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40-大劫难-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接着日军侵占东南亚国家,危及我国华南各省,迫使部分原设租界,或在沦陷区勉强维持的教会大学,以及原迁云南等地的高校再次内迁。如上海交通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从上海租界迁往重庆;滞留北平的燕京大学迁到成都;迁到昆明的上海医学院、同济大学、国立艺专等校内迁四川;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法学院等也迁往四川。    
    (3)迁往西北地区的院校    
    东北大学内迁。该校创建于1923年,校址在沈阳。张学良曾任校长。1931年该校成为有文、法、理、工、教育5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沦陷,学校迁入关内,11月在北平复课。1936年2月,工学院和补习班迁西安,成立西安分校,校址是前陕西农林职业专科学校。1937年5月,学校改称国立东北大学,臧启芳任校长。    
    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北平的部分该校学生,流亡到后方;部分学生奔赴延安。1938年3月,东北大学迁往四川三台。以三台草堂寺等地为校舍,5月复课。不久工学院并入西北工学院,设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至1942年,学校共10个学系,教职员158人,学生649人。丘琴:《东北大学迁川记》,载《抗战时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48页。1946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恢复了农学院。    
    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以西迁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不久,成立筹备委员会,聘任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修、周伯敏(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臧启芳、辛树帜等为筹备委员。又指定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和教育部特派员陈剑修4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合组后,各校仍保持各自的特点。北平大学医学院的部分师生在院长吴祥云的率领下来到西安,10月下旬成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西安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开学,设6院、23系(医学院不分系)。对内地及辗转千里迁至内地的大批学校,日机仍经常袭击,不予放过。1938年3月,日军侵占山西风陵渡,日机频繁轰炸关中,西安常受敌机侵扰,西安临时大学再迁往汉中。4月初,将校本部设在城固考院小学,在文庙、小西关外、古路坝设分院。1938年4月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6月,教育部决定撤销西北联合大学,并要求在原来基础上分别成立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等五个独立的、由教育部直接领导的国立院校。7月,在古路坝的工学院分出,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已迁至甘肃天水)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已在四川三台县)合组国立西北工学院,校址在陕西城固县,院长赖琏,抗战胜利后迁至咸阳,即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抵达汉中后,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医学校,1939年8月分出独立,改称国立西北医学院,设于汉中市东南黄家坡。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称国立西北农学院,在沔县,战后迁武功。原教育学院(由北平师范大学改组而成)独立设置,改名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设11个专业,院长李蒸,1944年7月,该院迁至兰州,后迁回北京。将原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两院,连同法商学院共3院12系组建西北大学,校长胡庶华,1939年9月在陕西城固开课。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校即迁至西安。余笃信:《西北大学在城固》,载汉中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汉中》,1994年10月。    
    迁到陕西的还有私立山西川至医专。    
    (4)迁往广西、贵州等地的院校    
    迁往广西的院校有浙江大学、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国学专科、广东教育学院等院校。    
    浙江大学前身是“求是书院”,是清末杭州太守林启于1897年创建的。1901年改名为浙江高等学校。1927年由蔡元培等倡议,将浙江工专、浙江农专分别改组为学院,合并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正式改名为浙江大学,设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1937年11月,日军在距杭州100多公里的全公亭登陆。浙大决定搬迁,竺可桢校长认为不要迁到内迁大学过于集中的大城市,而要搬到那些从未接触大学生活的城镇或农村,使大学的内迁与中国内地的开发得到结合。1938年至1939年,浙江大学在广西宜山。浙大经6次搬迁到大西南。    
    迁往贵州的院校有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交大唐山工程学院等。    
    江苏教育学院原设于无锡社桥,以养成民众教育、农事教育服务人才为要务。1937年在炮火声中开课。同年11月无锡岌岌可危,该院师生和部分设备匆匆离锡,间道西行,经芜湖、汉口到长沙,借湖南农民教育馆及福湘女中复课。1938年1月迁桂林,先借广西大学文学院复课。1938年在七星附近建校舍4幢,借部分公屋和民房应用。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中统局关于江苏教育学院概况的调查报告》,1940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937年9月20日,上海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四所私立大学决定在长沙、贵阳各设联合临时大学一所。10月12日,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一度联合在庐山勘定校址,次年2月3日才在贵阳花溪建立永久校址。先前内迁云南的中正医学院1940年后又迁贵州。    
    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利,法西斯阵线濒临崩溃,1944年春日军垂死挣扎,孤注一掷,妄图发动湘桂作战及黔南战役挽回败局,迫使原内迁在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的部分高校再次内迁。1944年夏,之江文理学院、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华侨工商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东方语文专科学校迁往四川。广西大学、桂林师范学院迁往贵州。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损失第27节 高校内迁及遭受轰炸所受损失(3)

    (5)抗战后就原省迁移的院校    
    在广东,广东省艺专、私立广州大学等院校进入粤北和粤西山区,广东的一些高校南下避乱于香港,或在香港设分校,香港沦陷后迁往广东内陆,如岭南大学和广东国民大学青山分教处等,中山大学1940年由云南迁回原省。在广东省内迁移的还有省立文理学院、勷勤商学院。在浙江,有浙江医药专科;在江西,有江西工专、江西医专;在湖北,有湖北农专;在湖南,有湖南大学;在福建,有厦门大学、福建医学院、福建协和学院、福建学院、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在河南,有河南大学、河南水利专科等院校。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内迁及其分布统计表》,194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2辗转迁移,历尽艰辛    
    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西北达陕甘,西南及云贵,中部溯江而上至四川各地,途中交通不便,许多学校一迁再迁,颠沛不堪。师生在随校内迁过程中,辗转迁移,历经磨难。    
    在长沙遭空袭后,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决定内迁昆明。从长沙到昆明,既无直达铁路可通,原来的简陋公路汽车又不便通行。只有一条乘粤汉路火车到广州,出香港,从海路取道越南海防,再改乘滇越路火车到昆明。当时准备赴滇学生为820人,分成两路入滇,一路是女生和身体较弱的师生及教职员眷属,走上述这条路线;另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参加旅行团的学生244人,教师有闻一多等11人。2月20日,旅行团出发,几天后到益阳,离船开始步行。渡沅水走常德、桃源。旅行团翻山越岭,晓行夜宿,行路艰难。3月7日更被暴风雨雪困在沅陵。不久,过湘黔交界处的鲢鱼铺,走贵州玉屏、镇远,3月30日到贵阳。4月4日旅行团冒雨离贵阳,乃经安顺、镇宁等地,过胜景关入云南境内,经曲靖、马龙等地,4月28日至大板桥,然后到昆明。经过68天长途跋涉,行程3360华里,旅行团师生于4月末到达昆明。1938年4月2日,长沙临时大学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页。    
    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南通学院医科三迁西南。江苏省立医政学院成立于1934年9月,设镇江北固山麓大教场,陈果夫(时任省政府主席)兼任院长,胡安定为教育长。招收卫生行政科、医科、卫生教育科学员。抗战爆发后,陈果夫辞去院长职,由胡定安继任院长。11月23日学生乘船溯长江西迁抵汉,转道长沙,再由长沙溯沅水直抵沅陵。抵湖南学生135人,运出图书1200余种,仪器标本2600余件,药品卫生材料2000余份。当时借沅陵油漆职校校舍之一部,并临时搭建草房,租用民房,匆匆开课。    
    南通学院医科,1912年由张謇创设,初名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27年8月,改为南通医科大学。1928年农、医、纺织三科合组为南通大学,1930年改称南通学院。抗战爆发,南通医科因靠近淞沪战区而停课,师生于扬州改办第七重伤医院,救护前线转来的受伤将士,后转迁湖南衡阳并复课,由洪式闾主其事。    
    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和南通学院医科在沅陵和衡阳复课后,因经费无着,同感艰困,分别多次请教育部救济,教育部以统筹计,令两院科合并。1938年8月9日,在沅陵合并改组为国立江苏医学院,改属教育部领导,胡定安为院长。    
    国立江苏医学院成立不久,因长沙会战,沅陵逼近前方,非安心教学之所,乃于11月24日迁院贵阳。设驻筑办事处于贵阳东门内湾弓街第12号。1939年1月25日临时在贵阳达德学校校舍上课。苦无适当院舍,复作迁重庆之计,3月23日,院址勘定北碚,购北碚地方医院为院舍。4月14日贵阳停课迁院。5月23日,在北碚开课。1940年6月24日,日本飞机二次炸碚,附属医院三等病房中弹被毁。1945年10月4日,接洽镇江院址之接收与保管。1946年9月19日,学院从重庆北碚迁返镇江原址复校。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教育部函复各方询问及各类专科以上学校名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5,卷2137。    
    同济大学六次迁校。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同济大学将学校原在吴淞的主要教学仪器和图书等,分批抢运到上海市区,迁入地丰路静安寺路口(上海公共租界内)121号房。8月末,日本飞机轰炸吴淞地区,将学校的大礼堂、办公室、工学院、理学院、电机馆、解剖馆、生理馆、材料试验室、实习工厂、图书馆及教授与学生宿舍等建筑,尽数破坏。    
    1937年9月,学校决定暂迁浙江金华。10月20日,在金华正式上课。未及一月,日军进犯杭州湾。11月,因日机不断空袭金华,同济决定第三次迁校,由金华迁江西赣州。1938年1月底在赣州开课。医学院从上海迁到江西吉安。    
    1938年7月,九江危急,局势突变。同济决定第四次迁校,新校址设在广西贺县的八步镇。学生分两路:一路从赣州过大庾岭到韶关,然后乘火车到广州,再乘船沿西江到广西梧州,尔后背负行装,翻山越岭,步行几百里到八步镇;另一路从赣州步行至韶关,转车去湖南衡阳,再到全县,然后步行至桂林,再乘船由漓江而下至平乐,步行到八步镇。行程两个月。同学们忍受饥饿和疲劳,翻越荒无人烟的山岭。同年12月,学校决定第五次内迁,校址设在云南昆明。迁校分为两路:一路是毕业班、女同学、患病学生和教职工乘汽车经柳州、南宁到龙州;另一路是男同学组织的步行队,先步行至柳州,休息一段后再步行至南宁,然后乘船到龙州。两路人员在龙州集中后,再乘汽车经凭祥出镇南关(今友谊关),至越南同登,经凉山、河内、老街至河口,进入云南。1939年春节前分批到达昆明。政协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    
    1940年夏,日机施行“疲劳轰炸”,经常侵扰昆明,威胁师生安全,学校组成以周均时校长为主席的迁建委员会,决定第六次迁校,迁往四川南溪李庄。10月启程,经川滇公路和滇黔公路入川,由于山陡路险,行程艰难,装运测量仪器的卡车在贵州威宁附近翻车。1941年3月,同济才得以在南溪开课。    
    浙江大学在抗战中多次搬迁,不得稍安,先后达六七次之多。1937年11月,日军迫近杭州,全城大震,1937年11月该校先是分三批迁浙西天目山、建德。12月,杭州沦陷,浙江大学又从建德分批入赣,刚到金华,遭遇敌机轰炸,火车停开,师生水陆两路并进。步行师生,一路风雨兼程,有时遭遇敌机轰炸,白天走路,饥肠辘辘;有时晚间倒卧干草中睡觉;坐敞车的学生,因夜间结霜,冻得浑身麻木。整个行程历时25天,行走752公里,到达江西吉安。1938年3月,浙大南迁泰和县城郊上田村。1938年夏,日军侵占九江等地,江西全省震动,浙大被迫迁徙桂北。教育部原要浙江大学迁贵州安顺,后学校决定先迁广西宜山。正在湘桂道上为迁校奔忙的校长竺可桢,忽闻次子和夫人因病相继逝世,他忍住悲哀,以学校事务为重。教工、学生将26吨计300件行李装船起运,航程艰难,货船曾遭空袭,遇触礁,历经劫难才到宜山。另有400余件图书仪器当年夏启运,1939年春,才抵达宜山。1938年10月底学校复课后受到疟疾的威胁,仅两个月患病者达146人。1939年2月5日,日机18架.轰炸浙大宜山校部,投烧夷弹、爆烈弹118枚,炸毁浙江大学之标营宿舍、礼堂、教室多间,弹坑直径一丈五六左右。该年9月1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