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艺术人生-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欢迎访问:   txtsk
总 序最优秀的访谈节目

    央视《艺术人生》栏目精选本,收录有赵本山、杨澜、陈坤、于洋、王家卫、梁朝伟等艺术家和明星,也有红楼梦剧组和主持人系列等再回首系列精选。正文部分分为“激情现”和“绝对幕后”两部分。其中“绝对幕后”为当期编导的编导手记,从侧面记录了被访艺术家和明星的幕后生活以及编导自己的电视人生活。该书由周国平作序,艺术人生栏目制片人王峥作跋。    
    《艺术人生》是中国最优秀的人物访谈节目。    
    《艺术人生》追求“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以人文关怀的视角,与演艺明星共同分享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    
    摄制组从开播以来的200多期节目中选出有代表性的17期,编成这本书,定位于“幕后的幕后”之展示。第一层幕后,是明星们的幕后,朱军把他们的艺术装饰卸除,让我们看艺术背后的他们的人生故事。第二层幕后,是《艺术人生》节目本身的幕后,编者把演播室的道具撤除,让我们看演播背后策划和编导的故事。


总 序明星还原为普通人

    明星还原为普通人    
    —《艺术人生》序    
    《艺术人生》是央视的名牌栏目。这个栏目之所以大受欢迎,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出场的嘉宾多是腕级明星,著名的导演、演员、歌手、主持人,人气本来就旺,公众的关注度本来就高。公众对明星的幕后生活从来有强烈的好奇,让他们走下舞台,作为普通人谈一谈自己的人生,公众自然不肯错过。但他们毕竟仍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出现,面对的仍是镜头和观众,公众看到的也仍是他们在一个特定舞台上的表现。因此,能否使他们的表现最大限度地接近于生活中的真实模样,就要看电视制作者的本事了。《艺术人生》摄制组显然有这个本事,靠了真诚和敬业,节目前对被采访人尽可能充分的了解和沟通,节目中诚恳、质朴而又不失机敏的主持风格,善于营造出一种让嘉宾动真情、吐真言的氛围,使这些名人在不同程度上显出了普通人的“原形”。这也就是原因之二了。    
    现在,摄制组从开播以来的200多类期节目中选出有代表性的17期,编成这本书。我读了部分内容,觉得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也许可以把这本书定位为“幕后的幕后”之展示。第一层幕后,是明星们的幕后,朱军把他们的艺术装饰卸除,让我们看艺术背后的他们的人生故事。第二层幕后,是《艺术人生》节目本身的幕后,编者把演播室的道具撤除,让我们看演播背后策划和编导的故事。    
    不过,倘若这本书只是满足了人们窥探幕后的愿望,其价值就十分有限。在我看来,它的主要价值不在于此。我最欣赏的是节目组为自己设定的“用文化引导娱乐”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做出的努力。娱乐原是电视的本质属性,排除掉了娱乐性,电视就无法生存。我们只能要求它娱乐得有格调和有品位,亦即保证娱乐中文化的含量,由此而见出节目的优劣高下。请娱乐圈里的明星来谈自己的生活,这样一个节目完全可能做成彻头彻尾的娱乐节目,娱乐得一塌糊涂,与文化毫不沾边。我看到的情况正与此相反。    
    “把明星还原为普通人,提炼出明星经历和情感中那些普通人有共鸣的部分,给观众以启发”,这是本书所表述的《艺术人生》节目的核心理念。我认为这个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按照我的理解,所谓“把明星还原为普通人”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明星在成为明星之前本来就是一个普通人,有作为普通人的人生道路和人生故事。第二,明星在成为明星之后仍然是一个普通人,有作为普通人的性格、情感和真实生活状态。节目就是要把明星身上这两个作为普通人的方面显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为了拉近明星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亲切感,更重要的意义是揭示出艺术与人生之间的本质联系。一个明星,如果他不只是一个公众人物,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就必定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人性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的前提,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他的个性永远是他的艺术植根于其中的土壤。一个遗弃了自己普通人生经历的人,一个不再把自己当作普通人的人,他也许仍是一个明星,但决不是一个艺术家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时会被打动。使我感动的是嘉宾面对自己的严肃和面对观众的坦诚。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印证了我一向的看法,即有大才华的人往往是骨子里相当自卑的人。比如梁朝伟和张艺谋,都谈到自己性格上的自卑、内向、压抑、拙于交往,因而专注于艺术,在电影中寻求释放和平衡。成龙是另一种自卑,因为早年的贫困和学艺的挫折,铆着劲要做给那些小看他的人看,终于成名。从节目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非常率真的人,口无遮拦,句句大实话。    
    我还欣赏一些嘉宾所表达的对艺术的理解和态度,在这里做一个不完整的摘录。王家卫:好电影必须老实,有一些电影做得很好,但里面有一些虚假,有一些虚伪,对我来说就不是好电影。梁朝伟:最重要的是自己满不满意。陈凯歌:最好的创作就是保持童心,别记着得过什么奖、成过什么名,永远保持普通人的状态,才能继续往前走;培育成熟的商业市场需要一个能够吸引中国观众注意力的电影体制,为此我会拍非常商业的电影。张艺谋:我都50岁了,已经不会为名利、拿奖等一般的目的做电影了,实际上就是喜欢、就是爱,拍电影的过程让我迷恋;我仰慕的那些电影大师的伟大作品,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我的电影不能说是经典,只能说有几部还不错。这些话都说得很中肯也很大器,证明了艺术观说到底就是人生观。    
    读这本书对于许多热心观众来说,既是收获也是乐趣。


总 序解读《艺术人生》

    周国平    
    2005年8月29日    
    解读《艺术人生》    
    王峥    
    回顾《艺术人生》走过的道路,总有泪盈于眶的感受。因为艰难,也因为我们嘉宾的魅力和我们这个团队的可爱,更因为媒体的力量和时代的重量。    
    作为这个节目的制片人,我最愉快的经历是每一天都在进行的采访和策划过程。像航行在一条河流,看到了波澜壮阔的人心、社会和国家。我愿意与读者分享我关于《艺术人生》的思考,这是2004年的文章,是我们操作节目的一个文本。    
    ●每一个成功的栏目都有自己的灵魂,《艺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艺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仅仅是做节目吗?    
    ●《艺术人生》的主创应该有何种品质?    
    1.用艺术点亮生命    
    —《艺术人生》的终极理想:将电视文艺节目“知识分子”化    
    对于电视人的身份界定,我倾向于相当的编导和管理者首先是“大隐隐于市”的知识分子。我喜欢这种对知识分子的解释,即所谓知识分子有三层含义:一,社会的良心;二,智慧的传播者;三,对真理与神圣的亵渎与怀疑者。这是做《艺术人生》最强有力的力量源泉。    
    当《新周刊》将知识分子现世为知道分子时,作为文艺节目的导演和制片人,我依然尊敬着知识分子的“门风优美”,尝试在现有的生存和工作中,在大众的狂欢中远远地呼应着自己的理想,我努力让文艺节目有深度、有文化,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种实践中,我将它尊为“事业”。    
    文艺是需要深厚的人文关怀的,而当前的许多电影和歌曲却是不关乎人性的,甚至于连好的情歌都难得,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东西可以留给下几代人。我们呼吁更多的有文化积累的、更多的经过民族文化洗礼和西方文明浸染的知识分子进入演艺界,给我们好的情歌,给我们更多对社会的批判,给我们更多的对现世的观察。而媒介的价值在于有倡导和反对的能力,因此,作为央视的节目,弘扬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发挥央视国家电视台的影响成为我们的选择,这样的做法给了《艺术人生》极大的声誉。    
    首先,在选题上我们推崇有知识分子性的明星。在《艺术人生》中我们最感兴趣的嘉宾—也是引起最大反响的嘉宾—经常有着知识分子的背景,罗大佑、陈凯歌、英达、郑钧这样既现世又有悲悯之心的明星特别容易受到观众的好评。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传统和现代对接的烙印。    
    其次,在节目内容的取舍上以其是否有利于收导社会向善为标准。《艺术人生》弘扬的是明星们“真善美”的一面,祛除艺人习气和阴暗面。我们希望重建演艺界的表率作用,毕竟,中国社会巨大的变迁带给人们普遍的信仰游离,社会需要活动于幕前的公众人物带来清新的思想和有力量的作品。《艺术人生》的中心话题基本上围绕着个人如何面对命运的挑战,以及个人和家庭、个人和时代的关系。《温暖2002》和《温暖2003》是这两年元旦的特别节目,盘点一年当中演艺界重要的人,没有从他们的名气上排名,而是彰显人性的光辉。例如2003年的“个人主题”《英雄》、“家庭主题”《和你在一起》、“时代主题”《激情燃烧的岁月》三个段落,谈理想主义的陈凯歌,谈不惧伤痛的张柏芝,谈丧亲之痛的赵季平成为华彩;2003年节目中邀请张越担任嘉宾主持,在“老年人《今生无悔》”、“中年人《顺流逆流》”、“年轻人《长大成人》”三集中,黄宗英和观众谢幕告别、曾志伟谈到好友梅艳芳和谢霆锋的真诚对话都让人们感受到2003年这个特别一年中世界的温暖。    
    第三,创作人员始终保持着“诚意”。陈凯歌说过《黄土地》是他的诚意电影,人一生只有一到两个诚意作品,那么,《艺术人生》应该是我们的诚意作品。从事电视文艺的人可能更在意形式或者娱乐性,但是我们想独辟蹊径,象台湾林怀民领导的舞蹈团体“云门舞集”一样,在节目中传达社会的良知,传播了智慧的思想,不谄媚政治,不谄媚大众,这就是《艺术人生》的基本纲领。《艺术人生》要求策划和编导的门槛高,策划精通文史哲,编导有着对于寻常百姓的悲悯之心,在演艺明星和他们的作品中寻找文化的光辉。所以,我经常比喻《艺术人生》是将药丸装在可乐的易拉罐中,时常换换包装,但是里面的药丸是强身健体的。《艺术人生》不是制作新鲜的形式,而是内容为王,所以,《艺术人生》不是短命的娱乐节目,而是社会的“公器”,会始终如一陪伴社会发展。    
    “用文化引导娱乐”是栏目的终极目标。在娱乐节目的狂潮中,坚持下去,看看这条路能走多远。    
    ●《艺术人生》为什么不请画家、作家、书法家?为什么总是请演艺明星?什么人可以来《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挑选话题的范围,是高屋建瓴还是人生常态?    
    ●什么人是《艺术人生》抵制的嘉宾?


总 序为大众的栏目

    2.为大众的栏目    
    —请谁来《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曾经做过一次调查,什么人在看这个时段的电视节目。调查结果是:47%的观众初中以下学历(含文盲),89%是高中学历以下(含文盲)。这两个数字曾经让我背后发麻。走出北京,经过省会,来到小城市,最后到县城,再去一趟农村,就知道什么人在支持着电视事业。    
    我羡慕一些艺术家说他的作品不想取悦大众,艺术只反映创作者的内心和他眼中的世界,而我们的角色却是传媒人士,因此我的任务是将信息和思想传递给彼岸,其中包括良知和智慧。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周五晚九点一刻正在收看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观众抢过来,这是我三年以来每一期节目最紧要的任务。    
    首先,《艺术人生》选取的嘉宾是大众的明星,而不是小众的明星。节目2000年底开播到现在已经邀请了150位左右的人来做客,涵盖影视界、流行音乐界、曲艺界等流行艺术,而不是小众的艺术。知名度越大越利于人们在瞬间内选择停留在这个频道。因此,《艺术人生》所选择的嘉宾基本上都属于演艺界。    
    在日常节目播大众明星的同时,《艺术人生》在特别节目中推出一些不为人熟知但“货真价实”的嘉宾,比如2003年五一的《青春之歌》里的陈忠实、李少红等,《温暖2003》的许鞍华、黄宗江四老等人,起到了品牌修护的作用。    
    其次,嘉宾在《艺术人生》中所谈内容是大众关注的话题。《艺术人生》开播之初曾有人问:大腕做完了怎么办?在选择栏目的时明星上,重要的不是这些明星的腕大腕小,《艺术人生》不是封神榜,我们对起哄造神不感兴趣,如果只是来谈他们个人的成就,那又会成为“圈内”自己的意淫。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普通人需要什么,普通人不会对一个演员如何提高台词感兴趣,不会对一个画家如何运用色彩感兴趣,但是,渺小的个人在这个大时代中的起伏跌宕,在个人所不能了解的“命运”中的沉浮感悟,却可以让普通人感同身受。因此,个人独一无二的故事,大众所能共鸣的感情和思想,就是《艺术人生》的立足之点。在《艺术人生》中没有空泛的政治宣言,没有虚情假意,个人、伴侣、儿女成为最主要的话题,友情、爱情、亲情成为倾诉的重点,在坎坷、病痛、失落前的勇气、乐观、豁达成为栏目的主旋律。    
    第三,态度端正对待人生。栏目对嘉宾最苟刻的要求是什么?那就是真诚。我们有一句口号,“不请大尾巴狼”。一个人如果不能真诚面对观众,又怎能真城面对自己的作品和人生?所以,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态度!    
    我们尊重的态度是:热爱自己的行业,视其为事业,无论是载誉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