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一个例子见于孟子和桃应的问答:
桃应:舜为天子,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执之而已矣。
桃应:然则舜不禁与?
孟子: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桃应:然则舜如之何?
孟子:舜视弃天下,犹弃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尽心上》)
第一部分现代家庭与个人关系的重组(3)
在这一则故事里,实暗藏着两层冲突:一是尊亲与尊国之间的冲突;一是孝道与法律之间的冲突。孟子视亲亲为最高的价值,所以处理这两层冲突的,是维持亲亲之原则,牺牲其他的价值。
这是李斯曼(David Riesman)等人合著的书名,是一本研究民族性格的名著。华新出版社有蔡源煌的中译本。
孔子之说见《论语·子路篇》:
叶公:“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偷)羊,而子证之。”孔子:“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关于西方经济侵略对中国家族制度及农村的影响,可参看陶希圣:《婚姻与家族》,第五章《家族制度的没落》,商务,人人文库,1966。
《论自由》有郑学稼的新译本。
《新民说》最初发表在《新民丛报》,后收入《饮冰室文集》。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的差异》,发表于《青年杂志》一卷四号,1915年12月。
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文存》第一集,第3版,644页,远东,1971。
龚忠武说:“在自由平等思想影响之下,就父子关系而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要求独立自主,摆脱父亲的约束;或在外就职,以国家观念为重,忽视亲情;或留学国外,违背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圣训。就夫妻关系而论,妇女与其夫争取平等,以致离婚案件日增月盛。”
林顿说:“在高级的文化中,不管现存制度对于面临变动之社会如何不利,改革或放弃这一制度的刺激,从不来自那些未曾身受其苦的人。新的社会制度发明者,总是因当时条件受苦的人,而不是那些受惠的人。”《美国的民主》,有今日世界社的中文译本,原作者是法国人。
海耶克著,夏道平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6页,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70。
关于这一点,高登在《两代间的沟通》(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一书的结尾《我与年轻人关系的信条》中曾有极精彩的发挥,可以代表现代父母对子女最理想的态度。高登说:
你和我是存在我所珍惜和希望保有的关系里。然而,我们是互为分开的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要以及设法满足那些需要的权利。当你设法满足你的需要,或当你为了满足你的需要遭遇困难的时候,我愿设法真诚地去接纳你的行为。
当你把你的困难告诉我时,我愿尽量设法以接纳和体谅的心情去听你的诉说,使你能容易找到你自己的办法去解决你的困难,而不是依赖我的办法。当你的困难是由于我的行为干涉你满足你的需要而引起时,我鼓励你很公开和诚实地告诉我你的情绪感觉。在那时,我愿意倾听你的话,并设法改正我的行为,如果我能够的话。
然而,当你的行为干预到我满足需要,因而使我觉得无法接纳你时,我将把我的困难分摊给你,并且公开和诚实地告诉你我的感觉,尽量相信你会充分尊重我的需要,倾听我的诉说,并立即设法改正你的行为。
当我们任何一方,不能改正自己的行为,去满足对方的需要,以及发现我们在关系上有了欲望的冲突时,让我们都彼此约束自己,在解决此种纠纷时,不会诉诸使用自己的权力,以别人失败的代价,换取自己的胜利。我尊重你的需要,但我也必须尊重自己的需要。因此,最好是让我们经常努力去寻找那些你我双方都能接受而又可以解决我们无可避免的纠纷的办法。用这种方式,你的需要满足了,我的需要也满足了——没有人吃亏,两方面都胜利。
结果是,你可以经由满足了需要而得到不断的发展,而我也能。我们的关系因之可以永远维持在很正常的状况,因为那样相互间都会满足。我们任何一方都可以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同时我们可以在友善和和平的气氛中,以互相尊敬和爱的感情维持着彼此的关系。(郑心雄译,三山出版社,1973年)
同注,74页。
廖荣利在《现代家庭生活的心理动态关系》一文中,论及现代家庭的主要功能时,曾提到:1。对家庭成员物质生活必需品和外界危害事物保护的提供;2。人与人关系的亲情;3。适应社会生活的新经验;4。塑造家庭成员的性身分角色;5。养成社会责任感;6。培养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的学习动机、求进步的欲望,以及创造性的能力。可参看《社会建设季刊》,14期,1972年9月。
第一部分儿童养育
儿童养育儿童养育问题,在现代的社会科学中,业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项目。自从20世纪30年代起,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社会科学家,以人类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为主,他们所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大抵是受了弗洛伊德(S。Freud)性发展理论的影响。
人类学家中重视儿童养育问题的,是米德(M。Mead)和杜波依丝(Cora Dubois),发展到怀宁(J。Whiting)与柴尔德(I。Child)合著的《儿童教养与人格》(Child Training and Personality)一书于1953年出版时,这方面的理论已颇具规模①。心理分析学家中,早期从事过这方面研究的是卡丁纳(A。Kardiner)。到1942年,有几位心理分析学家为了研究儿童养育方式,特组织了一个叫做alian corner的委员会,开始在美国做调查。到目前为止,儿童养育问题的科学性研究,虽很少定论,但大抵都已承认,儿童期的教养,对个人人格的形成,确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部分社会化
从社会、文化意义来看,儿童养育最主要的一个目的,是把儿童教养成一个社会人。从儿童到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学家们称之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因此,只有了解社会化的功能,才能认识儿童养育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所占的重要地位。
人经由社会化过程,大抵能产生下列几种功能:
1。扮演社会角色。影响人生成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则在于他是否能适当而成功地扮演其所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这方面的学习开始于家庭——在家庭生活中,如何为人子,如何做一个好哥哥、好弟弟等,就是社会角色训练的开始,训练的内容,将构成将来扮演其他角色的基础。训练的内容,大部分取决于父母对人对事的观念和态度。对人对事具有健康态度,在社会上又能成功适应的父母,比较能教养出正常的儿童。在儿童的小心眼里,是透过父母的观念之网,去编织社会的图像,是透过父母态度的明暗去接触外人,因此,社会化的初期阶段,双亲负有最重的责任。儿童从家庭到学校,就进入社会化过程的另一阶段,在学校里开始接触到众多的师长和同学,也有机会接受不同的态度和观念,并学习扮演新的角色。良好的学校教育,有时候可以弥补不良的家教。在人的一生中,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在任何一个阶段中,只要能有机会学习到正确的观念和健康的态度,并能深刻地接受其影响,都可能引起行为新的转变,而成功地扮演其所欲的社会角色。中国有句俗语:“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你不停止学习,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依然是成功在望。
2。规范内化。儿童适应社会,要经过很多复杂的学习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社会规范,因为它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标准,而人自出生以后,就一直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儿童学习规范,往往很微妙,不足一周岁的婴儿,就能对大人的欢笑声和怒骂声作出不同的反应,似乎已能意识到欢笑是“好”,怒骂是“不好”。稍大的孩子,开始训练大小便,如果在大小便时,能以动作或声音提醒母亲,母亲会高兴,觉得这是个乖巧的孩子,否则就可能被打,也就含有学习规范的意味。到四五岁时,儿童的活动力增加,活动的范围也扩大,于是父母就要教他,对家庭以外的人如何“睦邻”,在家庭以内,如何“让弟弟”、“敬哥哥”。此外,花不可乱折,动物要加以爱护等等,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建立起他的行为标准或社会规范,用弗洛伊德的术语说,社会规范的内化,就是一个人“超我”的建立。超我建立以后,人才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人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一切社会控制的设施才足以发挥其效能。
3。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的社会教养儿童比较放任,儿童的情绪就能自由表达,容许他们笑闹。像我们中国,自来就对儿童采取比较严厉的教养方式,不容许儿童随便笑闹,情绪要尽量抑制,讲话最好是低言细语,走路要规规矩矩,坐着要端端正正,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凡是能遵守这些习惯的孩子,就能得到大人们的赞赏,小孩为了讨好大人,也倾向于学习大人们所赞许的生活习惯,将来长大以后,也就容易适应成人的社会。不过这是比较孤立的传统社会的现象。在现代,由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交往频繁,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与自己不同的生活习惯。当新的生活习惯的某些部分,一旦被我们所赏识时,就会促成旧有生活习惯的变化。于是新旧杂陈,有人主张自由放任,采取新方法教养儿童;有人仍主张采取旧办法。儿童生活在新旧互相矛盾的社会,要养成一套基本的生活习惯,就相当不容易。
4。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婴儿到十一二个月时,就会自己照镜子,且对镜内的影像发生兴趣②,这大概就是要开始认识自己的征兆。一两岁孩子的行为,都是自我中心的,想要什么就抓,不愉快就哭,想打谁就打谁。大约两岁以后到五六岁这段时间,儿童由学习扮演家庭角色,开始认识自己;由学习简单的规范,开始会对自己做评价。又为了要与家庭以外的孩子结伴游戏,学会约束自己,使早期自我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然后能形成自我意识。儿童形成自我意识,是由“我是爸妈的孩子”、“我姓张”等开始。对儿童独立性要求较强的教养方式,自我意识也比较能迅速发展;对儿童顺从性要求较强的教养方式,自我意识就比较不容易发展。前者容易培养有个性的儿童,后者则否。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力的增强与个性形成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如果一个儿童一直只是通过大人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对他个性的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5。形成人格。人经由社会化过程,最主要一个功能,就是形成人格。前面所说的四种功能,都可以说是为了协助完成这一功能,这也是社会化过程中最复杂最困难的工作。人类学家有句名言:“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有若干方面像所有的人,若干方面像一部分人,若干方面则什么人都不像。”③像所有的人,是指人类共有的本性;像一部分人,是由不同的民族文化所构成,如希腊人、中国人各有其不同的特性;什么人都不像,是指每个人独特的个性。理想的文化,它的成员经由社会化,应该能使这三方面的性格都获得平衡而健全的发展,否则就不是完整的人格。事实上,有的文化重视并尊重独特的个性,有的文化却对这方面的发展尽量加以抑制。前者的人格形成较健全,后者的人格形成问题较多,因为不容许独特个性发挥的文化,比容许独特个性发挥的文化,其创造力显然较低。这三方面的性格,都为文化所构成,文化是不断变迁的,因此性格也是可变的。由于性格可变,社会化的工程,也就有不断检讨的必要,尤其当受到异质文化挑战时为然。
第一部分传统的养育方式及其影响
近百年来,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使我们几乎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输入了一些新的育儿观念。目前的情形是:教育程度高的新式家庭,已部分采取西方人的育儿方式;教育程度较低或保守的家庭,绝大部分仍是采取传统的育儿方式,其中隐藏的问题都很多。为了发掘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进的建议,不能不先检讨传统的养育方式。
儿童养育问题,牵涉的面很广,而且各民族为了自己的需要,有它各自侧重的重点。下面所探讨的几点,大抵就是针对中国传统所侧重的重点而提出的。
1。自律训练。中国传统的育儿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学习道德性的规范,或用弗洛姆(E。Fromm)的术语,是培养“权威良心”④。不论是道德性的规范,或是权威良心,对儿童来说,学习的方式都只是要求遵从,无从自主。主要的要求既然是在遵从,那么训练儿童的重点,自不是自主,而是自律。如前节所说,中国人对情绪的表达采取抑制方式,这正是达到自律要求的一种手段。
儿童的自律训练,大抵从五六岁才开始。在此以前,采取放纵态度,就是犯了错,也不会受到重的责罚,因为大人觉得他们太小,还不懂事。如果事实上许可,母亲对小孩,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在婴儿期,一哭马上就喂奶,怕小生命会哭坏身体,口欲得到充分满足。在传统的大家庭里,由于人手众多,孩子多半被抱在大人怀里,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在正常的情形下,孩子总是和母亲睡在一起,等到生了弟弟或妹妹,才与姐姐或祖父母去同床,不论是白天或晚上,都很少被单独搁在一边。中国人因为特别重视维持祖宗香烟,对男孩的照顾更甚于女孩,往往流于溺爱。父母对孩子如此地百般抚爱和迁就,容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