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另类西安事变-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注'20',P。403'45',同注'23',P。270'46',同注'20',P。339
  第五章 西安事变的策划过程(1)一、 引 言张学良是怎样策划发动西安事变的呢?决策过程如何?这是人们想了解的。曾有人以为,蒋中正当年去西安,是自己主动去督导,非出於张有计划的邀请,因而认为西安事变,〃只是一椿突发件,不是一件早经安排的有计划行动〃,〃不是长期的预谋。〃 这仅仅解答了张劫持蒋姓公民这一表面现象,没有解答张学良在内忧外患,国家处於万分危急的时刻,张劫持全国军队统帅後,立即向反中央政府的敌对势力邀功:〃蒋之反革命面目已毕现。〃'注1'并要求反中央势力,与他共同行动,〃首先打击胡宗南。〃 '注1' 特别是未能解答,张学良劫持作为国家象征的国家元首後,向外国邀功:〃唯一希望〃,〃格外关心〃,〃乞告〃 苏联对他的 〃革命义举反应如何。〃'注2'〃尤愿知国际意见。〃'注3' 以扣押、耻辱自己祖国的元首,取悦於外国人,从而能 〃释苏前嫌,以遂多年联苏的愿望。〃'注4'既然是 〃多年的愿望〃'注4',当然不是 〃东北人鲁莽,捅漏子的性格所引起〃,〃张氏性格冲动而一夕突发〃。'注4'
  二、〃另立局面〃 由来以久盛世才的崛起与闽变撩拨张的野心,〃张学良决定东归,并派陈博生赴闽表示支持。〃'注5' 但尽管闽变策划者陈铭枢、李济深等打出了冠冕堂皇的旗帜,用尽〃人民〃、〃革命〃、〃生产〃 等当时所有时髦的词汇,声称与 〃独裁〃、〃祸国〃、〃媚日〃 的南京中央政府,彻底决裂,成立〃人民革命政府〃、组织 〃生产人民党〃、召开 〃人民代表大会〃。但是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陈、李等漂亮动听的口号,甚至连他们自己的部下也骗不过,被他们自己的部下称为 〃野心家〃:〃事先未明真相,全为一、二野心家包辨,至铸此错。〃'注5'随后十九路军重要将领沈光汉、毛维寿等通电 〃拥护中央。〃'注5'轰轰烈烈的闽变,由广大的十九路军官兵,驱逐他们的坏头头,即他们称的 〃一、二野心家〃 而迅速结束。'注5'张学良还未来来及有所表现,闽变就已平熄,张只得暗自〃深表同情和惋惜。〃 '注4'
  张学良归国的初期,似乎仍然驾轻就孰传统的倒蒋方法,积极与胡汉民等联络,密谋 〃军事倒蒋〃,致使大陆著名学者杨天石先生,据此得出张学良在旅欧归国之初的一九三四年是积极反蒋的。'注5'而其他学者认为张学良在归国之初的一九三四年,对中央 〃赤胆忠心〃,与蒋公私人关系方面,更存在着非比寻常的 〃骨肉〃 之情。'注6'
  张学良又从盛世才成功的经验中,感到俄援是他实现其 〃鸿鹄之志〃 的关键。此後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密谋联苏联共上,减少了参於胡汉民的反蒋活动,大陆著名学者杨天石先生,又据此得出与上面所提到的学者们,完全相反的另一结论,杨天石先生认为,张学良已从他旅欧归国初的积极反蒋,转变成 〃拥蒋〃了。'注5'而其他学者们则刚好相反,他们认为张旅欧归国之初,对中央 〃赤胆忠心〃,与蒋的关系 〃情同骨肉〃。只是进入西北后,由於中共的统战奏功,首先中共的 〃二个口号〃,〃一支流亡曲〃,使东北军广大官兵,士无斗志,而导致劳山惨败,使张学良思想才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注6'
  以上二派学者,都认为张学良思想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但究竟是从〃对中央赤胆忠心〃 与蒋的关系 〃情同骨肉。〃 转变为 〃与大老板打架〃,从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中出走,建立他自己的 〃小家庭〃'注1'呢?还是从积极的与胡汉民等密谋 〃军事倒蒋〃,转变为 〃拥蒋〃 '注5'呢?他们的意见则刚好相反。
  笔者认为,张学良思想并没有变化,一直都在 〃伺机而动。〃'注4'张自知他的 〃鸿鹄之志〃'注7',背离民意,因而只能极秘密的进行,或〃与蒋敷衍,免其猜忌〃,或用〃爱国抗日〃 话〃向内向外活动〃。大陆著名学者杨天石先生,与其他学者的分岐,是在於後者过度相信张学良的 〃与蒋敷衍,免其猜忌〃 的言论,而没有注意到张学良在幕後与胡汉民等进行的一系列反中央行动;而前者过度相信张学良的 〃抗日爱国〃 话,没有注意到张学良在幕後,策划 〃与大老板打一架。〃 而进行的种种反中央秘密活动。
  就在张学良本人也不得不承认, 〃蒋公对良特殊优遇,有三事没齿不能忘者。一、蒋公令良同车,往见汪兆铭於其宅,汪不在,而蒋公亲告其阍者,嘱告知汪,言张付司令曾亲来拜访,此等苦心,良深为敬感;二、某日同车,蒋公戒良勿再事荒嬉;三、任良选择某项工作,挽回国人之观感,以增声望。此三者已超越部属关系,非骨肉者何能至此?〃'注7'以及在 〃我国争做领袖者太多,猜忌争斗,阻人成功,逐演成既不能令,又不受命的亡国病症,宁受外侮,而不许自己兄弟来统治,全国人若不愿为亡国奴,必大澈大悟,容许一个领袖有试验机会,发展效能〃 '注21';〃我们最高领袖蒋委员长的健康,是应当万分的珍重,我们十分恳切的期盼著蒋委员长能永远为我们国家来奋斗,这个时间是越长越好的〃'注6'的同时。张学良就已是西南以胡汉民为首的反中央势力的忠实盟友。又如一九三五年七月一日,张学良就在 〃总理与委员长都是不出世的民族领袖,方今国步日艰……更要坚定於领袖的信仰,要服从他的指导〃 '注6'的同时,又参与西南的另一次反中央密谋,徐永昌一九三五年八月三日日记:〃胪初(黄姓)来,悉刘定五与阎(锡山)先生谈极洽,大意谓今日一通电,蒋即下野,张汉卿巳与西南同意,至时张电蒋同引罪下野,再由西南政务会留张遂蒋。〃第五章 西安事变的策划过程(2)四、张学良武装起义计划(不小的计划)张学良有俄援壮胆後,〃鸿鹄之志〃激荡,在西北建立张氏王国的信心倍增,并制定了〃另立局面〃的,拉开了西安事变序幕。
  张学良也有一个像林彪儿子林立果的,那样的武装起义计划,在中共的档案中,称为。只不过林立果的,事後立即被详细整理出来,而张学良的武装起义计划——-,几十年後,才被发掘出来,因而残缺不全。但是对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无异发现了西安事变的〃脊椎骨〃,可据此复原西安事变的原貌。张学良的武装起义计划——-,是研究西安事变极重要的参考资料,值得认真分析研究,〃他(张学良)那个,又是什么呢?(刘鼎给中共中央的)报告称:你看他的计划,大则要把他家这幢大房屋的一角(靠他住的这一边)完全拿过来,东邻一条一路他全圈,(东头一条大路他也企图着);小则把他的几个佣人,都练成为强干的打手。最近他预备出去大活动,目下还要装得老实些,赶这功夫,要向他邻近各房本家,以及住在他大门口的爱好老兰布袍子的几个小伙子,和严姥姥等相好去。他已经开始用了'爱国抗日话',向内向外活动,将使大老板无法公然反对,同时预备著硬干,预备著与大老板打一架也可。〃'注1'〃牵延到十一月就起变化,只要半年功夫,大事可济。我(张学良)要干就彻底干!〃'注1'并且还要在〃捧大老板登峰造极〃'注1'的掩饰下,与〃大老板打一架。〃'注1'〃期待小家庭〃,〃结果大且伟矣!〃'注1'这里所说的〃大老板〃指蒋公,〃他家这幢大房屋〃指东北军。
  虽然张学良的武装就起义计划——-,仅仅发掘出这些残缺不全的文字,但是这些极其珍贵的〃脊椎骨〃碎片,足以复原西安事变这只怪兽的原貌,不难看出:
  、东北军即〃他家这庄大房屋〃,已分化为〃一角(靠他住的这一边);另一角(不靠他住的那一边);以及〃(东头一条大路〃等部分。
  这些方位名词,极易使人们认为是按地理位置来划分的。因而有人认为〃东头一条大路〃是指仍留在潼关以东的那部分东北军,如黄永安的炮兵旅、万福麟的五十三军等。若按此思路,〃一角(靠他住的这一边),则应指张带入潼关以西的东北军。显然这是误解,因为若按此理解,张学良带入潼关以西的东北军,已被张〃完全拿过来〃了,剩下的问题是想方设法,把仍驻潼关以东的那部分东北军,尽快调入西北,以能就近指挥,防止鞭长不及,而大权旁落。根本就不存在要把(靠他住的这一边)的〃一角〃,即张已带入潼关以西,就近指挥的这部分东北军,〃完全拿过来〃的问题。但是张学良的核心(即〃大则〃),是要把他家这庄大房屋的〃一角(靠他住的这一边),完全拿过来。〃'注1'明显与张的文意不合。此外,若按此理解,也不存在〃涉及最终走哪条路的重大问题上,他家这庄大房屋的一角(靠他住的这一边)还并不很多〃'注1'等问题。再联系张学良在其它场合所吐露的有关东北军分化的言论,如:
  〃病是很重的,已经到(超?)过原来情况的极点了。性质和范围显然没大变动,而数量上已经到了极点。如果再下去,就会超过第三期以上,人就会受不了。并且据来人说,已经产生支节,陷入不浅。〃'注8'
  以及〃其旧有技术干部,他(指张学良)无一信任。〃'注1'〃最大的问题是东北军自身统帅与改造问题,依目前条件必须尽快物色和训练一批可靠军官。〃'注1'〃关於张学良所最担心的东北军改造问题。目前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坚决肃清东北军内的反革命分子(指坚决地走军队国家化道路的职业军人)。〃'注1'〃(指张学良)手下没有可以运用的组织系统〃'注1'等等,加以归纳,笔者认为〃一角(靠他住的这一边)〃,是指张仍能表面上控制的那部分东北军,但已很不稳,因而张学良要想方设法完全拿过来。这部分东北军中,当然包括张一手提拔的王以哲,并视王为亲信,王又最先联共,既使这样,王仍对张诸多有不满,甚至牢骚满腹,如〃副座豢养的这群宦官,就是为了对付像我这样地位的人,我若去说,不是招副座怀疑吗?〃'注4'〃张当初拥蒋,今又反蒋,是无信义,他(指王以哲)绝不赞成。〃'注4'甚至将张的部分通共事实,密告驻洛阳的齐世英,更不说与南京关系较好的何柱国。〃甚至,在东北军的上层,这时仍不乏愿意贯彻南京旨意的人。〃'注1'所以张学良才如此紧张,不惜与蒋决裂,也要牢固的控制住王以哲、何柱国……。即把〃一角(靠他住的这一边)完全拿过来。〃〃东头一条大路〃,在张学良的中,所占的分量不大,即使理解得不甚切题,(如理解为仍留在潼关以东的那部分东北军,)也不大防碍掌握张学良核心内容。但笔者倾向於它泛指与张学良无特殊关系的职业军人,他们以军为业,并不在意隶属於谁。且对张学良的人品并不敬重,他们并不留恋隶属东北军内,甚至认为胡宗南有多好,若能〃跳糟〃,转入胡宗南等将领之下,可更好的发挥自己才能,更有作为。技术干部是此类东北军的突出代表,因而才有〃其旧有技术干部,他(指张学良)无一信任。〃'注1'但是技术干部培养不易,张仍需加以利用,即〃东头一条大路他也企图着。〃'注8'
  另一角(不靠他住的那一边),则是笔者根据〃一角(靠他住的这一边)〃推演出来的,用来代替张学良等口中不雅的名称,指张等以需要坚决肃清的〃东北军内的反革命分子〃,'注1'以及〃右派〃、〃屑小〃、〃别有用心的家伙〃、〃被收卖者〃、〃坏旦〃等一系列不雅名称,称乎的那部分东北军。他们是一群国家认同感较强的忧国忧民之士,骑十六团团长董道泉,是这一类东北军的杰出代表,董〃品学兼优〃'注9',受到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陶冶,深感〃我俸我禄,民脂民膏〃,保境安民仍军人的天职,每月耗费国家数百万元军费的十几万东北大军开入西北,竟未能维护西北地区人民的安定与和平的生活,是军人的奇耻大辱,多次主动请缨,驱赶入侵他防区的扰事者,张学良阻拦不住,只好勉强同意,但随後,即刻将骑兵的行动计划密告中共'注4',致使骑六师被装进中共根据张学良告密,而预先布署的口袋内,其中董道泉团长,不仅〃品学兼优〃'注9',且作战勇敢,指挥有方,竟能杀出中共根据张的告密,而预先布置的重重包围,突围而出。(中共档案中的正式记录为:〃何柱国骑兵军骑六师,除十六团团长等少数人走脱外,全部被俘。〃'注1'可不少中共学者在他们的〃回忆录〃、〃亲历记〃中,硬要无中生有的将董道泉一起〃俘虏〃了。)可见董道泉将军不仅〃品学兼优〃,且智勇双全,指挥有方,与他的〃全部被俘〃'注1'的同僚们相比,宛如鹤立鸡群,是东北军中不可多得的将材。但董将军主动为国为民分忧,刚好与张学良以国家的军队谋私,成黑白对照,为张学良所忌,惨遭张学良杀害,(正如大陆敏锐的学者所说:〃董道泉之所以被杀,防泄密而灭口的成分固然有,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其丧失了张学良所反复强调的东北军之'立场';故张之杀董,既是环境所使然,更是心态所使然。此案深刻暴露了张学良与南京及东北军内部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准确地把握这些关系,将是我们展开西安事变深层研究的重要一环。〃'注10')以董将军为代表的这一群东北军官兵,与张学良离心离德,显然他们只能住在远离张学良地方,因而笔者用另一角(不靠张住的那一边),来代替张学良口中的〃反革命分子〃、〃右派〃、〃屑小〃、〃别有用心的家伙〃、〃坏旦〃、〃被收卖者〃等不雅称呼,来称呼他们,名符其实。如前所述,张学良是政坛上的障眼法高手,在抗日爱国声後,干他们的叛乱勾当,但若我们认真分析对比,完全可认清他们的真面目。如恰恰是被他们污蔑为〃媚日〃的中央军,他们要〃首先打击的胡宗南〃,才是後来八年抗日的中坚。在东北军内部,也恰恰是被他们污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