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569-图解-西藏生死书-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于修定的层次有“九住心”的说法,分别介绍如下:
1、内住
把心定住在一个境界之内,专心一意观想,不再受六根六尘的吸引。
87
临终中阴
2、续住
当妄念偶尔生起,心向外散的时候,及时把它带回来。
3、安住
经过反复的心向外散和及时拉回的过程,久而久之就会感到比较适应,从而达到安住的境界。
4、近住
达到安住境界之后再继续修行,妄念产生时心就不会偏离安住的境界太远,稍有外散,心会马上警觉,并回到正念中来。
5、调顺
达到近住境界之后,修行者会感到做事心意比较集中和专注,自然地将外境的五欲六尘看淡,进而体悟到禅定功德之妙。进入这一阶段后,修行者的六根基本上可以达到收放自如,所以称这一阶段为“调顺”,第五阶段也是禅修功夫进步很快的一个阶段。
6、寂静
达到这一境界后,修行者的起心动念就会非常明白和清晰。当记忆中具有诱惑力的境界现到眼前之时,修行者能够明白这并不是自己安住的境界,只要使心意回归到安住境界中来,那些妄念就会自然地消失。
7、最极寂静
这时修行者的心念会更加分明,一起心一动念都能够马上判断出善恶、染净和正邪。既具备定力又具备警觉力,因此能够马上将妄念降伏。
8、专注一趣
达到第八住之后,修行者只要一盘腿、一上坐就可以将整个念头定在所安住的境界之上。
9、等持
达到等持的境界,心念既不会妄念纷纷,也不会昏昏沉沉,心意就在所安住的境界中长久地、平和地持续下去。
需要强调的是,禅定的九个层次一定要通过不断地下工夫,日以继夜地精进才能够达到。
禅定
临终中阴
名词解释
禅定
自心不受外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干扰就是“禅”,保持内心宁静而不散乱就是“定”。人的本性原本清静宁静,只因为接触并且追求外在的事物或现象才乱而不静。如果接触了外在的诸种境界又能保持自心不为其所乱,便是真正的禅定。
两者相遇时禅定
修持高深者可立
刻获得解脱。
有相禅定
两者相遇时修持者如果将自己的意识融入本尊的心中与其融合为一,即可获得解脱。
死亡的那一刻:临终中阴觉悟死亡的最佳方法:禅定(2)
无相禅定
未接受禅定者
普贤佛母
Samant abhadr i
普贤佛父
Samant okhadr a
白点红点两者相遇
无形象无形象
无相禅定有相禅定的比较
未来的父亲未来的母亲
临终者将瞥见来生在
六道中转世的形体。
临终中阴
禅定是一种境界
禅定可以使人获得觉悟,帮助亡灵获得解脱。然而禅定功夫如何修得?禅定不是苦求,而是自然的融入。禅定是一种境界。
索甲仁波切曾经把禅坐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重点:把你的心带回家、放下、放松。这种概括极为生动贴切,也非常有助于我们对于禅定境界的理解。
他所谓的“把心带回家”,意思是说要让我们的心结束被身外之物所吸引的漂泊旅程,转而关注内在。这也就是我们所一再强调的体悟自己的本心自性。进行禅修,首先就要让心安静下来,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试想一颗处于各种情绪的包围之中的心,就像一块处于强大磁场中的铁,四面八方都有力量作用于它,对它进行牵制。这样的心又哪里有机会展现它自己原本的状态呢?因此,让心回家,就要先让心从各种思想和情绪的混乱状态中安定下来,然后才能有机会瞥见我们的本心自性,并且安住于其中。
其所谓的“放下”,就是把心从对一切身外之物的执著中解放出来。因为执著和欲望乃是一切痛苦、忧虑和煎熬的根源。体悟心性,会使我们领悟万物皆是空性,一切终归无常的道理。这样自然会生发出宽容心,让我们放下心里的一切执著。如此,这颗心也就自在无碍了。
最后,其所谓的“放松”,就是要放松整个身心,进入真正的本觉之中。放松意味着自然、不造作。就像雪花飘落于大地,小溪注入河流,无需刻意经营,一切顺其自然就好。因为思想和情绪就像是水中的杂质,我们越是理会它,搅动它,心这潭水就越是浑浊;相反,只要不加理会,以静制动,杂质自然会沉淀,潭水也自然就清明了。试着深呼吸,将自己想象成虚空,接纳着整个宇宙。不久,一切思想和情绪都将自然地平息,并且逐渐融入我们的心性。
只有当我们将这种禅修练习得相当娴熟之后,我们才能够达到那种旷达圆满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完全没有偏见地看待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如果我们不觉得它们有什么问题,它们也便不会来找我们麻烦。我们的思想已完全掌控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这种境界便是禅定。
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死亡的那一刻:临终中阴临终中阴:即身成佛的最佳机会
如果临终者生前有很高的瑜伽修行根器,就可以在临终中阴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获得最为圆满的解脱。能否在临终中阴抓住即身成佛的最佳时机,关键要看临终者生前的修行次第。
即身成佛:最为圆满的解脱
“成佛”是每一个修行者修行的唯一目的,而即身成佛又是所有解脱境界中最为圆满的境界。所谓即身成佛,就是指在不改变今生的肉体的情况下而成为正知正觉的佛。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与法身如来并没有不同。所以当瑜伽行者进行修行的时候,就可以被大日如来的加持威力所摄受护持,使自身本具的功德与如来的功德互相加持,互为感应,融会摄入,进而在修行者的肉体上显示出如来的庄严法相,使得行者现前的身子显现了和佛一样的功德,这就是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具有不可抗拒的、即刻实现的力量,同时在修行技巧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
明光显现之时:即身成佛的大好时机
临终中阴根本明光的两次显现为众生提供了即身成佛的最佳机会。不过并不是任何人随便修习一下密法就都可以立地成佛,修习者必须具备即身成佛的根器和资粮。密法本是古代专业的瑜伽行者所修的一种法门,在所有法门中,它的修学条件要求最为严格,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有成就很高的上师进行指导。我们凡夫虽然也和如来一样,具备着诸佛性和功德,但是因为迷惑的遮蔽,使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自觉和实现。而只有严格按照上师的指导来修习密法,才能够依靠如来加持感应的力量,在一片混沌的状态中明白地映现出万物真实的相状,显现和佛一样的功德,进而实现即身成佛的成就。
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的最佳机会
即身成佛
开悟的“本性”
执迷的“本性”
悟道之路
十象图也称九住心图,是由一僧人、大象、猴子、兔子和辅助图案组成。用来说明修行者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去发现这原本具足的“本性”。彻底证得自性之本来具足,便是开悟,便是成佛。同样在死亡经历中,亡者能去除迷执,不失本性,真常清净便一样可以即身成佛。亡者只有在临终中阴时才是即身成佛的最佳时机。
即身成佛,修行才是最重要的
即身成佛是指不须改变现在的肉体,而能够成为正知正觉的佛。临终中阴明光显现,是即身成佛的最佳时机。然而明光如何显现,机会能否把握,却与亡者生前的修行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索甲仁波切也叮嘱我们:惟有真正开示心性,并且能够稳定心性的人,才能够享受死亡那一刻所提供的机会。
修行就是要明心,达摩祖师有一首偈子:“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为什么说“我只求心不求佛”?佛有恒河沙数,这么多佛,我们求哪一尊呢?所以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它们都是心的反映,明心时三界便是空的了。就像古人所说的:“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后两句“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三心就是指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这里强调了要想成佛,便要明心。佛也是心所造的,不是佛作佛,而是心作佛。就像净土经里所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达摩祖师这一首偈子就是在启示我们,成佛要从明心开始。
还有一首偈子说:“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佛性不从心外得”,佛性不在心外,而在自心的领悟。领悟了,便能成佛。正所谓水清月现,心清佛现。“心生便是罪生时”警告我们,如果不能明心,那么私心杂念生起时,不但佛性见不到,罪也已经现在眼前了。
祖师的偈子中包含了大智慧。现实中多少人生时为名,为利,为达到某个不良目的没少烧香拜佛,对佛也可谓极尽“虔诚”了。然而想象一下,这些人到了临终中阴时,能够实现即身成佛吗?佛法要求人们彻悟万物皆空的道理,告诉人们我们所贪恋的一切到头来都终归无常,因此要求我们放下执著,体悟自心的本性。而这些为了名利而烧香拜佛的人,恰恰将生时修行禅坐的时间用在了对虚幻的汲汲追求上。他们本身尚未将欲望看破,将心性彻悟,到了临终中阴,即使明光显现,机会降临,也难具清明之慧眼,纯净之心灵,只有白白贻误解脱的良机了。
可见,外力虽然可以进行指导和帮助,然而对于亡者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自伞自度”。只要我们能够通过生前修行将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到了临终中阴就自然能够水到渠成,即身成佛了。
临终中阴 即身成佛的最佳机会
【显、密之“即身成佛”】
“成佛”是学佛的人所期望的唯一目的,无论是学显教或者密教,都希望从生死的凡夫转入到佛果的圣位,不过因为显教和密教在开始发心和修行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因此达到这一目的的时间就有迟速不同,而肉体和精神的关系也有“即”、“离”之分。即身成佛就为了说明这一—迟、速、即、离—理由。密教的即身成佛和显教成佛的理论,大约有下面的几个差别:
(一)“即身”和“隔世”的差别。显教如华严宗说:极疾三生得果,一见闻生,二解行生,三证果生,可算最快的了,但总要隔世成佛。又如依弥陀愿力,往生西方,也是隔世。密教则即以父母所生的肉体成就大觉佛果,如说:即日、即时和隔日、隔时是不同的。
(二)即身和“历劫”的差别。佛教最普通的教义,说成佛要经历42 位,或52位的阶段,从初发心直到成佛,又要经历三大阿僧劫的悠长时间。因为显教有“过患”、“功德”二际的说法,过患是无始旷劫的积习,不可顿除,必须借远劫修行,消灭过患,然后功德成就。密教则自身“全体舍那”,不须添一点功德,也不须除一毫过患,只有迷悟之分,及迷即成悟,别无所作,贪嗔痴等,也成了佛果大用,不但不须消灭它,相反地要积极发挥它的正用,这说明过患和功德,是即而不离的,只一念悟得,即知一切烦恼,无非佛事,所以不须经历劫数,勤苦修行。
(三)即身和即心的差别。《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说:“一切佛法,即心而具。”禅宗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都是在说理一边,认为佛性本有,而真正的成佛,必须从性起修,经历阶位,华严宗所谓圆融不离行布。密宗则就在五蕴和合的色身上布置—五大,五轮,五佛曼荼罗—当体即是,所以叫即身而不叫即心。
(四)即身成佛和“顿悟渐修”的差别。显教把因缘事相当作是假名无实,是过患,把真理当作无色无形,只有无分别智可以证到。所以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要借种种对治方便,来遣除一切事法,故有渐修之义;密教则当相是道,即事而真,一切差别事法,都是本具无尽庄严,即体全真,不是妄法熏染所成,只要认识,不须排遣。
内在的光芒与晦暗:法性中阴内在的光芒与晦暗法性中阴
艰难的法性中阴已经到来,痛苦的七七四十九天的考验将不可避免。在法性中阴中亡灵再一次从昏迷中清醒,此时他已意识到自己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会因亲人的哭泣而伤心,他会因孤独而感到无助,但这还不是最艰难的处境,随之而来业力作用下出现的各种险难与奇景才是最可怕的。然而此刻亡灵如能专心聆听中阴教法,还是有机会得到解脱的。
内在的光芒与晦暗:法性中阴开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死后历程(1)
在临终中阴阶段没能获得解脱的亡灵将在昏迷三天半之后重新醒来,这时候更为艰难的法性中阴已经到来,七七四十九天的死后历程就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法性中阴也被称为实相中阴。亡灵在从昏迷中醒来,正式进入法性中阴以后,首先会清楚地看到自己家中的情景。由于此时亡灵已经停止呼吸三天到四天,所以家中肯定会有一些变动,比如亡灵的衣服已被脱下,亡灵生前睡卧的床铺被人撤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