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鲜猫屎(徐德亮)-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死关头,也许人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许有点儿片面,但绝对真实。有人问我,地震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人是谁?恐怕如果没有真实的地震感受,你怎么回答,也是憶想,甚至说服不了自己……

正文 思想的不确知与世界的荒谬(3)

2010…3…6 10:41:19 本章字数:1416

2008年5月12号下午两点多,我正在广安门外的海峡电视台做节目,在17楼上,那时化妆师正在给我粘一个小胡子,我坐在镜子前,想着上午录完了多少,下午还要录多少,忽然,觉得有点儿莫名其妙地头晕,身体很晃。那一瞬间,我还以为是上午工作太累以至于有点儿脑供血不足。化妆师的小胡子,粘了半天都粘不正,试探性地问我:是您在晃吗?我刚要说:也许是吧。忽然旁边的同事惊呼一声:地震了!

一下子,我们都反应了过来,还在晃,而且是不停地晃。17楼啊,而且我还坐在窗边,那一瞬间,我内心觉得非常恐惧,似乎这楼马上要塌了,我马上就要被从17楼甩出去。

后来我和朋友聊起这段“丢人”的心态时,被朋友嘲笑了:你还这么惜命啊。

也许吧。但我觉得他不怕是因为时间、空间位置、震感和我都不同。前年有一次地震,北京也有震感。那时我在33楼办公,正在会议室里,被头儿叫着一对一的开会,我低着头,似睡非睡,头儿也在昏昏沉沉地讲,忽然我使劲儿晃了一下,当时我心想:坏了,真睡过去了,头儿肯定得骂我了。果然,头儿严厉地问我:你晃什么?不过还没等我回答,会议室外已经有小女生惊慌又略带兴奋地叫喊:“刚才地震了!”头儿立刻冲出会议室,加入到了大家叽叽喳喳的讨论中。我随后走出来,心里还有点儿失落:刚才要不是脑子木,对震感的感觉就会再强烈一点儿了。多难得啊。

上次是那个心态,这次是这个心态,之所以有区别,除了这次我坐在窗边之外,再主要的是在我反应过来是地震之后,整个楼还在晃。越晃越怕。

后来听朋友们说,说他们身居CBD的高楼之上,整个楼的人都作鸟兽散,跑到楼下去了。我们这个团队倒是没那么惊慌,但已经有人在打电话了,有一个人在喊:“给家打电话没人接!”另一个女声在喊:“妈,您赶紧抱着孩子出门,地震了!”

我坐在那里发呆,心里还是在想着,真从十七层掉下去,会是什么结果。旁边的化妆师还在努力给我粘小胡子,动作似乎还是很麻利。

小胡子粘好了,楼也不晃了,我还是坐在那里发呆,其实是有点儿吓得缓不过神儿来。

管灯光的中年男人在跟大家神聊:“我是经历过多次地震的人,近几十年著名的地震差不多都让我赶上了,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那会儿人民英雄纪念碑都在晃,整个北京的人都在院里搭棚住,比这次震感强十倍。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啊,对地震已经感觉迟钝啦,你们缺的就是这个人生的历练啊……”

惊慌和兴奋过去了,片刻后,大家就又开始工作,我开始进棚录像,外边又有女声在打电话:“妈,您先别回屋呢,待会再回去。”

录像录到了晚上十一点。我回家之后,上网看这次汶川地震的情况,看了无数感人的文字。忽然看到这样一个题目:地震时你最先想到的是谁?

后边回帖如云,说是父母、爱人、孩子、宗教领袖、宠物的都有。我想了一下,似乎到现在,我都只想到了我自己。

有点儿自私。不过我还是能自我解脱一下。他们可能都没那么切身地感受恐惧吧。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我在网上又看到了一则小事:“……地震,快跑。大家反应过来,一起开跑,我也跟在其中。走到楼道口,有一个女同事站住了,我推她快跑,她却回身张望,等待。后来我才知道,她在等她男友——那一刻的慌乱中,生死之际,莫名感动。”

我没话可说,继续看帖子了。

正文 纪念王小波

2010…3…6 10:41:20 本章字数:1127

纪念王小波

说来惭愧得很,我是上大学以后才读王小波,上大二的时候,在旁边宿舍里一位兄台的床上,扔着那本边页翻卷的《黄金时代》。那时候这个人已经离去了。当然我读不读他和他离不离去,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可是我喜欢不喜欢他,和他的是否离去似乎就有关系了。因为有一位很有独立见解的人说: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王小波?不就因为他死了嘛!我对这种论点不敢苟同,但是当时又不知道怎么反驳。

我不喜欢的论点还有一个,那是那本《黄金时代》的主人说的。当时似乎是一个夏天,宿舍里燥热无比,那哥们光着上身在电脑前打游戏,我坐在他的床上,翻看着他那本书。他叫了我几声,我没听见,于是他嘲笑我说:看黄书看得这么上瘾。我认为我看的书不但不是黄书,而且很有可能非常伟大。虽然我只是想随便翻看它一下,就像在书店里看到一本自己稍微有一点点关注的书一样,但这偶然的翻看带给我的是无与伦比的阅读感受,从来没看过这样的文字,从来没读过这样的小说。那种感觉,就像从来没有游过冬泳的人,第一次在零下几度没结冰的水边,脱去衣服,奋然入水时的那种感觉一样。是从头到脚、彻头彻尾的全新,仿佛投胎出世的那一刹那,再看以前的世界,觉得有点遥远。

在那个启蒙年代,我坐在他那吱吱作响的破床上——这绝不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描写,因为所有的学生宿舍,所有的床,都吱吱作响——一直把那本《黄金时代》看完,然后长出一口气,杀奔书店,把《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买下来,自那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看一遍,赞叹一遍,重新投胎出世一遍。

中学的时候我崇拜鲁迅,很早就把《鲁迅全集》看完了,当时我认为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一个同学对我说:你不能光看鲁迅就认为鲁迅最好,你得看巴、老、曹、徐志摩、张爱玲、秦瘦鸥。我一直觉得这是他对我的嘲笑,因为他认为我没看过那些作品。我把能找到的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看了一遍之后,还是坚持了上述观点,而且心里踏实了一点。但在我看完王小波之后,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我说: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解放前是鲁迅,解放后是王小波。如果只能单选,则只好选择后者。

在太平盛世成为思想家和愁容骑士,比在乱世的时候困难得多;在语言文字已经成熟之后开创一种新的语体和描写方式,比破旧立新时期的开创性更大。

多少人自称王门走狗,多少人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因王小波,对一切学理工科的人表示敬意。有了王小波,中国的当代文学才有了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作家作品比肩的可能性。他使中国当代文学有了真正的价值。我迷恋有关他的一切:他的写在五线谱上的情书,他的奇思异想,他的奇特而又美不胜收的文字……

正文 纪念陈晓旭

2010…3…6 10:41:22 本章字数:1229

纪念陈晓旭

轻轻地她走了,回到了离恨天上,回到了神瑛用甘露浇灌她的地方,那里是她的前世今生,那里是她的刹那永恒。轻轻地她走了,不再理花谢花飞。春已尽,红颜已老,何必再问香丘何处,随处皆是郁郁佳城。

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她回去离恨天,并没把相思病留给所有深爱她的人。因为能一直爱她的人,都不是凡尘俗物;对她的爱,都不是仅仅在相思的境界——那是爱的最初境界。网上称她为“永远的林妹妹”,还有人着重标榜她“一生只演过两部戏,却比大多数演了一辈子戏的演员都有名”,这是落了俗套,虽然这并不妨害这些朋友的哀思依然真切。

我们喜欢她,是因为她的戏。但是,是仅仅因为她的戏么?87版《红楼梦》各个角色都是经典,为什么宝玉、宝钗、晴雯、袭人……都没有得到她这种全民思念的待遇?仅仅因为她的早亡么?

而且她早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开公司也罢,女强人也罢,佛教徒也罢,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闻所未闻。很多年以来,已经有太多的人忘掉了那个世外仙姝,那个寂寞颦颦。

她忽地出家,忽地去世,除了让人感叹红颜薄命、人事无常之外,最主要的,是勾起了很多人对那些纯真年代的回忆,并因看到这些回忆和现在这个极现实、极物质的时代产生的极大反差,以至顿起哀思。

网上一向有点儿事就闹得鸡飞狗跳的90后们,在这件事上基本收声,他们不知道这个已经过气的、当年还算漂亮的女演员的死,为什么会让这么多人追思怀念——1987年,他们还没出生。

1987年,那是一个理想之花尚未被经济之树遮蔽的时代,只有在那个时代,才能拍得出那么理想主义的《红楼梦》,才能有一个凡尘中的水一样的女子,演出我们理想中的林妹妹。

她为什么是我们梦里最完美的女子?因为她标注了我们的理想和纯真。她让我们知道,我们曾经单纯得会全心全意喜欢一个人,一部书;不掺杂任何杂质。

每个人都希望爱情能如宝黛般完美和洁白无瑕,虽然他们终将分手,她也终将死去。每个人又都知道爱情不可能真正洁白无瑕,虽然表面上还在山盟海誓,甚至连山盟海誓也用不着了。

但那是中国人的青春期,那时候,我们傻傻地、俗俗地坚信,宝黛最后一起回到了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只有那个时代,才有陈晓旭,才有林妹妹,才有花几年的心血,用一生的命运拍一部戏,塑造一个角色的事情。

《西游记》、《红楼梦》以至于《射雕英雄传》,为什么都是老版的深入人心,新版的招致批判?不言而自明。当我们像看选美一样,让一个个“林黛玉”唱歌跳舞、拉票打分的时候,我们心里清楚得很,我们是在娱乐,是在玩闹,如此而已。

不想再听到任何有关她的新闻,在这个时候,一切她的前尘往事都应随风而去。因为随风而去的,不仅是她,更是那个人人都相信爱情的、艺术不那么功利的、平静而多彩的纯真年代。

正文 追捧于丹始于对传统的皈依感(1)

2010…3…6 10:41:24 本章字数:1384

追捧于丹始于对传统的皈依感

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读《论语》一举起名,几个月《论语心得》的销量就超过了150万册。于丹《〈庄子〉心得》的签售活动甚至吸引了外地读者赶赴书店,于丹在10个小时中一共签售了15060册图书。

在我看来,这不但是图书出版业的奇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文化大断层的国度,一个历来只有精英掌握文化的国度,能让一般市民阶层如此关注两本两千多年以前的书,史上无二。于丹和央视居功至伟。

在中国,这么火的事件一向是毁誉参半的,请任何想争论的朋友先回答我两个问题:

第一,就算是在精英最密集的大学里,在所有学文科的学生和教授当中,通读过这两本书的,注意是“通读”,哪怕是就通读过一遍的,能有千分之一么?如果算上学理工的,能有万分之一么?如果把分母变成一切年龄段的工农商学兵,能有十万分之一么?

第二,固然在以前《论语》是一切读书人必学的书目,《庄子》也有部分读书人看,但那个时候,不读书的人又占全社会的多大比重呢?

这样你就明白,《百家讲坛》这么受观众欢迎有多伟大的意义。固然观众中可能有大部分都是“识字的文盲”,即对传统文化非常不了解,可能一辈子都没接触过《论语》或《庄子》,但这些观众如此追捧《百家讲坛》,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皈依感和渴望学习的热情。

于丹签售那天,正是细雨绵绵。网上的照片显示,等待签名的读者,打着各式各样的小花伞,在门外排成了长长的S形队,从上方摄下去,各种颜色的伞在雨里绽放,有点像小时候常见的图片:小学生三三两两,在下着春雨的时节,打着小伞去上学。我真的有点感动,《论语》和《庄子》受到这么多人关注,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之幸,这些读者,就像小学生一样,重新来学习本应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

或许,他们就是跟风,但跟《论语》的风,无论如何要比跟“补钙”的风强一点,不是吗?

当然,毁誉参半的事一定会有不和谐音。一位20多岁的男子进入签售现场后,脱去外套,露出里面早已准备好的白T恤,上面用毛笔写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等字样,被媒体称为“于丹遭男子脱衣批判”。不知道在“批判”前被媒体冠以“脱衣”两字,他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了这个人自己发的帖子,详细地说明了全过程;此公还喜滋滋地贴出了很多现场的照片,以及他那件似乎已经很有名了的T恤,正反面都写上了歪歪扭扭的毛笔字。

学术上有争议很正常,此人敢于在公共场合表述自己的想法也很好,甚至值得提倡。但就凭那几笔一看就从来没练过的毛笔字,那种大字报式的语言风格,就足以让“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了。把中国书法艺术糟蹋成那样的人,没有什么资本谈传统文化——虽然孔子和庄子都没赶上毛笔字的时代。

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红火一时又毁誉参半。后来上网,又看到了以徐晋如兄为首的所谓“名校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的新闻。文中说他们发了一个“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我一看这题目,就知道必是晋如兄操刀。于丹“之流”,这种用词和“扒下钱穆的皮来”一样,是他们那些人的语言风格。锋利则锋利矣,然而太失学者风度,不是大家所为。

正文 追捧于丹始于对传统的皈依感(2)

2010…3…6 10:41:25 本章字数:1300

上网一搜原文,果然比题目还要锋芒毕露,言辞激烈,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

从学力上讲,假如晋如兄仅对《论语》、《庄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则绝无不妥。晋如是我在北大中文系的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