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聆听的技巧-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满意,并不是替他做点什么就可以的。但是一个听力高手却可以做到。
但是也要请大家注意了,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和刚才很相似的情况,但这时,你是必须要做出回答的。那是说的一方要问你一些具体的信息时。这是对方想通过你的回答给谈话注入点活力。
说者:你们家也是个大家庭吧。一定也有许多烦恼吧!就像我们家的两个老人,你帮了这个就要得罪那个,我丈夫说让他们去,谁也别管,可那怎么行呢?你们一家共几个人啊?(此时如果你还是说些“是啊”之类的话,那么对方就没办法接着说下去了。对于这些具体的问题要尽量简洁的回答。)
听者:四个人。
说者:那样的话就轻松了。我们家有七个人呢!
听者:那可够呛喔!
说者:是呀。这不,这两天又……就这样,谈话一直继续下去,对方会感谢你听他发了这么多牢骚。
而当说者说“那样的话就轻松了。”时,千万不要去反驳他。因为当一个人心怀理想时,你再怎么反对都是没用的。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家在这种时候是不会去反驳对方的。因为他们知道对方只不过想发发牢骚,而在这时去反驳对方,就会使谈话变成争论,你也就放弃了“听”这一角色。
一旦你放弃了“听”这个角色,就意味着你已经陷入了对方说的话里,变得容易感情用事起来。以下就是这样的例子。
听者:哪里,也不轻松。我们家也够呛。
说者:但终归是四个人比较轻松一点。我们家有七个人呢!又有老人,而且孩子和老人的生活不能调和,真让人头痛啊。
听者:可是并不是人少就轻松的。比如你们外出时如果只剩老母亲一个人在家,你难道不担心吗?
这样一来,就偏离了原来要说的内容,双方开始争论“到底哪一家更不容易。”就像前面的对话一样,如果谈话里出现了“但是”之类的转折词,谈话就不会很融洽。
在谈话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听的一方要能判断出每句句子的语法。也就是说你要明白对方说的某些话并不是在问你。就像刚才说者的那句:“那样的话就轻松了。我们家有七个人呢!”这不是句疑问句。所以如果对方并没问你,而你却要回答,这就糟糕了。只要牢记住这一点,就不会让谈话变成争论。
在日常谈话中,被对方问及的问题不会和你有关,而是和他自身有关。因为人们总是会把希望别人听的话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
当说的一方问你:“你丈夫工作的公司情况怎么样啊?”也许你会觉得唐突,因为这和刚才的话题毫无关系,而且又不是寒暄语。其实这时候她并不在问你,而是他自己想说一些有关丈夫公司的事。比如,当一个主妇想告诉别人她的丈夫升职了或者被解雇了,通常都会用提问的方法来引出话题。
同样,如果有人对你说:“小朋友,你今年该升学了吧?”很多时候他是想说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但一般不会有人去问起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所以,当有人问你:“你丈夫工作的公司情况怎么样啊?”时,你应该回:“马马乎乎,你丈夫呢?”把话头再一次还到对方手中。听的一方应该始终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对方的话照原样重复一遍,这是作为听力高手的诀窍。
说者:你应该也听说了吧。新闻里也谈了,我丈夫工作的公司现在正在裁员呢。幸亏我丈夫好像没在其中,真叫人担心啊!
听者:这确实让人担心。
如果照这样继续说下去的话,说者就要说一些该不该担心之类的话了。但如果听者可以说:“不在其中不是好事吗?你丈夫该不用再担心了。”这样很自然的就结束了谈话。这就是我们日常谈话的一种模式。但是,从客观来说,谁都不能说不用担心,但是之所以说我“不用担心”,就因为它已成为了一种谈话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很高明地去避免话题的深入。这是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远或者太近的缘故。
第三章问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问题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客观性的问题。无论谁问谁答,内容都是一样的。例如:“这附近有邮局吗?”之类的问题,如果知道的人那么回答大都是一样的。而对于不知道的人就回答不知道,问的人也不会怪你。因为你毕竟不是巡警。
第二种问题是不经过深思熟虑就无法回答的问题。例如哈姆雷特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他自己问自己的一句话。但这的确不是一个轻易就可以做出回答的问题。孩子们经常会向父母撒娇“怎么办啊,怎么办啊”。其实他们是在问自己,所以没有答案。
还有一种问题属介于前两者之间的问题。例如有的人会问:“你知道附近有没有既便宜又好吃的寿司店啊?”这样的问题,既不是自己问自己,也不是像问邮局在哪儿之类的问题。这是属于介乎两者之间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便宜不便宜,这是主观的判断;好吃不好吃也是主观的判断,只有“寿司店”这个名词才和“邮局”一样,是客观的事物。也就是说这个问题里既包含了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又包含了可以直截了当回答的问题,十分复杂。
对于这样的问题,你当然可以回答“......寿司店”。但是,问题在于你是不是真的这么认为。不然的话,虽然你回答了,但对方会因为你说的不对而生气。所以如果想回答的准确,就先要问清对方认为的便宜和好吃的标准是什么。但是也有人会觉得这个标准是无法说清的。确实,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会有人把标准定得那么细密。但是如果遇到一些非常复杂的事情时,就有必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
以前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说的是一个出门在外的人问当地的一个老人:“请问从这里到下一个村子还要走多久啊?”只见那个老人什么也没说,只是用手向前指了指意思叫他快走。于是这个问路的人就觉得这个老人怎么不太友好,于是就不太高兴,继续向前走。于是老人才对他说:“大概要走……时候。”
也许大家听了这个故事觉得摸不着头脑。我之所以特地把这个故事搬出来,是想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告诉大家,不要只凭自己随随便便的判断就做出回答。你看,毕竟是一个有经验的老人吧,他最后终于知道该怎样回答。要像这位老人学习,不能简单的回答“……寿司店”,而要说:“我觉得……寿司店不错。”这样是不是回答得更恰当呢。
这个故事是回答问题的样本。有一些问题很难回答,但我们总是会很快很轻易地做出回答。因为我们总是会有这样的心理,觉得既然对方问了,自己就一定要回答,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受到有问必答的训练呢?而且如果你回答不出,还会受到批评,罚站之类的惩罚。
在学校里,老师提问的问题大都和你学的学科有关,所以有正确的答案。但是关于人生和生活的问题,几乎可以说没有一个问题有惟一的正确答案。而现代人总有一种喜欢马上做出回答的倾向。就算有时候很难回答,有时又会有好几种答案,人们总是喜欢纠缠在一个答案上。并且碰到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时也不得不回答。
在科学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学,要把很多个变量,参数最后计算成一个结果,并且寻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而且通常答案只有一个。但是,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就会有很多种答案。就像有句话叫“机会一出就要把握住”,而又有一句话叫“欲速则不达”,这两句话虽然相反,但两句看起来都是对的。习惯了解答科学问题的现代人,对待人生和心灵的问题时也总是喜欢寻求惟一的答案。
就像最近出现的学生经常逃学的现象,教师,家长还有社会媒体都想寻找出一个原因。他们都想知道是因为在学校里总是被人欺负呢?还是因为学生自己偷懒。但是,一些专门研究和治疗这种现象的专家说,学生本人的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各种偶然的因素相结合,才是造成学生不去上学的原因。
也许大家会想,这就算是答案吗?或者这样的答案能被大家接受吗?这只是专家的一种说法罢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属于一种答案,但是,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因为还有一些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答案,他们还是在用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还有些人脑子里可以理解但心理上无法接受,因为他们自己所想的和这个答案不一样。
那么,什么样的答案才能让大家接受呢?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关于人生的问题,答案都是具有主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理解的正确答案。有一些答案也可以让第三者接受,但对于他本人来说并不是这样。
关于心灵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把原因归结到一点上也是毫无意义的。
比如关于学生不去上学的问题。如果把在学校里被人欺侮看成是原因的话,应该怎么解决呢?对那些欺侮别人的学生进行再教育,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再把那些被欺侮的学生转到他们想去的学校,这当然也会收到一些效果。如果真的能够使这些解决的方法发挥作用,那么不上学以及欺侮同学的问题都可以很快被解决。
但是事情是不会这么简单的。无论是在公司里,还是在社会中,都存在“欺侮”这一问题,在社会中,最大的“欺侮”现象就是不平等现象。谁也不会认为这样的问题会很容易解决。不平等现象不仅在日本是个问题,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从这一点来看,大家就可以明白要解决不平等问题是如何的困难。而这个问题之所以难解决,是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而像“学生不上学”,“欺侮”以及一些不良行为都属于这种问题,所以也不是容易解决的。
因此,成为听力高手的又一个诀窍就是把那些难解决的问题,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或者就算知道答案也无能为力)和那些只有一个答案并且容易解决的问题区分开来。我的老师经常碰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都取决于能否提高自身的素质,所以我的老师只会说:“好难啊!”因为的确很难回答,所以才说难的,或者说“好难啊!”也是一种回答。
但是如果真的把这句话作为回答,恐怕又有很多人无法接受。而这些人其实想回避“难”这一事实。谁都觉得思考是件麻烦的事,总想是不是可以有人代替。而其实这是谁也无法代替的。
有一个母亲和她的逃学的孩子来到我这里,问了我一些问题。
“先生,您说这孩子到什么时候才肯去上学啊?”
我回答:“今天我和您的孩子是第一次见面,您不如自己去问他,那不是更好吗?”
“但是如果我问他这个问题,他会不会发脾气啊?”
“告诉我,如果你妈妈这样问你,你会不会发脾气啊?”
他摇了摇头。
“他不会发脾气的。”我又接着问“你什么时候去上学呢?”
“不知道。”
“先生你看,他总是这样,他不会回答的。”
我说:“不,他回答了,就是'不知道'。”
母亲说:“这根本就没回答嘛。”
于是我就问这位母亲:“当您年轻的时候,孩子的爸爸问您‘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啊?’如果您回答‘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回答呢?”
“是啊,这就是回答啊!是我太急了。”母亲在这时终于知道了答案。
因为有些问题无法回答,因为有些问题有许多答案,所以它们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不要勉强回答那些无法回答的问题,反过来去倾听一下对方的内心感受这才是一个听力高手应该做的事情。
第三章不能提供信息的建议毫无作用
在前面一章里我们已经说过问题可以分为能够回答的和不能够回答的两种。一些非主观性的问题就属于能够回答的问题。针对这种类型的问题,提一些排除了主观意志的建议是有用的。
例如,同样对于这样一个问题:“请问这条路是不是可以到......?”有人会建议你:“对,可以走。不过这条路很窄,你尽量慢一点。”也有人会建议你:“对,可以走。但这条路很窄也比较危险。如果稍微绕点远路从国道走会比较安全。”还有人会建议你:“对,可以走。不过去年在第三个拐角的地方发生过三起由于轮胎脱落而导致车毁人亡的事故。还有再以前,在第四个山谷处,发生了泥石流倾泄,两辆车被卷了进去,造成乘客全部死亡。所以从安全性来考虑的话。还是绕点路从国道走比较好。”究竟哪一种建议会对你影响更大呢?虽然每一种建议都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一般大家都会觉得一些具体一点的建议会更有效果,可是,每天都会公布的一些当天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伤亡人数,只是一些单纯的数据而己,不会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数据虽然是具体的,但和你没有一点关系。这样的信息,偶然才能激起人们的不安。而比起这些信息和数据,那些被人悄悄放在路边的花(指为悼念在交通事故中死去的人们而摆放的花圈)才更能有效地敲响人们对于交通事故的警钟。因为那些花是一个多么具体的信息,它告诉路人,最近在这里又有人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
没有作用的建议和忠告虽然正确,却更像是已经人尽皆知的陈旧标语。在学校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请不要在走廊里奔跑”,“上课时请不要随便说话”,“每节课后擦黑板”,“饭后要刷牙”等等。
这些建议和忠告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所以对还不知道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