置精巧清秀者,莫如镜清斋'4'(第152—154 图,
今亦称静心斋)。其全局面积长仅一百一十余米,广七十余米,地形极不规
则,高下起伏不齐,作成池沼假山,堂亭廊阁,棋布其间,缀以走廊,极饶
幽趣,其所予人之印象,似面积广大且纯属天然者。然而其中各建筑物虽打
破一正两厢之传统,然莫不南北东西正向,虽峰峦池沼胜景无穷,然实布置
于极小面积之内,是均骤睹者所不觉也。园内建筑大多成于乾隆二十三年(公
元1758 年),唯叠翠楼则似较晚。
(二)圆明园'见注4'(第155 图) 圆明园“实物”,今仅残址废墟而
已。圆明园与其毗连之长春园,万春园,称曰三园,其中建筑物一百四十余
组,统辖于圆明园总管大臣,实际乃一大园也。三园之中,圆明园最大,其
中大多数建筑于乾隆一朝,长春及其北部之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第156、
157 图)亦同时所建。咸丰十年(公元1860 年)英法联军破北京,先掠三园,
后因清政府俘留议和使臣,虐待致死,于是英军派密切尔(Sir John
Mitchel)所部及骑兵围赴园加以有系统之焚毁破坏,百余处建筑之得幸免
者,仅十余处而已。
三园设计最基本之部分乃在山丘池沼之布置,其殿宇亭榭则散布其间。
在建筑物成组之平面上,虽仍重一正两厢均衡对称,然而变化甚多。例如方
壶胜境,其部临水,三楼两亭,缀以回廊。而正楼之前,又一亭独立,其后
则一楼五殿合为一院,均非传统之配置法。又如眉月轩,问月楼,紫碧山房,
双鹤斋诸组,均随地势作极不规则之随意布置。各个建筑物之平面,亦多新
创形式者;如清夏斋作工字形,涵秋馆略如口字形,澹泊宁静作田字形,万
方安和作卐字形,眉月轩之前部作偃月形,湛翠轩作曲尺形,又有三卷,四
卷,五卷等殿。然就园庭布置之观点论,三园中屋宇过多,有害山林池沼之
致,恐为三园缺点耳。
园内殿宇之结构,除安佑宫,余卫城,正大光明殿外,鲜用斗拱。屋顶
形状仅安佑宫大殿为四阿顶,其余九脊顶,排山,硬山或作卷棚式,不用正
脊,一反宫殿建筑之积习,而富于游玩趣味。此外亭榭,游廊桥梁,以至船
艇冰床之属,莫不形式特异,争妍斗奇。盖高宗之世,八方无事,物力殷阗,
为清代全盛时期。除三园外,同时复营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
清漪园(后改名万寿山颐和园),谓之三山,土木之盛,莫此为甚。
长春园北部之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5'(第156、157 图),其内
部平面布置如何,已颇难考;但在外观言,其比例权衡,不臻上品。但雕饰
方面如白石雕柱及其它栏楯壁版等,颇极精致;以琉璃料作各种欧式纹饰,
亦为有趣之产品。除各地教堂外,我国最初期之洋式建筑,此其最重要者也。
(三)热河行宫 热河承德之避暑山庄系康熙四十二年清圣祖所肇建,
就天然风景区而形成者也。其行宫境界绕以石垣,垣石皆不规则形,即所谓
“虎皮石墙”者。石垣界限亦不甚规则,随地势弯曲起伏,全部极饶自然趣
味。园中“敞殿飞楼,平台奥室,咸各因地势任天趣,不崇华饰,妙极自然”
'6',盖与圆明园略同其趣者也。
园南门丽正门之内为澹泊诚敬殿及其附属殿屋,为山庄之正殿。清帝接
见藩王等多在此。此部之后,以湖为设计中心,湖四周冈峦环抱有三十六景
之胜。其中如芝径云堤,由澹泊诚敬后万壑松风之北,长堤蜿蜒直渡芳洲。
堤左右皆湖,中架木为桥,桥两端各树一坊,盖仿西湖风景也。湖北岸之万
树园,高宗屡赐宴诸藩王处。西峪风景清幽,高宗所最爱幸。
民国初年,以行宫为热河都统公署,保存尚佳。迨自东北军汤玉麟部驻
防以后,以行宫为省政府,殿宇装修,胥供焚料,数百年古树,任意砍伐。
旧日规模破坏殆尽矣。
(四)颐和园 北平西郊现存唯一完整之清代苑囿,清末慈禧太后就清
漪园所改建也。园环昆明湖作。其主要建筑均在湖北岸万寿山上及山麓,园
之大宫门在山之东焉。入门为仁寿殿,为园之正朝。自殿后乐寿堂,长廊里
许,沿湖岸至山之南,为排云殿。山南面累石为拦土墙,成高约百米之高台,
上建八角三层四檐之佛香阁,为全景重心所系。阁后山巅琉璃砖砌万佛楼,
曰众香界,则山之最高处也。山麓各部庭院棋布,不如排云殿及其前后殿宇
之正整拘谨,而较富随意之趣。例如谐趣园,园中小池自然,累石为岸,小
榭数曲,踞临池上,清幽尽致,为颐和园中最秀丽之一组建筑。
万寿山之背面,沿山作西藏式石楼,与前山迥异其趣;松林密茂,曲径
蜿蜒,尤富山林景色。山北麓下小溪弯曲,俗呼苏州河,极为幽静。
湖之南岸为龙王庙,于小岛上架石桥十七孔以达之,虽亦壮观,然附近
濯濯无树,遂索然无味矣。
北方诸苑囿,在布置取材方面,多以明末清初江南诸园为蓝本。今京沪
铁路沿线各县,名园甚多,如苏州怡园,拙政园,狮子林,汪园,羡园等,
皆其名例。狮子林传出自元倪瓒手,但经后世篡改,殊不类瓒生平疏落之作
风。汪园面积不足一亩,而深豁洞壑,落落大方。相传乾隆间蒋楫所建。木
渎镇严氏羡园,面积颇广,区划院宇。轩厅结构,廊庑配列。以至门窗栏槛,
新意层出,不落常套;而其后部小池,上跨石梁,仅高出水面数寸,池周湖
石错布,修木灌丛,深浅相映,尤为幽绝(第158、159 图)。大抵南中园林,
地不拘大小,室不拘方向,墙院分割,廊庑分割,或曲或偏,随宜施设,无
固定程式。其墙壁以白色灰色为主,间亦涂抹黑色其间,配列漏窗,雅素明
净,能与环境调和。其木造部分,多用橙黄褐黑深红等黯幽色彩,故人为之
美,清幽之趣,并行不悖'7'。
三 坛 庙
清代坛庙建筑,多沿朱明之旧,天安门之内,午门之外,东为太庙,西
为社稷坛。外城永定门内,东为阛丘(亦称天坛),西为先农坛。方泽(地
坛)在安定门外。日坛在朝阳门外东郊;月坛在阜成门外西郊。孔庙及太学
与城中最大之喇嘛寺雍和宫均在安定门内。皆京城之重要坛庙也。其大多数
坛庙之布置,均以前朝后寝为定则。其祭祀之礼,举行于前面之坛或殿中,
其后殿则为安奉神位之所。凡遇大祀则迎神位至前坛或殿受礼焉。兹仅举数
例:
(一)天坛 天坛建筑可分为两组,圜丘在前,祈年殿在后。
圜丘为祭天之所,为坛三层,其平面圆形,盖以象天也。坛全部白石砌
成;每层均周以栏楯,四面均出踏道九级。上层径九丈(营造尺),下层径
二十一丈,共高约一丈六尺。坛之四面绕以矮垣,曰壝,每面设棂星门三道。
其北门之北为皇穹宇,为一平面圆形单檐之小殿,盖平时安奉上帝神位之殿
也。遇祭典则迎神位置于圜丘之上受祭,礼毕则又回置皇穹宇中。殿立于白
石高基之上;其南面辟门,其他三面均甃以砖壁。顶盖蓝色琉璃瓦,顶尖撮
以金顶。殿前左右为东西庑各五间,此外尚附有神库神厨等建筑焉。圜丘初
建于明代,较今存者较小较高,清初仍之,今坛则乾隆年间所改建也。皇穹
宇于明代本重檐,乾隆八年改建,始成今制焉。祈年殿(第160 图)在圜丘
之北,祈谷之所也;在明本称大享殿,至乾隆十六年始改今名。祈年殿之后
为皇乾殿,平时安奉上帝及配祀诸帝神位。祈年殿平面圆形,檐三重,上安
金顶,立于三层圆坛之上。其坛之制略如圜丘,而径较大,殿用内外柱二周,
各十二柱,中更立龙井柱四。圆周十二间均安格甬门,无砖壁。皇乾殿五间,
单檐庑殿顶,立于单层石基之上,基四周亦绕以石栏。祈年殿本明建,光绪
十五年(公元1889 年)毁于雷火,翌年重修,即现存殿是也。皇乾殿及祈年
殿前之祈年门,则尚为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 年)竣工之原构。祈年殿
及圜丘两组外,复绕以缭垣,垣内古柏苍茂,为今日北京公园之一。
(二)社稷坛 在天安门内之西侧,祀大社大稷。其坛方形,两层白石
砌成,无栏楯雕饰;其上层以五色土辨方分筑。其四面绕以壝;每面立棂星
门。壝北门之北为拜殿五间,又北享殿五间,均明代遗构也。民国以来,开
放社稷坛为公园,其享殿即今称中山堂者是也。
四 陵 墓
清代陵墓,分布四区。其在关外者二区,在辽宁省新宾县及沈阳市。入
关后,别为东西二陵。东陵在今河北省兴隆县昌瑞山;西陵在河北省易县永
宁山下。东陵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诸帝及后妃;西陵则雍正,
嘉庆,道光,光绪诸帝及后妃葬焉。
清代陵墓之制,大体袭明陵旧观,然亦略有新献。宝顶除平面作圆形外,
尚有两侧作平行直线,两端作半圆形者。其在宝顶与方城之间,另设半月形
天井,谓之月牙城者,非明代所有。至始沈阳昭陵,福陵,陵垣高厚如城垣,
上施垛堞,建角楼,尤为罕见之例。故清陵虽遵明陵旧规,但局部上则颇多
出入之处。至于地宫结构,虽历代陵墓未经发掘,又无文献可征,难求究竟,
唯清陵地宫,则因尚有样式房雷氏图样及各陵工程案册可考,故所知较详。
其地面全部布置,关内关外略有不同。沈阳昭陵及西陵泰陵,可为两式典型
作品。
昭 陵'8'(第161 图) 在辽宁沈阳市北,为清太宗皇太极之陵。其陵
地绕以围墙两重,外墙南面正中辟门,门外为牌楼及值房数间。门内为神道,
两旁列华表及走兽共七对;其北正中为碑亭,亭北两旁又列华表一对,又北
为朝房,东西各二间,又北则内墙,南面正中隆恩门也。内墙制如城墙,上
施垛堞,隆恩门制如城门,城墙四隅建角楼,其方城明楼则与隆恩门遥相对
立。隆恩门之内,左右有东西配楼,更北为东西配殿,正北居中则隆恩殿,
殿后即方城明楼也。内墙北壁之外为圆城宝顶,但圆城之前,方城明楼之后,
有新月形小院。日月牙城。宝顶之后,土山回抱,为人造假山,即所谓隆业
山也。
昭陵之布置,颇为奇特,其可注意者有下列诸点:
1。陵地全部绕以围墙,并隆业山及神道亦在墙内。
2。内墙作城墙形并施垛堞,建城楼角楼。
3。月牙城之制,为明代所无,开清陵特有之例。
4。其神道两侧石兽自南而北,每对间之距离递减;其东西朝房之布置亦
如之,故东侧者西向微偏南,西侧者东向微偏南,成为不明显之八字形,此
或因神道短促,故借此以增进透视感觉,以予人以深长之幻象欤。
泰 陵'9'(第162 图) 泰陵为清世宗(雍正)之陵,在河北易县西永
宁山,西陵之中心部分也。陵之最前为五孔石桥,次石牌坊三座,皆五间六
柱十一楼,气概雄伟(第163 图)。稍北下马碑二,石兽二。其后大红门三
洞,单檐四柱;门内东侧为具服殿,门北小桥三孔;桥北为圣德神功碑亭,
方五间,重檐九脊顶;亭旁四隅各建白石华表。亭北又为桥一座,七孔。次
为石望柱,狮,象,马,文臣,武臣,各二。文武臣像衣冠介胄均为清式,
狮象等体格矮小,气魄逊明陵远甚。神道至此,阻以人造小山,使折东转北,
至龙凤门三道,门柱梁均石制,夹以琉璃壁。门北又越桥两座,至泰陵神道
碑亭。自大红门至此约一公里余,乃至陵之本身。神道两侧乔松罗列,甚为
严整。
碑亭之北,正中南向者为隆恩门,即陵墙之正门也。门前为大月台,台
上东西各列朝房及守护班房。隆恩门五间,辟门三道,单檐九脊顶,立于须
弥座阶基之上;其前更自有月台。门内正中广庭之北为隆恩殿,殿前东西配
殿。隆恩殿广五间,深三间,重檐九脊顶。为陵地最巨之建筑物。殿阶基及
其前之月台,均绕以白石栏楯。月台前出踏道三道,左右各出一道,台上原
列铜鼎,铜鹤,铜鹿各二,今仅鼎存。
殿后丹垣区隔南北,中辟琉璃花门三道;门内为二柱门,如单间牌楼。
更北白石祭台,列石五供;再北为方城明楼。方城明楼之后为宝城及其上宝
顶。宝城平面圆形,但其前部作成月牙城,阔约为宝城直径之三分之一。正
中有琉璃影壁,正对方城隧道,左右设踏跺,以达城上明楼。宝顶之下即为
地宫。自隆恩门左右,陵墙周绕全部陵地,并宝城宝顶包括于内,其制与明
陵同。
诸陵地宫结构,虽未经发掘,但样式房雷氏图样颇多,可供参考。惜均
为嘉庆以后物,然审其体制,以前结构当亦大同小异也。
西陵各陵地宫,除泰陵无图可考外,见于雷氏图者,有昌陵(嘉庆),
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及后妃陵墓共六处。就中昌陵(第164 图)、
崇陵规模最巨。地宫全部为砖石券穹窿构成,共计七重,其最外为隧道券二
重,闪当券一重;其次罩门券,则地宫之外门也。罩门之内为明堂。其前后
贯以门洞券,地宫之前室也。明堂之后为穿堂,以达金券,地宫之正宫,奉
安梓宫之所也。罩门,明堂,穿堂,金券四部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