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武英雄时代-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为此召见群儒,把董仲舒的文字给各位儒生看。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道是自己老师的文章,以为是“大愚”之见。董仲舒因此被捕,经过审讯定罪,应当处死,汉武帝诏令赦免。董仲舒从此不敢再议论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公孙弘治《春秋》之学,水准不如董仲舒。然而他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处世,地位至于公卿。董仲舒看不惯公孙弘阿谀逢迎的作风,被公孙弘嫉恨。公孙弘听说汉武帝的另一位兄长胶西王极其任性骄狂,多次谋害朝廷派来的官员,便向汉武帝建议任命董仲舒为胶西国相。董仲舒到任后,胶西王听说这是著名的大儒,对他反而十分客气。但是董仲舒担心时间长了终究会出问题,只好借病辞职。他回到家乡之后,也只是修学著书,并不用心于家产经营。
宋人石介《安道登茂材异等科》诗写道:“追惜汉武世,仲舒道硗确。”说到汉武帝时代儒学未必占据了压倒其他一切学派的地位。而“硗确”两字,其实也贴切地反映了董仲舒本人始终未曾显达的命运和不平坦的人生道路。
宋代学者苏舜钦曾经写过一首《过下马陵》诗,前两句是:“下马陵头草色春,我来怀古一沾巾。”诗句表达了怀古礼贤的心意,主题是对董仲舒和他当时提出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的纪念。此外,宋人戴复古“下马陵前感慨深”,元人王恽“下马陵前拜秋草”,谢应芳“浇酒林庄下马陵”,元人黄溍“时有北人来下马,不知秦树几啼鹃”,金人元好问“千年荆棘龟趺在,会有人寻下马陵”,以及明人黎民表“碑在千秋下马陵”等诗句,也都从不同角度抒发了对使儒学成为文化正统的董仲舒的深情怀念。
有意思的是,唐人对董仲舒墓的遗存,似乎并没有太多凝重而严肃的敬意。白居易《琵琶行》有“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名句。又如僧皎然《长安少年行》诗:“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纷纷半醉绿槐道,蹀躞花骢骄不胜。”说到“虾蟆陵”时,也不免语句轻薄。这当然和唐代儒学并不一定总是摆出庄严冷穆的面孔有关,或许也反映了普通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儒学形象,原本有亲近人生的一面。
汉长安城遗址曾经出土的“石渠千秋”瓦当,“仁义自成”瓦当,也都是体现当时文化观念的重要遗存。石渠阁,是汉代宫廷图书档案馆。这里收藏着最丰富的文化精华。《汉书·刘向传》和《儒林传》都记载,这里曾经多次举行“讲论五经”,“五经诸儒,杂论同异”的儒学学术辩论活动。汉长安城遗址中未央宫前殿的北面,依然可以看到石渠阁夯土基址的存在。石渠阁遗址夯土台基长77米,宽65米,高874米,遍地散布着汉代的砖瓦残片。“仁义自成”四个字,表现出了一种以儒学为根基的文化充实感和文化自信心。
第二部分武皇开边用兵匈奴(1)
武皇开边
汉王朝和匈奴之间壮烈的战争,激动着两个民族悍勇男儿的热血,公元前2世纪的民族史和文化史的画面,闪耀着刀剑的寒光。
汉武帝时代最突出的历史表象之一,是汉王朝对匈奴进行了成功的远征。这就是我们前面曾经引录毛泽东所说的,“汉武征伐匈奴”。
用兵匈奴
戈壁大野,忽然扬起腾天的尘雾,地面有如轻雷滚动。远看旌旗鲜亮,大队的骑兵飞驰而来。——这是2100多年前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常见的场景。
汉王朝和匈奴之间壮烈的战争,激动着两个民族悍勇男儿的热血,公元前2世纪的民族史和文化史的画面,闪耀着刀剑的寒光。
汉武帝时代最突出的历史表象之一,是汉王朝对匈奴进行了成功的远征。这就是我们前面曾经引录毛泽东所说的,“汉武征伐匈奴”。
如果没有汉武帝精心组织和指挥的这一军事行动,汉王朝的政治地图,北面总是残缺的,破损的,移动的,变化的。
匈奴游牧部族联盟的军事力量长期以来压迫着中国北边,使农耕生产的正常经营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匈奴骑兵甚至侵扰过长安邻近地区。与匈奴的关系,成为汉武帝时代在对外关系方面所面临的最为严重、最为困难的问题。
汉武帝作为具有非凡胆识和气魄的帝王,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于匈奴的反侵略战争。可以说,汉朝被匈奴欺负了几十年,到了汉武帝时,才开始真正还手。由于对于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以征服匈奴为目的的战争的性质。
陕西咸阳杨家湾发现了一座汉代墓葬,经过清理,在11个陪葬坑里,出土了583件骑兵俑,1965件各种人俑。骑兵军阵十分严整,
战马昂首翘尾,胸宽体阔,骑士个个抬头挺胸,右手握持兵器,左手牵缰勒马,大都背弩负,部分身着甲胄。杨家湾汉墓的墓主,是文景时代的一名将领。陪葬坑骑兵军阵模型,体现了汉武帝之前汉王朝骑兵部队的风采。可以想见,汉武帝时代使用于征伐匈奴战事的骑阵,应当有更精良的装备,有更高昂的士气。
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计划引诱匈奴人进占马邑(今山西朔县),以汉军30万人伏击,企图一举歼灭匈奴军主力。汉军的计划被匈奴单于察觉。他发现原野上只有散布的牛羊群,却看不到放牧的汉人,便下令攻击一处汉王朝的边防据点,抓捕到一名军官,经过审讯,得知了汉军的计划,于是匆忙中途撤回全军。此后,匈奴屡屡犯边,汉军也多次发动反击和主动的进攻。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入上谷(郡治在今北京延庆西南),汉武帝派遣4将军各率万骑击匈奴于胡市下。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进军至于龙城(今蒙古乌兰巴托西)。
元朔元年(前128),汉武帝派卫青率3万骑兵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进攻匈奴。卫青斩敌数千人。
元朔二年(前127),匈奴攻入上谷、渔阳(郡治在今北京密云西南),杀掠吏民。汉武帝命卫青率数万大军从云中(郡治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沿黄河北岸迅速向西北挺进,一举攻占军事要塞高阙(今内蒙古潮格旗东南),切断了占据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所部与匈奴王庭间的联系。随后卫青率军又沿黄河西进,直下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完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所部的战略包围。匈奴在河南地的防务全线崩溃之后,白羊王、楼烦王只得率残部逃出塞外。卫青以收复河南地的战功,封为长平侯。
丧失河南地的匈奴贵族连年率部袭扰汉边境。元朔五年(前124),汉武帝再次派遣卫青出击匈奴。卫青部经朔方(郡治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南),出高阙,北出边塞六七百里,奔袭匈奴右贤王部成功。卫青在军中被拜为大将军,取得了统率各路诸将的权力。这次战役的胜利,确保了朔方郡的安全,又切断了匈奴单于主力与占据河西地区的休屠王、浑邪王所部的联系。
元朔六年(前123),大将军卫青将6将军兵10余万骑在春二月和夏四月两次出定襄击匈奴。
第二部分武皇开边用兵匈奴(2)
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汉军远征。霍去病自陇西出兵,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西北行千余里,数战数捷,缴获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季,又从北地(郡治在今甘肃庆阳西北)出击,逾居延海,南下祁连山,孤军辗转2千余里,在得(今甘肃张掖西北)一带大败匈奴军,斩杀三万二千余人,俘虏匈奴贵族59人,官吏63人。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秋,浑邪王杀休屠王,率4万余众降汉。霍去病奉命受降,又在极复杂的情况下,坚定果敢地平定了匈奴部众的内部叛乱,使安置匈奴内附的计划得以成功。
汉王朝对匈奴作战的连续胜利,使得西北边境上的威胁基本解除。然而活动于汉王朝北边东部的匈奴左贤王的军队,始终没有遭受过沉重的打击,仍然在右北平(郡治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定襄(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诸郡侵扰边地。而且匈奴主力退居大漠以北,以其具有飘忽若飞、出没无常的高度机动性方面的优势,依然威胁着汉王朝北部边地的正常的农耕生活。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又发动了远征匈奴的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卫青率军从定襄出发,向北直进千余里,战胜匈奴伊稚斜单于的主力,推进到位于阗颜山(在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霍去病率军从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发,轻装疾进,长驱二千余里,在大漠击溃匈奴左贤王的主力,进军至狼居胥山(一说即今蒙古克鲁伦河之北的都图龙山),祭姑衍山(在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而还。
这次战役的胜利,使汉王朝在与匈奴的军力对比上占有了优势,一百多年来匈奴骑兵肆虐边地,对中原北边农耕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局面得以扭转。匈奴在军队主力以及人畜资产受到严重损失的情况下继续向北远遁,形成了漠南无王庭的形势。汉军占领了从朔方至于张掖、居延间的大片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匈奴已经无力向汉王朝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汉与匈奴军事冲突的重心地域,也由东而西,转移到西域方向。
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从此能够安心生产了。
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
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兵车行》借“武皇”事迹,批评当时的执政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虽然是借古讽今,但是诗句也显露出他和他周围的文人阶层对汉武帝战争行为的态度。
唐人沈彬有《塞下三首》:
塞叶声悲秋欲霜,寒山数点下牛羊。
映霞旅雁随疏雨,向碛行人带夕阳。
边骑不来沙路失,国恩深后海城荒。
胡儿向化新成长,犹自千回问汉王。
贵主和亲杀气沉,燕山闲猎鼓鼙音。
旗分雪草偷边马,箭入寒云落塞禽。
陇月尽牵乡思动,战衣谁寄泪痕深。
金钗谩作封侯别,劈破佳人万里心。
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
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
戍角就沙催落日,阴云分碛护飞霜。
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
“金钗”“佳人”一句,说远征者背后的闺怨,是诗人常用的反战笔法。而“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句,则从根本上否定了战争的意义,认为“中国”的人力财力不宜轻视,而新得疆土则荒凉无用,不值得以战争手段夺取。“阴云”、“落日”,“乡思”、“泪痕”,“雪草”、“寒笛”,以及所谓“旅雁随疏雨”,“行人带夕阳”等等,总的基调是悲冷的。
唐人司马扎的《古边卒思归》,通过农人的切身感受,表达了对汉武帝军事政策的批评:“有田不得耕,身卧辽阳城。梦中稻花香,觉后战血腥。汉武在深殿,唯思廓寰瀛。中原半烽火,比屋皆点行。边土无膏腴,闲地何必争。徒令执耒者,刀下死纵横。”所谓“边土无膏腴,闲地何必争”,是普通百姓的意识,而与身居“深殿”,“唯思廓寰瀛”的帝王不同。
北宋名相王安石的《汉武》诗也涉及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
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
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成赏汉臣。
第二部分武皇开边用兵匈奴(3)
清代学者赵翼曾经注意到,汉武帝任命的三位对匈奴作战的主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都和汉武帝宠爱的女子有亲属关系。汉高祖刘邦曾经确立没有军功就不能封侯的原则。王安石诗句的意思,汉武帝是为了这三位贵戚得以立功封侯,才发军远征匈奴的。
三大将皆出自淫贱苟合,或为奴仆,或为倡优,或以嬖宠进,后皆成大功为名将,此理之不可解者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汉武帝重用的三位将军都因“女宠”,确是事实,但是如果据此以为发动对匈奴战争的动机是针对卫、霍、李的“直欲功成赏汉臣”,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我们知道,以卫青当时的身份,已经完全可以效法汉景帝封王信那样,不必军功即可封侯。
在战争中以军功得封侯,不仅是卫、霍、李们个别人的心愿,也是当时社会普遍的追求。
邢义田在《汉代画像中的“射爵射侯图”》一文中考证,汉代画像中普遍出现的挽弓射高树之上猴子的画面,应当理解为“射侯图”。这种画面的出现,“代表了社会各阶层一种共通的愿望。这和汉代镜铭中看到普遍祈求富贵的情形是一致的”。汉代铜镜铭文中类似的语句,有:“宜侯”,“宜侯王”,“宜王侯”,“公侯至”,“为侯王”,“如侯王”,“位至侯王”,“立至公侯”等。汉代铜洗铭文,也常见“宜侯王”字样。铜镜和铜洗都是日常生活应用最频繁的物品,其铭文的内容天天面对主人,自然也可以看作主人心理的写照。
唐人诗作说到边塞战事,常见“觅封侯”的说法。如杜甫《复愁》:“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王维《塞上曲》:“塞虏常为敌,边风已报秋。平生多志气,箭底觅封侯。”高适《送兵到蓟北》:“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