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福音书以及教义。    基督教曾经在元代(公元13世纪)再度传入中国,史籍称基督教为“也里可温”,亦称“也立乔”,即“信仰基督的人”。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抵达中国。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葡萄牙耶稣会士安多德抵阿里,西方传教士第一次进入西藏。  1840年鸦片战争后,各国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基督教(指新教)、天主教均在各地发展起来。1858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位于长江南岸的九江与汉口、南京、镇江、淡水等9个河港及海港开放为通商口岸,九江设立外国租界,准许外籍传教士居住、传教。庐山建起众多避暑别墅后,也出现了许多教堂。1863年,法国天主教教士樊迪爱在庐山山麓莲花洞建起天主教堂。1894年,又在香山路527号建教堂,长18米,宽9米,大门道额上刻石雕圣母像,是一座有风格、有特点的教堂。美国作家赛珍珠的父亲,是位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基督教牧师。赛珍珠正是在庐山一幢别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大地》,成为少有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19世纪80年代,九江老城有了我所见到的这座教堂,约100年后重修。这是九江和庐山一带现存惟一可以进行宗教活动的基督教堂。    距离三一天主教堂不远,是九江的佛教名刹能仁寺,始建于南朝,历史悠久。


第三部分:高山流水看湖北古塔下的比丘尼

  (西林寺不收门票)  她是在云南鸡足山出家的东北人,来西林寺两年,她为游客们拎来满满一桶的橘子。别看橘子个头小、表皮青绿,剥开来一看,薄薄的皮,吃一口,非常甜。在我们请求下,她讲起西林寺的历史沿革。  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敦煌石窟开凿的前一年,北方名僧道安带着慧永与慧远等高徒,从山西避战乱于湖北襄阳。然而战火依然不断蔓延,道安很快不得不陆续遣散门徒。公元367年,本来计划去广东的慧永经过庐山,被江州刺史陶范留下,陶范特为慧永建造了西林寺。唐时,玄宗敕建千佛塔,也称西林塔、慧永塔,砖石结构,塔身六面七层、空心,各面设有佛龛。朝南面的每层门顶皆有题额,底层正门上题额为“千佛塔”。据说在清代道光年间塔顶曾裂开,在咸丰年间又自行愈合。北宋,苏东坡来庐山时曾写下《题西林壁》,留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  庐山古有三大名寺、五大丛林之说,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只有东林寺与千佛塔一直被保留下来。西林寺在20世纪80年代重建,现在的住持是在台湾临济寺出家的觉海尼师,她曾发愿:西林寺决不向香客和游客收取门票。除了不收门票,西林寺还先后抚养过多个被人遗弃的女婴,其中一个长到3岁,几次有人家愿意收养,但女孩似乎与寺庙特别有缘,每回送到收养她的人家家里,她就会生病,病稍好便回到寺庙。  见到觉海尼师时,精神矍铄的她正在看工人建造西林寺山门。她已年逾70,骨折刚好几十天,仍然亲自采买建筑材料。这时,正好有从福建来的妇女居士团想在寺庙借宿一晚,大约共有15人,觉海尼师笑眯眯地说:“没问题呀。不过要劳动,你们去菜园摘菜吧。”    慧远与净土宗祖庭  (东林寺门票10元*)  先有西林寺,后有东林寺,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八大宗之一的净土宗的发祥地。西林寺建造14年后,慧远来庐山找到师兄慧永,他看到庐山风光秀美,便也留在江州,在西林寺旁建起龙泉精舍。公元386年,慧永说服新任江州刺史为师弟建造了东林寺。  其时,庐山秀峰和三叠泉瀑布都还没被世人发现,慧远常和僧人一同爬上庐山,欣赏美丽壮观的石门涧瀑布。除了登山看景,慧远最终在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与刘遗民等123人,建斋立誓,以来生生西方弥陀净土为期,在东林寺结莲社,发明“净土宗”,独创简便易学的佛教修行方法,只要修行人口念弥陀,坐禅观想,息心忘知,便可往生净土。123人中包括陶渊明和北天竺高僧佛陀跋陀罗。  净土宗在当今世界影响广泛,在韩国和日本拥有众多信徒。净土宗传到日本,据记载,还和唐代扬州大明寺的高僧鉴真有密切关系。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行前来到东林寺,带僧人智愚一同远赴东瀛弘法,净土宗由此传入日本,并延续至今。  不久前我去东林寺,寺庙正忙着准备建造一座48米高的立式露天大佛。寺院的流通处(即商店)出售一些非常便宜的念经的光碟。我还“偷偷”看了看东林寺僧人的念经活动和僧人的作息时间表。看来,寺庙对僧人要求很严格,必要的饮食和就寝以外,其余时间里,都要在一起念诵经文。下午的念经活动,居士也可以参加,但都要穿戴整齐,双掌合十,神情严肃,在高僧带领下,顺时针在经堂内环行。  慧远著述多收在《出三藏记集》、《弘明集》、《广弘明集》、《高僧传》,其中以《沙门不敬王者论》影响较大。慧远还帮助当时与鸠摩罗什不和的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高僧佛陀跋陀罗来庐山译经,后者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两卷,慧远为之作序,帮助禅宗在中国江南传播。  近代净土宗高僧有印光大师(1861…1940年),追随者甚众,影响至今犹存。  中国佛教共有八大教派: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见下表:      

  中国佛教八大宗均属大乘佛教。其中禅宗六祖慧能(公元638年…713年)的顿悟说,影响广泛。大乘佛教分显宗(又名般若乘)和密宗(又名多金刚乘)。密宗并非藏传佛教独有,但在汉地,密宗教法只存于经典;只有藏传佛教还弘传《四续部密法》,且显密并重。目前日本佛教中保存有一部分密宗教法(称东密)。    特别提示:  乘班车到东林寺,必经西林寺。最方便的交通是从九江市十里大楼,再乘到九江县莲花镇的中巴车在西林寺下车。


第三部分:高山流水看湖北陶公故里访桃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20多年来,中国各地先后出了10余处桃花源的原型。无论是桃花源、香格里拉,还是人间净土,它们都是一个意思,都代表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现实烦忧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九江一带是陶渊明的故里,附近康王谷是庐山最狭长的峡谷,纵深7公里。春日里河谷两边桃花盛开,两岸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只有砂石土路,徒步来此踏青的人不多。因为寻访桃花源,已经成为中国旅游文化中一个特别的项目,我也就对陶渊明在创作《桃花源记》时可能感受到的风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一个叫隘口的小镇,我搭车来到这个原名“庐山垅”,现随史、志改名为“康王谷”的地方。在我的旅行经验里,这个地方更适合下午来拍照,水多的时候是很不错的山谷。特别是山里人家,房屋样式大多保留着坡顶,墙壁饰以白色,不乏诗情画意。可惜这里的水下埋了水管,将山泉引向了庐山机场,以致于溪水很浅。     宋代《南康军图记》说,秦国攻打楚国时,楚怀王之子康王逃到此地,身后,秦将王翦紧追不舍。忽然,山中落下暴雨,秦兵只好退出山谷。康王从此隐居于这片山谷中。而在《桃花源记》里,则这样写道:“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山谷谷底有“谷帘泉”,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    离开康王谷,本想看看陶公墓地,是庐山一带两处相传墓地中的一座,可惜墓地所在的单位是保密单位,也就作罢。    提示:康王谷门票20元,隘口到康王谷,单程20…25元。


第三部分:高山流水看湖北晓起婺源

  (九江→景德镇→婺源)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婺源即是许多美丽的乡村。乡村民居风格,无论新旧,均保留传统徽州建筑风格。婺源山、水、人家,皆可入画。三月,风里晃着金黄的油菜花,蓝天下,马头墙高低错落,墙身斑白、房檐青黑,村旁溪水明澈。婺源良好的生态,如诗如画。而一条条徽商经年走过的青石铺就的古老驿道,则给了年轻人探险自然、了解历史的绝好机会。    千年瓷都匆匆过  从九江到婺源必定经过千年瓷都景德镇。村村陶,处处窑。著名瓷都景德镇的“景德”二字来自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当时真宗皇帝赵恒特别喜爱这里的烧陶,便在御瓷底部,印上“建年景德”。如今景德镇的建制,是和上饶平级的地级市。但在2001年以前,这里却只有一条主要的商业街道,不过现在已经非常城市化。如果你对瓷器特别感兴趣,不妨去看看湖田古窑遗址、古陶瓷历史博览区。  距景德镇市中心4公里的湖田古窑遗址,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从五代至明代中期,生产陶瓷共达700余年。今湖田遗址中心的堆积物厚达几十米,其生产的瓷器,以五代白釉器最为精致,另有明代青花瓷遗址、遗物。    绿如蓝的上坦水      来婺源的不是画画,就是摄影,当地人沿用了过去的一个名词,“采风”。其实,真正的采风是家访、记录山歌、记录历史。决定与别人一起包车拍照后,不得不兼顾大家的兴趣爱好。我们风景、民情两不耽误。天还摸黑,我们就走在晓起村里了。狗叫得特别欢,白天见惯了游人特别安静,但到了清晨还是要叫一叫的。出村后,朝远处看,三里之外的上晓起村,已经有农家起来烧稻梗了。对了对指北针,发现晨光是打在上晓起那里的,远近都没有摄影者,我们于是先随司机去往著名的江岭。      沿碧绿的江水,我们来到上坦。河水转到了右侧,这里是上游,江水呈现出只在九寨沟、峨眉山、庐山和泸沽湖等处才能见到的绿色。江对岸,有不少老房子,白墙黑瓦,半新不旧的,许多婺源人在山脚逐水而居。这里的居民在春秋天里,不必担心洪水来袭,也没有山区的寒冷,享受着一年两季,逍遥自在的日子。沿江,建有几座石桥,联系着小村庄与外部的世界。炊烟未见,但最先起来的村中女子已经在河埠边捶打着洗衣裳了。待我们从江岭返回时,对岸江边已有不少村民在刷牙洗脸了。这里的河道宽阔,水流不急,要不是水的一侧在修路,这里可称得上是世外桃源了。    古道 徽商 隐士堰  在江岭看完日出,我们再入晓起村,出村后又沿古道,行至上晓起村中。据晓川《汪氏宗谱》记载,唐时,歙县人汪万武在此建村,后人多从商。后来姓洪的人家在此地小溪的上游不远也繁衍出村落,遂被称为上晓起。上、下晓起均属江湾乡,上晓起保存有著名的江氏宗祠(敦彝堂)。彝,是常规、法度的意思,与下晓起多商户不同,上晓起在古时为官家庭多。  江氏宗祠的堂前小广场上,正晾晒着金灿灿的稻谷,10多个年轻学生,在河边面朝祠堂作写生。有意思的是,有个女生正尝试用抽象派油画表现祠堂和周围的村舍。上晓起果然好看。既是村口,又是水口的亭子里,农家卖着自炒的开口栗子。从景德镇起,一路就吃栗子,绝对都是开口的,没有坏的,香糯得很。俗话说,古道热肠,有位热心的晓起人在返乡省亲时出资修了青石板路,至今还使用着,路上被独轮车碾过的痕迹清晰可辨。在上晓起的古道两边,尽是田畴,稻田外,还有少量菜地。有一家三口,正在拔萝卜。小小的白萝卜很水灵、皮也特别光滑,十分诱人。这里早上吃面条,吃干饭,吃饱才好下地干活。有时也吃包子,多是萝卜馅儿的,而且都会放点辣椒。  徽州地处山区,地少人多,外出经商的非常多。也有的10岁出头就背井离乡去山外学徒。有钱后,盖房屋,兴祠堂,光宗耀祖。此外,兴教办学的,筑路赈灾的,都大有人在。徽州曾拥有山西晋商以外中国最庞大的商人队伍,后人多称“徽商”。他们经营最成功的是官盐和当铺,生意多在今天的江苏和浙江一带。他们激励子孙读书,懂得忠、孝、节、悌。  在婺源历史上,也不乏两袖清风的士大夫和隐士。生长在江湾村的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江永,终生未仕,却非常关心社会民生,深切同情家乡人民。他曾提出许多有利民生的措施,并亲自设计建造了一些水利工程。如汪口的石堰平渡堰。汪口三面环水,段莘河与大畈两水在此汇合,河面宽100多米,水流湍急。江永经过精心筹算,设计出矩状石堰,长120米,宽15米,石堰南端靠岸,北边空6米供人行船,堰头折成曲尺形,既能平缓水势,又便于通舟放排。汪口堰历经200年,片石无损,被婺源人称为“江永堰”。    双 桥 落 彩 虹  (门票20元)  婺源山多水多,照片里这样漂亮的木桥,几乎每年都有被洪水冲毁。南宋初建的廊桥彩虹桥,从构造和外观来看,都很特别。据说桥梁落成时,天上现出彩虹,因而得名。这座石墩与木廊相结合的桥,与原来每年一换的木桥一起,构成双桥,正印合了“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  彩虹桥横跨100米宽的水面,全长140米,宽3米,桥下共有4个船形桥墩,能有效减少大型漂浮物对桥的冲击。桥两侧有护栏,有小凳供人休息。根据郁达夫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春风沉醉的晚上》和电影《闪闪的红星》都在这里取过景。  与彩虹桥相类似的古桥还有思溪的成美桥等。婺源至今还保留有40多座古代石桥,有中云的彩云桥、汪口的曹公桥、聚星桥和晓起的嵩年桥,不过在旅游热线上的却不多,如果它们还在的话,也已基本上不作为主要的过河工具了。


第三部分:高山流水看湖北无梦到徽州

  婺源这里交通不便,加之古来便是“江南曲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