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2003年第3期-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老朋友来送他。
是魏源,时任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魏源从扬州赶来送别,不想这一送,竟与历史握住了手。
魏源四十八岁年纪,目光炯炯,心直口快:“林公,一年来的战局如此,令人愤慨。朝廷中当权者在大敌来犯前不作准备,战败后又束手无策。御侮之道何在?救国之道何在?”
林则徐深沉地思索着。这一年多来的政局变化,他不由感慨万千:“这次我在广州抗英,深感洋人得势的重要条件是船坚炮利。要反侵略,就必须要了解敌情。”林则徐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布包,捧出一大捆书报交给魏源,语重心长地嘱咐:“这是我在广东时派人从海外书报上译辑的全部材料。如今我即将远去,不知何日才能返回,这些东西就交给你吧!望你能编写一种介绍海外各国情况的书,以使国人广开眼界,悟其御侮之道。”
林则徐谪戍新疆,路经镇江,将多年来苦心收集到的海外资料交给魏源,这就有了后来《海国图志》的诞生。日后林则徐从新疆回原籍,途经长沙,将在新疆绘制的地图交给左宗棠,这就有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之举。看来,历史有很多机缘,一不小心,不经意间的几杯薄酒,几声珍重,几番嘱托,都石破天惊,改变着历史进程。
历史投缘于有心创造的人。
林则徐,魏源,左宗棠等人,都属于这类有心人,他们原本是知识分子,因为有着独立的文化人格,有着忠烈精神,所以他们的惊天动地之举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魏源和左宗棠们担当不起这副历史的重任,林则徐就不会这般期待,这般珍重。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人。
后来,魏源写诗记叙了送别林则徐的一幕:
其一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
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
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
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其二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
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频。
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
不碎京口月,肝胆醉轮。
——《江口晤林少穆制府》
魏源珍重林则徐的重托,恋恋于仓促的聚散。他开始思索,开始关注民族命运的悲剧,试图寻找悲剧的内在成因,悲剧的根源、恶果以及遏止悲剧发生的途径。铺开稿纸,他写下了《海国图志》几个大字……
一年后的1842年冬天,一个瑞雪纷飞的早晨,魏源写完了《海国图志》的最后一页。他放下笔,长长地舒了口气,可以向林公交卷了!想了想,又满怀激情地写道:“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在他看来,只要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风气日开,智慧日出,一个富强的中国一定会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这是魏源的心愿,林则徐的心愿,更是一个民族千百年的心愿。
《海国图志》50卷,是魏源关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如同电闪雷鸣,劈过了茫茫黑夜。
魏源自序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以后三次修订,1852年增补成100卷,共引证中外古今的著述、史志、奏折、评作100余种;还附有各种地图、西洋船炮器艺图式100多幅。内容涉及英国、俄国、葡萄牙、西班牙、美国、法国、印度、非洲诸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情况,是中国第一部内容丰富的世界大百科全书。最为精彩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收集的资料中,写了许多精辟的按语;其中并以两卷的篇幅,写了一组政论,全面总结了守、战、款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有名的《筹海篇》。
在这之前,魏源还编纂了《皇朝经世文编》。如果说《皇朝经世文编》还只是中华民族同源同质文化中优秀部分的汇集,那么《海国图志》则已吸取了异源异质的西方近代新文化,中国近代文化从此开始了重新建构整合的复杂历程,魏源也因而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明的先行者。
三
孩提时代,魏源最喜欢读屈原的《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他心中悬着一轮明月,这明月,是“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是“今人不见古时月”的李白?是“明月几时有”的苏轼……
在湖南邵阳,在魏源的故乡,我听到过不少关于神童魏源的传说。一则是说1802年秋天,枫叶红了的时候,刚满九岁的魏源到邵阳县城应童子试,入考场时魏源身带两个麦饼充饥。考官出对:“杯中含太极。”魏源眉清目秀,微微一笑:“腹内孕乾坤。”
魏源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视界,走上了写就春秋历史的舞台。魏源有一方印章,刻有“默好深湛之思”六个字,自述了为何取字“默深”的本意,表明他的不凡之志。
魏源确有远大志向,希望能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可他缺乏辉煌的背景。父亲魏邦鲁,江苏宝山县主簿,一个很小的官。魏源想在皇朝社会实现自己的抱负,注定是艰难的。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就是“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考试,“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只要能写上一笔秀丽的小楷,能胡诌几首八韵诗,就可以当上文武将相。而且沿着这个阶梯,越爬越想往上爬,考上了举人想当进士,考上了进士又想当翰林,因为“官不翰林不谥文,官不翰林不入阁”。从20岁考上拔贡算起,魏源参加大考七次,出入考场三十多年。52岁的时候,他终于考中第十九名贡生,以知州分发江苏叙用。
朋友为他庆祝,可此时此刻的魏源没有一点笑意,这不是他期待的结果。一年前,他曾中礼部会试第十九名,但由于没有打点考官,主考大人就以他试卷不工整为由,罚停殿试一年,取消了翰林院任职的资格。这就是说,不入翰林,就不能出将入相。青春、汗水和热血,白白地付出了。“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真不值得为这个没有希望的结局苦苦奔波。他忽然感到后悔。
魏源离开客栈的时候,是个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夜晚。晚风吹来,他打了个冷颤。提笔将一腔悲愤留给了京城,留给了后来赶考的人们:
……
前朝待诏翰林院,书画琴棋艺原贱,
工执艺事可进谏,差胜手搏可方面,
差胜琵琶可封王,斗鸡可乘传。
铨部竹筌且得材,润色承平况文绚。
……
昨日大河决金堤,遣使合工桃浪诗!
昨日楼船防海口,推毂先推写檄手!
——《都中吟·将相文武此中进》
这是迟到的觉醒,还是无可奈何的悲叹?在魏源看来,科举制度是个死胡同,你看,吏部挂满了任职牌,沾沾自喜以为得人材,用这办法来装点“盛世”,倒显得华丽又有文采!假如大河决堤,写桃浪诗的诗人怎去治河?如果海防前线告警,写檄文的能手能去御敌?
魏源给乡人邓湘皋写了一封信,发了一通牢骚:“两载八都……至以不入史馆为源歉,则非源去也,今日史宫(指翰林)日以蝇头小楷,俳体八韵为报国华国之极事,源厕其间,何以为情?不若民社一隅之差为近实耳!”
有人为他惋惜。礼部任职的刘逢禄,一个著名的经学家,曾经担任会试主考。他看中了两份试卷,一份是龚自珍的,一份就是魏源的。但刘逢禄没有决定权,龚自珍和魏源落第后,刘逢禄作《伤浙江、湖南二遗卷》一诗,对龚、魏两人倍加赞赏,比为“翩然双凤冥空碧”,并称魏源为“无双国士长沙子”。
魏源则把自己和龚自珍与刘备、曹操和诸葛亮、司马懿等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类比,用刘备虽“百战百败”而曹操赞许他为英雄、诸葛亮虽“六出六衄”而司马懿畏惧他如“卧虎”的历史传说,意味深长地和龚自珍互相鼓舞、激励:“安得混沌重开辟,乱世人材倍平世。”(《魏源诗·观往吟》)魏源在寻找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
不错,确实还有一条实现人生抱负的捷径,便是依附。依附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独立的人格,也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然而往往,依附权贵是年轻知识分子走向成功的一种方式。
魏源尝试过,在这条路上拼命奔跑,他虽没能出将入相,但施展了才华,惟一的收获是开阔了视野,经受了锻炼,丰富了思想。
走向贺长龄、林则徐、陶澍等这些中兴明臣的视野,汲取他们的智慧和思想,是魏源在北京寓住的日子。陶澍甚至向当权军机大臣穆彰阿推荐过魏源。后来,魏源做了直隶提督杨芳的家庭教师。杨芳几次调任新的职务,魏源都随同前往。贺长龄、林则徐、陶澍、裕谦权倾朝野,红透半边天,而且在学术上很有造诣,是朝廷的顶梁柱。魏源做了他们的幕僚,攀上“权贵”,便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一方面向他们学习,一方面又为他们当参谋,出了很多好主意,提出了一揽子计划,积极改革漕运、盐政、水利等的弊政,并为严禁鸦片大造舆论。在裕谦的两江总督府,魏源参加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战斗。血的教训,使他醒悟,提出了“富国强兵”、“缓本急标”的政治、经济主张,强调要向西方学习,“使西洋之长技,尽成中国之长技”。
魏源的才华和胆识,深得贺长龄、陶澍、裕谦等“权贵”的赏识。然而可惜,他们无法给魏源提供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他们没有掌握更高级别的人事任免权,只能替他惋惜,为他呼吁,向朝廷推荐。
随着魏源名气越来越大,朝廷就给他一个扬州府东台县知县的位子。郑板桥不是做过扬州县令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微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言犹在耳,魏源真的仿效郑板桥来了,尽管心里不很痛快,仍然踌躇满志,他甚至想过,要用新政打理出一个模范县来。可仅仅一年时间,母亲去世,他回籍“丁忧”。三年后再去扬州,任兴化县知县,不久被署任为高邮知州,兼任淮北盐运海州分司运判。
这是1851年的事,魏源五十八岁了。高邮处南北水陆要冲,是太平军北伐必经之地。这时候让魏源做高邮的最高行政长官,分明是把他往火上烤,是件掉脑袋的差事。此时此刻,魏源对洪秀全的太平军困惑、恐惧,对式微没落的清王朝也完全绝望。于是,他最终选择了逃离,一个人,悄悄地回到他在扬州的洁园书屋。那里,是他精神的桃花源,是他灵魂的栖息地,是他心灵的港湾。在这里,他“闭目澄心,危坐如山,客至亦不纳。即门生至戚接二三语,便寂对若忘”。他的思想如同自由的风,可以随意地舒展。一方面整理自己生平著作,另一方面转向净土四径的会译整理和研究。
四
魏源生长的年代,已经萌生出一股经世致用思潮,这种思潮的产生有着政治与文化的两重社会背景。在政治上,清王朝的统治已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内忧外患,交相煎迫,使一部分较为清醒的人士产生匡时济世、通过改革弊政来拯救危机的共识。比如陶澍、贺长龄等封疆大吏,利用自己的权位将经世思想实践施行。在学术上,近百年的汉学训诂已由盛世入衰,宋学也已流于空疏,相当多的知识分子深感厌倦,力图从古代经籍中摆脱出来,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而这个时候,清廷自顾不暇,已无力再继续保持清初那种思想上文化上的高压专制政策了,从而为读书人研究各类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可能。
于是,历史选择了魏源,成就了魏源。
魏源身跨封建末世和近代开端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鸦片战争前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成为魏源思想的社会经济基础;林则徐等为代表的中兴人物掀起的一浪接一浪的经世致用潮流,是魏源思想的社会政治基础。伴随这两者,则是知识分子内部发生分化。尽管这时社会条件尚未形成新的资产阶级,但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都有一股正在转化的政治力量,这就是魏源的社会阶级基础。
魏源从千年学府走出。这个岳麓书院的高材生,曾经与学友以经世之学相切磋,凡“经史及宋、元、明、当代儒生之书,重究其源流,而务适于用”。地理、财赋、兵陈、礼乐、算数、佛老……只要有关天下利病的学问都在他们探讨的范围之内。
深沉的政治忧患,加上传统文化的浸润,就这样给魏源以大谋大略、大智大勇的文化魄力。既然是“以天下为己任”,那就要尽匹夫之责,不惜力气,不畏艰险,专务躬行。
1825年,魏源应贺长龄之邀,选编经世巨著《皇朝经世文编》。对经邦济世的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和阐发,使经世之学大兴于天下。这部书共120卷,选自清朝开国到道光初年以来提倡“经世致用”的文章,全书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大类。在选编文章的过程中,魏源遵循“书各有旨归,道存乎实用”,一是切于事,二是合于今,就是有盼于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凡高之过精微,果之溺糟粕者,皆所勿取”;“凡古而不宜,或泛而罕切者”不取;“凡于胜国为药石,而今日为筌蹄者”不取。一切取舍以实用、经世为的鹄,这保证了《文编》的经世原则。这表明,魏源的思想深处,试图在封建的旧系统中作自我调节和自我拯救,这种尝试是可贵的。
《皇朝经世文编》在全国广为流传,给当时埋头考据、脱离实际的思想界震动很大,“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规矩,几乎家有其书。”“一时纸贵,几乎家荆璧而人隋珠矣。”在故乡湖南,“三湘学士,诵习成风,士皆有用世之志。”
这一年,魏源还是个31岁的青年。
90年后,毛泽东最敬佩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从《皇朝经世文编》的经世实学思想出发,提出中西文化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