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茶马古道和一个白族女人-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历朝历代统治阶级治理边疆都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清朝末年,白族大文豪兼政治家赵藩曾经出任西南茶马司主事,专门分管茶马互市。这位主管茶马互市的赵大人,特别明白“以茶治边”的积极作用。所谓“以茶治边”,是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用茶叶换马匹的方法来统治少数民族,稳固边疆的方法。这种“以茶治边”的政治措施从唐宋元明清到民国都存在。如果西藏、新疆和内蒙的少数民族不听话,皇帝就不卖茶叶给他们(因为这些地方不出产茶叶而游牧民族食用奶制品必须饮茶),也不用茶叶换取他们的马匹,因此茶叶成为稳定边疆的重要经济因素。在赵大人分管茶马互市期间,他懂得了“以茶治边”,用边茶作为民族交往的纽带。得人心者得天下,后来他在成都的武侯祠还留下了一对长联,道出了他的心得。  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是: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历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一条从巩固边疆和茶马互市中总结出来的治国方针和哲学思考。从茶叶到政治,从历史到现实,白族的商人、文豪、政治家都为茶叶的传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撰写了许多传世的华章。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大理喜洲古镇(图)

大理喜洲古镇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大理喜洲古镇(图)

大理喜洲古镇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普洱茶(图)

普洱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毫峰砖茶与沱茶(图)

毫峰砖茶沱茶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永昌商号经理(图)

当年永昌商号在宜宾的经理杨伯涵先生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格萨尔变成老藏王本主

  “大理有名三塔寺,剑川有名石宝山。”  这是两句白族歌谣。把石宝山与大理三塔相提并论,是因为石宝山上有着公元八世纪南诏王朝最古老的石窟,它和大理三塔一样都是南诏时代留下来的名胜古迹。  石钟山石窟座落在滇西北峡谷、剑川县城西南25里的沙溪公社境内,那里群山环抱,丛林掩映着奇峰怪石。在那山势险峻高岩石窟中,雕刻着南诏王室一代代国王的造像,有南诏王“阁罗凤议政图”或称“阁罗凤出行图”。还雕刻着历代王室供奉的观音菩萨造像和白族的原始崇拜“阿盎白”(女性的生殖器崇拜)造像。这座石窟是传承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遗址。  1983年秋天,我跟随大理州民族歌舞团的创作组到石宝山一带收集白族民歌,就在竖有观音菩萨的石窟里见到一行藏文字母。我当时很奇怪,这里怎么会有藏文呢?旁边有汉文注释,译意为:“当把您的名字刻在高岩上的时候,恳求您把我等福薄的苦难众生从无边的苦海中解救出来吧,吉祥!”后来一个白族的老歌手告诉我,过去往来于茶马古道上的藏族马帮都要到石宝山上去烧香,给观音菩萨献哈达,这句话是献给观音菩萨的。这使我想起了我的故乡鹤庆。  鹤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地处大理北部佛教圣地鸡足山的北侧,每年到了朝佛的季节,从藏区来的马帮和藏民们就成群结队地穿过我们的田野和村庄,到鸡足山去朝拜。到了晚上,他们在村外的田野河边上支起帐篷,点燃炊烟。这时候村里的老人们就要让小孩子背着一筐筐的青草到藏族人那里,把草送给他们喂马,并不收取钱财,而善良的藏族人也会回献给我们一小块酥油或是一坨奶渣,作为感谢。有时候过路的藏族人没有茶叶了,白族人就让小孩用木瓢给藏族人送去一瓢茶叶,同样的,孩子们又会从藏族人那里得到一瓢糌粑。就这样,在孩子们跑来跑去的穿梭之间有了白族人和藏族人的亲密往来,和说不尽的佳话。因为鹤庆当年的很多白族赶马人去过藏区,所以到了夜间,还有许多白族的男人唱着藏族的歌曲朝篝火边走去,在那里迎接他们的有熟悉的美酒、歌舞和笑脸。藏族人也非常熟悉大理,有一首藏族民歌叫做《甲姆大理错卡》,意思是:大理海边的择仁错姆姑娘。歌词大意是:    大理海边的择仁错姆姑娘,  今天请你来剪羊毛。  莫说你不会剪,就像这样剪  ……  大理海边的择仁错姆姑娘,  今天请你来捻羊毛。  莫说你不会捻,就像这样捻  ……  藏族人从西藏步行到大理鸡足山朝圣所走的路线,传说是格萨尔王当年除魔作战时行经的路线。在鹤庆黄坪坝的天华洞,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被白族人称作“古宗石”,传说这是当年西藏一位法王去鸡足山朝拜时睡过的地方。藏胞演唱“格萨尔王传”时的一些相关仪式,也被白族的巫师“朵兮”演变成为白族人祭本主活动时的一些仪式。藏族人崇拜的格萨尔王成了白族的“老藏王本主”,黄坪天华洞中还竖有他的造像……  本主崇拜是白族人的原始信仰,我们这个善良而开放的民族世世代代都能与周边的其他民族和谐相处,会把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美德,把其他优秀的文化变成白族的文化,所以茶马古道成为了我们西南各民族文化交往的纽带。藏族人沿着茶马古道走到云南,而鹤庆新华村的白族银匠也沿着茶马古道走到了拉萨。  新华村是鹤庆坝子西边的一个银匠村,当地称为石寨子,这里的老百姓世世代代以做小炉匠和银器为生。新华村的银匠做的铜瓢、油灯、铜壶不仅在云南有很大的市场,而且主要是在藏区出售。茶马古道沿线的西藏芒康、盐井直到四川青海、甘肃的藏区,都用鹤庆银匠做的工艺品。女人戴的头饰、胸链、男人喜欢的腰带、刀鞘和鼻烟壶都是白族工匠的精美作品。听鹤庆城里的老人们说,几百年来从布达拉宫里使用的酥油灯到印度加尔各答寺院飞檐上的风铃,都出自于白族工匠们之手。如此深邃而遥远的交往令人心驰神往。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鹤庆黄坪养马场

  我母亲的老家在鹤庆县六合乡,靠近松桂地区。听我母亲讲,她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外公到松桂去卖骡马。有一次国民党抓兵,把她的一个叔叔抓走了,为了去把叔叔赎回来,他们就赶了两头大骡子到松桂,把骡子卖给藏族人,拿回钱去赎回她的叔叔。  松桂地处大理和鹤庆古城中间,唐贞观年间起就是地方政府驯养骡马的基地,也是茶马互市的一个遗址。明朝洪武年间被设置为定期举办骡马交易的固定场所,来自四川、贵州、陕西、河南、西藏和东南亚的客人都到这里来购买骡马,交换药材、农副产品等商货。19世纪中叶,鹤庆人依托茶马古道开展商贸和外贸的有名商家达100多户,除县城外,松桂、舍茶寺、新屯、庙登一带马帮往来十分热闹。  从松桂向南走,有一片宽广的坝子叫做黄坪,这里离金沙江比较近,海拔低,气候炎热,出产甘蔗。每年春节刚过,迪庆高原冰雪未化,丽江古城也寒风袭人,只有大理春光明媚。这时候许多藏族和纳西族的马锅头就会到大理来放养马匹,主要放马的地点就是黄坪坝。这些来自于风雪高原和金沙江边的马锅头们,一方面享受大理风和日丽的温暖气候,一方面在白族人收割过的田坝里放养马匹。而白族人也十分乐意,因为这些马匹留下的粪便成为营养土地的肥料。  春天到了,要上路的商人们从不同的地方买来的骡马都要拿到这里来放养,称为让骡马同嘴,意思是让一群互不相识的骡马经过共同的放养熟悉彼此的习性,好在五月间让它们组成马帮运货上路。  这时候,黄坪坝的村村寨寨都飘荡着藏族人的歌声和纳西族人的笑声。这些马锅头们,有的借住在白族人家里,有的就在村外支起帐篷。被放养在田坝里的骡马啃吃着田野里越冬的水稻茬子和茂盛的野草,一个一个养得膘肥油亮。有经验的马锅头还要用腊肉拌上红糖或糯米拌上酥油,每隔三天喂骡马一次,三个星期后,那骡马就毛色一新,精神抖擞。这些从老人嘴里听来的故事,后来成为我写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其中的一个场景,就是剧中主人公木石罗到养马场来招募马锅头加入木家昌的大马帮。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丽江大石桥上的赶马人

  丽江古城是一座海拔2400米的高原山城,它始于宋末元初,是一座没有城墙,四面连接群山和田野的少数民族古城。由于它地处云南和西藏的交通要道,在1940年后一度成为商业重镇,从滇西至西藏拉萨转到噶伦堡,是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因此,丽江古城附近居住的各民族马帮商旅是茶马古道上的主要往来者。  在丽江古城里有许多石桥,因为有三条河水从丽江古城穿过,构建了小巷临渠的古城风景。据古城里的纳西人说,这三条河水,分别称为中河、西河、东河。中河水的年龄与日月同龄,因为它是太阳出月亮落的那个时辰诞生的;西河水是从中河水流出来的,它的年龄与木氏土司同龄,后来虽然木氏土司不在了,但西河水因为是与丽江古城一同诞生的,所以它还在流着;东河水也是从中河水中延流出来的,它与流官(朝廷派到丽江来的官员)同龄,流官到丽江以后的那一天是东河水的生日。所以丽江古城中的三条河水流淌着的是纳西族的历史和传说,也流淌着边疆与内地的政治关系史。纳西人家在这三条河水上架起了一座座木桥和石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位于四方街边上的大石桥。  大石桥下是从黑龙潭流下来的清清河水,砌桥的石头缝里杂草丛生。这座风雨百年的古石桥就是当年赶马人、马脚子们卖工的地方。当时我的老家鹤庆县是归属丽江府管辖,所以我的老舅爷一辈人也曾经在大石桥上卖过工,当过马脚子。每年四五月间,商人们买好了骡马之后就到大石桥上来找马锅头和赶马的马脚子,在这座石桥上和他们讲价钱。工钱是这样的,从丽江走到拉萨去的这一趟,就是一条裤子、一双鞋、一套藏袍、一顶帽子,这就是工钱。有的商家比较好,就允许马脚子自己带两筒茶,是自己的私货,卖了钱就是自己的。往返西藏、拉萨一趟付给多少报酬,讲好了就从这里把他们带走。有一位老藏客对我说,当年他就是在这座桥上被人雇去赶马的。他说,除了赚几个钱而外,主要是对拉萨很向往,为了朝圣也会去的。但是赶马人的生活非常地艰苦,有一首山歌表现了赶马人母子的对话,它的大概意思是:赶马帮挣来的钱都是血汗钱,做母亲的都不敢受用这种血汗钱。儿子唱道:世界上人这么多,没有人比母亲更伟大,赶马帮来到拉萨,见到大昭佛,就像见到母亲一样。  一般走拉萨的马帮最少的有五六十匹骡子,最多的是几百匹骡子。那些大商家必须先招一个马锅头来带马帮,东家非常信任他,但他必须懂藏语和汉语,熟悉拉萨的情况和藏族生活,通过他来管理马帮。把骡马交给马锅头,马锅头会给这些骡马起名字,一般根据骡马的颜色来取名,灰色的叫灰里,白的叫花比,红的叫江莫,黑的叫纳里。有些马锅头还按照自己的姓来给牲口取名字,头骡、二骡就叫月亮、太阳,头骡必须是母骡,二骡是公骡。装饰也很讲究,红色的毛线花拴在一个狐狸尾巴上,挂在头骡胸前,骡子头上也要戴上各种假珠宝装饰起来的东西,头骡的脑门中间还要装一面圆镜子,称照妖镜,讲究一路平安。这一切都办好之后,马锅头会把马匹分组,交给每一个马脚子,而且按照骡子的多少给他工钱。  马帮组织好以后,赶马人把已经喂养好的骡马集合到一起,喂上一次猪油并拌上白糖和酒,还要在每一个骡马的蹄子上、尾巴上、嘴上都抹上油,这样就不怕它受到皮绳的摩擦。  养好的牲口可以驮很重的东西,有的能驮30筒茶叶,一边15筒;有的能驮36筒,一边18筒。马帮组合好之后,走的那一天从四方街出发,让大家看看某商家的马脚子穿的都是皮靴子和呢子的藏袍来显示威风。这时候家里人要赶来送行,一般都要给赶马人送礼,半斤生姜、一斤红糖。他们就把这些带上,这是路上必须要的东西。  马帮上路要敲响芒锣,在山道狭窄之处或路过村寨集镇都要敲响芒锣,提醒对方和人们相让,锣声悠扬是马帮的一种特殊语言。打锣的人是马帮里的专门人选,熟悉马帮的暗语和敲锣的信号。我的一个老舅爷就保留着当年的一面芒锣,他曾经在马帮里就是一个敲锣的人。有一次马帮遇到土匪抢劫,所有的人都跑散了,他就抱着这面大锣逃到了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最后他还把这大锣带回到寨子里。这面大锣一直挂在他的床头,直到他去世的时候,那个大锣也陪他一起走进了坟墓。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丽江古城大石桥(图)

丽江古城大石桥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丽江古城大石桥(图)

丽江古城大石桥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丽江古城大石桥(图)

丽江古城大石桥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玉龙雪山与黑龙潭(图)

玉龙雪山与黑龙潭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神秘的老东巴

  老东巴是什么人?他是做什么的?  最初的时候,我看见纳西族人家门口贴着一种春联,样式和汉族人的春联一样,但上面写着一种奇怪的文字,又像图画又像符号,于是我就问街上的老人,老人们说那是老东巴字,只有老东巴才会写,那里面讲的都是一些天神的话,能保佑平安吉祥。为什么只有老东巴才会写这种字,那是因为只有老东巴生活在人与天神之间,于是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又多了一种能行走在天界与人界之间的人。  20世纪末的一个秋天,我为写作长篇著作《节日与生存》来到丽江,终于搞清楚了当年老人们讲的“老东巴字”其实就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是世界上惟一存活并且还在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原始宗教,它吸纳了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就是祭司意为“智者”,是集巫医文艺匠于一身的纳西族祭师,也是纳西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东巴教的经书用东巴文写成,大约有一千多种,三万余册,有《祭天经》、《祭风经》、《开丧经》、《超荐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