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162-做最成功的父母-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币灿械乃担骸拔蚁不妒Э危蛭丶液笏闶5玫铰杪璧脑扪铩!比绻颐嵌院⒆拥慕讲惶⒉豢础⒉豢隙ā⒉辉扪铮⒆拥难疤瓤隙ɑ崾艿酱蚧鳌! �
有这样一段很精彩的话: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无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无论是一名军人还是一位商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为父母者都应感到骄傲,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作为父母,你都应该说:“孩子,你比以前进步多了,继续努力,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当孩子做事的成效不明显时,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要对他说:“你每天都在进步,别着急,会好起来的!”
《做最成功的父母》 赏识与激励细节15 鼓励孩子严格自律
有一次,张明和妈妈一起过马路,红灯亮了,但当时并没有车辆经过。于是妈妈连忙拉着张明的手说:“反正没车,我们快过去吧。”
张明下意识地对妈妈说:“妈妈,红灯呢!”
妈妈不耐烦地说:“管那么多干什么,快点走!”
于是拉起张明就闯红灯过了马路。
从此以后,妈妈发现张明在家里也学会自由散漫,没有自律性。当她认识到是自己的不良教育影响了孩子时,已经后悔莫及了。
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在赏识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孩子自律,更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因此,赏识孩子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而是从语言到行动,全身心地赏识和鼓励孩子。
为了鼓励孩子严格自律,父母可以在制定规矩和计划的时候征求孩子的意见,和他一起完成。而不是以父母的意志来强迫孩子遵守。
王刚过完暑假就该上四年级了。在这个暑假里,他不仅按计划完成当天的作业,而且参加了少年宫的游泳班,学会了游泳。是什么让他如此自律呢?
原来,王刚三四岁开始,妈妈就鼓励他动手洗手绢等小东西。刚开始,王刚洗不好,洒了满地满身的水,但妈妈一点都不怪他,还夸赞他“干得真好!”王刚越干越有劲,不仅很快学会了洗手绢,而且以后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都抢着做。
从上小学开始,爸爸就和他一起制定了家规。比如要求王刚放学回家先做作业,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个小时,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等;要求爸爸在家里不能抽烟,每天要洗碗等。这些规矩都是爸爸和王刚一起商量制定出来的,并且还要双方签字,谁违反了,谁就按规定接受相应的惩罚。
王刚觉得这样很民主,大家都按制度行事,公平合理,所以十分愿意接受。有时候爸爸忍不住在家里抽烟,王刚都会教育爸爸要遵守家规。
后来,爸爸又鼓励他自己安排做作业和玩耍的时间。当他把自己的计划告诉爸爸的时候,爸爸会说:“你的计划真不错,就按这个执行吧!”
就这样,王刚在父母的赏识中变得越来越自律了。
没有自律,就不会有成功。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规,不仅表示了爸爸对孩子的赏识和尊重,而且有效地鼓励和培养了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可谓一举两得。
而如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方式。有些父母把许多事都替孩子“管”了,有时是因为担心孩子太小做不了,有时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这样一来,也许孩子会感到很享受、很快乐,但是换个角度看,父母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变得懒散。
另外,那种凡事父母都说了算、不许孩子发表意见的“老子”式家规已经过时了,在新时代,用公平合理的方式制定家规,更能起到激励孩子严格自律的作用。
赏识和鼓励在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要赏识孩子,所以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去做什么,而应该通过鼓励,让孩子自愿去做。在父母的强迫下做的事情,孩子不仅不会记住,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如果是他们自愿去做的,效果自然就好多了。
比如,当你要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可能会说“等会再做”,可是过了很久,他也丝毫没有自己动手的意思。这时,父母出于疼爱孩子的心理,就干脆替孩子做完了。这样的纵容会使孩子养成懒散和没有时间观念的毛病。而正确的方法是问问孩子“等会”需要多久,让他明确说出一个时间,然后告诉他:“说到就要做到”。而不要说“等会就等会吧”这样太过宽容或者“给我马上去!”这样强制的话。
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自律的习惯,可以克服很多不良嗜好,比如无节制地看电视、玩游戏机。当他懂得约束和克制自己的时候,他就能够把握分寸。因此,在赏识孩子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对于孩子能够自己管好的事,家长可以多教一些方法,多尊重孩子的自愿,多赏识孩子的成绩,慢慢的,孩子就懂得如何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从而自然而然地就把这当作一种习惯了。
当你希望孩子自觉遵守一些规则和制度时,不要只是口头上说,而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鼓励孩子遵守规则。你可以说:“来,像妈妈这样做。”
平时给孩子制定规矩时,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并且也要给自己制定一些规矩,让孩子觉得公平合理,以此鼓励孩子遵守规矩。你可以说:“来,咱们好好商量一下。”
《做最成功的父母》 赏识与激励细节16 鼓励孩子自己动手
幼儿园放学了,家长们陆陆续续地来接孩子,孩子们也在翘首以盼。
经过上一个学期的训练,孩子们已经形成了离园时要把小椅子翻到桌子上的好习惯。
小斌正要翻小椅子,妈妈来接他了。妈妈从他手中抢过椅子,翻了上去。
小斌不高兴地对妈妈说:“以后我要自己翻,妈妈不要帮我?”
妈妈吃惊地看着小斌,非常疑惑地问:“妈妈帮你翻不好吗?”
“不好。小朋友都是自己翻的,我也要自己翻。”小斌坚定地说。
还有一次,早晨起床后,妈妈到小斌的房间帮他叠被褥。
这时候,小斌自告奋勇地说:“让我自已来!”
妈妈没有理会他,一边叠着被褥一边对孩子说:“你自己来?等你磨磨蹭蹭叠完被褥,都快中午了,你还想不想上学啊?抓紧时间去刷牙洗脸!”
小斌听了妈妈的话,只好噘着小嘴去洗脸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有的父母们不舍得让孩子干活,怕他们受苦受累;有的觉得孩子干得磨蹭,白浪费了时间,还不如自已干省心;有的则是怕孩子干不了、干不好,还有可能弄坏了东西。他们却不知道这并不是在帮助自己的孩子,而是扼杀了他们自己动手的习惯。
这一点,幼儿园的老师们深有感触。有些孩子大小便都不能自己来,上厕所要老师陪伴。有很多孩子不会脱穿衣裤、鞋子,到午睡时间了就站在那里等老师帮忙,或者喊:“老师,帮我脱脱衣服。”有些孩子连被子也不会铺,要么就喊老师帮忙,要么直接钻进叠好的被子里。在家里,这些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的,孩子们有了依赖思想,就不想自己学了。
父母应该疼爱自己的孩子,但要注意方式。生活中要让孩子多锻炼,孩子能够自己做的就要让他自己做。如果总是不让孩子动手,就会让他们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变得依赖和懒惰。
孩子在两三岁以后,就已经显示出模仿大人的天性。随着他们双手灵活性和身体协调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们非常渴望亲自动手做事。如穿衣服、穿鞋子之类的事情,虽然可能比孩子预料的困难得多,但他们开始认为:“这件事我能做!”并且会为了证明自己能行而拒绝父母的帮忙。这时候,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心里很清楚孩子肯定会花去2~3倍的时间才能完成,也要静静地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完成。
当孩子有自己动手的意愿时,家长应该赏识孩子的主动性,并尊重他们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动手,让他们养成自己做事的习惯,逐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如果孩子没有表现出自己动手的强烈愿望时,通过父母的赏识和引导,也会自己动手干好的。
盈盈要去春游。前一天晚上,她对妈妈说:“明天我要去春游,妈妈给我准备东西吧。”
“盈盈都需要什么东西呢?你自己想想,然后告诉妈妈。”妈妈和蔼地说。
盈盈想了一会,对妈妈说:“要背包、运动鞋、杯子、手帕、零食、还要创可贴。”
“真棒,想得很齐全,那咱们一起准备吧。上次去公园,回来后你把背包放在自己房间了,你去找找看。”妈妈对盈盈说。
盈盈赶快跑到自己房间,一会就找到了背包。
“盈盈找得真快,你的运动鞋在门口的鞋柜里呢,你能拿给妈妈吗?”妈妈又说。盈盈很快也把运动鞋拿给妈妈。
“好,真不错,现在该找杯子了。上次去公园回来,妈妈把杯子洗了放在厨房的柜子里了,你一定可以找到的。”
就这样,盈盈把需要的东西都找到了。妈妈把东西都装在背包里,然后对盈盈说:“你看,你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都是你自己找到的。如果下次再出去玩,你一定可以自己准备东西了,对吗?”盈盈点了点头。
事实证明,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潜在能力。我们出于对孩子的赏识,应该给他们更多动手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成长得更快、更健康;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动手,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赏识、真正的爱。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一方面,父母应该重视孩子“让我自已来”的呼声,给予积极的尊重和支持;另一方面,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动手,让他们不知不觉中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赏识孩子,就应该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要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指导,少一点包办。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一步步认识世界,适应社会。
当孩子对你说:“让我自己来。”作为父母,你应该给予热情的赏识和信任,对他说:“好的,你自己来,我相信你!”
当孩子求助你做某件事情,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孩子也可以完成,你应该说:“孩子,你可以自己来,如果有问题再找妈妈好吗?”
《做最成功的父母》 赏识与激励细节17 激励孩子战胜失败
小锋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来到城里。他各方面都很出色,只有一点,我们都感到非常吃惊,他竟然不会骑自行车!
为此,小锋给我讲了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
在小锋八九岁的时候,看到小伙伴们都开始学自行车,于是也想学。小孩学自行车,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是跨上自行车。小锋学得很认真,但是为了能够跨上自行车,却吃了不少苦头,经常连车带人摔倒在地。
在旁边扶着的父亲脾气很暴躁,一看小锋摔倒,就着急上火,大声地训斥小锋“笨蛋”、“没出息”。后来,小锋在父亲的骂声中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胆小,最后连跨上自行车的勇气都没有了。
小锋最终也没有学会骑自行车。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始终对学自行车充满恐惧,虽然后来也尝试过几次,但心理的障碍让他每次都无功而返。
失败是令人沮丧的,而别人的讽刺更让人难过。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一句“笨蛋”可能会伤透孩子的心。如果来自失败的打击太多,孩子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结果就真的成了“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把一条梭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只要梭鱼饿了,张张嘴,就可以把小鱼吞进肚子里。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鱼就冲上去,企图吞食小鱼,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这时,科学家取走了罩住梭鱼的玻璃瓶,但这时候备受打击的梭鱼已经没有了斗志。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梭鱼真是笨死了。其实梭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无数次的碰壁后,梭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最后彻底绝望了。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很多失败和挫折。孩子也一样,当他们去努力尝试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可能等待他们的并不是成功,有些时候,需要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当孩子失败和碰壁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及时的激励,让他们鼓起再试一次的勇气,从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春节过后的几天,明明从电视上看到欢庆春节的热闹场面总少不了踩高跷,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央求爸爸给他买高跷。
爸爸从小在农村长大,对高跷的感情也很深厚,心想让孩子学高跷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和意志,于是就到市场上买了一副。
爸爸让明明坐在椅子上,很认真地给他绑好了高跷:“好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