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版语文-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20 */
  广告公案     

  文/王佩

  前些年有一个广告家喻户晓,文案是:“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这个广告曾经引发了广告界、语文界的大讨论。广告人觉得这个广告贬低了其他冰箱,有不正当竞争之嫌;语法专家则觉得这句有语病,理由是“广告”与“冰箱”不是同类事务,无法进行比较。

  先不说这个广告是否违反了广告界的规矩,我们先来看看这话在语法上有没有毛病。不同类事务,当然也可以比较,比如这句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前者说的是学习,后者说的是出身,两者完全可以比较。同理,“广告”和“冰箱”也可以进行比较。

  所以,无论怎么看,这句广告语根本没有语病。因为汉语是不限定性语言,字词的性质必须在语用和语境中确立,不比印欧语,词性是“法定”的,用来砌窗台的绝不可以砌灶台。故而,他们才有“可比”“不可比”的死逻辑,我们没有。

  印欧语是规定的,而汉语是约定的,即在语用和语境中约定俗成就是“合法”的。显然,说上面那句话的人,已经预定好,准备把“广告”和“冰箱”比一比。他要比,你就让他比吧。在工商局的法规中也许不允许这么宣传,汉语却不是法西斯,从来不做非人道的规定。

  这句话本是新飞广告的口号,但正是因为有人搬出了什么“形式逻辑”的条文,才引起了某广告公司的语法大讨论,其结果是,广告最终改成了——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汉语是灵活无比的语言,重意会不重形式。只要约定俗成,印欧语法的逻辑限制不了它。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曾对我们谆谆教诲:“打扫卫生”、“恢复疲劳”的说法是错误的,理由是搭配不当。但如果如果“打扫卫生”有病,那么下面这些词组,岂不病入膏肓?救火,吃食堂,吃大户,养病,扣篮(明明扣的是球嘛),打吊瓶,抓革命(应该抓反革命啊)……其实,汉语的组合根本不顾“逻辑搭配”是否合理,随意地用几个意义支点合在一起,就可以表意。

  现在有一个“语言逻辑派”,处处用逻辑分析汉语。你说“中原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逻辑派”听到这话,准会不高兴,他们会质问:什么叫自古以来,古到什么时候?侏罗纪那会儿,可是恐龙必争之地!对于这种人,你没法跟他争论。最好的办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比方,他们说:“缅因州是美国的领土”。你就问他,怎么个“是”法?怎么个be法,是语言逻辑的be,还是法理逻辑的be。管保让他晕掉。

  逻辑是死的,汉语是活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逻辑好,不如汉语好。”

    
/* 21 */
  哑巴英语     

  文/王佩

  掐指算了,我学英语已经20年了。到现在,我说的英语依然〃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不明白〃。我的英语水平不高吗?非也。我大学英语通过了六级,还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翻译过论文,可为什么我的口语总是提高不上去呢?想来想去,都是环境环境造成的。我从小在乡村长大,基础就没打好。记得初中英语老师经常批评我们:〃你们要是不好好学英语啊,趁早go to home!〃这话印象太深了,害得我直到进了大学还说〃go to home〃,让同学们耻笑一顿。

  近来有人大声疾呼:英语热应当降温!理由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推行英语教育最积极的国家,多年来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收效不大。上至白头教授,下到莘莘学子,一个个为了学英语而不堪其苦。据报道,一些上海人,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孩子的英语发音问题,竟不惜给孩子的舌头动手术。尤其是大学四级考试,让大学生们天天过着刀刃上舔血的生活,反而把专业学习给荒疏了。这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呼吁归呼吁,呐喊归呐喊,现实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英语来势如此汹汹,教育部门提倡是果,而不是因。英语的熊熊烈焰,是各种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共同点燃的。

  君不见,这些年来,很多咸鱼之所以翻身,全都仰赖英语。海归就不必说了,那些国产的新经济精英,哪个不是靠英语打下的江山?马化腾如果不懂英语,能把ICQ〃汉化〃成QQ吗?丁磊如果不懂英语,就算想破脑袋,能弄来第一桶金吗?还有那么多白领、灰领、棉袄领,都是靠懂点英语才端上一个瓷饭碗,评上一个小职称?英语自有黄金屋,英语自有颜如玉。那些反对学习英语的人,想法未免太浪漫了些。

  可是,怎么才能把英语学好呢?这确实是个世纪难题。从许国璋到李阳,从新概念到新东方,从“跟我学”到“走遍美国”,从幼儿英语到华尔街,这些年,中国人把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整体的英语水平却还是just so so――稀松平常。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是汉语的惯性?还是国人的智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人太追求完美了。母语是文化,外语是工具,对文化应力求全面掌握,对工具不妨有所取舍。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英语只要会读即可,不必强求会听、说、写。原因很简单,我们学英语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能够读懂英语文本就够了,“听”,不妨依靠字幕,“说”还是交给翻译,至于“写”,还是让那些做梦都想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去修炼吧。我们就“哑巴英语”,怎么了?

  (完)

    
/* 22 */
  没事干?编百科全书啊!     

  文/王佩

  现在很多人觉得,上网没地方好去,没事可干。前些日子,博客着实风光了一阵,但现在已有冷落的迹象。毕竟在网上写日记,虽然能逞一时口舌之快,但难免会暴露很多隐私。我有一位哥们,曾在博客里大发“爱情不再有”的牢骚,不巧被他老婆看了去,结果我就不细说了,总之,这哥们至今还住在办公室呢。

  其实,网上好玩的东西始终层出不穷,只要你对新技术敏感,总能找到新的玩法。如果你实在闲得发慌,又热心公益事业,不妨去编百科全书。这里所说的百科全书,基于一种叫做wiki的新技术,wiki至今没有〃信达雅〃兼备的译名,有人直接音译为〃维基〃。

  Wiki说白了就是网上涂鸦,不管你是不是管理员,都可以随意修改。维基百科全书,是一部免费、自由、开放的多语种百科全书,谁都可以编纂,谁都有权修改。这么一说,岂不乱套了。既然谁都能写能改,这内容还有法看吗?别着急,wiki走的就是〃雅皮〃路线,到目前为止,玩wiki的人都是一些有文化、有教养的绅士、淑女,当然也有个别捣乱分子,wiki术语叫做破坏者。管理员的工作就是把破坏者恶意修改的网页恢复正常。

  如果你想参与编写维基百科,你必须遵守一个重要原则――中立和没有偏见。所谓中立就是在你编写文章的时候,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必须把各方面的观点都客观地表述出来。比如,“二战”这个条目,维基百科是这样说的:“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这种说话方式,很多人可能不太适应,用北京人的话说,有点“装孙子”。但既然玩wiki,装孙子是必须的,否则,就会遭到网上〃雅皮〃的鄙视。

  维基百科计划开始于2001年,截至到今年10月份,已有40个语言版本,共计30万条词条。中文维基百科2002年10月才诞生,目前条目只有3000条。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登陆zh。wikipedia。org,选一个你所熟悉的领域,编一些词条上去。当然,不会有人付给工钱,如果你编写的词条足够多,惟一的奖励是可以混个官做,当上管理员。

  其实,当不当官都是次要的,玩wiki的最大收获是可以让思维更全面,心态更平和。这一点,对那些遍布网上的〃愤青〃最为重要,只是不知道他们肯不肯花这个时间。

  (完)

    
/* 23 */
  老板满街走     

  文/王佩

  小职员上班打了一个盹,梦见自己当上了老板,出入高级酒店、私人会所,挽着前台秘书。醒来发现老板就站在身边,脸色有些难看,仿佛在说:“我花钱不是雇你来睡觉的。”小职员打了一个激灵,擦掉嘴角的哈喇子,赶紧干活。这是发生在写字楼里最平常的一幕。

  老板这个词,本来是指旧戏班里的主演,到了后来,才渐渐用到“个体户”和“掌柜的”身上。至于老板泛滥成灾,那还是近几年的事。

  现在,不但企业里有老板,事业单位也有人称呼上司为“老板”。更为奇特的是,在象牙塔中,研究生也用“老板”来称呼导师。至于闹市中的乞讨者,更是见了谁都叫“老板”。你看,老板何其多,在大街上扔一块砖头,都能砸到一个老板,还能招来20个老板围观。

  这几年,国家机关已经明令禁止用“老板”来称呼领导,但还是有个别不自觉的人喜欢在背后这样叫。为什么机关领导称为“老板”,我的朋友忍痒曾做过一番考证。他说,起初有少数领导由于工作需要,会到一些娱乐场所微服私访,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不暴露身份,就吩咐下属叫自己“老板”。这样一来二去,“老板”就叫开了。这个说法是否确切,有待语言专家继续考证,姑且聊备一说吧。

  导师怎么成了老板呢?我想,这大概跟近年来研究生扩招有关吧。有的导师,一个人带40个研究生,这气派比老板更老板吧?更何况,导师的学生中有很多就是企事业单位的大老板。我认识一位在读博士,告诉我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他的老板要做一个演讲,把他叫去说:〃你把这个题目初步地弄一下。〃博士哪敢怠慢,赶紧把老板的笔记本电脑抱回去,马不停蹄地把演讲稿写好,制作成Powerpoint。老板演讲之前,他把笔记本恭恭敬敬地放在讲台上,把Powerpoint打开伺候着。这还是〃初步地弄一下〃,要是老板说〃深入地弄一下〃,不知道博士还要熬多少个不眠之夜!

  正因为老板太多了,当老板越来越不容易。有一位老板回到家,对老婆说:“我怎么总有一种被人偷了的感觉。”老婆问:“怎么了?上班有人睡觉?”老板说:“那他们倒不敢。但一想到这帮孙子每个月都从我这里领工资,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他老婆说:“那好办,从明天起,提倡义务劳动。”

  (完)

    
/* 24 */
  闹了半天     

  文/王佩

  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有个栏目叫《汉语桥》,曾经搞过一个“国际大学生汉语大赛”。大赛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我们以为你去西单了,闹了半天,你一直在王府井。请解释‘闹了半天’的意思。”主持人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原来”。我的问题是,“闹了半天”是否就是“原来”的意思?

  我们知道,“闹”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吵闹”、“哭闹”,比如说:“这个孩子闹了半天,吵死人了。”也可以指“折腾”,比如:“王老五自从在网上认识了女网友,就开始闹着跟老婆要离婚。”上述题目中的“闹了半天”,有一点“折腾了半天”的意思。到底是谁在“折腾”,可能说话的主体――“我们”,我们想来想去,在脑海里折腾了半天,原来都是白折腾,你没去西单,而是去了王府井。也可以指这句话的客体――“你”,你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没去西单,而是跑到了王府井。

  说起这个词,我想起一个很经典的阿拉伯的故事,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这样的……

  古时候,在巴格达住着一主一仆。有一天早晨,仆人到集市上去,看到一个穿着白袍子的人,那人撩开头巾,对着仆人诡异地一笑。仆人大吃一惊,他认出来了,原来这不是别人,正是死神。仆人失魂落魄地跑回家,对主人说:“大事不好了,我今天在集市上遇到了死神!麻烦你把你的好马借给我用用,我要到大马士革去躲一躲。”主人二话没说,就把马给了他。仆人骑上骏马,风驰电掣般逃往大马士革,因为这是一匹宝马良驹,估计当天晚上他就赶到目的地。

  到了下午,主人到了集市上,看到了穿白袍的死神。一般来说有身份的人是不怕死神的,所以,主人走到死神跟前,问:“你今天早晨为什么吓唬我的仆人?”死神说:“没有啊!早晨我看到你的仆人,我只是感到惊讶,怎么在这儿遇到他!本来我是想今晚在大马士革跟他见面啊!”

  故事讲完了,我们可以用“闹了半天”造句了。仆人以为逃往大马士革可以躲避死神,闹了半天,死神就在那里等他!

  你看,“闹了半天”的结果往往是白闹,结果往往比不闹还要差。中国人向来很清楚“闹”的结局,所以,就用“闹了半天”来指一件事本来的样子,这里面多少有点宿命的味道。久而久之,“闹了半天”就演化成一个语气衔接词,用来表示“结果,原来”的意思。

  嗨,闹了半天,《汉语桥》的标准答案一点问题都没有!

    
/* 25 */
  110为什么读作〃幺幺零〃?     

  文/王佩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把“110〃读成〃幺幺零〃,而不是〃依依零〃,同样,〃911〃也不读〃九依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究竟是国家红头文件规定,还是老百姓约定俗成呢?

  经查,国家的红头文件并没有规定要这样读,恰恰相反,按照普通话的有关规范,“1〃应当读做〃yi〃才对。那为什么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数字读音跟普通话规定不一致呢?这要从历史中去找原因。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出过一个通信兵,他探亲回来对我们说,在部队里“1234567890〃要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