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成君忆新作:管理三国志-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灼穑谷辉诔て秸飧龅胤剑椅奕说赖鼗盥窳苏怨乃氖蚪底洹@谜庋谋┝腿保厥蓟收加辛速即笠桓鲋泄�
  秦朝的文化是一种猎人文化,它鼓励你用战争的方式去占有财富。但这种文化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它在鼓励人们占有财富的同时,也在鼓励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第二,它鼓励了人们占有财富的欲望,但它却不具备创造财富的机制。这么一来,就会导致强者向弱者掠夺财富,弱者向大自然掠夺财富,结果就造成了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腐败和地球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天下的财富都集中在秦始皇一个人手中,而整个社会却陷入了极度贫困的境地。所有的人都对他唯唯诺诺,但没有人对他忠诚。等到陈胜、吴广一起义,巍然屹立的大秦帝国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顿时化为一片废墟。就像我们现在的某些企业,例如三株,例如爱多,一次看似偶然的危机,引发了山崩海啸,偌大一个企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化为一片废墟。
  刘邦刚刚建立汉朝的时候,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危机。到处都有人谋反,到处都有人叛乱。刘邦为此杀了许多人,其中包括功高盖世的淮阴侯韩信。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突如其来的事故发生,弄得他一次又一次地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唯恐重蹈秦始皇的覆辙。这时,有一个名叫陆贾的学者,对他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管理学名言:“马上得天下,但不可马上治天下。”什么意思呢?你可以用战争的方式夺得天下,但不可以用战争的方式管理天下。暴力和权谋能够让人们害怕你,但却不能够让他们安心地工作。真正的管理学不是什么战争,而是让人们懂得如何去热爱自己的人生、如何去热爱自己的工作。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刻。陆贾的一句名言,触动了刘邦的一念之转变。从此之后,汉朝的管理当局就开始了文化上的转型。尤其是从汉文帝开始,管理当局几百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搜集、整理和研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并且“立大学以教于国”。在汉朝的管理学理念中,管理的重点不是权力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评价一个杰出的管理者,不在于他如何奴役员工,而在于他给员工们提供了一种有文化的生活。所以,汉朝的学术研究风气蔚为大观,教育事业也非常兴旺。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可能就是汉朝的太学。

  第18节: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5)

  新的文化生活不仅让人们懂得了与人为善的做人之道,也培养了一种创造财富的机制。例如“文景之治”创造和积累的财富,简直成了中国历史上匪夷所思的神话。正是因为这种善意而又充满生机的力量,使得汉朝成了一个基业长青的大公司,拥有长达470年的历史。
  这是从周文王以来,中国出现的第二次“合”。第三次是唐太宗时期。第四次是赵匡胤时期。所以,周、汉、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富强的四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经济的四个高峰。【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45。 渔夫的管理学在鼓励人们占有财富,但也在鼓励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和血腥残杀,因而出现了大量的管理学难题。
  46。 中国的历史证明,只有园丁的管理学,才是正确的管理学。
  渔夫的管理学在鼓励人们占有财富,但也在鼓励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和血腥残杀,因而出现了大量的管理学难题。中国的历史证明,只有园丁的管理学,才是正确的管理学。
  从秦始皇那里找不到“合”,秦始皇的“合”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假象。从《三国演义》中也很难找到“合”,因为读者们很容易被那些战争的情节迷惑。如果我们真的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就应该去看一看汉唐的盛世,而不是三国的乱世。因为,真正的管理绩效反映在“文景之治”的大汉气象中,反映在唐诗宋词的优美生活中。
  天下大势,因为渔夫文化而“分”,因为园丁文化而“合”。因为“分久必合”,所以我们可以很乐观地看待人类的历史。因为“合久必分”,所以我们又平添了许多的忧虑。兵荒马乱的三国,正好是一个从“合”到“分”的历史时期。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合久必分”的现象呢?
  请听下一讲——东汉末年的两种渔夫。

  第19节:从奸雄到英雄(1)

  第七讲:从奸雄到英雄
  他在历史上以长于权谋著称,他被人们看做是一个可耻的奸雄。然而,到了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却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那么,他究竟是一个真实的奸雄呢?还是一个蒙冤的英雄?在众说纷纭中,曹操的真相忽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在成君忆先生的眼里,历史就是管理学的案例。通过对历史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做人临事的管理智慧,用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和工作。然而,如果我们看不到真实的历史,所有的研究都会误入歧途。所以,认识一个真实的曹操就成了研究《三国演义》的起点。
  他活着就是一位奸雄。他死后更是声名狼藉。然而,到了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总有那么一些人热衷于为曹操翻案,把他吹捧成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在我们这个红尘滚滚的商业时代,曹操的真相忽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有一位Y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评论三国人物。他说:“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他又说:“……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诈的英雄。”他又说:“曹操是奸雄,但他是一位可爱的奸雄。”我听了之后,半天缓不过劲儿来,因为我实在无法理解他的审美。
  按照Y教授的解释,所谓“奸雄”,就是“奸诈+英雄”的意思。在我们这个崇尚权谋的商业时代,奸诈似乎并不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甚至被看做是理所当然。在一些见利忘义的人那里,他们欣赏的就是曹操的奸诈,他们崇拜的就是曹操的英雄。所以,他们并不以曹操的奸雄形象为耻,反而要美化他,吹捧他,甚至于要效仿他。
  可是,在古代汉语中,所谓“奸雄”,乃是“奸人之雄”的意思。何谓“奸人之雄”呢?《辞海》中有两个解释:1?恶人中的魁首;2?靠奸诈欺世谋取高位的野心家。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奸雄”的有两个人,古代有曹操,近代有袁世凯。你们看,像这样一个盗名欺世的恶人,怎么会“可爱”呢?Y教授的审美观很有些让我毛骨悚然。【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57。 在不同的组织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渔夫文化赞美秦始皇,赞美曹操,赞美成吉思汗,也赞美暴力和权谋。园丁文化则相反,它赞美孔子,赞美耶稣,赞美天地之间的至爱。
  在戏剧舞台上,人们把曹操画成一张白脸。为什么画成一张白脸?因为白脸象征着曹操的奸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评价标准,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所以,白脸的曹操也一直是人们批判的对象。
  可是,时代变了,有很多人在试图为曹操翻案。尽管京剧被称为国粹,但迟早会有人会以改革的名义来改造京剧的。舞台上曹操的白脸,也很可能会被改成关公那样的红脸。听说,连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都想修改曹操的那张白脸了。这就是时代的风气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来自管理学的答案是,一个组织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人们的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秦朝的文化是一种渔夫文化,三国时期的文化是一种渔夫文化,汉朝和唐宋时期的文化则是一种园丁文化。因此,当我们的社会风气发生变化之后,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发生改变。
  例如孔子。秦朝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孔子。三国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孔子。在那些不是你输就是我赢、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战争岁月里,人们拼的就是力量,拼的就是权谋,有谁会去听孔子讲什么仁爱呢?
  在我们这个商场如战场的经济社会,也同样流行着“爱拼才会赢”的理念。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人的创业意识,以至于一度出现了“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的火热场面。但所谓的创业,不过是赚钱的代名词罢了。
  人们在寻找各种方式赚钱:用辛苦劳作的方式赚钱,用红顶商人的方式赚钱,用黑金政治的方式赚钱,用徇私枉法的方式赚钱……赚钱,成了许多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人世间千姿百态的理想,其实不过是千姿百态的赚钱方式而已。
  于是,“爱拼才会赢”成了一个励志的口号。人们推崇的是秦始皇的暴力,推崇的是曹操的权谋,有谁还会记得孔子呢?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孔子的仁爱显得那样迂腐、那样荒谬、那样可笑。
  可是,在汉朝,在唐朝,在宋朝,在历史上那些国泰民安的日子里,孔子的仁爱曾经像阳光一样普照着人们的心灵。然而,那种久违了的爱,那种阳光一样的爱,何时才能重新露出它的笑脸呢?【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58。 《三国演义》之所以名曰“演义”,“演”的就是正义的这个“义”字。如果你看不懂这个“义”字,你就不可能理解《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智慧。
  在为曹操翻案的同时,曹操对立面的刘备和诸葛亮也就成了被怀疑的对象。所谓“刘备长厚似伪,诸葛亮多智近妖”,意思是说:刘备那么仁义、那么厚道,简直像是假的一样;诸葛亮呢?总是神机妙算,像个妖人似的,令人不可思议。他们不相信世界上真有那么好的人,不相信世界上真有那么有智慧的人。
  甚至有人开始责骂《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他们说,尽管《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但因为它的“尊刘抑曹”,所以应该遭到极其猛烈的批判。他们甚至给罗贯中扣上了一顶政治犯的大帽子,叫做“封建主义的正统价值观”。他们说,《三国志》才是正史,《三国志》中的曹操才是真实的,因为《三国志》维护了曹操的英雄形象。而《三国演义》不过是民间野史,对曹操有太多的负面的描述和评价。
  《三国志》之所以要维护曹操的英雄形象,是因为它的政治立场。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用“禅让”的方式,篡夺了曹操的孙子曹奂的皇位,是为晋朝。为了显示晋朝皇帝的合法性,《三国志》就以曹操的魏国为正统,把“魏书”列在《三国志》的前面,然后才依次是“蜀书”和“吴书”。《三国志》的作者,就是晋朝的著作郎陈寿。
  但是,陈寿写《三国志》,写得非常巧妙。这种写作技巧,被称为春秋笔法。表面上他在维护曹操的英雄形象,其实却隐约之中暗含着道德上的褒贬。所以,他写曹操,写得像流水账似的;与之相反,他在写“蜀志”时,却盛赞刘备的“弘毅宽厚”。有些话在“魏书”中不好说,就放到“蜀书”和“吴书”中来说。《三国志》成书之后,甚为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所称赞,就是因为它的春秋笔法。

  第20节:从奸雄到英雄(2)

  几十年之后,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引用了很多有历史价值的资料。这样,我们看到的曹操、刘备、诸葛亮……这些三国时期的人物形象,就比较翔实、比较丰富。通过这些资料,曹操的奸贼形象就顿时凸现了出来。
  对曹操有负面影响的文字,其实就出自这部被人们称为正史的《三国志》和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根据比较确切的资料,三国故事在唐朝就已经开始广泛流传。到了宋朝,说三国已经成了令人大快朵颐的民间艺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并非是向壁虚造,而是取材于《三国志》和当时在民间广为传唱的评书。
  《三国演义》在书名上有一个全称,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意思就是说,《三国演义》其实就取材于《三国志》。所以,从前的学者认为,《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直到现在,日本人还习惯于把《三国演义》叫做《三国志》。一部是陈寿版的《三国志》,一部是罗贯中版的《三国志》。
  现在的学者不同意前人的看法,认为《三国演义》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究竟是七分史实还是三分史实?究竟是三分虚构还是七分虚构?说到底啊,既不是史实的问题,也不是虚构的问题,而是评论者自己的价值观问题。
  顾颉刚先生是历史学方面的大家。他说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史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以顾颉刚先生的眼力,考辨古代历史资料的真伪,恐怕无人能出其右。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尽管它采用了一些诸如“草船借箭”、“华容道”之类的民间传说,但它的基本史实依然是经得起考证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它再也不会改变。可是,现代学者对于历史的看法却发生了改变。他们对于历史事实的了解,绝对比不上陈寿、裴松之和罗贯中,但他们依然在不停地质疑那些历史上的事实。可惜顾颉刚先生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如果他还活着,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
  不是《三国演义》,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为曹操画上的白脸。你们可以看得出来,凡是为曹操翻案的学者,几乎全是反中国传统文化的。与其说他们在责骂罗贯中,不如说他们在诅咒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在讲解《论语》时说过:“只有心灵纯洁的人才能理解孔子。”我们同样也可以说,只有心灵纯洁的人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理解《三国演义》的创作思想。因为,心灵纯洁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学问的根本。只有心灵纯洁,你才能分得清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非道德;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
  尽管《三国演义》描写了一个战争的场面,但它之所以名曰“演义”,“演”的就是正义的这个“义”字。如果你看不懂这个“义”字,你就不可能理解《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智慧。【成君忆的管理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