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式的主要条件。这就是说,个体本身是目的,同时又是功能类目。”如此,个人才不是脱离团体的寡头个人,团体也不是要求放弃个人意志的集体,个人与团体才都能发挥其功能,而不是相害相克。一个团体要健全地发展,必须使二者取得平衡,其他团体如此,家庭团体亦复如此。    
    个体性概念受到重视,除了民主运动之外,宗教改革和近代哲学都有其贡献。哲学家柯亨(Morris Raphael Cohen)在《个人主义的理智基础》一文中指出,宗教改革运动使新教徒相信有信心就可以得救,各人的灵魂直接经由信心和上帝接触,教会只是各信徒个人的团体,不是一种教阶组织。柯亨说:“宗教改革运动的永久结果,却是提高个人的价值,并给予各个人一个独立的身分。”近代哲学方面,柯亨认为莱布尼茨、康德、洛克、柏克莱、休谟、穆勒等,“他们意见中的精华,都相信个人的意识,就是最终的实现。”    
    个体性概念落实到行动层次,于是有个人主义的出现,个体性概念正是“理性的个人主义”的理智基础。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一词第一次见之于英文,是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rille)《美国的民主》的翻译,他用这个词来描述他所深恶痛绝的那种人生态度。托氏所反对的个人主义,与理性的个人主义完全不同。理性的个人主义的特征之一,可以用自由经济学家海耶克(Friedrich A。Hayek)的话来说明,他说:    
    但是,真的个人主义的基本论点是完全不同的。其论点是说,个人的行为,有的是对付他人的,有的是受他人的行为所支配,我们除掉对于个人的这些行为寻求理解以外,别无他法可用来理解社会现象。这个论点是针对那些集体主义的学说而发,而那些学说是把人际关系的一些组合,像社会等等,当做独立于其组成的个人而存在的特殊体,可以直接领悟。    
    这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别,这差别至关重要,前者是把人看做一个一个平等的个体的观点出发,后者是把所有的人看成一个“我”的观点出发。中国有一位杰出的作家徐,把二者之间的区别,充分表达了出来。他把二者简称之为“由人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和“由我出发的思想”。    
    “由人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尽管有千差万别,但在下列几点中必有其共同之处:1。人是一种动物,他绝不是也不能十全十美,不老不死。    
    2。每个人都应该平等,我不过是千万人中之一个。    
    3。人有千差万别之分,“我”不能概括全体的人。    
    4。容纳别人的意见,尊敬别人的所欲。亦要求别人容纳我的意见,尊敬我的所欲。    
    5。没有一个人的思想可以使全体的人幸福。    
    “由我出发的思想”,尽管也有千差万别,但下列几点中必有其共同之处:    
    1。人可以由努力、修养、振发超于常人,成为先知或不朽。    
    2。人虽有千差万别,但可以凝成一共同意志。    
    3。一个伟人的理想常可以致千万人幸福,只要服从他的安排。    
    4。人有优劣智愚之分,因此,认为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见,一部分人的意见不必重视,而一个伟人的思想可以代表整个的意见与共同意识。    
    5。因为科学发达,什么都应该依赖专家;因此社会上的一切制度,应由各专家画出一个蓝图,由伟人或领袖强力执行,把一切人安排在一定的岗位,才可以使社会安定,人人幸福。    
    徐对个人主义(与此相对的,他称之为自我主义)的界定,不多也不少,恰可以作为现代家庭重组的合理基础。


第一部分现代家庭与个人关系的重组(1)

    从家庭主义父权的家庭演变到个人中心平权的家庭,是为了适应新处境的需要,父权家庭的缺点也就在它无法适应新处境。近百年来,我们的生活形貌变了,社会结构也变了,可是心理结构却未能做相应的调整,不但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且有僵固的倾向。之所以如此,因这方面的调整与价值体系的关系特密,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改变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似乎对形成应变的心理机构特别不利,加之新处境本身又不断在变,无情的时光,使我们的价值与生活现况之间失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失调现象反映在家庭生活中造成的问题之一,是代沟愈来愈深。    
    这里所说的个人中心平权的家庭,对我们来说,实在还是一种理想的建构,在形成的过程中,将出现形形色色的改组家庭或中间型家庭。但不管是何种新式的家庭,要适应新处境,必须先尝试学习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即对个体性的尊重。在新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双亲与子女,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谁也不附属谁,他们之间的问题,在公平互惠的原则下求取解决。个体性的尊重,不妨碍子女对双亲的尊敬,不过这种尊敬,是自发的,不是为了屈从传统的教条或礼教。在实际的生活里要做到这些,最好由父母主动,对子女管教的方式,尽量学习互相信赖,互相尊重,尝试着放弃独断的权威方式,因为它与尊重个体性的价值不能相容。放弃独断的权威方式,不只是为了尊重别人,也是为了尊重自己,使彼此都能保持独立的人格,使家庭成为独立人格的养成场所。我们深知,要教曾受传统教养的双亲做到这些,的确相当困难,不过要使子女们在现代社会里有成功的适应力,只有朝这方面尝试着去做,在一代间不能成功,下一代会更接近目标,数千年凝结而成的传统,不是一两代间就能完全改变的。我们最怕的是心理的固执与僵持,那会使问题更加恶化。    
    个体性的尊重,只是现代家庭与个人关系重组的一个重点,单靠这一点自然还不够。传统的家庭所以能在长远的历史中保持稳固,并不是完全依赖严厉的家规和教条,是因它能满足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现代的家庭要使它的成员之间获得和谐密切的关系,同样要满足这些心理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不能满足,无论你采用什么教养的方式,或接受怎样的价值观念,依然不能使家人之间的关系成功地重组起来。新旧家庭在价值观念方面是异质的,在心理需要方面是同质的。现代家庭是要保持传统家庭一部分的功能,再发展出一些新的功能。    
    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之一,是情感反应的需要。目前生长在都市家庭里的婴儿和儿童,这方面的满足,显然远不及传统家庭,因为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年轻夫妻,多半都在社会工作,这是我们社会业已存在并将逐渐普遍化的一个问题。有人呼吁妇女们回到厨房,如是针对那些家庭经济情况良好,整天在外不务正业的妇女,这是对的;但对那些必须夫妇一起工作,才能维持家庭生活的年轻夫妇,这一点他们事实上做不到。这样孩子们情感反应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不单是双亲的问题,而是牵涉社会经济条件问题。如果这方面得不到满足会使婴儿和儿童受损的话,那也是在脱离旧社会形态,走向都市化的过程中,一时无法避免的现象。这是一个待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现在都市小家庭里,夫妻之间情感反应需要所得到的满足,一般要比传统家庭容易,这一点或许可以多少补偿早期的不足。小家庭里的夫妻,对日渐长大的孩子,如能发展出同情了解的能力,在家政方面采取民主的方式,多采纳子女们的意见,未尝不是一种补偿作用。    
    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之二,是长远安全的需要。这可以分物质生活的保障和心理安全感两方面来看。在物质生活方面,现代家庭比以前平均地提高,因此,可获得的保障也比以前多。现代家庭里的成员,比较缺乏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以往心理上的安全感是靠依赖双亲而获得,现在及将来我们希望由个人的自信和对人类心智能力的信赖中得到。巴勒说:“生活在民主社会中的个人的心智特征之一,乃是强烈的安全之感”,所以现代家庭里的成员的心理安全感,将要在民主社会的建设中才能得到。社会变迁,对人类长远安全的心理需要是一大打击,这是为了人类社会的继续成长,不能不付出的代价。    
    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之三,是追求新奇经验的需要。古人要转化到文学、艺术的领域,才能得到这方面的满足,科学领域新奇经验的探讨,因可能发生向教条挑战和破坏权威的作用,向来是不加鼓励的,《礼记·王制》甚至有“作奇技奇器以疑众者,杀”的记载。近代科学突飞猛进,使人类在追求新奇经验方面的满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中国在西潮影响下,心智也从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数十年来,富有才智的青年,纷纷学习科学,政府也在有计划地培养科学人才,儿童可以从电影、电视、西洋童话中学习到许多从传统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新奇经验。不论是保守或进步的家庭,双亲没有不希望子女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究竟何种教养的方式,比较有利于子女创造潜能的发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一点大概可无疑问,现代家庭的父母,在教养子女的方式上,如仍喜欢沿用传统的权威态度,那么子女的学习动机、求进步的欲望,以及创造性能力的发挥,都将受到损害。


第一部分现代家庭与个人关系的重组(2)

    除了保持传统家庭原有的三种功能以外,为了适应新处境,现代家庭还必须发挥一些新的功能,这里我只提主要的两点:    
    1。养成社会责任感。在传统乡土社会里,人们生活的圈子不但小,而且相当固定,绝大多数人从生到死,都好像钉牢在一个地方,在那样的社会里,只要能对自己的家族忠心,就算尽到了责任。现代社会集中在都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家庭以外的事务和个人的关系也愈来愈密,传统家族的小圈圈意识,已无法适应新社会。因此,做一个现代国民,必须扩大责任感的范围,从家庭扩展到广大的社会,把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视为分内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儿童教养着手。把儿童教养成一个独特的个人,因为只有独特的个人,才能希望他去对社会负责。现代的父母再不能像往日把关心家庭以外的事务视为管别人的闲事。这种态度已在目前的社会产生了很大流弊,我们可以经常在街头看到妨碍公共秩序的人,却很少人有勇气去纠正他们,大都视若无睹。中国人的公德心差,早为中外人士所诟病,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多数国民缺乏社会责任感。传统家庭主义的特质之一,是重视家庭的荣誉。这一特质在现代家庭里,仍当保留,只是荣誉的范围应予扩大,一个家庭成员,如果他能对社会尽责任,应当视为家庭的至高荣誉。    
    2。培养对人类的爱。目前我们面临的新处境,将来将逐渐演变到世界一家的情势。“天涯若比邻”以往只是诗人的想像,现在已成将要来到的事实。一个有远见的国家,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必须趁早对这样一种终将面临的新情势做适当的准备。首先从家庭开始,尝试着去教孩子们养成开放的思想,这种思想应用到人际关系,是要他们多了解他人的观点,只有当我们正确理解了他人的观点,才能与他人建立健全的关系。长大以后,把这种经验扩大应用,才比较容易去了解和自己不同的文化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念。对人类的爱,以往只是一种理想,现在已有实践的步骤可循。实践的初步,就在学习对其他民族感兴趣,并愿意对他们做同情的了解。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个体性的尊重,可以使我们养成所有的人都平等的观念;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可以使我们了解历史或文化的相对观念,以及各民族皆平等的观念。一个人应做到:比自己身分高的人,不觉得比他矮一截;比自己身分低的人,不觉得比他高一截。同样地,在国族之间,面对强权,不觉得自己比它矮小;面对弱小,不觉得自己比它高大。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足以培养对人类的爱。传统家庭主义另一个特质,是强烈的一体感,理想的现代家庭,应该教育他的成员,把一体感由家庭延伸到社会、国家,由社会、国家再延伸到全人类。到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家庭与个人关系的重组,不只是个人与家庭之间的问题,它是关联到社会重建和人类和平的大事。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命运与每一个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    
    这一章的写作,对我来说,真是思想上的一段漫长旅程。回看一开头所预期的目标,能对当前代沟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多了一些了解,更希望在家庭与个人关系的重组中,对这个问题带来新的启示,自己觉得业已达成。    
    注释:    
    ①陈阳德:《现阶段青年倾向之分析——对暑期国家建设研究员的反应之调查及分析》,载《大学杂志》,46期,1971年10月。    
    ②下文中所列“家庭主义”诸特质的标题,是采自《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社会学》,第2版,134页“家庭主义”条,商务,1973。    
    ③关于这一点,《孟子》里有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万章和孟子的问答:    
    万章:“舜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孟子:“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万章上》)    
    这就是孟子为了维护亲亲原则,而牺牲公理的实例。    
    另一个例子见于孟子和桃应的问答:    
    桃应:舜为天子,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执之而已矣。    
    桃应:然则舜不禁与?    
    孟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