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鲜猫屎(徐德亮)-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恶意的”隐瞒什么或改变什么,因为他根本没拿这当作恶意。而就是逼人隆胸这么恶心的一件事,居然还有人去釆访,居然还有整形医院呼应,居然还赢得了无数谩骂李宇春的回帖。

网络在原来号称精英阶层的玩具,现在变成了大众的玩具,发展之迅猛令人意想不到。网络娱乐大众,在给大众带来知识和趣味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引导着社会风气。但有这么一种东西已经决定了它在教化方面的先天不足,这种东西叫做点击率。

有草根才有点击率,我们看着越来越多的色情暴力上了社会新闻头条,越来越多的谩骂与侮辱充斥着新闻评论和BBS,每天都有无数人和另外一群无数人打着无数场的嘴架,没有观点,只有问候对方的女性亲属和质疑对方是否具有纯正的人类血缘。这也就培育了无数的网络暴民,借正义和爱国之名,行那些发泄劣根性与张扬无知个性之实。

可悲的是,一切的观点和见解,都要经过这些“草根”的洗礼才能重见天日。因为网络帮你推广的,无非是点击率高的或者能提高点击率的。在少数人手里掌握的真理,依然掌握在少数人那里,连被多数人嘲笑和误读的机会都没有。

有一个北大教授站出来说自己的工资低,立刻招来了成千上万人的鄙夷甚至谩骂,甚至连新浪也把新闻标题定为“北大副教授公布工资单叫穷”——叫穷云尔,已经在暗中标明了大编辑们的立场。

我在网站上、BBS上以及相关人等的博客上杀了个七进七出,基本上看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有人指责此公“走穴”太多,影响工作。此公则贴出自己的工资单,说明工资入不敷出,不走穴无以安身立命,且走穴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很简单的一件事。然后就又招来了更广泛的谩骂或者冷嘲热讽,甚至还有人写长文反击。但其实都很奇怪,他们的主攻点都在“北大教授大部分都有兼职收入,工资低不代表实际收入”上面。

此公因兼职被人骂,所以贴工资单说明自己只凭工资不足以生活,这和“北大教授大部分都有兼职收入,工资低不代表实际收入”有任何矛盾之处么?

可笑而又可气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在做出一副义正辞严的面孔,用无所不用其极的恶毒词汇,来攻击一个并不存在的假想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绝对正确,都用自己认为万无一失的论据武装那些无处着力的论点。

正文 论网络(3)

2010…3…6 10:40:38 本章字数:1080

就像村里丢了一个孩子,一村人群情激愤磨刀整宿,然后喝血酒写绝笔,杀光自家妻儿老小,烧了自家两间草屋,成群结队,以誓死不归的气势冲进山里,把一只正在冬眠的狗熊斩了一个体无完肤。在这个故事里,狗熊基本上算是无辜的,说它“无辜”是因为它在冬眠,已经昏天黑地好多日子了,和丢的那个孩子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说它“基本上算是无辜”,是因为它是狗熊,在人看来,它本身可杀。这就引出了更深刻一点的话题:北大教授被人围攻,不是因为他收入多少,而是因为他本身是“北大教授”。你是教授,已经很招人恨,更何况是“北大”教授。就像网上一直在骂北京一样。北京人,你们凭什么这样,你们凭什么那样……用语之粗暴直白,令人双目欲盲。你是城里人,已经很招人恨,更何况是“北京”人。

给此公博客的留言中,有人写道:你一个月的收入抵得上咱一个老百姓一年的收入还多哦。无独有偶,我刚上北大的时候,父母都已经没有工作,想申请一下减免学费或者助学贷款,写好申请表上交,写的是父母月收入600元。老师知道我家庭困难,特地把我叫去,说:“你把家庭收入再改一下吧,这样写是申请不上的。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同学的申请表上,一家的年收入才120元。”

在北京月收入600元的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况,我想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都心里有数。在农村地区年收入120元,也不是没有。问题是,凭什么你要质问我:你家月收入顶我家三四年的年收入,你凭什么申请减免学费?没办法,事实上,质问的人不但很多,而且情绪都很激烈。

在生活中我可以退避三舍——不是不勇,而是明白,勇不勇不在敢不敢于和糊涂人交锋。我想这个道理是一般人都能明白的。学生应该明白,白领应该明白,教授更应该明白。那为什么还要在网上与之争短道长呢?

网络给了所有人说话的机会,所以,普罗大众永远是网络的主体。你们已经是“北京人”,已经是“北大教授”,理所当然是要被人骂的。换言之,因为网络给了所有人说话的权利,所以身为北京人或者北大教授就罪该万死。

看看那些言语粗俗的留言,看看那些不知道所云的跟帖,看看那些逻辑混乱的文字……其实此公是明白的,所以给这些人冠之以“无脑人”的名号。问题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一个标准,此标准之外的人是不屑于搭理的。无论是教授,还是农民,都是一样。那么在网上为什么还要与在生活中完全不搭理的人争论、辩解甚至动意气呢?

既然已经走出了书房,不妨多学一学娱乐明星吧——无论老百姓说什么,是捧是骂,都笑脸相待。谁让咱是出来卖的呢。

正文 论厕所文化

2010…3…6 10:40:40 本章字数:1592

论厕所文化

有人约写一篇有关厕所文化的小文儿。说实话,我听到这话,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课桌文化”。好像在某一段时间内,“厕所文化”和“课桌文化”是总被一起提及的。似乎关注社会的人们,在那一时刻发现了一堆原本平庸的东西忽然变得极其有价值。当然,这个价值未必是经济上的价值,而是社会学上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那些人的文化使命感。这种感觉像是龙骨忽然变成了甲骨,一堆原先认为普通的中药忽然变得有关中华气运了一样。

当然,甲骨文的发现是文化史上的伟绩之一,这一点无可置疑;我要说的是,厕所就是厕所,课桌就是课桌,我承认厕所里在不同的时代会被如厕者写上不同时代的淫声滥调,课桌上也会被不同时代的中小学生刻上“革命”、“忍”、“爱”或者考试题目,但它们终归只是生活中的小细节,而且是几乎不用考虑的那种。

我的第二反应是一段文字,我极其敬重的王小波在《革命时代的爱情》这篇小说里写道,主人公因为厕所里的一个淫画而受到打击报复,他是这样写的:

“……而厕所墙上的裸体画正是炭条画的。除此之外,画在白墙上的裸体女人虽然是一幅白描,只有寥寥可数的几根线条,那几根线条却显得很老练,很显然是经常画才能画得出来。这些事足以证明是他画了这些画。那个女人被画出来以后,一直和上厕所的人相安无事。直到后来有人在上面用细铅笔添了一个毛扎扎的器官和一个名字,问题才变得严重起来……1973年早已过去了,厕所里的淫画是一件很常见的东西……”

这段文字很可以说明问题:第一,厕所里出现的东西,往往是和性有关的文字或图,往往低级露骨;第二,20世纪70年代的厕所里,这个东西很常见。也就是说,在人们素质不高或者非常无聊、生活失去趣味的时候,这种东西才会兴盛。厕所文化,是某种“文化”,但真是太没文化了。

在我童年时期,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胡同的公共厕所里,这种东西不是太多。因为北京的公厕,都是一排蹲位,中间没有隔断,也就是说大家一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地方便,一是很不私密,多么低素质的人都不会把在公共场合写画一些脏话、脏画当成很光彩的事;第二是想写也没地方写,一般来说,都是在隔断和蹲位门上写画这种东西,北京这种大通铺式的厕所,没有其用武之地。不过由此可以想见,一些人,在拉屎的时候,是多么的不安分。

排泄是一种发泄,公开写脏话也是一种发泄,在排泄的时候写脏话可能发泄得更爽。厕所又是“不干静”的地方,所以在它的墙上和门上乱划,和在大街上乱划相比,没什么罪恶感,我想这是厕所文化产生的原因。

所以说厕所文化基本上可以等于粗口文化,偶尔有个四六八句,仔细一看,还是黄色顺口溜,还是黄色得很低俗的那种。我不认为谁在排泄的时候会想到什么高尚的事。我曾经在一次如厕时,关好门,蹲好,一抬头,在眼前不足半尺的地方看到一句“XXX我爱你一千年一万年一生一世”,印象很深刻。我绝不认为这个厕所暗恋所表达的情怀有多么美好。

和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厕所环境已经改善得太多。于是,所谓的厕所文化基本上销声匿迹。其原因,一是人们生活不那么单调,发泄的方式也多了,不至于偷偷摸摸在厕所里写几句脏话而获得快感;二是厕所的干净程度越来越高,在厕所墙上乱画的压力就越大,后果也越严重;三是素质高的人多了,或者说,人们的公德心越来越强。

越没文化的地方,厕所越“有文化”;文化越发达的地方,厕所越“没文化”。君不见高级宾馆、高级饭店、高级写字楼的厕所里,瓷砖干净,气息淡雅,除了在小便池上挂个小油画,下边再写个不可笑的小笑话以示文化之外,只剩下偶尔有人偷偷留下的“办证:138XXXXXXXX,X先生”了。

正文 论国民素质(1)

2010…3…6 10:40:41 本章字数:1628

论国民素质

《论语》、《庄子》重新火了一把,这是好事。随之而来的对经典庸俗化解释的大批判,也是好事。最近很多高校中又兴起了重读经典热,这更是好事。但问题是,好事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待商榷;经典是不是真火,重读经典是不是真热,更有待商榷。

首先要把“经典”解释一下。经典的本意应该是指经书典籍,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什么的,再宽泛一点的话,还能加上朱熹等人的注。

我们现在说的经典,是指好的、顶尖的、在该领域内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甚至是干得漂亮的。所以《红楼梦》是经典,《大话西游》也是经典,《蓝色的多瑙河》是经典,《梦回唐朝》照样是经典,而且经典得没挑儿。

上面说的重读经典热,肯定说的是读经热,读儒墨法道佛热。大力鼓吹者都说:中国人由于不读书,不学传统文化,所以现在低素质的人太多。多读孔孟佛老能普遍提高人口素质。出发点好,但真有点傻。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无论是对文化层次低的人,还是对文化层次高的人,都有深刻影响,这和读没读过经典原文无关。看看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生活和做人的区别就知道了,比如,无论是中国的读书识字的人和文盲,都很怕当众讲演表明自己的观点,都想随大溜。

别指望读经能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我看见那些乱穿街道、不等红灯的人也不都是没文化的低素质,低素质的人不过是加加塞儿闯闯红灯,高素质的人偷税偷拍偷情偷天换日的有的是。再多说一句,低素质的人加塞儿还知道寒碜,还知道给自己找台阶。我在某商场排队交钱的时候,旁边一个外地中年妇女公然在交款台前另起一队,递了好几次钱人家都不理她。等我交完钱要走的时候——她要按次序排队应该在我后边——她又递了一次钱,收款员用嘴角滑出一句:请您排队去,就又收我身后的人的款了。她觉得吃了好大的亏,喊道:我要是排着也应该到我了!收款员手里的活儿不停,嘴角又滑出一句:那你不排?整队人都乐了,中年妇女面红耳赤地辩驳道:我没看见有队,我不买了!转身出来,低着头到队尾排着去了。照我说这还是知道寒碜,虽然可能回家后跟一切认识的人念叨“北京人又穷又横一个破收银员态度都特别差”。高素质的人加塞儿就连寒碜都不知道了。我在西直门坐城铁,城铁的站台上都画有排队等候的线,人都要按线站成一队,在站台上隔几米就排着一大队人。我在某排的第一位,忽然旁边来了一帮西服革履的人,领头的仿佛是个头儿,五十多岁,地方官气或乡镇企业领导气十足,后边跟着好几个随从,在我旁边又站了一队。我身后一个规规矩矩排队的农民工提醒他们:队在这边。那个领头儿的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车门要是停在你们那里,你们先上;要是停在我们这里,那就我们先上喽。一派做思想工作的劲头儿。这就是高素质的,知道讲理,但不知道寒碜。他更不知道北京的城铁停车的位置都很准,所以当车门在我的正前方开启的时候,他们从旁边挤过来想加塞儿。我顶在车门一侧,把他们挡在身后,等我后边排队的人都上完了,车厢里没一个空座了,我才慢慢蹭进去——其间后边那个中年男人推了我一下,想往里挤,被我怒目回扫,屁也不敢放地老实了。这样的人,就算读了经,照样该加塞儿还加塞儿,该招人厌还招人厌,说不定还能给他们找出个理由来:君子当从权。

从历史上说也一样,读经最熟的人不一定是好人,历代的那些贪官大多数都是因为熟读经书才当上官的。

提到经典,被引烂了的一句话是卡尔维诺说的,经典的意义在于重读。但是多少在这次读经大潮中翻两下《论语》的人,原来一次都没读过。又何谈重读二字?还不说他们这第一次读孔孟经典看的那些层层注解,还有种种误读。所以,号召大家重读孔孟经典,不如号召大家重读其他经典——这里的“经典”是引申义。

比如,重读一遍安徒生的童话吧。只要读过书的人,不可能没听过安徒生,所以说“重读”一点也不为过。

正文 论国民素质(2)

2010…3…6 10:40:43 本章字数:1516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肯定人人都知道,当然,它在中国的流行肯定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但它本身绝对是一种凄凉哀伤的纯美。最后的结局,小女孩和她的奶奶“两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