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生写意-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华的官阶越来越高,职权越来越大 ; 机谋也越来越深。在“三讲”教育中,他也拿起了“批评”的武器,对一位比他职务高的领导,他“批评”其“不爱惜身体,玩命地工作,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一位职级相同的领导,他批评其“忽视宣传舆论工作”,本来这位领导所在的地区成绩突出,经验丰富, 外面却不知道。这样既落实了“批评”的要求,又使被“批评”者非常舒坦。
他也开始爱护自己的“羽毛”,注重“形象”。比如,西服和衬衣都用一种衣料,一个颜色,一个款式的,外人看起来他的衣服很少,是“艰苦朴素”的。而实际上他的西服有几十件,都是高档服装店订制的;他的衬衣更多,都是纯棉的。
他也开始讲究生活“质量”,但绝不造成负面影响。比如 ; 供他专用的车有几辆,各有各的用途。坐沙漠风暴出游,穿街入巷,舒适安全 ,警察肃然,百姓悄然;坐奥迪去开会工作,符合规定,与身份地位相符;坐桑塔纳去见老领导,“纳言慎行”之余,让他们看看,都什么年月了,本人还坐着这样的车,自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无可奈何花落去
吴耐在部门担任副职,虽是副职,业务却比主官还熟。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年轻记性好,另一方面也缘于他敬业精神强。
有一次,上级主要领导来检查工作,听汇报时,问了几个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负责汇报工作的部门主官答不上来,急得面红耳赤,汗珠也渗了出来。恰好吴耐这时走过来,见状赶紧伸出援手,三言两语就把领导所提问题,回答得明明白白,解了“白马之围”,也使上级领导的脸色由阴转晴,绽出灿烂的笑容。
这之后,这个部门主官,每当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或者去上面汇报工作时,总要把吴耐带在身边,让他“堵漏”。这个部门主官,凡事不求甚解,工作大而化之,往往上级领导问的细了,抠的深了,追的紧了,就要“卡壳”。每当这个时候,吴耐总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针对所提问题,回答得干净利落,清清楚楚,有骨头有肉,有数据有事例,让人无懈可击,使上级领导频频点头。
渐渐地,上级领导已弄明白,其实这个部门真正熟悉情况的是吴耐,于是为了搞清某个情况,弄懂某个问题,不再经过部门主官这个中间环节,而是径直找到吴耐头上。
渐渐地,这个部门主官也已感到不是滋味。上级领导越过他直接找吴耐,使他产生被冷落的感觉,进而产生出危机感。每逢遇到上级领导提出尖刻问题,而吴耐对答如流,领导又投来赞许目光时,他都如芒在背。他感到,吴耐在领导面前,已经不是在为自己“补台”,而是在竭力展示自己,而让他难堪,相形见绌。特别是,有时上级领导提出的问题,本来他也可以回答,吴耐却不识时务地抢着回答,多嘴多舌,使他很反感。更让他不能容忍的是,有时他回答上级领导的提问答错了,本来可以糊弄过去拉倒,吴耐却偏要较真,当场“直罗锅”,显“大眼”,让他下不了台,搞得他狼狈不堪,有地缝都能钻进去。
这个看起来粗粗拉拉,实际上心细如毛的主官,至此已经不能容忍吴耐的“放肆”和“妄为”,拿出“政治家”手段,开始对聪明而不精明、能干而不会干、熟悉业务而不熟谙世情的吴耐,进行坚决制裁和反击。一方面,不再给吴耐接触领导,展示自己,借以“贬低”主官的机会,使吴耐空有一身本事,而无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开始为吴耐罗织罪名,诸如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相容性差,难以共事,好表现自己,私心太重等等。领导听了这些“罪名”,开始将信将疑,逐渐信以为真,对吴耐失去了往日的信任,吴耐至此真就被打入冷宫了。
不久进行机构改革,实行双向选择,这个部门主官表明态度,不愿与吴耐共事,希望将其调走,或改任虚职,获得支持。吴耐就这样离开了熟悉的岗位。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李铁板的软肋
李君是部门分管行政工作的副官,刚从外单位提调过来。所谓提调,是既提拔又调转,在调转的过程中提拔的意思。
此君握有实权,这个部门每年工程量不小,设备更新量很大,办公用品采购额惊人,基本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现在的单位一般仍然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部门既有工程队,又有采购办,还有维修组,基本无事可干,处于婴儿嗷嗷待哺的状态。
过去的主管领导,采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把活留给自己,让肉烂在锅里,自然皆大欢喜。李君到位后,提出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不保护落后,使毫无竞争力的部内各家企业无可奈何。
于是,他们采取惯用的伎俩,祭起“十八般武器”,向李君发起猛攻。结果是,请吃饭,他通通谢绝;给衣物,他一概拒收;送钱财,他严辞痛斥。
在习惯了用不正当手段攫取好处的人们面前,李君显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刀枪不入”,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因此,人们怀着敬畏又无奈的心情,送给李君一个雅号,叫“李铁板”。
在挺长一段时间里,李铁板仿佛高不可攀,坚不可摧,搞不正之风的人,对他望而却步,无计可施,甚至不敢接近他。他变得森然可怖,办公室都无人问津,只有秘书处一位女士偶尔进去倒水。
不怕人算计,就怕人琢磨。工程队的人最先发现这个秘密:就是秘书处这位女士,开始进去给李铁板倒水时,来去匆匆,时间很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水进出间隔时间越来越长。而且,这位女士开始倒水出来时,脸是绷着的,后来露出了笑容,再后来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绽成了一朵花。
工程队长当机立断,决定不惜以破格提拔和高薪录用为代价,将这位女士挖到工程队工作,然后派去专门给李铁板服务。这位女士不假思索,欣然接受。李铁板佯作不知,其实也已默许。
这以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该部门工程悉数留给了所属工程队,搞招标也是掩人耳目,做做样子。采购办和维修组见状,也请那位女士当顾问,同样达到了目的。至此,李铁板的神话被打破了。
工程队们由此又得出一条体会,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李铁板这把“锁”,金钱打不开,物质也打不开,但女人能打开。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鉴定师的诚信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浩如烟海,眼下古玩收藏热方兴未艾,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具有很高的收视率,当场鉴定的有些古玩的价格令人咋舌。同时,受利益驱使,某些角落造假之风颇为盛行,古玩假货赝品充斥市场。这两者加在一起,必然导致在文物市场上,呼唤有更多更好的鉴定高手。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文物市场越来越大,鉴定师可谓大有可为。然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文物鉴定师良莠不齐,在鉴定文物之前,也需要首先对鉴定师鉴定一番,不仅鉴定其水平,也要特别鉴定其诚信。下面的事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的朋友是位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最近搞到一幅当代书法名人的画作,喜不自胜,特意托人找到一位鉴定师鉴定。这位鉴定师说他对该名家非常熟识,共过事,对他的作品特色更是烂熟于心,鉴定起来十拿九稳。鉴定师边说边拿起放大镜细心观看,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然后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假画、赝品。他还不容质疑地进一步解释说,这位名家专攻书法,也确实偶有画作,但线条比这幅酣畅,运笔比这幅老道,着墨比这幅匀称,而这幅赝品十分稚嫩,比真品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我的朋友在鉴定师的鉴定面前十分沮丧,因为他的这幅画作是托人从文物鉴定机构花大价钱买来的。他开始怀疑画作的真伪,抱怨鉴定机构的诚信,甚至怀疑中间人掉了包。情急之下,他找到售出该画的鉴定机构要求退货。鉴定机构问明原委后,找来同该机构具有签约关系的上述鉴定师。于是,具有戏剧性的一幕开锣了。
这位鉴定师面对这幅画作,也许因为“日理万机”,早已忘记了上述情由,也许由于对该鉴定机构肃然起敬,不敢造次。总之,佯装不知,判若两人,态度迥异。首先显出又惊又喜的样子,大喜过望的神态,连称好画好画,然后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赞不绝口,最后在机构负责人的要求下,写下了酣畅淋漓的鉴定评语。评语中盛赞这幅画,是某某先生的呕心之作,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价值不菲,弥足宝贵,值得珍藏。
我的朋友亲历这位鉴定师对同一幅画,在不同场合,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果说这位鉴定师第一次鉴定说的是真话,那么他第二次鉴定时,就是碍于签约关系,顺情说了假话。而如果第一次他鉴定得不准,则或者是他说了假话,其实他与这位作者并不熟悉,对其画作毫无研究,或者他鉴定时不认真,草率应付,故意玩弄否定才能显出水平的把戏。
我的朋友觉得,这位鉴定师的表现不只是水平问题,而是职业道德问题,诚信问题。到底他的哪个评语是真的?仍旧是个谜。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拍卖师的玄机
民营企业林老板大字不识几个,本来对书画作品,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却有疯狂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收藏癖,经常参加拍卖会,踊跃竞拍。而且,凡是有他参加的竞拍会,总能成交,往往满载而归。按照现场成交价格,有时这位老板需要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收购一幅名画,出手阔绰,令人咋舌。
起初,我一直以为,这只不过是胸无点墨的企业老板,财大气粗,附庸风雅而已。后来从知情人处得知,这其中大有奥妙,颇为复杂,远非善良人所能想象。从中可以看出如今无孔不入、令人发指的鬼蜮行径,国有资产流失的让人意想不到的一个孔道。
事情要从拍卖行从民间收购名画时开始,这里边名堂很多,此时老板已悄悄提前介入,使出浑身解数,采取各种手段,尽量压低收购价格,因为这个价格将是老板最后购买此画的实际价格。
接下来,是请拍卖行组织规格高、声势大、像模像样的拍卖会,尽量聘请高水平的拍卖师。在这里,拍卖师的水平非常关键,他很像合唱团、大乐队的指挥,也像戏剧舞台和电影、电视剧的导演,水平高低关系到拍卖会成败,因此要舍得花高价聘请。拍卖会前后,老板继续紧密介入,而且提出明确要求,竞拍会要搞得热火朝天,价格拍得越高越好,最后名画要万无一失地落在老板自己手里。
拍卖师为此做了精心准备,安排了“托”儿,跟着起哄。“托”们心里有底,知道抬得再高,也不会被“套”住,不会“窝”在自己手里,所以憋足劲举牌子,放心大胆往上抬,可以把10万元收购的画作,哄抬到50万乃至100万。竞拍会开得十分火爆,老板总能达到预期目的。
竞拍闹剧结束后,迫不及待的是要将竞拍最终价格堂而皇之地写进证书,作为永久的证明。这是拍卖会的成果,也是拍卖师的杰作。
最后一招出人意外,可谓奇思妙想,让人始料不及。原来,这位老板不是要做收藏家,不是想把画作珍藏起来,束之高阁,自己把玩,或者将来择机卖高价,而是转手送给银行,用来抵顶自己欠银行的贷款,抵顶数额自然是画作已经炒起来的并已写进证书的价格。
而老板实际购买这幅画作的画款,仍是从民间收购时的价格,只是按着拍卖时炒起来的幅度,老板又分别向拍卖行和拍卖师支付了一定的提成。至此,这位老板同银行和拍卖行互相勾结,侵吞国家资财的闹剧才算完全收场。
在这场闹剧中,老板获益最大,拍卖行和拍卖师也有斩获,银行有关人员肯定也大有猫腻,唯一吃亏的是银行,而银行的出资者是国家,因此可以说,真正被算计、受损失的是国家。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贾汇报心得
我的一位朋友,多年从事文字综合工作,尤其擅长起草汇报材料,深得领导青睐。有一次,上级机关来检查某项工作,本来这项工作这里尚未贯彻,领导和办公部门同事对此都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关键时刻,我的这位朋友主动请缨,自告奋勇,挥动生花妙笔,草就了汇报材料。汇报之后,效果颇佳,不仅完全掩饰了真实情况,而且获得好评。我的朋友姓贾名子虚,从此人送外号——贾汇报,意思是他最善于撰写汇报稿。
由于同“贾汇报”私交甚好,使我有机会经常接触并向他请教。老贾城府很深,不轻易向人袒露心曲,总想留给别人最完美的形象,颇像他起草汇报材料时的心态和追求的目标。但接触多了时间长了,还是不免透漏一二,特别是在他刚刚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会得意忘形,情不自禁地自我表白一番,然后不由自主地泄露点天机。到了这个时候,说话听声,锣鼓听音,你会多少悟出些他的窍门。
“贾汇报”的窍门,首先是看人下菜碟,给谁写材料要符合谁的口味,同样,向谁汇报也要特别注意对准那人的喜好。他有句行话,叫对准“簧”。比如,有的领导喜欢观点新颖,特别是喜欢新观点新概念,他就绞尽脑汁,在归纳、整理、提炼、拔高上下功夫,使听汇报者有耳目一新之感。至于该单位在实践中,提没提到这些观点,是否做过这种概括,这些概括能否经得起推敲,大可不去管他。也有的领导喜欢听生动的事例,他就挖地三尺,广泛收集,然后添油加醋,进行加工升华,务必做到具体、形象、感人,使人听后打上永难忘怀的烙印。至于这些事例有没有水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