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278-千万别成熟-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巴菲特自小就觉得数字是非常有趣的东西,并显示了超常的数字记忆能力。他能整个下午和小伙伴拉塞尔一起,记录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牌照号码。天色已晚,他们又开始重复自认为有趣的游戏:拉塞尔在一本大书上读出一大堆城市名称,而巴菲特就迅速地逐个报出城市的人口数量。    
    看着父母每天为衣食犯愁,5岁的巴菲特产生了一个执著的愿望:他要成为一个非常非常富有的人。    
    那年,巴菲特在家外面的过道上摆了个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改为在繁华市区卖柠檬汁。难得的是,他并不是挣钱来花的,而是开始积聚财富。    
    7岁的时候,巴菲特因为盲肠炎住进医院并手术。在病痛中,他拿着铅笔在纸上写下许多数字。他告诉护士,这些数字代表着他未来的财产:“虽然我现在没有太多的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很富有。我的照片也会出现在报纸上的。”一个7岁的孩子,用对金钱的梦想支撑着挨过被疾病折磨的痛苦。    
    9岁的时候,巴菲特和拉塞尔在加油站的门口数着苏打水机器里出来的瓶盖数,并把它们运走,储存在巴菲特家的地下室里。这可不是9岁少年的无聊举动,他们是在做市场调查。他们想知道,哪一种饮料的销售量最大。    
    他还到高尔夫球场上寻找用过的但可以再用的高尔夫球,细心地把它们按照牌子和价格整理出来,再发给邻居去卖,然后他从邻居那里提成。巴菲特还和一个伙伴在公园里建了高尔夫球亭,生意很是红火了一段。    
    巴菲特和拉塞尔还当过高尔夫球场的球童,每月能挣3美元的报酬。    
    晚上,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车流和人流,巴菲特会说:“要是有办法从他们身上赚点钱就好了。不赚这些人的钱太可惜了!”    
    拉塞尔的母亲曾向巴菲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赚那么多钱?”这个孩子回答:“这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钱,我觉得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少年时代的巴菲特有一本爱不释手的书———《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用一些白手起家的故事来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巴菲特沉醉于创业成功者的故事里,想象着自己未来的成功景象:站在一座金山旁边,自己显得多么渺小。他牢记书中的教诲:开始,立即行动,不论选择什么,千万不要等待。    
    巴菲特11岁那年,他被股票吸引住了。他从做股票经纪人的父亲手里搞来成卷的股票行情机纸带,把它们铺在地上,用父亲的标准、普尔指数来解释这些报价符号。他果断地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为自己和姐姐分别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股票,在股价升至40美元时抛出,扣除佣金,获得5美元的纯利。看着这具有历史意义的5美元,巴菲特感到想象中的金山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到了高年级,学校里的许多人都认为巴菲特是股票专家,就连老师也要从他那里挖一些股票的知识。    
    


《千万别成熟》 第一部分天性是魂,守着它就是神(2)

    13岁那年,巴菲特成了《华盛顿邮报》的发行员,并因此成了纳税人。但除此之外,巴菲特一点也不开心,他在学校成绩一般,还时常给老师惹点麻烦。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出走后,巴菲特开始听话和用功了。他学习成绩提高了,送报的路线也拓展了许多。他每天早上要送500份报纸,这需要在5:20分前就离开家。偶尔当他病倒时,母亲利拉就帮他去送报,但她从来不要巴菲特的钱:“他的积攒是他的一切,你根本不敢去碰他装钱的那个抽屉,每一分钱都必须好好地呆在那里。”    
    这时的巴菲特就显示出了和他的年龄不相称的商业头脑,他制定了最高效率的送报路线,而且还在送报的时候兜售杂志。为了防止读者赖账带来的损失,他免费给电梯间的女孩送报,这样一旦有人要搬走,女孩就会向巴菲特提供消息。巴菲特很快就把送报做成了大生意,他每月可以挣到175美元。到1945年,14岁的巴菲特就把00美元投资到了一块40英亩的土地上。    
    到高年级的时候,巴菲特和善于机械修理的好朋友丹利开始在理发店里设置弹子机,他们和理发店的老板五五分成,生意非常好,市场不断扩大。但是,巴菲特并没有被利润冲昏头脑,他总是很冷静地在较为偏僻的地方选址,以防地痞流氓控制他们的生意。    
    1947年,巴菲特中学毕业时,在370人的年级里排名第16。威尔森年鉴上对巴菲特的评价是:喜欢数学,……是一个未来的股票经纪家。    
    父亲坚持要巴菲特到宾州沃顿商学院读书,但巴菲特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自己已经挣了5000多美元,读了大约100本商业书籍,还要学什么呢?但是父命难违,他还是到了沃顿。巴菲特对沃顿极为厌倦,他认为他懂得的比教授们都多,教授们虽然有着成套完美的理论,但对如何真正赚钱却一无所知。巴菲特在学校里不能安心上课,而是在费城的股票交易所里耗费了许多时间。确实,在沃顿没什么东西可教巴菲特。    
    1949年夏天,巴菲特离开了沃顿,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去读书。实际上,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学生,他一边干着全时的工作,一边打桥牌,一边却拿到了学业成绩A。他的积蓄也有了9800美元。    
    后来,沃伦·巴菲特成为美国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和历史上同时代的大富豪比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还有后来的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相比,巴菲特不同凡响,其他人的财富都是来自一个产品或者发明,而巴菲特却是个纯粹的投资商。他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迄今已经积累了166亿美元的财富,并成为美国投资业和企业的公共导师。    
    在40年的投资生涯里,巴菲特从没有用过财务杠杆,没有投机取巧,没有遭遇过大的风险,没有哪年亏损。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巴菲特在市场上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同期没有哪个人能与巴菲特相媲美。严格地说,甚至没有人能够接近他。    
    这真是个奇迹!在市场专家、华尔街经纪人们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参悟巴菲特成功的奥妙,人们每年一次蜂拥到小城奥马哈,像圣徒朝圣一样去聆听巴菲特的教诲,把他的著作视为《圣经》,像念经文一样背诵他的格言。但是,比尔·盖茨一语打破了人们的幻想:“只将沃伦大量的格言记在心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沃伦大量的格言值得记下来。”    
    巴菲特5岁就开始做发财的梦,但是他并不把获取金钱看做最终的目标,他喜欢看着钱的数量增加,但绝不贪恋钱财。他的遗嘱就是这个观点的最好印证。在遗嘱中,他把个人财产的99%捐给慈善机构,只把为数不多的1%留给自己的孩子。他解释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有足够的钱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有太多的钱而什么也不干。”    
    人是有天性的。所谓天性,除了我们今天还无法了解、又一定存在的遗传因素,主要是小时候由家庭等外在条件影响形成的兴趣和爱好。这种天性人人都有,只是我们许多家长没有注意并加以培养。所以,有心理学家说,5岁之前人人是天才。可惜,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天性,也就是天才,都被扼杀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5岁之前如果细心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创造条件给予引导,那么,孩子的天性即天才就会得到开发,孩子就会表现出超长的特质来。这会为其一生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幸运的是,巴菲特的父母,尤其是他母亲没有管束他的天性,而是随他而去,任其发展,所以巴菲特才造就了后来的自己。    
    今天,我们已经了解,父母不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而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天性,由其天性领着走,“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是这个含义。可惜,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少之又少,所以,今天的孩子大多都是父母的牺牲品。    
    引子    
    悟道    
    ☆女儿看着我给她改作文。突然她说了句:“这还是我的吗?”听了我心一惊:热心地改变孩子真愚蠢。    
    ☆很多人怕掉队,使劲儿地跟,跟紧社会。其实,他们哪里知道,社会不是跑道,跑在前面的人总是在变换道路。你刚盯上他,他就没了。


《千万别成熟》 第一部分抓不住兴趣茫然无路(1)

    抓住兴趣得天独厚,抓不住兴趣茫然无路    
    ———由好奇心引领一生的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    
    盛田昭夫的中学校长说他:“你总算是混了张毕业证书,而且混进了高校科学系。俗话说得对———老天爷照顾笨蛋。”其实,世界上没有笨人,盛田昭夫后来成了大企业家。只是,他的心在兴趣上。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在他18岁中学毕业时,父亲就不想再让他上学了。这时,伽利略和他的父亲有一段对话。    
    “父亲,我想问你一件事儿,是什么促成了你同母亲的婚姻?”伽利略问。    
    “我看上了她。”父亲回答。    
    “那你没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家里让我娶一位富有的太太,可我对你的母亲一往情深,我追求她就像一个梦游者,你的母亲当年姿艳动人。”    
    “你没有娶别的女人,是因为你爱她。你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除了哲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哲学。别的对我毫无用处!难道我要去追求财富,追求荣誉?哲学是我惟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有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仍不为所动。他继续说:    
    “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想自己的婚事,我可从来没有想到那上面去。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别的人都能寻求一位标致的毕安卡,或者一位俊俏的卢斯娅,而我只同科学为伴。人们提及这方面的事情,我会感到害羞。    
    “亲爱的父亲,你有才干,但没有力量,而我却兼而有之。为什么不能设法达到自己的愿望呢?我会成为一个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父亲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    
    伽利略说:“我向你表示感激之情的惟一方法,就是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1987年,SONY(索尼)公司以2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濒临破产的CBS唱片公司。1989年,SONY公司又购买了美国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并购金额为34亿美元,再加上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原有的亿美元负债款项,总金额共达46亿美元。而且,SONY公司还并购了它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共同经营的制片公司———格巴彼得演艺公司,并购金额为2亿美元。    
    这一连串的日资收购,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美国魂被日本人买走了。”“日本人连美国的文化都要夺取吗?”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民众认为,SONY公司的吞并是“比苏联军事力量更可怕的威胁”。    
    这个让美国人如此恐惧的SONY公司,拥有10万员工,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年营业额达200亿美元,是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    
    SONY公司的辉煌成就和一个人的名字紧密相连,他就是盛田昭夫。    
    盛田昭夫的事业起点还应该说是他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喜爱。    
    盛田家是一个在20世纪初的日本少有的现代化家庭。母亲非常喜爱西方的古典音乐,她买了不少的唱片。他们一家人经常在一起听欧洲音乐大师的唱片,尽管留声机的大喇叭中发出刺耳的声音和嘶嘶的噪音,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当地的一个唱片商每月都要送一套从国外进口的新唱片给母亲试听,小盛田总是起劲地去摇留声机的手柄。父亲对盛田很支持,他认为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是很重要的。不过父亲认为,如果喜爱音乐就应该享受良好的音质,他担心留声机的低劣音质会影响盛田的耳朵和音乐鉴赏能力。在盛田读初中时,一种新的电留声机从美国进入日本,父母决定买一台。新的电留声机价值600日元,在当时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目,那时候在日本买一辆小汽车也只要1500日元。    
    那台新电留声机中发出的美妙纯净的声音,让盛田听得目瞪口呆。他把那些唱片听了一遍又一遍,莫扎特、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心中充满了激情。同时也感到奇怪,为什么同是留声机,发出的声音却有着如此的不同?    
    他被这个新的发现所困惑,满脑子的疑问。他有个工程师亲戚,自己装了一台留声机,盛田就跑去看。结果他出乎意料地发现,所谓的电唱机只是用电线连接在一起的一堆零件,一点也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神秘,他也能做。有了自己要做电唱机的念头,小盛田兴奋起来了。    
    那时,自己组装收音机是一种很流行的事情。别人很快就“热”过去了,但他的“热”却越来越厉害,不能自拔了。    
    他真正感兴趣的这些东西在当时的学校里是不教的,他必须自学。他开始买有关电子学方面的书,并且订了日本和外国的包含全部有关音响复制和收音机最新消息的杂志。他把课外的几乎全部时间都花到这个新的爱好上,照着一本叫做《无线电与试验》的日本杂志中提供的图纸做一些电子装置。他的梦想是做一台电留声机,录上自己的声音。随着试验范围的扩大,他在这门新兴技术中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    
    终于他造出了一台电唱机,一台无线电接收器,还录下了自己的声音,放给母亲听。电唱机音响失真得很厉害,母亲根本没有听出这是自己儿子的声音。是的,盛田的产品还很粗糙、稚嫩,但这毕竟是盛田的创造啊!所以,母亲还是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对电子爱好的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