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艺术人生-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姥姥:沙玉华    
    进组时53岁,是铁路话剧团演员。已离休,但仍在接拍影视剧。    
    两对夫妻    
    第一对,侯长荣和陈剑月。侯长荣在剧中扮演柳湘莲,进组时23岁,是江苏省扬剧团演员,现为江苏演艺剧团演员;陈剑月在剧中扮演香菱,进组时19岁,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现仍为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    
    第二对,吴晓东和沈玲。吴晓东在剧中扮演贾芸,进组时21岁,是承德话剧团演员,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沈玲在剧中扮演平儿,进组时19岁,是江苏省扬剧团演员,现为个体演员。    
    绝对幕后    
    《红楼梦再聚首》节目是《艺术人生》创办以来嘉宾人数最多、时间最长、动用工作人员最多、通讯设备最多的一次录像。它是《艺术人生》一次艰巨的挑战,也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选题    
    2002年早些时候,我在提交给制片人王峥的一份《未来节目发展的建议》中就提出了扩大节目样式的建议,“可以用特别节目的样式重聚《渴望》、《红楼梦》等剧组成员”。节目发展到第三年时,我们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这时就将《红楼梦》列入了计划日程。为此我们的导演马宁还作了一些采访,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没录成。    
    2003年的年底,随着央视8套、12套的《红楼梦》热播,以及第一名、第二名的高收视率,《红楼梦》再一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更加关注“新闻热点”的我们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选题时机已成熟。    
    策划    
    初期策划会的内容主要是“补课”。我们邀请了中国红学研究所的所长和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导演、编剧来给我们讲课,从中了解了许多幕后的故事。为了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的内涵,组里买了大量的DVD、音乐、书籍等,主创人员们利用业余时间重读、重新研究这部名著。一般节目的前后期基本上就半个月的时间,而这期节目光前期我们就用了20多天。    
    在接下来的策划中,我们和作家毕淑敏、著名电视策划徐小帆、鹿郡、张绍刚、史航等人展开了讨论。毕淑敏提出的“要对剧组成员纵向、横向对比”、鹿郡提出的“红楼梦人生之TOP”、张绍刚的“挂历的礼物”、苗棣和马东的“仪式感”等一些好想法都对这期节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次的聚会十分难得,我们联系到了北京市大观园管理委员会。恰巧他们也在筹划第二年的《红楼梦》剧组成员重游活动。在王扶林导演的帮助下,我们共同策划了此次录制后的《红楼梦再聚首》之剧组成员观众见面会、重游大观园、红楼宴三个系列活动。一时间,《艺术人生》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寻人    
    本期节目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人”的问题,上哪儿去找这么多人呢?我的助理编导李婧琛和观众导演宋飞可愁坏了。因为线索不多,我们只能逐个地追问查找。从最初的八九个人到后来的近100人(最后到场参加录制的有70人左右),是我们都没有预料到的。    
    找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动用了媒体的力量。最典型的就是寻找“宝钗”了。因为我们实在没有这位神秘人物的任何线索,就在我即将按动鼠标发出寻人启事的那一刻,突然一个灵感涌上心头,为什么不把“《艺术人生》紧急寻人”改成“紧急寻找薛宝钗”呢?一字之差,结果却大不相同,网络寻人一登出立刻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寻人启事发出的第二天,制片人王峥在录像现场竟然接到了“宝钗”的电话。原来她的朋友看见了新浪上的消息,转告了她,然后她又通过别的渠道找到了王峥。    
    为了寻找当年出国的几位演员,我们几经周折多方打听,曾经工作的地方、父母亲朋的姓名、工作单位等,凡是能想到的我们都采取了行动。所以在节目中大家就看到了贾元春、秦可卿、晴雯等的自拍DV。    
    道具    
    为了本期节目的道具,我们曾三进大观园“草船借箭”。在北京大观园里我们找到了当年剧中的道具,如桌子、椅子、林黛玉的药罐子、贾宝玉的船、怡红院里的藏宝阁、皮画等。于是这些宝贝就被“移植”到了《艺术人生》的演播现场。    
    采访    
    观众们最为关注的人物自然是“宝黛钗凤”了,于是采访重点自然放在了对这些人物故事的“挖掘”上。    
    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这些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作为广告公司董事长的她可以说是发展最好的人之一。她的公司坐落在CBD商务圈的黄金地段。在谈话期间,那份矜持那份婀娜还有那份聪明,让我觉得她是和剧中人物仍然十分相像的一位。从开始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开公司创业,她靠着聪明才智和自己的努力,当然多少也得益于“林妹妹”,终于闯出了自己的路。和她的接触中有两点让我印象很深:一是五粮春酒厂的“她系出名门,表里如一”的广告来自她的创意;二是她对自己形象的重视,从答应作客节目时的忧虑——担心把自己拍得胖了——到录制前的“精雕细琢”,在她的一举一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她多么希望尽量少地给观众带来遗憾,封存往日的美好。    
    宝钗是最难动员的嘉宾之一,也许是太神秘的缘故,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也很小心谨慎。我们第一次的通话后,她答应安排时间回来参加录制,但第二次打来电话时她却说因工作上的事脱不开身不能回来。在电话中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协商后,最后她终于答应拍DV寄回来,但要视情况剪辑,因为她担心多年不说国语,有些说不好了。于是在节目中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宝姐姐”。    
    整个采访中我惊奇地发现,很多演员的人生命运竟和剧中人物非常相似,也许是导演挑选演员时太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了,以至于20年后他们依然“演绎”着剧中人物的现代版命运。这正应了那两句老话,“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性格即命运”!    
    剧组解散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大部分人选择上学,有的出国,有的开始经商,总之那些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最终都还是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定位;那些敢于冒险、主动去迎接挑战的人,最终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有一些人因为屡屡的失败,而最终“认命”;有些人却在失败中越战越勇;有些人进组时的条件非常差,可如今却已成名立业;有些人当年条件好,可如今却叫人惋惜。这一切的反差都来自于他们面临抉择那一瞬间的心态和日后的努力!这期节目让我对如何把握人生和怎样面对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期导演 李谦)


《艺术人生》 第二部分主人公刘欢

    直到今天,刘欢的正式差事都是对外经贸大学的老师;直到今天,刘欢每周都得去学校讲半天课;直到今天,叱咤歌坛20多年的刘欢才有两张专辑,一张叫《记住刘欢》,一张是翻唱专辑《六十年代生人》。刘欢不愿意谈论自己在歌坛的位置,但是如果说他是歌坛最大腕儿的“票友”,恐怕我们都会欣然接受。这是中国歌坛最特立独行的一个人,20多年一个造型,20多年一种生活方式。听刘欢的歌很愉悦,其实最愉悦的就是他自己,因为他完全地拥有自己的音乐,甚至无人能分享……    
    激情现场    
    有很多关于刘欢的传说,关于他的歌也关于他的人,关于他的职业也关于他的生活。这个一年露不了几回面的“大腕”,一直是歌迷心中的一个神秘人物,流行乐坛的那一套出名的方式他一个也不用。2002年4月12日,刘欢走进了《艺术人生》……    
    法语歌声    
    朱军:今天光临《艺术人生》的主人公是一位我们大家都非常了解,同时又很不了解的朋友。掌声请出本期《艺术人生》的主人公刘欢。    
    刘欢:大家好。    
    朱军:听到这么热情的掌声,对你来讲不陌生吧?    
    刘欢:经常听到。但是不管多少次听到,作为一个经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人,还是应该对观众朋友们表示感谢,谢谢大家的支持。    
    朱军:我跟刘欢在生活当中就是非常好的朋友。他真是属于那种酒后吐真言的人,喝酒喝到说法语的时候基本就说真话了。今天我们也不能破了这个规矩,先给刘欢上瓶酒。    
    刘欢:这个有点儿玩大了吧?我头一次知道中央电视台做节目可以破例在台上喝酒。这么一来,我这酒名是彻底远扬了。    
    朱军:我陪你喝一杯。怎么着?干了。    
    刘欢:干了吧,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朱军:觉得这个酒熟悉吗?没喝出这是什么啤酒?    
    刘欢:玉泉山,现在好像不太容易找。我读大学的时候这种酒多。我1981年上大学,那个时候大概是四毛多钱一瓶。    
    朱军:是不是常在你们学校的第三食堂喝?我们找到一张相片,你看一看。这上面的横幅写着:热烈庆祝第三食堂开张营业。刘欢那时候还比较瘦,抱着一把吉他。    
    刘欢:大学里面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我上到大二的时候就是学生会的文艺部长。我的责任基本上就是,学校一有舞会我就负责弹琴伴奏。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不会跳舞,而且长这么胖的原因。    
    朱军:在学校的时候学习怎么样?    
    刘欢:还行吧,考试还过得去,因为心好像不在那上面。    
    朱军:你好像选修课比专业课学得好,业余爱好比选修学得更好。基本属于这样吧?    
    刘欢:现在想想有点对不起我那时候的老师。我的专业是法国语言文学,1985年毕业到现在十七八年了,在北京遇不着一点机会用法语,当时学的基本都还给老师了。    
    朱军:家里父母都是老师,应该说没有特别的艺术氛围。可是你会那么多乐器,都是怎么学来的?无师自通?    
    刘欢:无师是真的,自通我倒不敢说,确实没有人教过我。那时候我发现学校有一架钢琴没有人弹,锁在礼堂里边,我想办法找到了钥匙。中午十一点半下课到食堂吃饭,十二点钟吃完饭,大家都回去睡午觉。我是每天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钟上课之前一个人弹钢琴,坚持了两年多。就是一门心思吃完了饭赶紧去那儿,现在想想真的付出了很多。    
    朱军:那个时候就开始写歌了吗?    
    刘欢:对,那时候说实话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没弄清楚写歌到底怎么回事就开始写了,写完了还真敢拿出去唱。写了英文歌、法文歌参加北京的外语汇演,还真得奖了,但是严格来讲那不能算创作。    
    朱军:在你的同学的一本书里引用了你的一段诗,我觉得虽然有一些酸,但是那个年代似乎都那样。我给大家念念。《总向我流来清光》:想起童年美好时光,爸爸给我一支小手枪,我夜里寻觅,想用它射下月亮,但月亮毫不在意,总向我流来清光。今天我丢下小手枪,月亮把雪留在云彩上。我在深夜里寻觅,想歌唱安慰月亮,但月亮毫不在意,总向我流来清光。    
    刘欢:丢人,丢人。因为那时候我们有太多的后浪漫主义情结,把很多事情想得非常理想化,非常诗意,误以为是一种生活体验给接受下来了,所以有一点痛苦就哭天抢地一塌糊涂。本来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结果说得颠三倒四像诗。没有见过海的时候,你认为一碗水就很大。现在再把那时候的东西拿出来看,真是汗颜。    
    朱军:我知道你用音乐才能为自己赢得了第一次出国的机会。    
    刘欢:对,是大学最后一年。当时法国使馆搞了一个法语歌曲比赛,评出五个得奖的人,奖励就是免费去法国旅行两个星期。大家都在准备毕业考试、毕业论文,我已经从巴黎杀回来了,那是爽。    
    朱军:后来听说你到了法国,没事就整天泡在小酒馆里。    
    刘欢:晚上没钱出去,只好坐在餐厅里面,跟那个厨师混得好好的。晚上搞两大桶葡萄酒往那儿一放,我们高兴地给他唱歌,他也挺高兴,给我们酒喝。


《艺术人生》 第二部分说的比唱的还好

    说的比唱的还好    
    朱军:你第一次真正在公开场合参加晚会是1986年中央电视台的电影晚会。其实更多的观众认可你是因为听到了你唱的电视剧主题歌,比如《雪城》、《便衣警察》。我们知道《雪城》和《便衣警察》播出以后收视率都很高,很受关注。选择演唱者的时候为什么会找到你?    
    刘欢:我觉得就是机会吧,《雪城》就是个例子。我在录音的时候认识了《雪城》的作曲李黎夫先生,后来他做《雪城》的音乐,觉得让刘欢唱比较有把握。《雪城》先在天津播出。《便衣警察》剧组在天津出外景,制片看到《雪城》,觉得唱歌的小子不错,回到北京铺天盖地地找。那时候谁也不知道我是谁,费了好大的劲,跑到我的学校找到我。事情就是这样的,一次接一次的才有了机会。    
    朱军:有很多跟你走得非常近的朋友说,其实刘欢骨子里喜欢的音乐并不是给大家展现的这样,在他内心深处有他特别喜欢的音乐,我很想知道,你究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刘欢:你说的很对,我真正喜欢的不是我现在唱的。究竟是什么样?音乐最终讲不了,无法讲清楚,只能给大家听。我最后是用音乐跟人家交流,不是靠说话。我宁肯前面什么话都不讲,让人家听到音乐就够了。我不是个怪人,我的生活跟大家是一样的。我也感受今天的快乐、今天的痛苦、今天各种各样的事情,那么我通过音乐展示的生活也是能够跟大家贴在一起的。假如我没打算跟大家活得一样,不好好活着,这个事就不好说了。那天偶然想到了一个主题,人的一生都是在行走、在跋涉,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这种感觉写点什么?所以我就采了1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