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488-新职业观-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耶夫斯基在他的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们》中所写的:“因为人类存在的目的不只是要活下去……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活。若是不能肯定自己为何而活,人就不会接受生命,宁可摧毁自己,也不愿意存留在世上……”当然,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但当你在成年时,在你不是为活着而活着时,你就必须做出抉择,形成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并采取某种方式确证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你做出抉择时,你才会知道你一生的目的是什么?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在企业做培训时,最难互动的一课就是企业员工填写和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少员工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在规划表上大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有的员工对我直言“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想过,今天碰上之后大脑里除了空白什么也没有。他们虽然参加工作好多年了,但在职业观上还是处在糊里糊涂的状态。    
    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缘于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对人生没有规划缘于没有形成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没有树立起一生的目标和自己的生命信仰。只要人们树立了自己的人生信仰,他就会明白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过,他也就会制定人生的目标和计划,并将这些贯彻到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处、每一种状态,他所面对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现实:工作与信仰的分离

    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自己的生命信仰与自己所干工作的分离,然而不幸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这种分离变成了当代职业人士的人生常态。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把工作当作无可奈何的生存方式、当作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诸如此类,无一不是把工作和生命信仰痛苦地割裂。    
    有一位江苏的读者在给我的电子邮件中说:“在旅游时很幸运能读到你的《天职》……我突然感到困扰自己多年的价值观与现实工作的冲突得到了解决。非常感谢你。”该读者是个对生命信仰有追求的人,经常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但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贯注信仰上的热情。他曾做过工程师,现在做企业高层管理,据他后来的介绍,他的职业生涯中充满了工作与信仰的冲突、断层和割裂,为此他长期处在心灵的争战中。    
    我去给北大、人大等大学学生进行职业观讲座时,有几个学生说自己就是不喜欢工作,所以工作不到一年就到学校来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干一段时间的工作又觉得心烦,出国、考博等,就是不上班。有一个曾为讲座听众的男孩在网上与我倾诉,说他刚刚参加工作,现在整天无精打采,毫无工作与生活的乐趣,忧虑、悔恨和沮丧每天涌上心头,他怨叹工作的不幸和人生的无聊。他说自己最近专心研究投资理财的学问,不想打工而想投资了。我问他有多少资金可以投资,他说几乎没有。    
    为什么无论是打工仔还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无论是受教育不多的人还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待工作都如此的消极、悲观呢?这是因为他们正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们的才能、志向和职业观与所从事的职业不相配,职业也与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看法完全不符合,所以职业带给他们生命的感觉只能是虚无、荒谬和痛苦,他们对待工作也就不会热心和尽心了。    
    在一次人力资源研讨会上,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表示:“这两年我们招的应届生越来越少,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由于没有确立人生信仰,也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年轻人在购买衣服时可能要花半天时间,但在自己今后到底干什么,选择何种工作上却很少花时间。这种情况导致自己就职的工作与人生信仰相互分离,导致年轻人对工作的茫然与冷淡。    
    这种将工作与信仰隔离的消极职业观其实古已有之,而且还有很深厚的文化信仰背景。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历史:信仰蔑视、排斥工作

    人的工作不具有信仰价值、毫无神圣的意义,这种观念曾长期主宰了东西方各国。在中国古代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观念,只有那些“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内圣外王”的士大夫的静心修道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至于凡夫走卒、芸芸众生的劳碌毫无信仰上的价值。    
    影响中国人价值观的还有佛法的思想,虽然禅宗有积极入世的倾向,但佛道对中国人更多留下的是逃离此世、专修来世的遁世修行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成佛成仙,人生的意义在于为来世或者极乐世界修行,而现世的工作只是无可奈何的过渡。    
    在西方,影响人们职业观等价值观念的思想主要来自基督教教义。在宗教改革以前的教义中,也将放弃现世、离世修道、最后进入天堂作为人生的目的。在那时,教皇和神甫把持一切,自命为上帝的代言人,宣扬世界是应该逃离的,世上的一切包括工作都是堕落和可耻的。人们必须为来世而活,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祷告和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人们应该远离尘世,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祷告苦修,最后进入天堂。    
    当时有位有名的主教优西比乌认为,世间有两种职业:一种是完美的职业,致力于默想、灵修,就是那些修士和修女的工作,这种职业是超越的、神圣的,能够证明人生的信仰;另一种是许可的职业,致力于行动、持家、经商和从政等,这种职业只是为了维生,是无法避免的凡务,在信仰上并无价值。伟大的神学家阿奎那也认为:默想的生命就是优于行动的生命。    
    显然,这种只认为牧师的神职具有信仰价值的职业观,将大多数人的工作与他们的生命信仰严重地隔离开来,它漠视世俗的劳动和营利活动,而吃白食的庞大的神甫和乞丐群体反而享受到了很高的尊荣。这一切大大地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戕害了人们生命的幸福与完满,所以世人形容中世纪都谓之“黑暗的中世纪”。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革新:信仰与工作的融合

    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从1517年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一扫中世纪的黑暗,恢复了信仰的真义,使人们真正树立起了正确的职业观,现代职业精神也真正从这里开始奠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人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对西方职业观的革新起了巨大的作用。1520年;马丁•;路德针对轻视普通人工作的观点写道:“默想的生活没有《圣经》根据;它强化伪善及傲慢;而且它造成自负,以及轻视一般人的生活。”    
    “修士的工作,无论如何神圣或艰巨,在上帝的眼里,都和农田里的乡村劳工和家庭主妇没有丝毫差别;在上帝的面前,所有的工作都单单以信心来衡量。”    
    在《婚姻的产业》一书中马丁•;路德写道:“当一个人在为婴儿换尿片时,上帝和天使都会微笑。 ”    
    马丁•;路德对当时的工作者们说:“你们的工作是十分神圣的,上帝悦纳你们的工作;借着这工作,将有祝福赐给你们。你们要把这一对工作的赞美刻在所有的工具上,也刻在因劳苦而流汗的额头和面颊上。”     
    英文《圣经》第一个翻译者丁道尔说过,如果我们渴望荣耀上帝,那么倒水、洗碟子、擦鞋和传教“都是同一件事情”。    
    伯坚斯的《论人的天职或呼召》中写道:“牧羊人看守羊群的行为,若像我所说的一样去执行,那么在上帝的眼中,他们做的就和下达判决的法官,或执行统治的官员,或是讲道的传道人一样,都是良善的工作。”西方思想家们的言论提高了世俗工作的地位与价值,肯定了工作具有的神圣意义,弥合了信仰与工作的分离。尽管西方社会与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但在职业观的发展更新上,新的思想确实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是的,工作具有神圣的意义,它是确证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命信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伟大的法国人约翰•;加尔文给现代人指出:人应该积极地在这个世界上确证人生意义,应该“入世修行”,因为“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而人的职业就是我们在世界这个“修道院”中“修道”的方式。卡尔•;马克思曾经针对这场革新运动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宗教改革把僧侣变成俗人,而把俗人变成僧侣。”是的,原来高高在上的僧侣的特权都被剥夺了,而每一个俗人都变为僧侣,变成了亲身实践信仰的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都成为无比神圣的敬拜。我们的工作开始具有了无比崇高和神圣的价值。    
    这场革新运动最美好的结晶是催生了美国人的清教徒职业精神,清教徒就是在英国受到加尔文思想影响的基督徒,他们大部分都漂洋过海、移民到美国。美国的清教徒及其后裔的工作精神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美国人认为:“建造工厂的人就是建了一所圣殿。”美国第13任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1872—1933年)直截了当地说:“在工厂里工作的人就是在敬拜。”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汽车时代、享有“汽车大王”美誉的亨利•;福特(1863—1947年)先生对美国职业精神说得更加精辟:“工作是人类在道德上、生理上、社会上的救赎。”    
    一个伟大的事业背后就有一个伟大的精神在起作用,这种将工作上升到信仰高度的职业精神和伦理观念,是西方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推动企业日益壮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点。西方职业观由于其文化宗教背景可能并不一定适合国内职业人士,但其对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有益的部分值得我们思考。


《新职业观》 第一部分职业是生命信仰的一部分

    人生在世,必须明确自己活在世上的意义和目的,如果没明白这些就离开世界,实在是枉活了一场。而当你一旦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信仰后,那么这个信仰也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必须以某种具体方式实践出来。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职业,就是自己信仰的具体实现方式。     
    我在大学读的是哲学系,专门探讨人类有史以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当时我与北大哲学系的一个姓萧的同学关系密切。他毕业之后分配到北京一个中学当教师,但是不到半年,他就出家当和尚去了。我知道他用这种方式在实践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人人都有信仰自由,我没法干涉他的信仰,但我认为人应该在这个活泼生动的世界上实践自己的信仰,在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实践自己的信仰。而不是离开这个世界,逃避这个世界,这毋宁说是一种自私,是一种人类责任感的缺乏。    
    相反,这个世界上的工作就是我们入世修行的主要方式。就像美国作家理查德•; C•;卡伯特(Richard C。 Cabot)所说:“一个人的工作代表了他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当你将工作作为实践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方式,当你知道职业就是你安身立命的具体方式时,你的工作就不是乏味的,就不是一种劳苦。    
    以讲执行力著称的企业培训大师余世维先生在他的《赢在执行》一书中定义了具有执行力的员工的九大特点,排在前三位的最重要,它们依次是:(1)自动自发;(2)关注细节;(3)诚信。这三个特点固然是具有卓越执行力的员工的最重要特色,但人们想到没有,这三点能否归纳成一点,甚至这九点能否归纳成一点,这三点、九点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只有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信仰时,一个员工才能从内心到外表表现出自动自发、关注细节和诚信,也才能真正具有卓越的执行力。执行力的真正来源是员工对待职业和工作的态度及价值观,是在态度及价值观背后的信仰。只有从一个人的信仰之处,才能生出真正的执行力。    
    我写的《天职》一书,阐释的是美国早期职业伦理,其中主要是受加尔文入世修行观念影响的美国清教徒的工作伦理。正是清教徒的工作伦理——在工作上实践信仰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美国经过短短三四百年的时间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这些早期伦理观念,直到今天还影响着美国职业人士对待工作的态度。    
    2005年6月份,我们接待了美国著名职业精神著作《爱上星期一》的作者约翰•;贝克特先生,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用暖气炉生产商——美国贝克特公司总裁。他在我们召开的一次近200多名职业人士参加的会议上进行了演讲。他说,他为什么把这本书起名“爱上星期一”呢?这是因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大多数职业人士“讨厌星期一”,星期一标志着一周的工作又开始了,标志着烦躁、劳累等状态又要重复了。    
    贝克特先生讲他年轻时非常喜欢星期天,因为在美国星期天是做礼拜的日子,大家穿得漂漂亮亮到教堂里唱赞美诗,亲戚朋友们欢聚在一起,非常高兴愉悦。但是一到星期一,想起又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他就开始心生厌烦。有一段时间,他甚至萌发了去当牧师不再工作的念头。    
    后来发生的众多事情使他的思想有了很大改变,他首先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工作与那些牧师的神职一样具有神圣的价值。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不能生活在星期一与星期天的割裂状态中。他在对我们的演讲中说,工作就是敬拜,是你信仰的一部分,而星期一是星期天的延续,所以要“爱上星期一”。    
    贝克特在《爱上星期一》一书中一再强调工作是神圣信仰的一部分,在书中他有一段对木匠耶稣的描述,非常耐人寻味。“你有没有想过耶稣是如何展开他的职业生涯的?他是个小商人,也是个木匠。让我们暂时换个角度来看他,而不要把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