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茶马古道和一个白族女人-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丽江版(1584年——1638年)。现在拉萨大昭寺中,还珍藏着木氏土司献给该寺的《甘珠尔》朱印版,每两函用绸缎包成一包,每包一木箱,包外用金线缠,木箱用银锁锁。这些故事都是当地的活佛喇嘛们告诉我的。这些文化典籍开拓了我对滇川藏这个大文化背景内涵的理解。 在普济寺我向圣露活佛的宝座献了哈达,圣露四世活佛转世丽江县白马里和家,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光绪十九年22岁时,在西藏楚布寺学经深造,这期间结识了九世班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1935年,圣露活佛受云南佛教协会邀请,率丽江七大寺喇嘛十余人到昆明讲经传法,通过因果善恶等佛学理念,结合国家形势,讲救国、爱国的道理,呼吁人民团结,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
卡瓦格博士,让我的心愿迎飘扬丽江人的故事(7)(图)
茶马古道上的驿站——束和古镇
1937年,圣露活佛支持热振活佛在拉萨为抗战胜利祈愿,热振被害后,国民党为安稳边疆,电邀九世班禅赴南京共商国事,班禅因病特电南京由圣露活佛为代表。圣露率世路、青巴、曲楚、鲁都、巴松、彭措等六人取道昆明、河内、香港抵达上海,由蒙藏委员会专车接到南京,在南京宣讲爱国爱民、民族团结和统一,深得政府和各界尊敬。1941年初,圣露活佛被邀请到重庆为国民政府主持超度抗日阵亡将士亡灵的法事时已70高龄,超度法事尚未进行,圣露活佛就在重庆千佛寺圆寂了…… 这些活佛高僧们在历史上爱国爱教,呼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故事也将成为我创作《茶马古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卡瓦格博士,让我的心愿迎飘扬丽江人的故事(8)(图)
马帮来到家门前
2002年4月28日丽江束河(晴) 玉龙雪山下有一个村庄,叫束河,从雪山上流下来的溪水环绕着这个村庄,滋养着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林和村里每一户人家门前的绿柳鲜花。束河在历史上是一个皮匠村,村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都做皮匠活,主要生产马具,加工马龙头、马鞍子、皮靴、皮口袋,在茶马古道上束河皮匠的皮具是十分受马帮欢迎的。由于束河位于云南通往西藏的途中,随着南来北往的马帮,束河人四海为家,能通各种民族语言,也与各民族通婚。在康定、昌都、拉萨以及印度都有束河人开的皮匠马具店。束河村出过许多文人,其中一位叫做杨沛成的老先生就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民俗学家和茶马古道的知情人。经人介绍,我在杨沛成老师家看到了杨老师撰写的许多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是描写束河的皮匠和藏区的关系,还有束河的历史与发展。 在离杨老师家不远处的一个小巷里,我访问了当年茶马古道上著名的老皮匠阿哥德老人。他如今已90岁高龄,双目失明,但他仍然坐在台阶上,双手不停地搓着皮条子,用含混不清的语言向我讲述他在茶马古道上的传奇生涯。尽管儿孙们对他很孝顺,并不需要他再劳动,但是,由于命运和精神的艰辛,这位90多岁双目失明的老人在冥冥世界中还没有从茶马古道上归来,他长久地沉浸在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中,除了茶马古道的往事,他并不知道今天他身边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儿孙们都说他神志不清,糊涂了,可是,就在他那一串串糊涂的语言中,我听到了茶马古道上真正的辛酸与苦楚……他是一个永远走在茶马古道上还没有归家的藏客,也许,直到最后他都不会回来……
卡瓦格博士,让我的心愿迎飘扬丽江人的故事(9)(图)
三塔
束河还有另外一位皮匠也非常令人称叹,他的名字叫做李能张。他的院子里堆满了各种皮具和一张张还未加工的生皮,他十分快乐地和两个儿子工作在这些由皮具搭建成的世界里。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茶马古道上有许多杀人复仇的英雄、强盗,有一个人为了躲避追杀,只好终身披着一个皮口袋,只露着一双眼睛,在大山上闭关修行,老百姓把他叫做口袋僧人……”这种只有皮匠才知道的茶马古道的秘密,为我的创作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夸张的戏剧色彩。 我给老人献上红糖和茶叶作为答谢的礼物,老人用那双粗糙的割皮子的双手接过红糖和茶叶对我说:“姑娘,这点红糖和茶叶倒不值钱,但你对我的关心和亲热是千金难买,你是大城市里有文化的人,我是一个老皮匠,但是,我想从今以后,我们再也不会互相忘记吧!” 我摸着老皮匠那双粗糙的手说:“阿大爹,阿大爹,我们永远都不会互相忘记,谢谢你的故事。” 傍晚,丽江古城大石桥边的一个小饭馆里,我的朋友丽江市长和自新,和我一起吃晚饭。他听了我今天在束河的采访经过和我对《茶马古道》这个剧本故事的构建,非常高兴地对我说:“你写吧!纳西族父兄支持你,这个《茶马古道》如果写成功,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那么对于开发丽江的大旅游,将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从古城区域辐射到石鼓、虎跳峡、拉石坝及三江并流地区也有了文化支点。”我说:“我可能会把束河变成一个拍摄基地,在这里复制一个茶马古道的博物馆,或是外境地。”朋友和自新更加激动,他说:“好,就是这个创意,我就可以招商,我就可以让旅游投资商来开发和包装束河,让束河成为我们又一个旅游的支撑点。” 大石桥下,流水依依,我和这些纳西族人,就这样亲密地交往。
卡瓦格博士,让我的心愿迎飘扬神山的儿子
2003年4月7日白马雪山(晴) 从中甸去往德钦县的公路要翻越4800米的白马雪山,汽车在云雾中穿行,远远的大山对面盘旋着一条细细的马帮驿道,那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由于剧本创作涉及到德钦县阿墩子的许多情节,所以我带领主创人员又一次去往阿墩子。 德钦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地段,青藏高原的南缘,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西南与维西县、共山县接壤,西北部与西藏的芒康、左贡、察隅县接壤,东南与四川的巴唐、德荣县及云南省的中甸县和金沙江相望。在云岭山脉和怒江山脉之间流淌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地处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地段,境内遍布高山雪峰、峡谷险滩、林海高原、高山湖泊,其中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为云贵高原之最。 下午四点多钟,我们到达了茶马古道上著名的重镇阿墩子。这个县城过去是一个古老的驿站,白族和纳西族的马帮走到这里就不再往前走了,从西藏过来的马帮从这里把茶叶和货物接运到藏区。 这个古镇坐落在山环里的半山腰上,据说这里过去开铺子的全是大理鹤庆的白族人。顺着这座山城的古街道一一走去,我们看见了非常精彩的文化并存。在半山腰上是喇嘛寺,离喇嘛寺不远的地方就耸立着一座清真寺,清真寺的门敞开着,楼顶上的新月在蓝天上闪着银光。在小城的另一边,还耸立着一座天主教堂。陪同我一起采访的是德钦县民委主任鲁茸益西同志,他是一个藏族人,对阿墩子的情况非常了解,他告诉我,在这个地方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在历史上这里的喇嘛和天主教传教士、清真寺的阿訇都友好往来。离这里不远的茨姑村里,法国的传教士还在那里引种了法国的葡萄苗,多少年以来,那里的藏族老百姓从传教士那里学会了酿制葡萄酒。所以阿墩子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文化交错民族往来的古驿站。 我在这个古镇里找到了几户当年去过西藏的白族和纳西族赶马人,还同几个藏族老人一起交谈了他们的经历,鲁茸益西主任告诉我:“阿墩子的故事你写不完,等有时间你到这里住上半年,我找几个老人好好地跟你讲一讲。”因为第二天早上要去往梅里雪山,所以我没有在阿墩子安排更多的采访任务。 2003年4月8日梅里雪山(晴) 早上10点多钟,我们的车在一座大山的半山腰停住了,那里耸立着一排佛塔,两座巨大的香炉飘着袅袅青烟。从这里望过去,美丽的卡瓦格博雪山耸立在云雾当中,这里是当地老百姓的烧香台。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丽高耸的祭台,在这苍茫群山之巅,正对着卡瓦格博神山的地方,藏族同胞搭起这巨大的烧香台,用松柏之叶加上水和五谷粮食燃起一缕缕青烟飘向神山卡瓦格博,挂起一道道彩色经幡迎风飘扬。 顶礼,卡瓦格博。 在仰望你耸入蓝天的雪峰之顶时,我们把生生世世的善缘都呈放在你的脚下,把感恩的泪水撒在这一层层的云朵之间。愿我们从看见你的这一刻开始,苦难与厄运如同乌云般散去,幸福和吉祥降临在我们身边;愿各族人民生活幸福;愿伟大祖国美丽富强;愿卡瓦格博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放射光芒。 下午,在去往雪山太子庙的山路上雨水飘飘洒洒,我们骑着几匹马朝山上走去。每匹马都由村里的村民为我们牵着,雨水洒在原始森林和雪峰上,雨水中的雪山之路并无寒意。 为我牵马的小男孩名叫扎西,他只有16岁,然而,他矫健的身影俨然像一个茶马古道上的勇士。我看着他被雨水淋湿的头发和他搭话,开始他只是冲我笑笑。我说:“你戴上帽子吧!”他摇摇头,在雨水中如松树一般,无所谓,仿佛这些雨水淋湿的不是他的头发,而是松树的枝叶。他的这些行为让我悟到了,原来人是需要雨水淋的,人不应该总是打着雨伞,人应该如同树一般的和雨水进行交流。 一路上我发现扎西的马总是不停地去闻路边的植物,我说:“你的马是不是饿了?”他点点头说:“是我的婶婶把马料背回去了。”这时我想那个婶婶真不应该把一匹饿马和艰难的山路留给一个孩子,也不该把24块钱的收费工作交给这个16岁的扎西。 扎西告诉我说:“我6岁的时候阿妈死了,去年奶奶也死了,我和爷爷、爸爸住在一起。爷爷放了28只羊,春节的时候宰吃了一只。爸爸想盖一所房子,因为现在住的房子快要塌了,但是盖一间藏式楼房要三到五万块钱,现在还没有那么多钱,所以我也不上学了,来拉马搞旅游,每一次可以赚24块钱。” 扎西还说:“卡瓦格博是一座伟大的神山,每到初一、十五的时候,卡瓦格博自己就会念经,他打鼓时嗡嗡回响,深谷里都能听到卡瓦格博自己打鼓念经。”他又说:“卡瓦格博有一个儿子,他就是站在卡瓦格博神山和妻子缅茨姆中间的那座小雪山,那就是他们的儿子。你看,我指给你看……” 这时候我觉得泪水盈眶,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扎西,你就是卡瓦格博的儿子……” 走到一个山谷里,路两边堆放着许多小石堆,扎西说:“这是一个城市,你要盖个房子,”他指着树林里一堆堆的小石头(过路的人堆起的一座座小石头堆),“你只需拿一块石头放在这个石头堆上,这就是你的房子,将来你的灵魂会到这里来住宿的,因为人去过的地方,他的灵魂都会去的。”我很高兴地接受这个建议,我说:“扎西,你帮我盖个房子,并且帮我看好,我的灵魂会来这里居住,而且你也要等着我。”扎西很高兴,捡了几块石头堆成了我的房子,在这里我有了灵魂的栖息地。 返城的途中,快到山下的时候出现了宽阔的河床,两边是柏树林和野兰花,山对岸出现了一群羊,扎西说:“那就是爷爷放的羊,因为爷爷老了,放不动羊了,可能会把羊群卖了。”我问:“扎西,你奶奶叫什么名字?”扎西说:“去世的人不能问她的名字,奶奶就埋葬在卡瓦格博的脚下。”我心想:这是一位多么幸福的老人能长眠在卡瓦格博神山脚下…… 路边出现了几匹马,我的坐骑不走了,总要回头,扎西说:“它看见朋友了,它想和朋友一起去玩儿……”又走了一段路,扎西指着路边树林里一个新挖过的泥洞说:“你看这里前几天打了一条蛇,它从这里钻进去了,我怎么也抓不住它……”我说“扎西这条河很漂亮对吧?”扎西说:“这条河是从雪山上流下来的,它去年生气了,发大水,把我叔叔的一间商店也冲走了。”他指着河边上一棵棵高大的柏树说:“你看,这些柏树是卡瓦格博的弟子,烧香的人只能用它的枝叶去烧,不能砍它的头,但是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砍了它的头,雪山卡瓦格博就生气了,所以它才发了大水。” 让我在记住卡瓦格博的时候,也记住这个16岁的男孩子扎西,记住这个卡瓦格博的儿子。
卡瓦格博士,让我的心愿迎飘扬鹤庆古老的城门洞(1)(图)
景宜近照
2003年4月29日鹤庆城(晴) 我又回到了故乡鹤庆,70年代,由于我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赶回到这个县城里居住,因此,我很熟悉这个小县城。 县城中间有一个古城楼叫云鹤楼,云鹤楼下有一块大石头,据说是当年红军长征过鹤庆时,贺龙将军在这块石头上拴过马。70年代初,鹤庆是一个贫困县,每天中午那块大石头上都要坐着许多老人晒太阳,其中还有一个老太太,她年轻的时候名字叫做阿什妹,据那些老人们讲,她曾经女扮男装在茶马古道上赶过马,和土匪打过仗。每天中午我和母亲去买菜回来,我都要在城门洞底下待一会儿,听那些老人描述他们传奇经历中的茶马古道。可惜那时候我还不懂得茶马古道是怎么回事,否则我应该全部记录下当时每一个老人的经历。而如今,我来到云鹤楼下的时候,一切都变了。鹤庆县城从一个贫困县城变成了一个繁华的小城镇,云鹤楼也不见了往昔的那种古老和破旧,被彩绘修葺,昂然伫立。大街也被装饰一新,好在这些新大街还保留着白族城市和街道的民族风采。这也是县政府独到的发展目光。 按照拉萨钟颖叔叔介绍过的鹤庆张家的历史,我想在古城里找一找大商人张相时家的府第。在县委书记李红卫的陪同下,我来到了张家的大宅院,这座曾经富甲一方的白族商人的宅院已经变成了鹤庆县中医院。 张家在清朝末年就经营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