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3592-清代宫廷政变-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理的。    
    总之,大福晋的被迫自尽,反映了宫闱之间十分尖锐的皇权之争,也可说是政变的隐蔽表现。    
    顺治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儿子,孝慈皇后的嫡亲孙子。多尔衮是大福晋的儿子。这两位皇后都姓纳喇氏。入关以后,她们都已身殁,而属于这两个女人系统的明争暗斗,却仍很激烈,顺治的生母,却又有下嫁多尔衮的传说。民间本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谚语,到了宫闱之间,又介入政权的争夺,便显得错综复杂了。


第一部分 宫廷政变的边缘从政敌到拥立(1)

    太祖生前,对自己能否必成帝业本无把握。他逝世时,明朝还是天启七年(一六二七),所以,他也未曾有建储继立的明文。他起先曾属意于长子褚英,褚英不得其死,便令次子代善执政,可是代善又与大福晋发生了暧昧关系。其次,代善的住宅比太祖宫室讲究,众贝勒要代善迁出,作他们宴饮、集会的衙署,代善不肯,因而又招致太祖的不满。还有,代善次子硕托投明未遂,太祖得悉这是因为代善听信后妻谗言,要杀死硕托,迫使硕托欲叛逃,诸贝勒大臣所以不说话,是因害怕代善夫妇之故,太祖便斥责代善:“像你这种人如何够资格当一国之君。”    
    这是代善所以为太祖憎恶的原因。    
    据《太祖武皇帝实录》:天命七年(一六二二),八固山王(即八和硕贝勒)等问太祖,我等何人可嗣父皇。太祖说:“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下面则申阐八固山王共理国政的好处。也即八旗自决的重要性。    
    孟森《八旗制度考实》说:“此段文字为太祖制定国体之大训,非太宗所心愿。”这分析是很中肯的。    
    后来太祖逝世了,据王氏《东华录·太宗》,是这样记载着:    
    大贝勒代善长子岳托、第三子萨哈廉告代善曰:“国不可一日无君,宜早定大计。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曰:“此吾素志也。天人允协,其谁不从?”次日,代善书其议,以示诸贝勒,皆曰善。《清太宗皇太极吉服像》轴。    
    下面记太宗(皇太极)再三辞谢,众人坚请不已,才始答应。此亦历来之官样文章,在官样文章的背面,我们所见到的,却是代善与太宗皇太极之间的矛盾,早就很尖锐了。    
    太祖生前,固未明言将传位于太宗,但后期对太宗确有偏爱,这自必引起代善的猜忌。天命四年萨尔浒之战,代善请示太祖后,挥师东向,太宗却不顾太祖的劝阻,抢战于代善之前,冲上山岗立功。亦见太宗咄咄逼人之势。    
    而最突出的是天命六年九月,太祖向其亲信阿敦(太祖从弟)询问诸子中谁可继位,阿敦起先不敢明白表示,只说“知子莫若父,谁敢有言?”太祖要他直说,他便说:“智勇俱全,人皆称道者可。”太祖知道这是指太宗。    
    这次密语却为代善得知,因而对太宗“深衔之”。阿敦又密告代善说:皇太极和莽古尔泰、阿济格要杀害你,事机紧迫,须加防备。代善乃向太祖哭诉,太祖将莽古尔泰等三人招来,都矢口否认。太祖以为阿敦在挑拨离间,便将阿敦逮捕,指责他“讲有损国政的话,另讲其他诸小贝勒的坏话”。诸贝勒、大臣主张将他打死在八旗内,太祖却命人将他拴上铁锁监禁起来。    
    代善为什么要“深衔之”?自然是自己很想继承父位,这时惟一能和代善抗争的只有太宗。《满文老档·太祖朝》还记载三等副将博尔晋到监禁地方,当着莽古尔泰的面为阿敦鸣不平,责问诸贝勒不应以太祖之好恶而转移对阿敦的态度,博尔晋何以如此大胆?此事连朝鲜使臣郑忠信都知道,还说皇太极虽英勇超人,但内多猜忌,“潜怀弑兄之计”见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八册。,这和阿敦密告,皇太极要杀害代善的话也是符合的。但阿敦既对太祖暗示皇太极可嗣位,似于皇太极有好感,为什么后来又向代善密告?这一点却很使人费解。    
    不管怎么说,太宗和代善的兄弟之间的关系,在太祖生前已经十分恶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王氏《东华录》所记代善拥立太宗,固非虚构,可是这时已是大势所趋!太宗的实力已远过于代善,代善在大福晋事件上恐也声誉下降,不为清议所容,因而只能拥立。


第一部分 宫廷政变的边缘从政敌到拥立(2)

    太宗即位后,逢到朝会行礼,代善、莽古尔泰一同随太宗南面坐受诸大臣朝见,后因莽古尔泰犯有“御前拔刃罪”,诸贝勒因言,莽古尔泰不当与皇上并坐,太宗说:“曩与并坐,今不与坐,恐他国闻之,不知彼过,反疑前后互异。”随即命代善与众共议。太宗为什么要指定代善与众共议?代善当然很明白,因为莽古尔泰今后不能再并坐,已是不在话下了,那么,能并坐的只有代善一人了。代善主动说:“我等奉上居大位,又与上并列而坐,甚非此心所安。自今以后,上南面居中坐,我与莽古尔泰侍坐于侧,外国蒙古诸贝勒,坐于我等之下,方为允协。”众贝勒皆赞同,从此便彻底改变过去八贝勒共议国事的遗制。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南面独尊》。    
    这件事情的起因,原只对付莽古尔泰一人,结果却一箭双雕,把代善也和平地拉了下来,太宗之权谋亦可于此见之。    
    代善自此处处小心,谨守君臣之分,太宗却步步为营,对代善戒忌深严。    
    天聪九年(一六三五),太宗把归顺的蒙古察哈尔汗的伯奇福晋赐豪格(太宗第一子)为妃。豪格本有妻子,就是太宗姊姊(哈达公主)莽古济的女儿,莽古济因而怨恨太宗,愤曰:“吾女尚在,何得又与豪格贝勒一妻也?”有一次,她路过代善营前,代善请她入内,款待馈赠。这原是兄妹之间的寻常往来。太宗却闻而大怒,派人往代善及其子萨哈廉处责问:莽古济在太祖时专以暴戾谮毁为事,代善原本与她不和睦,但因她怨恨太宗之故,便将她请至营中宴饮,“先时何尝如此款赠耶?”萨哈廉统摄礼部,知其事匿而不奏闻。又说太宗喜欢的人,他厌恶,太宗厌恶的人,他却喜欢,岂非有意离间?    
    其中还举了这样一件事:济尔哈朗(太宗从兄)妻亡后,因察哈尔汗之妻苏泰太后,是他亡妻之妹,欲娶之,诸贝勒以其言奏闻,已获太宗同意;代善却“独违众论”,必欲娶苏泰太后,且屡向太宗言之,“诚心为国者固如是乎?”以此而谴责代善之非“诚心为国”,实在滑稽。又如太宗曾遣人令代善娶察哈尔囊囊福晋(已婚的妇人),代善却嫌她贫穷而拒绝,太宗又责问道:“凡娶妻当以财聘,岂有冀财物而娶之之理乎?”    
    此两事见于王氏《东华录》,使人如读稗官野史,太宗却以此作为责罚代善轻蔑君主的罪名,也说明当时满洲王公贵族的娶妻观念,极为随便,身为国君,竟会允许其宗室娶亡国的蒙古部族的太后,且因此而引起一件公案,如果出于明朝的国君,就要被看作昏君了。    
    诸贝勒、大臣将代善的罪状列为四条,并拟议革去代善和硕贝勒名号,另加处罚,太宗则从宽只罚银马甲胄。    
    崇政殿匾额。     
    崇德二年(一六三七),太宗御崇政殿,又谕责代善在入侵朝鲜时,违旨以所获粮米喂马及选用护卫溢额,凡事越份妄行,下面又举了代善种种过错,其中说:“夫好行不义,虽恭敬,朕亦不喜”,又说:“不然,阳为恭敬,阴怀异心,非朕意也。”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到,代善当时对太宗是很恭敬的,太宗却以为是虚伪的,甚至是另有“阴怀”的,那就无法说得明白了。有一点却是明白的:代善起先曾是太宗的政敌,后虽拥立,但太宗意识中仍有潜在的敌情,故而必须挫损他的威信,遏制他的势力,所以连以粮米喂马也要看作罪名,虽然这是“违旨”的,但违旨的事情何止这些。然而从政争的眼光来看,这一切也有它的必要。    
    代善随太祖征战以来,也是父子兵中的骁将,可是在运用权谋和手腕上,太宗就要高出许多。


第一部分 宫廷政变的边缘家奴告主酿成大狱(1)

    莽古尔泰是太祖第五子,太宗异母兄。母亲富察氏,名衮代,原为再嫁之妇。天命五年(一六二〇),以得罪太祖死,得罪的原因不详。有些书上,将她与代善有暧昧关系的大福晋纳喇氏混为一人,这是错误的。因为纳喇氏发生这一事件时, 莽古尔泰为旗主的正蓝旗军旗。富察氏已经死了。详见《清代帝王后妃传》中沈长吉、王佩环《从乌拉纳喇氏殉葬看清初皇权斗争》一文。    
    莽古尔泰是正蓝旗旗主,四大贝勒之一。上篇中曾说他起先和太宗、代善同坐而受大臣朝见,足见他在当时满洲政权中的地位。太宗誓告天地时,有我若不敬兄长,不爱弟侄,“天地鉴谴”语,这虽是即位之初,亟欲皇族内部共济国政的笼络性的话,但也意味着此时太宗与莽古尔泰等尚是平等的兄弟关系,而三大贝勒也俨然以父兄资格“善待子弟”(小贝勒),自也非太宗所乐闻。    
    太祖在世时,对汗位的继承,莽古尔泰倾向于太宗,而反对代善,其中也含有自己继位的私人意图,因为论年齿,代善长于莽古尔泰,莽古尔泰又长于太宗,代善若不嗣位,莽古尔泰尚有希望。后虽和诸人共拥太宗,而两人间的倾轧也逐渐加深。    
    但莽古尔泰在四大贝勒中,却是战绩平庸,有勇无谋的人,朝鲜使臣郑忠信,就说他在太祖诸子中乃“无足称者”。他与太宗的冲突,表现得最露骨的是天聪五年(一六三一)大凌河之战时,事见王氏《东华录》。    
    莽古尔泰与太宗因差遣人员事发生争执,太宗愤而欲乘马离去,莽古尔泰说:“皇上宜从公开谕,奈何独与我为难?我正以皇上之故,一切承顺,乃意犹未释,而欲杀我耶?”言毕,举佩刀柄前向,频摩视之。其同母弟德格类斥以“举动大悖”,以拳殴之,莽古尔泰遂抽刀出鞘,德格类推之而出。事后,太宗怒责众侍卫曰:“朕恩养尔等何用,彼露刃欲犯朕,尔等奈何不拔刀趋立朕前耶?”到了薄暮,莽古尔泰率四人,遣人往太宗营前奏曰:“臣以枵腹饮酒四卮,对上狂言,竟不自知,今叩首请罪于上。”后经众议,革去大贝勒名号及其他处罚。    
    这时太宗即位已五年,如果不是平日积怨深久,何至不惜冒大逆的罪名,用这种行动对付太宗?至次年十二月,莽古尔泰即因气愤暴卒,年四十六。    
    一年后,莽古尔泰所属的正蓝旗固山额真觉罗色勒额真,管旗的官员,后改章京,汉语为都统。觉罗,意为宗族。,率领大臣及亲戚二十五人,为莽古尔泰扫墓。祭毕,强谒莽古尔泰福晋献酒,并有很多人大醉。事为太宗得知,乃召集大臣会议。众议色勒醉于福晋前,失礼,拟斩;福晋于扫墓时不知哀戚,不禁止男子至内饮酒,拟处刑。太宗从宽免死,命诸福晋前往唾面辱骂。大家可以想像,这种羞辱是很难承受的。又可看到,正蓝旗人员对故主莽古尔泰还是非常尊敬、悼念的,因而有后面叙述的大厮杀事件。    
    莽古尔泰之妹莽古济莽古济原为哈达部落孟革卜卤之妻,故称哈达公主。后孟革卜卤被杀,清太祖乃将莽古济嫁与孟的儿子吴儿户代。吴儿户代死后,又嫁琐诺木。她死时约四十余岁。,曾嫁蒙古敖汉部长琐诺木。她有个家仆冷僧机,虽出身卑微,却机灵狡黠,善于钻营取巧。这时莽古尔泰和弟德格类相继身亡,冷僧机便往营部首告,说:莽古尔泰兄弟、莽古济夫妇及屯布禄、爱巴礼、冷僧机本人跪焚誓词,“言我莽古尔泰已结怨于皇上,尔等助我,事济之后,如视尔等不如我者天其鉴之”。    
    莽古济夫妇亦誓云:“我等阳事皇上而阴助尔,如不践言,天其鉴之。”(《清太宗实录》)又说莽古尔泰密谋要夺御座。在抄他家时,又抄出木牌印十六枚,上面刻的都是“金国皇帝之印”清太祖时曾称国号为金,史称后金。。最后,将莽古济和儿子额必伦处死,屯布禄、爱巴礼,并其亲支兄弟子侄俱磔(陈尸)于市,正蓝旗并入太宗旗份。    
    冷僧机本人因为也曾参预密谋,众议“以自首免坐,亦无功”,可见大家对他原很鄙薄。太宗却以为“冷僧机若不首告,其谋何由而知?今以冷僧机为无功,何以劝后?”复议乃授冷僧机世袭三等梅勒章京,并给同案犯官家产,免其徭役。过去,奴婢告主,为防家主报复,拨与他人为奴。这次太宗一反常例,对冷僧机特别嘉奖,实也表示对完成这一大狱的快意。    
    到了世祖时,冷僧机又竭力巴结多尔衮,盛称拥立世祖之功,一面却挑拨世祖与两黄旗大臣的关系。后来多尔衮被削爵,冷僧机被看作党羽而斩首,正如俗语所谓“瓦罐不离井上破”。


第一部分 宫廷政变的边缘家奴告主酿成大狱(2)

    太宗剪除莽古尔泰集团后,有五名“夷人”从本土逃奔至明,宣府(府治河北宣化)巡抚陈新甲向投奔者问“东奴消息如何”,回答道:两家相争厮杀!太宗将莽古尔泰三个儿子杀死,还杀了当紧的夷人一千余人,其余人马俱都收了,分在八哨官儿所管。见《明清史料甲编》所录《宣约巡抚陈新甲塘报》。所谓夷人,其实便是原来的正蓝旗成员,“当紧”是重要的意思。这说明正蓝旗始终效忠于莽古尔泰集团,后来被并入太宗旗份下,仍不服帖,于是而引起反抗,展开厮杀,也是这次大狱的尾声。    
    不仅如此,当莽古尔泰向太宗叩头请罪后,代善之子岳托即为他鸣不平:“蓝旗贝勒独坐而哭,殊可悯,不知皇上与彼有何怨耶?”(《清太宗实录》)其次,莽古尔泰之弟德格类被牵连时,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