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3375-刘荫柏说西游-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悟空“在洞中不觉六七年”,一日祖师开讲大道后,问悟空想学什么,并举了“术门”、“流字门”、“静字门”、“动字门”中内容:    
    “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动”字门中之道……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综上所述,“术门”乃术数学中求神问卜之术,“流字门”乃兼融诸家之杂学,“静字门”乃将道教修炼内丹之法与释门禅功、戒、斋合为一炉之法,“动门”乃道教炼外丹之方。足见这位祖师既不是正统的佛教中人,也不是纯正的道教徒,他不仅是“三教合一”庄严体,而且还是兼通三教九流的大杂家。除此之外,这位祖师还涉世极深,知道世道的险恶、人情浇薄,以及全身之策。悟空在修成大法后,一次不慎,受师兄弟所激,在人前“卖弄手段”,惊动了祖师,祖师大怒将悟空逐出师门。在临别之前,祖师语重心长道:    
    “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悟空感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愿离去,但因祖师态度坚决,悟空“只得拜辞”。祖师在分手时又一再叮嘱:“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悟空从此“不敢提起师父一字”,而且从此一别师徒再未会面。所以悟空后来大闹天宫,惹了大祸也没有“牵带”祖师,而这位祖师在小说中就此隐而不显了。悟空就是在这门庭里,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基础,明白了世道人情,学会了许许多多本领,成为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齐天大圣了。    
    正因为悟空也成了大杂家,不专门宗哪一门,哪一派,所以在他一反天庭被封为齐天大圣,住在天宫里“齐天府”后,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友,他与“三清”、“四帝”、“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和“普天星相,河汉群神”都关系甚好,大多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不拘门第尊卑。悟空的这种观念,也表现在小说的其他情节中,还上升为一种政治观,如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河、金木垂慈救小童”中,作者借悟空之口对车迟国君臣僧俗临别赠言:    
     “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此中僧、道不需解说,而“养育人才”正是儒门之见。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这种安邦治国之道,正是当时士林阶层的一般议论。吴承恩虽然是文坛上一代奇才,但他在政治上的观点却比较平庸。这说明吴承恩只是一位大文学家,而不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更不是狂热偏激的宗教徒。他之所以在历代传说、创作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西游记》小说,只是为了曲笔写现实,写哀怨,写愤恨,写自己心中的理想和希望,即现代人常说的,文学有宣泄作用。


第二部分多少高僧入笔端(1)

    《西游记》小说是在佛教故事、传说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其中重点参考了唐代几位高僧的事迹和名号。    
    唐僧其人    
    小说中的唐僧是海州人,也就是今天江苏连云港,父亲陈萼字光蕊,母亲殷温娇是丞相殷开山的女儿,如来佛又说唐僧是他二徒金蝉子,转生东土,取经正果后升为旃檀功德佛。但实际上的玄奘法师是隋末唐初人,俗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人。父亲陈慧虽出身官宦之家,并未中状元。玄奘也不是独生子,而是他的“第四子”。玄奘是十三岁时受二哥长捷影响出家于洛阳净土寺,并不是自幼被金山寺法明长老收养的江流儿。他往天竺求法确实历尽艰险,返回途中也曾船遇风波,失去一些经本,后又遣人重新抄写。这种真实的历史框架,曾先后被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人《西游记》平话和元末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不同程度采纳,而吴承恩在小说中借鉴这段真实的历史事迹,更为巧妙,更为全面。    
    悟空大师    
    小说中唐僧的大弟子孙悟空是一块仙石受日精月华后,迸裂风化的一个石猴,后拜在须菩提祖师门下,学成长生变化之法,神通广大。曾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西天取经,修成正果为斗战胜佛。在历史上不可能有石猴成佛的“模特”,但在唐代有位高僧法号悟空。据宋·赞宁《宋高僧传·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载,悟空大师是京兆云阳人,也就是今天陕西淳化县人。俗姓车,名奉朝,是后魏拓跋氏的远裔,应是鲜卑族人。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授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随唐使臣至罽宾。因病未与使臣同归,后投舍利越摩出家,号“达摩驮都”,意译作“法界”。他出家,求佛、取经、译经,在回归东土的途中,经过一“小海”时,突然“地辄摇动,云阴雨暴,霆击雹飞”,好像是龙神在忿怒,“空为利东夏之故,潜乞龙神宥过。自卯达申,雨雹方霁”。在唐德宗贞元五年归国奉正度赐名悟空。据宋人方勺《泊宅编》载,“盐官县安国寺双桧”树,就是“唐宣宗时悟空大师手植”,历经“三百余年”犹存,“蜿蜒盘礴,如龙凤飞舞之状”。悟空大师也曾往天竺求学,在那烂陀寺进修过三年,从年龄和时间上看,是玄奘的晚辈。他重点研究密教经典,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史》认为“传密教者”,“今当叙之而首可传者悟空”。我三十多年来为研究《西游记》和中印佛教史,翻阅过数百卷佛经,发现这部神话小说中有不少故事情节受《大藏经》书“密教部”影响,而悟空大师又是传密教入东土的功臣,又是玄奘法师的晚辈,故推测《西游记》中将其化为美猴王的法号,又与唐僧结为师徒关系,是很自然的事了。    
    多少高僧入笔端小说中唐僧的二弟子猪八戒,虽是纯虚构创作出来的,却也可以从远古传说、民间传说以及唐宋佛教人物的故事传说中,找到承袭的痕迹。据《宋高僧传》、《佛祖统纪》等载,唐代有位高僧澄观,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人,也就是今天浙江绍兴市人。他十一岁出家,早年到处参学,遍访名山。他曾依醴律师、昙一律师学相部、南山律,依玄璧、慧量学“三论”,从法铣学《华严经》,从湛然习天台宗,从慧忠、慧云学禅宗。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诏入内殿讲经,赐号清凉法师。贞元十五年,德宗敕有司备辇迎澄观入内殿,“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宪宗元和五年,又为澄观加号“大统清凉国师”。在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清凉国师澄观”条载,“中外台辅重臣,咸以八戒师礼之”。国师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历九朝,为七帝之门师,被尊为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大师的生平、事迹及形象,虽与猪悟能迥异,但他被人尊为“八戒师”却与猪八戒有相同之处,或许猪悟能别名“八戒”,借用了这位高僧的称号。    
    鸟窠禅师    
    《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唐僧和悟空、八戒师徒三人,过了乌斯藏界,来到浮屠山,有位乌巢禅师在香桧树上一柴草窠中修行,“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乌巢“禅师见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他口授唐僧《多心经》一卷,又讥讽八戒“野猪挑担子”,悟空是“多年老石猴”,然后化金光径上乌巢而去。以悟空之棒沉与神力,举铁棒望巢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显然法力胜过悟空甚多,最起码也是位修成正果的菩萨。小说中这位禅师,实际上就是《五灯会元》卷二“鸟窠道林禅师”: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属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棲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师。……师于长庆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


第二部分多少高僧入笔端(2)

    鸟窠禅师与大诗人白居易的交情,除在《五灯会元》卷四“白居易侍郎”有记载外,在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明·何乔远《闽书》卷六中均有记载,唯禅师的棲息处,《闽书》中先为白屿山(一名“陈田山”)鸟窠岩,后“游杭,巢木杪而居”。在明代有《鸟窠禅师度白侍郎宝卷》,说白居易前身是金妃宫太子,鸟窠禅师是布袋罗汉。可见这位佛门高僧为人很奇特,传说也很奇特,并与文学之士结下甚深法缘。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本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但在中土又有化身,即唐中宗时高僧泗州僧伽大圣。据《太平广记》卷九十六“异僧十”载,他有许多奇异功能,还说他是“观音化身”,曾将“瓶水泛洒”,“甘雨大降”,又“其顶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芳馥”。在《泗州通志·唐僧伽大师》载;大师是“西域人”,“唐龙朔中至长安,南游江淮,执杨枝瓶水,混稠众中”,“师常濯足,人取水饮之,痼疾皆愈”。在《宋高僧传·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载,僧伽能“以柳枝拂者”治病,有“弟子三人:慧岸、慧俨、木叉”,其中木叉“以西域言为名,华言解脱也。自幼从伽剃发弟子,然则多显灵异”。唐僖宗“敕以其焚之灰塑像,仍赐谥曰真相大师。于今侍立于左,若配飨焉”。从唐代开始就传说甚多,并对后世文学较有影响。    
    唐人李公佐《古岳渎经》中记述了大禹降伏涡水神无支祁的传说。泗洲正在淮水处,所以宋代遂将大禹降伏无支祁的传说转嫁于僧伽身上。元初高文秀《锁水母》杂剧,题目正名曰:“木叉行者降妖怪,泗州大圣降水母”。将降伏无支祁之功进而录在僧伽师徒名下。僧伽传为观音化身,那么僧伽师徒之功,也就是观音师徒之功了。元人《西游记》平话正是沿着这种逻辑发展的,突出了观音与孙行者之间的关系,元末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将降伏孙行者的功劳全归之于观音。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中,观音菩萨的大弟子木叉,法名惠岸,正是将僧伽的两大弟子合为一人,使唐代高僧僧伽、木叉师徒的诸种传说与《西游记》小说接缘了。    
    金乔觉与地藏菩萨    
    《西游记》中有位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他虽不是主要角色,但却是个重要的配角。小说中唐太宗魂游过地府,刘泉到过地府献瓜,魏征还写信至地府托人情走后门,而悟空则多次出入地府。这位地藏王菩萨的森罗宝殿一共有十层,遇事要一层层上报。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卞城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平等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忤官王、十殿转轮王。这是佛教经典中说法,我国一般只提阎罗王,同时又受佛教传说影响,称之为“阎五爷”。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着一个怪兽名叫“谛听”,“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蠃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在《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描写悟空与六耳猕猴大战,在天宫照妖镜下,甚至观音菩萨法眼之下,都难辨真假,而怪兽“啼听”却能识别,但因恐“妖精恶发”,“令阴府不安”,又考虑到无力擒妖,遂为悟空指一条明路“佛法无边”,即去雷音寺在“西天佛祖之前折辨”。我国民间信仰,主宰生死大权的本是东岳大帝,后来受佛教影响才出现地藏王菩萨之说。关于地藏王的本源有诸种说法,其中以唐代高僧金乔觉之说最有影响。据《宋高僧传》载,金乔觉是“新罗国王之支属”,生得“慈心而貌恶,颖悟天然”,又“特高才力,可敌十夫”。他“落发涉海,舍舟而徒,振锡观方”,见“九子山”后“心甚乐之”,遂入山苦修。“其山,天宝中李白游此,号为九华”山。肃宗至德年间,“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处,见到金乔觉“孤然闭目石室”,“群老惊叹”不已。于是募捐出资,为他建立了一座寺院。后来郡守张严奏表朝廷,为此寺注册。在德宗贞元十九年夏天,金乔觉“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陨,扣钟嘶嗄,跏趺而灭,春秋九十九”。在《集说诠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中,也载有金乔觉的事迹,说他入灭三载,“颜色如生”,“骨节俱动,若撼金锁”,所以称之曰“金地藏”,七月三十日为其“生降之辰”。从唐末直至清代,每逢此日各地寺院多举行地藏法会,礼赞地藏,诵地藏经,忏悔回向,以示纪念。有时还搞大型活动,扎糊法船,中设地藏及十殿王像,入夜点灯,会毕焚化,或在路口点莲花灯,以示庆贺。另外,这一天也是大势至菩萨圣诞,凡是净土宗的寺庙,又有不同的纪念活动。民间每逢此日,有供奉香烛的风俗,有时也到寺庙中献香烛、设斋,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