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凋落的红颜 下-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竟率军临阵倒戈奔逃,柴荣身陷重围。身边只剩了几千亲兵。
眼见局势危急,赵匡胤立即第一个站出来引兵突围,左臂中箭仍然不断冲杀,和柴荣的妹夫张永德各率两千兵士冲锋陷阵。诸将及士卒在其引导指挥下勇不可挡。不但反败为胜,成功地等到了援兵,最后还把北汉重镇太原城给围了好大一会。刘崇在逃归太原时受了饥寒惊吓,过了一年多些就死了。
柴荣班师回京后,封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让他负责整顿禁军、广训精兵。赵匡胤正式成为柴荣的左膀右臂。并且结交了一大批精兵良将,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随着权力的日益增长,赵匡胤的眼光也越来越长远,他深知乱世中亲信不可轻信的道理,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家族。在这方面他也占有优势。骁勇善战是赵家父子的共同特点,因此他的父亲赵弘殷早在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年间那会儿就已经当上了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等到柴荣继位后又官至检校司徒、天水县男,父子两人还曾经分掌皇帝亲兵,显赫无比。
父子俩也没忘了拔拉赵匡义。显德三年(公元956),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随行的队伍中赵氏父子共有三人,可谓是名符其实的“父子兵”,除赵弘殷和赵匡胤外,时年十八岁的赵匡义也跻身队列。
此次征准,赵匡胤的名声更为响亮。他除了冲杀奋勇频频告捷,表现出来的忠心也不是盖滴,有一次赵弘殷半夜才领兵返回,正碰上赵匡胤守城。听见父亲的叫门声,赵匡胤大义凛然曰:“你喊啥,我当然知道你是我爹,但是深更半夜不能开门放行可是皇帝的规矩。”直到天色放亮才把老子放进城来歇息。这事发生之后,柴荣深为赵匡胤的忠诚感动,引为手足知己。仗打完,赵匡胤再次荣升,封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赵匡义也论功行赏踏入仕途。赵弘殷也因为配合儿子大公无私的表现得到柴荣的赏识,当他不久病逝后,得到了追赠为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的身后哀荣。
赵匡胤赵匡义兄弟这边厢快马加鞭地封官晋爵,那边厢家庭生活却均遭丧妻之变。不过最终他们都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多少让人觉得做鳏夫对他们来说反倒是件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的喜事。显德初,才届婚龄的赵匡义迎娶尹氏为妻。这也是赵家媳妇中第一个出身名门的女子:其父为滁州刺史尹廷勋,其兄为保信军节度使尹崇珂。然而新婚未几,尹氏就忽然早逝。这件事对于有心靠联姻大族发展势力的赵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不过此时的当家人赵匡胤已经不同往昔,经过一番努力,他又为弟弟结下了一门更好的亲事,将国丈符彦卿的六女儿——即周世宗柴荣符皇后之妹聘为弟媳。借这门亲事之力,赵家成功地当上皇亲国戚。
赵匡胤的元配妻子贺氏虽然因夫而贵当上了会稽郡夫人,却一向体弱多病,终于年寿不永。符氏嫁入赵家两年后,她在显德五年(公元958)离开了人世,年仅三十岁。在为自己挑选继弦妻子时,赵匡胤也没有含糊。他选择了极有威望声誉的彰德军节度使、巢国公王饶第三女为继室。贺氏去世的当年,十六岁的王氏便嫁进了赵家。婚礼办得极尽隆重,周世宗还特别给这位半拉连襟、心腹干将增光添彩,亲自为王氏授予凤冠霞帔,封其为瑯琊郡夫人。
与赵匡胤兄弟迫不及待地迎娶新人相比,周世宗柴荣对待亡妻的态度要厚道很多。显德三年(公元956),周世宗亲征淮南,久未回还,符皇后非常忧虑,又遇上大暑大雨冷热夹击,终于成疾,于当年七月二十一日逝于宫中,时年仅二十六岁。柴荣追谥符氏为“宣懿皇后”,为她在新郑营建懿陵(柴荣结发之妻刘氏被追封为“贞惠皇后”,葬惠陵)。符皇后临终时要求柴荣立自己的妹妹为继后,柴荣答应了妻子的要求。虽然小符氏在姐姐下葬后不久便被接入皇宫,但直到大符氏三年丧满,柴荣才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夏末册立符氏的妹妹为皇后。这位小符皇后的册立,使魏王符彦卿成为两朝三后之父,成为中国史有明载的著名岳父之一,仅次于北朝独孤信。
和周世宗相比之下,赵氏兄弟亡妻尸骨未寒便迎娶新人,就不免为人诟病。然而,仅仅用贪新忘旧来看待赵氏兄弟急于迎新之举并不合适。如果仅仅是为了好色,他们大可以选择刀切豆腐两面光的方法,在妻丧期间尽情宠婢买伎,丧期过后再行娶妻,既享了美色,又落了好名声,还能有三年没嫡妻监管的自由日子可过。赵氏兄弟急于娶妻的真实用意其实很明显,他们虽然得到周世宗的信任,又有很多心腹,毕竟还是出身比不过世家大族,联姻便成了他们抬高身份地位的最佳选择,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达到了目的,借此迅速扩大了声望。做为身在权力中心却又出身寒微的实干者来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得己的选择。周世宗为他们的婚礼增光添彩的举动也表现出,他非常理解赵匡胤的心情——没准促成联姻的人就是他。
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赵氏兄弟的联姻策略也对他们成就帝王大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或者他们联姻之时并没有明白地想到这一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一定也很快意识到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九、一代英主柴荣的功业
显德四年,赵匡胤再次以军功荣升,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显德五年,晋忠武军节度使。在自己的努力和联姻等方式的共同影响下,赵匡胤的名声越来越大。
赵匡胤的晋升,都是真刀真枪在血海里打出来的,靠的都是真本事。但是再好的将才也得要遇到英主才能发挥本事,若是遇到昏庸愚钝之主,再好的人材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乱世中的英雄人物还少了吗,多少人都壮志未酬便死在了内斗和猜忌中。因此赵匡胤能够建功立业,又与周世宗柴荣的雄才大略和知遇之恩分不开。
周世宗柴荣的为人是非常说得过去的。对自己的生父柴守礼,柴荣虽然百般宽纵迁就,却终生不让他到京城来。他对养父郭威的厚遇心存感激,养父虽然死了,他仍然恪守儿子的本份,没有更改国号,时时祭扫。周世宗柴荣还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英武雄主。自从继承皇位以来,他就定下了一统中原,恢复大唐版图的雄心壮志。柴荣生活俭朴,愿为天下表率,而且虚心纳谏勇于自责,曾经下诏说大臣们不批评自己,正是因为自己为人还不够坦诚,使大臣们不敢直指自己的错误,不敢畅所欲言。当大臣们先后进言献策,他也确实说到做到,不但没有因大臣们对自己的指摘施行报复,还最终根据大臣们适当的主张建立国家大策。
对于生在乱世中的平民百姓,柴荣存有怜悯之心。他整顿经济,兴修水利,治理大运河、黄河、汴河,鼓励农桑。乱世中崇佛侫道现象非常严重,柴荣在即位的第二年便下令毁铜佛铸钱币以促进商业发展。并深有体会地说:“佛云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佛祖在世时,为了有利于人,甚至不惜割截自己的身体,何况身后的区区铜像?”他偶尔见到唐代《均田图》,立即大为叹服,随即下令各地也按此法,让百姓照实有土地交纳租税,避免地方官吏豪强将自己的赋税转嫁给底层百姓。又下令退休的官员贵族也要和小民百姓一样照章纳税,连孔子的后人也不例外。他还将战乱中无主的土地集中起来,给流民们耕种,使他们成为安居乐业的百姓。
与此同时,柴荣精兵简政,认为农民养活军队官员不易,因此军队一定要选用精良善战之士,绝不能让老百姓的血汗钱白白浪费。他又整顿吏治,对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加以重处。以各种名目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的官吏一经发现就处以死刑,虐待民夫、滥杀降人者也从不轻饶。没有真才实干靠欺诈手段当官的都被贬放罢官。柴荣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他对混乱残忍的刑律的修订。他禁止官员随意处死犯人,废除凌迟腰斩等等酷虐之刑,并下令善待关押在监的犯人,给予他们足够的食物和卫生条件,有病就妥为治疗,允许家人探视,不允许官吏虐待敲诈犯人家属,更不允许牢中有犯人无故丧命的事情发生。与此同时他派人修订刑律,并广泛征求意见,完成了《大周刑统》,成为北宋《大宋刑统》的先声。
柴荣善待臣属。做为一个武将出身的帝王,他在称帝之初不免有些统帅之风,时常控制不住情绪处治臣子,事后又追悔不已。符宣懿皇后深知他的性情,时常在他情绪不佳时善加劝导,柴荣也知道自己的过失痛加悔改,因此从称帝的第二年之后,情形就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又重整礼乐,广邀文人儒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文治并不是柴荣帝王之才的全部。做为一个乱世之主,柴荣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的勇猛善战。他仅用半年时间,就将后蜀西四州(秦州成州阶州凤州)收回。又经历三次亲征,将南唐江北十四州六十四县收入囊中,迫使南唐中主李璟成为后周属国。
南征也不是柴荣最伟大的战功。他最了不起的事迹是北伐。当年后晋石敬塘为当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此事一直是中原人的心头大痛。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荣领兵亲征,只用四十天时间,就从契丹人手里夺回了三州十七县。若不是他在军中忽染疾病被迫中止北伐,或许燕云南归的梦想就不至于直拖到明太祖朱元璋横空出世之后了。
柴荣登基之时年仅三十三岁,当时的他满怀雄心壮志,曾经许下三十年帝王鸿图:“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然而不幸的是天不假年,就在北伐契丹获得大胜之际,他得了急病。虽然北伐中止,但他的病情已经由于军中医药不及时而被延误,返回汴梁后,又恰逢他心爱的小女儿夭折,深受打击的柴荣病情更重了。
显德六年(公元959)六月,自知不起的柴荣册立自己的第三子(符宣懿皇后之子)柴宗训为梁王,定为皇储,又将柴宗训的姨母册立为小符皇后,定为未来太后。十天后,周世宗柴荣溘然长逝,享年三十九岁。
壮志未酬身先死,是为柴荣一生的写照。虽然他没能完成自己的人生大志,他的英武不凡已经足以令世人为之侧目。短短几年间,后周国力大振,回鹘、鞑靼、女真、高丽……这些久未露面的使节都纷纷出现在汴梁城里。五代十国的其它国家也因此对后周望而生畏。所有这一切,都为后来赵匡胤建立北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早逝,不但使柴荣的壮志大业未酬,也使他的子孙遭遇不测。因为在他去世不久,柴宗训的皇位就被父亲生前最信任的大将赵匡胤给夺去了。
十、赵匡胤的青云路
(自从跟了柴荣这两个上司,赵匡胤就以神速晋升,短短数年间便从中层军官进入权力中心。对于皇帝的宝座,赵匡胤恐怕也早已想过不止一回了吧。但他如何能够最终成功的呢?)
骁勇善战得到柴荣的赏识信任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点,但也不是唯一的一点。真要考查起来,为夺位而做的有意或无意的准备工作,早在显德初年,赵匡胤以奉命整顿后周军队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赵匡胤在高平之战立下救驾之功。虽然返回后他只得了个中级官职“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却深得柴荣和郭威驸马张永德的信任。
当时后周禁军分殿前司和侍卫司,两司的主官分别是驸马张永德和郭威外甥李重进,照说是一家人,可惜两人关系却很恶劣,想来两位统帅各搞亲信,两支军队也免不了互相争斗,于是赵匡胤就拣了个漏。经柴荣同意,张永德将扩充自己所率殿前司的大事交给了赵匡胤来处理,负责从各军种各藩镇的兵士(包括当时已有的禁兵士卒)中,选拔真正的骁勇之士组建新的禁军。这桩差事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赵匡胤也充分地抓住了这次机遇。这位曾经在江湖上飘荡而深谙交友之道的皇帝新贵,恰到好处地在禁军中结交了许多有前途有本事的异姓好友、拜把兄弟。最著名的当然是“义社十兄弟”,赵匡胤玩的当然不仅是手段,他很清楚,没有真本事再有人缘也升不了官,更收伏不了身边的人。这个难不倒他。本就富于胆略的赵匡胤此后浴血奋战,功劳越来越大,官也就顺风顺水地升得越高。迅速成为皇帝的亲信。除了结交将领士卒、联姻世家大族,赵匡胤还极尽可能地在身边搜罗了一批智囊: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楚昭辅。没几年的工夫,这个当初的流浪汉就已经把自己安排得极具规模了。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显德六年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大军走到半路时忽然得到一块长约二三尺的木牌,上写“点检做”字样,令人莫测高深。看到这块牌子后,柴荣便起了疑心,认为上天示警,自己的妹夫、郭威第四女永寿公主的丈夫、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有图谋不轨之意。两个月后他病情危重时,这块木牌仍然是他的一块心病。于是,临终前五天对朝中人事做大量调整的时候,他做了这样的决定:将妹夫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军职换成“同平章事”的文职,改由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后周军队。假如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也许柴荣会干脆把这个职位都取消,但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柴荣这个决定仍然可以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赵匡胤是个外姓人,何况后周军队还有一半在皇族李重进的控制中。再说,柴进还定下了让自己真正最信任的旧属王著任宰相的计划。
王著很有个性,在柴荣面前也散漫自由,但柴荣偏偏就认为他有才可信,如果不是因为实在好酒,当宰相的早就不是范质而是他了。如今柴荣人之将死,怎样保障儿子身边都是忠臣才是第一要务,王著不但忠心,而且交游广阔人脉极广,颇有能量,区区喝酒小事也就无所谓了,因此他直到临终,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